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策略——以永和中心校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13718
殷彦春

  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除了教导学生认字、表达等基本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在客观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适用于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以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授课质量。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1. 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低下。

当前,在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很明显的问题是老龄化严重,且对于多数老教师而言,“多肩挑”式的替代教育已成为普遍现象,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课教师,也是其他一些辅助学科的导师。这种现象,则需要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备课以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导致教师时间几近饱和,很难再有空余时间去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对于热情不算充沛的部分老教师而言,其有限的精力甚至无法保障其所授课程的质量,无法高质量地“授人以渔”。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

2. 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

在当今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多采用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多以教材为主,或完全依赖于教材。教师对语文课本中名言名句的赏析水平完全取决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且更加真实的情况是,多数农村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思维保守,抗拒使用新兴的教学形式。比如说部分老教师会以PPT课件制作麻烦为由,放弃多媒体授课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板书或口述。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厌倦,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3. 未能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实现情景教学。

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在作文写作部分,上述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成为诗词赏析、作文写作的素材,将其融合在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走进乡间田野,切身感受课堂所授知识,加深知识印象,提升教学效果。但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实现情景教学,反之,却过多地盲目标榜城市教学特点,浪费如此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从身边找到作文写作素材,又因无法切身体验城市学生作文中的经历,导致学生的作文写作虚幻缥缈,缺乏真实情感,读起来索然无味。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策略

1. 扩大进人渠道,提升福利待遇,强壮教学队伍。

农村小学教学队伍急需注入新鲜力量。因农村发展水平低、生活条件艰苦、教师自身发展前景模糊等弊端,多数应届毕业生不愿扎根农村教育。因此,在师范院校招聘有意愿从事农村教育的学生时应予以更多政策优待,如放宽职称晋升条件、提升农村教师基本薪资(可为城市教师基本薪资的1.2至1.5倍)、分配住房等。

2.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由于农村教学环境闭塞,教育配套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及时掌握时下热点话题与新鲜事物,对于多数农村小学生而言,老师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老师就是学生心中的“百科全书”,这无疑凸显出语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终身不断学习的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积极主动学习,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强化综合素质。

3. 科学合理使用网络平台,丰富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普及,大量适用于小学生的学习软件的开放应用,使教师与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索课堂教学相关素材,进而丰富授课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深化所学知识。如在赏析古诗词时,学生可预先通过网络查阅该古诗词的相关资料,作者在创造该诗词时的情境、遭遇,甚至可通过搜索相关动画图片等形象生动的素材,来改变单一枯燥文字授课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充分利用农村天然的自然风光

在语文作文教学环节,尽量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带领学生走在乡间田野,充分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如带领学生走进永和乡菜业大棚,一片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会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深刻理解绿色代表希望,象征着生命,感受绿色带给我们的美好。因此,农村随处可见的田园风光、民风民情,都是很好的习作素材,对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大有裨益。

结语

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项任重道远的事业,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立足现有,挖掘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有远行能力。此外,还需地方多职能部门联合改善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招聘人才扎根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让我们植根沃土,让每一棵幼苗绿意盎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