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笼中”为爱高歌——试析林黛玉与杜丽娘的爱情遭遇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9525
袁硕晗 马浩丹

  杜丽娘和林黛玉都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他们出自名门之中,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在追求爱情方面,她们的结局大相径庭。本文从其结局切入,通过对不同结局命运的原因分析,论述二者形象的不同意义。

一、不同的结局

杜丽娘与林黛玉是明清之际两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在汤显祖《牡丹亭》最后结局中,杜丽娘在“照妖镜”前验明是真人身。皇帝下旨归第成亲。杜丽娘最后与心爱的柳梦梅得到认可并结为夫妻,一段有关生死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与杜丽娘不同,林黛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程高本红楼梦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吐血病重,把旧日诗稿都拿出来又撕又烧,心中满腔愤恨,在薛宝钗和贾宝玉成亲的那天她满怀悲恨的离开了,虽然这一节续写引得很多争议,认为这并不是曹雪芹本意,但无论怎样黛玉最后的结局无疑是香消玉碎,没有见到宝玉最后一面。在封建生活现实中,婚姻首先要符合家族利益听从家族安排,在当时贾府更是需要强有力的婚姻来缓解危机延缓家族的灭亡,宝黛相恋并不符合当时现实需求,最终走向悲剧为这场爱恋画上句号。

二、结局相异的原因分析

1.外部条件

明中叶以后,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统治集团腐化堕落、社会不安动荡。思想方面,在理学的长期压迫之下,此时“反理学”的进步思想愈演愈烈,《牡丹亭》在此时应运而生,将“情”“理”相对立起来,通过男女之情的叙述表达对于封建礼教压迫的不满。杜丽娘处在深闺之中,从未到过自家后花园,更是从未接触男性,鞋上绣一朵花或者是一对鸟儿都会被母亲训斥。在被迫接受老儒生的“后妃之德”教导之时,对《关雎》感慨颇深继而拨动了心弦,又在春香的引逗之去游园,尽情领略自然的春色的同时内心激荡不已,结果在《惊梦》中与柳梦梅有了云雨之欢。这样对于情感的深切渴望极不符合当时社会传统思想,后来杜丽娘更是在死后与阎罗君据理力争,不变对柳梦梅的一往情深,历经千辛万苦死而复生,在她最后结局之中,杜丽娘与柳梦梅在皇帝赐婚之下顺利永生相许。这样的结局符合当时主流评价标准,顺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是完满婚姻。有情人终成眷属,更将汤显祖对“情”的追求达到极致。曹雪芹作《红楼梦》时,社会表面是盛世风光,实质上已经逐渐腐坏,矛盾加剧,危在旦夕。在书中黛玉同样生于末世,贾家依靠世袭罔替得到官位,而非真才实学考取功名,时间久之贾家便在朝中无立足之地。并且贾家生活极尽挥霍,在王、薛、史家衰落和失利之后,贾家更是失去左膀右臂更加势单力薄,元春之死更是重要导火索,贾家在雨打风吹之中已经岌岌可危。客观现实下贾家需要有较为稳固的婚姻为自己的地位权势保驾护航延缓衰败,宝黛爱情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之下必然走向灭亡,这是一个悲剧,是爱情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2.内部原因

杜丽娘出身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千金小姐,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锦衣玉食又甚少与外界接触,受到的教育皆是儒教礼法。她的性格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在压抑之下有着对于爱情的狂热追求和对现实的叛逆,她生活中是压抑克制的千金小姐,而在梦中身心皆是按照本心行事。狂热渴望和追求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为情身死更体现了杜丽娘的“反叛精神”的独特之处。但另一方面她又敬畏封建礼教,她在梅花庵与柳梦梅再次相见,二人情深几许,但尽管如此,她内心依然遵循“聘为妻,奔为妾”的封建思想,柳梦梅许婚与她,她的内心仍没有得到十分的安全感。还魂为人后,她认为“人需实礼”,依然要求柳梦梅寻到媒人明媒正娶才算礼成,经历千辛万苦之后,二人在最高统治者皇帝认可下结为夫妇。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作出了殊死反抗,这是对于“情”的誓死追求,但她最后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在皇命之下,才能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把“情”回归到合理的体制下,才会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从这点来说,汤显祖没有完全摆脱思想藩篱,而是在体制之下、在情理相容的观念里,给杜丽娘深切的追求爱情一个完满的结局。

