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资料采编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10498
王建国

引言

河西宝卷分布比较广泛,实地调查中发现共有361 个版本,多数都是分布在河西偏远地区及山区一带,从秦代孟姜女哭长城开始到民国十六年河西大地的历史文化记忆。河西宝卷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刻板、印刷以及转借传抄以及口传相唱等,并没有系统性地收集各种技艺资料和档案,以致于一些民间技艺出现传承危机。河西宝卷传承的不仅是河西民间的说唱曲艺与文学,也是河西文化发展史,做好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搜集工作,也有利于促进河西文化发展,保护河西地方音乐文化历史。

一、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资料采编的意义

河西宝卷的内容丰富,且具有鲜明特色,至今为止共有361个版本,出版的有301个,未出版的有60个,这些版本中重复以及同卷简名、又名的有159个。换言之,现如今的河西宝卷缺乏系统性的采编与整理,内容比较混乱,有很多民间技艺还没有收录其中。采编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资料,是通过实地调查与采访收集传承人以及民间技艺资料,将流行于广大河西地区的说唱曲艺收录到民间音乐技艺资料中,重新整理现有的河西宝卷,以重建河西地方音乐文化历史记忆。

1.有利于宝卷传承与研究

建立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档案,可不断地挖掘宝卷的文学价值,为今后河西音乐历史以及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国内对河西宝卷的研究比较广泛,顾颉刚和郑振铎先生首次将宝卷引进文学界,将其作为中国民间俗文学的一员,从民间俗文学的视角对宝卷进行分类、整理以及研究。也有些学者对宝卷的历史、宗教渊源以及文献等编目进行研究,才成功地将濒临消失的珍本宝卷保存了下来。即便是这样,河西宝卷还是面临传承危机,一方面是有些河西民间技艺资料还没有收录到宝卷中,已经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宝卷本身内容上存在欠缺,有重复、又名等版本,影响了宝卷现代研究与采编。采编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资料,既要进一步收集河西民间俗文学,采集民间流传的曲艺以及音乐资料,又能从传承人口述资料中明确河西宝卷的发展、历史以及音乐形态等等,这对于宝卷的现代研究有利无害。因此,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采编,进一步便于学者研究,彰显宝卷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保护有关河西宝卷的相关资料。

2.重建河西地方音乐历史记忆

河西宝卷不仅是记载着河西民间俗文化,也反映了河西地区的历史以及生活变迁,宝卷的音乐形式、特点与风格等都与河西历史文化和文学息息相关。河西宝卷是敦煌俗文化的分支,反映的是河西地区人民生活与历史文化,现如今依旧流行于广大河西地区,也是河西地区群众的精神粮食。现如今,河西历史文献资源以及口述史学研究面临重重困境,难以重建河西地方音乐文化历史记忆,对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采编,可解决以往口述历史档案建立以及口述抄本编辑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收集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资料,让人们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丰富河西宝卷的研究资源,也能填补河西走廊口述史学的研究空白,补充河西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内容,促进河西走廊口述史学研究进程。

二、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资料采编实践

为尽可能多地收集有用的研究资源,达到重建河西地方音乐文化历史记忆的目标,在采编传承人口述资料规划时,从口述史学的研究视角对乐人、乐事历史记忆的一种考察与梳理,重点记录传承人的资料、宝卷发展历史以及曲艺技法等,建立个人口述史档案,丰富社会记忆的证词,补充河西文史以及资料档案的不足。

1.收集整理现有文本

在实地调查与采访传承人之前,需对现有的文本进行分类、收集与整理,才能先掌握河西宝卷念卷人的相关资料,对河西宝卷的内容有所了解,更加流畅地开展采访与编辑工作。虽然当前河西宝卷文本的搜集与整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地方政府与地方文化单位正在积极开展河西宝卷的文化活动,并设置的一定的资助项目,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河西宝卷的文本总目和研究史料。故此,采编的重点集中在宝卷研究史料和文本总目、记录口传心授的宝卷,以丰富河西宝卷的内容,为今后河西宝卷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2.借助现代媒体,录制采编过程

