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红楼梦》中,“泪珠儿”几乎成了林黛玉的代名词,黛玉的日常生活细节和诗歌作品中无不透露出无限的伤感。这与其悲惨的人生经历、寄人篱下的生活、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性格都有着莫大的关系。黛玉的作品都作于春秋之际,“伤春”和“悲秋”之意跃然纸上,细细品味,其中充满着对人生、对社会现实的伤感与无奈。一、伤春与悲秋之泪
1.《葬花吟》与伤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每当人们提到林黛玉,《葬花吟》这首伤春之作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黛玉的伤春究竟是从何而来?《葬花吟》又究竟是在哭泣什么呢?关于《葬花吟》中的眼泪,作者进行了两方面的描写。一方面是象征黛玉自己的落花,另一方面是象征黑暗社会现实的风霜。前者是同病相怜的对象,而后者则是作者埋怨和畏惧的对象。前者促使黛玉不懈追求,后者令她憎恶却又无可奈何。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贯穿于林黛玉充满泪水的一生中。
2.《秋窗风雨夕》与悲秋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这是提到林黛玉的悲秋之泪时,不得不提到的作品——《秋窗风雨夕》。从表面看来,《秋窗风雨夕》与《葬花吟》一样,都是林黛玉触景生情、感怀身世悲苦之作。但细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现《秋窗风雨夕》之中已然没有了《葬花吟》之中的抑郁之气和美好的理想追求,有的只是苦闷、颓伤与绝望。3.浅谈黛玉的伤春与悲秋
黛玉的伤春和悲秋,实际上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悲伤,是对现实生活和黑暗的封建社会绝望而又无奈的控诉。有的人认为,林黛玉身上有一种把自己和世间万物(各种花鸟鱼虫)都融为一体的“痴病”,她由于悲怜和不平于落花受到风霜的摧残和毁灭而伤春,实则是把自己和落花融为一体,对花的生命的一种尊重。而她因看到秋夜凄凉的景象而彻夜悲伤、寝食难安,则是对现实的绝望和对未来的隐隐担忧。二、爱情之泪
1.“金玉良姻”与“木石前盟”
所谓“金玉良姻”与“木石前盟”,表面上是两个神话故事,实则是封建社会环境下人们思想的反映。宝钗知书达理,且在思想上与家长们较为一致。而黛玉则比较认同宝玉的叛逆心理,支持宝玉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自己也心怀美好的理想。“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对立,是对封建主义政权的一种冲击,也是对封建主义族权和神权的一种冲击。2.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说到底并不是因为所谓的“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两个传说又怎能造成如此大的悲剧呢?所谓的“金玉良姻”,其实是封建礼教和黑暗社会的产物,黛玉和宝玉叛逆的性格和对自由的向往,与封建社会的要求并不相符,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被接受,二人的家庭背景也有比较大的差距,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二人的婚姻显然不能够被封建家庭接受,这才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最根本的原因。三、黛玉之泪的独到之处
1.黛玉与崔莺莺
对于应试考取功名,林黛玉和崔莺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林黛玉思想较为开放,支持贾宝玉的“叛逆”,并不认为只有考取功名才算是成功。而崔莺莺在这方面内心却充满着矛盾与不安:一方面,他希望张生早日考取功名,顺利与自己成婚;另一方面,她又担心张生考取功名,得享荣华富贵之后弃自己于不顾。2.林黛玉与杜丽娘
林黛玉和杜丽娘之间一个很大的区别体现在她们爱情理想的不同上:虽然她们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她们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杜丽娘因为看到春天的景象而突发感慨,因思成梦,从而有了后面与柳梦梅的一系列爱情故事。而林黛玉与贾宝玉则是初次见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二人的爱情可以说是源于心灵的契合。杜丽娘是先把身体托付给心上人,之后再一往情深,不懈追求,而林黛玉所追求的是心意相通、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这就是林黛玉和杜丽娘二者在爱情方面的不同之处。结语
本文浅谈了林黛玉在不同的情境下流下的泪水,并将她与明清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悲情女性人物进行了简要的对比,想说明的是,我们在解读和探索林黛玉的悲剧时,不能光从相关文字的表面来进行解读和分析,而是要从林黛玉的家庭状况、人生经历、生活琐事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去走进她的内心深处,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这一人物形象,从人生观和社会观的角度来思考曹雪芹刻画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真正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