  林黛玉的人物内心则是很大不同,早年父母双亡,在贾母照顾下长大。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同时体弱多病又性格敏感,林黛玉最早在家是按照男孩子教养的,首要的就是饱读诗书,她也读过当时禁书《西厢记》,更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遭遇所打动。她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决不妥协,言语锋利句句带刺,第五回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从不要求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宝玉更是把她引为知己,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 她若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宝黛的感情更多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精神互通,黛玉是清醒的,她通过自身独特的思想和灵性与宝玉相互吸引,与宝玉站在同一战线。她渴望纯粹契合的感情,不是为了政治或天意而顺从别人心意的婚姻选择,她追求自身的个性解放,表现出的就是“专爱挑人不是”比“刀子更利害”的语言,在腐朽的贾府里,她始终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她自己,不受别人影响。黛玉至死没有公开的对宝玉说一句相爱的话,但她绝不是爱得胆怯,而是传统文化之下露骨的表白与她的身份所不符,她用她的行动表达。黛玉的思想同样具有那个时代难得的“叛逆性”,她性情纯洁高贵不染淤泥,但在难以抗衡的封建势力压榨之下,悲剧的结果是必然的。纯粹真挚的追求没有善终含恨而死,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杜丽娘和林黛玉二人同中有异最终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二者都是文学史中守礼中不缺叛逆,温婉中多是坚强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人物形象意义

杜丽娘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对女性思想解放也起到了巨大作用。杜丽娘的形象是“至情”的代表,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辞》中写道:“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为了爱情她可以反抗,与父相抗,更与生死相抗,只是为了追寻属于自己的爱情人生。在理学的中心思想之下用生死追求表现感情的价值,宣扬个性解放。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借男女之情表现封建礼教的不满,对民众个性解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故有《牡丹亭梦》一出,令《西厢》减价,甚至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甚至有少女读其剧作后触动心弦,以至于“忿惋而死”足可见其在民众中的巨大影响。而《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自幼青梅竹马自然而然感情发展,从郎才女貌到相互了解,他们对彼此惺惺相惜,追求男女互相尊重、纯粹真挚、精神互通的感情,有着难得的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思想。二人都通过感情线的描线描写不断充实人物性格,透过人物性格表现出最早的叛逆意识人性思想的光辉,对于当时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的民众有巨大意义。

  在文学中二者人物形象描写以及高超的艺术水准也对后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杜丽娘的描写之中加入很多的浪漫主义描写,对理想的强烈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人物心理的着重刻画。对于感情又使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皆是对于戏剧内容和手法的巨大影响和创新。透过爱情主题表现出多重的中心思想,多少年来《牡丹亭》深受读者喜爱。而之后的《红楼梦》更是塑造了极为成功的林黛玉的形象,虽柔弱扶风但内心又无比倔强和坚强,透过黛玉性格特点我们可以观察到人性深层次复杂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新的理解。

总结

杜丽娘与林黛玉的精神上都闪耀着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光辉,她们面对封建的压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杜丽娘更侧重反映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的戕害,结局在“情”“理”对立之下完成了融合。宝黛相恋则无关情欲,更像灵魂伴侣,两位作者身处时代不同所寄托的情感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两位女子都在当时的巨大黑暗的封建力量下努力冲破“牢笼”,追求自己的爱情追求个性解放,努力为爱高歌,她们的性格特点及艺术特色都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