由于河西宝卷主要分布在乡、镇、偏远地区和山区一带,基本上都处于河西地区的古丝绸之路上,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且交通不完善。但是越偏僻的地区、宝卷保存得越多、越为完善,河西宝卷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就愈加优良,所收集到的资料越具有研究价值。采集与编辑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资料时,可借助现代科技与先进传媒手段,针对不同的河西宝卷种类录制采编视频,通过视频录制、文字记录,在采编资料的同时,也记录采编过程,作为口述史学研究的依据。采编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源,也可作为河西宝卷杂志的原材料,所录制的视频也可在地方台或是中央台中播放,切实将河西宝卷融入到河西人民生活中,保护与传承河西宝卷。采编不仅要记录口述人的资源,还要体现河西各地的宝卷传承人所拥有的念卷经验和人生经历,将这些作为“活史料”,收集口述凭证,建立个人口述史档案,以电子信息以及视频的形式丰富河西社会记忆,并将其存档到文史与档案资料室中,作为河西历史研究的新资料。换言之,采编的同时,借助现代媒体进行资源共享,以达到同步研究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个人口述史档案。

3.借鉴成功经验,选取合适的采编形式

由于我国口述史研究刚刚起步,采录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资料最为困难的就是缺乏以往的研究经验,需要从录音、录像、拍照、文字文本书写等多种方式中选取合适的形式,还要注重操作方法与材料呈现的方式。鉴于此,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史资料采编可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亦或是我国成功的个案研究。例如,乔建中的《望:一位老农在28年间守护一个民间乐社的口述史》或是狄佳的《吐鲁番木卡姆口述史研究》等,这些都是以音乐人为对象的口述史访谈。随着现代录音与录像技术的发展,采访河西宝卷传承人口述资料时需要兼顾被采访对象所要呈现资料的类型,可以将录音与拍照作为口述资料作业的固定采录形式,录像与文字文本可以让传承人自己决定是否进行。因为照片资源价值较大,录音符合音乐音响形态的呈现要求,可以满足学术研究的要求。

4.合理处理采录资料,明确资料的书写格式

完成上述的采录工作之后,则要系统性地处理采录所获取的各种资料,分类型地整理音、像、图、文材料。由于河西宝卷版本较多,且口述史资料缺乏,这些资料的学术研究价值较高,既要保存原始的采录资料,也要对采录资料进行提炼和规整。采录的原生材料,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既要将音、像文本转变为文字文本,也要将文字文本数字化,并将音、像、图、文的保存U盘中,以便于后续研究与核查。因为音像是原始资料,应该上传到云盘中备查,原始的口述资料则要进一步整理成文字文本。学术研究讲究“如实”,如实记录也是学术的基本追究,当前国内外所发表的口述资料成果或多或少都有书面化处理的痕迹,口语化的表述也不容易出版。因此,在采编实践中,需要适当地调整采访记录的格式,以便于编辑和排版。例如,对于口述比重过大的采录资料,或是因为采录者引导信息弱化而无法正常出版的资料,可以调整为被访者自述的格式,由采访者简练的引语导出被访者的自述内容,具体可以借鉴《音乐研究》刊发纪念冯文慈先生的文章,将访谈稿调整成采访者标题、夹注引导下的自述式文体。格式的调整与变化,可系统性地将被采访者陈述呈现出来,便于读者阅读。口述史资料的对话式文本简化成被访者个人自述,也需要采访者的引导与话语铺垫,实际采编过程中需要采访者提前准备一些问题和引语,尽可能地避免资料呈现不全或是真实性不彰的情况。

5.建立个人口述史档案

完成资料采编处理后,还需要针对个人口述史建立完善的档案,以档案形式进行分类与存档。针对不同类型的宝卷传承人,建立电子档案以及纸质档案或是录像档案等,用多种形式保存传承人的口述采访内容与记录,并将档案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归类整编,旨在丰富河西宝卷的总目与研究资料。个人口述史档案建立,应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档案材料收集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建立口述史档案资料的更新与传输,以定向完成口述史档案的输出,便于后续口述史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河西宝卷面临传承危机与研究资料不足等挑战,在传承人口述资料采编中,应明确采编的目的以及整理现有资料,以获取合适的采编主题和选择合适的采编形式,但因为我国音乐口述史学术研究起步较晚,在河西宝卷采编实践可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以解决口述史资料在采录、汇编过程中的学术问题,丰富采编形式以及运用多种采编方法,建立个人口述史档案,以重建河西地方音乐历史文化记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