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文化传承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10201
白 璐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是来自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都不是很发达,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都比较高,由于地区比较封闭,所以很少有外人进入,这也导致了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比较高。但是国家为什么会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在提出这个概念时,就说明了孕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已经被外部干涉了,必须通过一些措施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这些措施有双重性,一方面确实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无意识地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

一、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传承之路

1.原汁原味的非遗生存环境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有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另一个是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族群,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稳定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性发展的条件必须具有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城市发展的影响,个人也不受外界干扰。

2.保持非遗原汁原味的传承方法

第一,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封闭性比较高,所以当地的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众所周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收益不是很高,所以如何让当地百姓自发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他们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和培养,对于传承人要加大经济和物质支持,颁发证书等给予其荣誉感,也就是社会荣誉。对于培养人来说,应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产生兴趣,可以通过免费教学、国家补贴等形式,使之传承下去。第二,为了更大程度上地保证原生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专业专家的引导。在一些比较偏僻的村寨环境中,不乏一些有着独特技艺的艺人和工匠,他们通常年纪比较大,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再加上语言不同,这些都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得不顺畅。通过专家的介入,就可以有效记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字记录。通过文字的记录,既可以收集一些稀缺的资源,又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保证,建立的档案也可以永久保存,同时还可以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专家的介入还可以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让其更具有时代特征,既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特点,又融合时代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

二、适度地创新发展之路

1.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创新发展之路

通常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就是靠世代相传,这世代相传的技艺通常有独特的生产目的和实用性,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它只有在不断地传承中才能够保存。所以,为了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必须让他们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生产技术上的创新,当然,发展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时候可以用现代的技术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科技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走进人们的生活,可以很好地得到保护。

2.非遗设计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要体现时代特征,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有时代特征。因此,就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这个创新既包括形式上的创新,也包括思想上的创新。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要包含自身特有的民族性历史性特征,还要发扬时代精神,让民族特色和现代技术相融合。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传承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农耕社会快速消亡、封闭的村寨环境遭到破坏的今天,追求原汁原味的非遗传承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因此,在农耕经济向现代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唯有通过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协调发展,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才能保障非遗在当代社会得以活态保存和常态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其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的目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