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恐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后被各个专业领域所扩展。现多指对于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由于没有任何参照性的案例或是标准可以依据,进而在前进方向中有所困惑的情形。如阿洛伊斯?李格尔就对空白恐惧进行了另一层面的阐释:“……当人类第一次尝试在平面的表面上描画、雕刻或是涂绘同样的动物时,他们便是正在参与一种真正的创造活动……他们必须自由地发明轮廓线或是边缘线条,因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轮廓线。”
因而可以说,“空白恐惧”这一概念,能适用在任何专业领域的未知情形,简言之就是创新。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可以表现为新教师对于学生的未知,可以表现为老教师对于新媒体的未知,也可以表现为所有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未知。而这些的种种未知,正是需要我们去逐一克服的。
也正因如此,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新媒体时代下对于高校教师最大的恐惧,应为“教师与学生地位界限逐渐模糊”这一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大学期间,尤其是设计类的课程上,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或是标准的答案,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概念,因为有时候,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在某一方面比老师可能都要丰富。因此现如今在新媒体的时代下的KOL(关键意见领袖)并不单纯地再是某某大学的教授或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而是更加多元化。权威这一概念正在逐渐被淡化。这一变化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因而这种对于“教师权威”的挑战,当教师变得不是那么权威,不是完全的教师身份的时候,那么剩余的部分应该是什么,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站在讲台上又能说什么,我们对于教师定义的理解,是不是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而这样的一个认识,是不是要突破以往教师的概念。
现如今作为高校的教师,应该如何定位自己,或是如何看待师生关系。在设计艺术的课堂中,由于没有确定的答案或是统一的标准,往往这个时候,教师的身份是最容易被权威挑战的。这个时候许多老师会想,我们该如何做。
其实现如今多数高校老师对于师生地位的困惑,只不过是因为多数教师对于自己本身的定位并不清晰,而且在教师神秘面纱被揭开的时候,被绝大多数老师理解成了“我讲你学,你问我答”一个简单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在高校的课堂上已经逐渐不再被适用,是因为作为高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思维已经养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教师的传统教学思维一旦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就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而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对于视觉课堂上的师生模式来说,或许本来师生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可以模糊化的。
设计艺术更像是一种主观想法与客观实际在个人思维中的一种体现。而我们现如今所谓的一些形式美的概念,则是一种相对的共识,假如有人认为这样的形式美不美,他们不喜欢,我们并不能说他们是错的,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美没有一个相对完全的认识体系,也就是说,对于美的概念因人而异,而对于设计类课堂上的教师而言,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提升对于美的认识,或是提升对于美的感悟。
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老师对于教师的地位的认识也过于狭隘,因为现如今大多数高校教师中,师范院校毕业的比例还是在少数,因而大多数人对于教师的定义还是处于狭义定义的范围内,而忽视了广义上的教育,这其实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在教室课堂中的教授学习活动,只是一个表象形式罢了。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不难看出,教师的地位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过,改变的只是在现如今时代下,多数高校老师用以前中小学那种教学模式照搬到高校的水土不服而已;只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的神秘面纱被无情揭露后的人们对于教师理解的一种“空白恐惧”。无论是什么专业,在哪种环境下,教师的职责一直没变,这里所谓的“空白恐惧”只不过是之前被蒙蔽而已,现如今只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不需要有过多的名词去界定新时代的教师,只是应让教师明白自己本来的地位。
对于视觉设计类的课堂,如前文所提,是一种标准不确定的上课,那么在上课途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异议就应该虚心接受,明白在这样的一个课堂上,“传道受业解惑”只是一个方面,也要允许有“集思广益”这样的现象存在,设计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学科,那么上课的模式也应该是这样一种模式。
所谓的空白恐惧,只不过是在现如今浮躁的社会下,我们看不清教师本质所造成的一种假象,只要我们抓住教育的本质,我们便能理清教师的本质,新时代下产生的各种事物不再是我们作为教师发展的障碍,而是阶梯。也正因如此,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尤其是设计艺术类的高校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教育的核心、设计的内在以及环境的局限性,更多地应该利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事物去填补之前作为教师就缺少的部分,不断地丰富教师的构成,不断地将教师成分多元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