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敦煌轶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 热度: 14567
扎西才让

  1、斯坦因的敦煌之旅

  1907年初夏。

  当北面荒凉的山峰遥遥在望,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了被世界忘却的地方——敦煌,一处在自由宁静的沙漠里诞生的西北边陲小镇。

  佛国的世界,世俗的生活,甚至那西域王宫的奢华,丝绸之路的艰辛……在他面前一一展现。

  他找到了守护敦煌的人——一个姓王的矮个道士。面对异域来客,王道士显得害羞、紧张,偶尔流露出狡猾、机警的神情。

  在斯坦因眼里,这道士,也是孤傲而忠于职守的形貌猥琐的中国男子。

  终于,王道士为斯坦因打开了一个洞窟。英国人斯坦因,被堆积如山的文书所震撼,他顾不上研究这些文书的年代,他只关注:用怎样的方式,来拿走多少经文。

  号称“装箱能手”的斯坦因带领着他的车队离开敦煌时,千佛洞外,刮起了那个夏天的第一场沙尘。

  80岁那年,斯坦因死在阿富汗,他的墓地建在了异乡的沙漠。

  他给自己写下了墓志铭:“通过极度困难的印度、中国新疆……的旅行,扩展了知识领悟。”

  不知为什么,对于1907年的敦煌之行,他只字未提。

  2、伯希和的生日礼物

  29岁的法国人伯希和,精通13国语言。在敦煌,他以一口流利的汉语,赢得了王道士的好感。

  当他置身于偌大的藏经洞,他的惊讶,胜过离开法国时在狂欢节上经历的荣耀:他向他的人展示了一卷公元800年的描述月牙泉的本子。

  离开敦煌的第二天,是他30岁的生日。一车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礼物。

  1909年9月,在北京六合饭店,伯希和公开展示了一箱来自敦煌的写本精品。

  一个叫罗振玉的中国人,感觉到了揪心的疼痛。

  回到欧洲后,法国人伯希和,被誉为世界上最权威的汉学家之一。

  但1935年《北平晨报》发表的公开信中,中国学者们给了他一个盗贼的名分。

  3、甘州画师史小玉

  14世纪中叶,书生史小玉来到敦煌。有人说他是脸色白皙的游客,有人说他是来自甘州的画师。

  他眼中的圣地敦煌,是一处规模宏达的艺术殿堂,一幅绘制了千年的画卷。他一走进去就再也无法出来,一晃就是多年。

  在新开凿的窟内,画师史小玉,舍弃了印度、中亚的画风。他用简古清新的中原文人画法,用流畅的线条直接创造了《千手千眼观音像》。

  这是赵孟頫和吴道子笔法,是中原文人的情致,是另一种文化在敦煌生根。看那神清气爽,看那清淡雅致,真的是天衣飞扬满壁生动。

  他在画面一角写下:“甘州史小玉笔。”

  而今这一行字,也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隐去。只“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上报四恩,下资三愿……”等祈语,浮现出了恒久的踪迹。

  当他的尸骨再现于当代,他笔下诞生的观音,依旧是那慈悲的容颜。在那深邃清晰的眼睛深处,隐藏着一幅美丽的愿景。

  4、赵僧子的典儿契

  塑匠赵僧子回到家里,他觉得应该将手艺传授给儿子。

  但儿子还小,不明白佛是什么,为何要给佛塑像。也不明白那些端坐在洞窟里的佛陀来自何方。

  作为一名塑匠,生活在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

  他只好通过一己之力,完善心目中的佛陀形象。他献上了所有的心血,所有的热情。他甚至融入了自己的信仰。

  供养人曹氏说:“你先做佛龛下的我的形象吧!”这个要求,粉碎了赵僧子追逐佛国的梦想。

  而几天后的一场洪水,淹没了他的家。这洪水,也淹没了他对生活的梦想。

  他只好把唯一的儿子,也典卖给他人抚养。

  遥遥千年之后,他和同行们塑造的彩塑,出现在小学课本里。

  生于晚唐长于五代的赵僧子,寂寞了10个世纪,而今才迎来了他个人苦苦等待的辉煌。

  5、寡妇阿龙和她的女人社

  伯希和3257号文书,记载的是寡妇阿龙的故事。

  一千多年过去了,阿龙在文书中用中指画出的指节线,还在告诉人们她那鲜活的生命信息。

  战乱前,祁连雪山上扬起了风雪。

  战乱后,被吐谷浑抓走的小叔子又回到城里。他夺走了寡妇阿龙仅有的一块土地。

  有性格的节度使曹元忠,写下了这样的判词:从这土地上,阿龙可以获得她应有的一份。

  燃灯节上,敦煌像艘巨大的船,在夜晚的沙海里,载着阿龙驶向心中的净土。

  阿龙加入了女人社——女性佛教信众社团。在她死后,社里的姊妹就能替她操办一个体面的葬礼。

  这真切的生活也被文字记载,在鸣沙山下,千年来的民俗细流流淌至今。

  6、一批失踪的信件

  当美丽柔软的中国丝绸征服了罗马,足迹遍布欧亚大陆的撒马尔罕商队,在丝绸之路上开始了几个世纪的艰难跋涉。

  从长安送往撒马尔罕城的八封信件,失踪了。

  八封信,讲述了洛阳的失陷,三万余人的死亡,宫殿的焚毁和城池的荒废。也讲述了一个叫米薇的女子,对远在异域的丈夫的哀怨与期待。

  但这批信件,因为突现的劫匪,因为那令人窒息的时刻,因为财富中的精品:那温软的和田玉,那光彩华丽的胡锦,那腰肢细长的西域舞女……而失踪了。

  在一座坍塌的烽燧废墟中,英国人斯坦因意外地找到了这八封极为罕见的纸质文书。

  他不知道,他找到了开启中世纪丝路商旅生活之门的一把宝贵的钥匙。

  夕阳的光晖斜射过来,过去的一切显得真实了。

  这个20世纪初的发现,使那些深埋在沙尘中的故事,重新变得鲜活起来。

  “光明之神”安禄山带给河西走廊的长达一个世纪的黑暗,也开始显露出来。

  7、唐佛儿的飞天舞

  大唐天宝年间,一个来自长安教坊的舞伎刚刚出现在敦煌街头,就被痴情的东方画工将她曼妙的舞姿,化为超越时空的精魂,化为一生的念想,留存在莫高窟的壁画中。

  汉人、粟特人、突厥人、回鹘人……众生杂居的敦煌城,成为清歌妙舞的极乐世界。

  空前绝后的鼎盛时代,好像连空气中都飘荡着舞蹈的音符。

  舞伎唐佛儿恍恍惚惚:“我觉得这些舞姿形象,就是我生命中等待的东西。”

  唐佛儿——这个在红尘乱世中流落民间的宫廷女子,从此成为佛祖庇佑的音声人,在古寺青灯下垂垂老矣。

  而她参悟的佛国舞蹈,又在遥远的中亚和西亚,落了地,生了根。

  千年后的某一年,大梦初醒的飞天乐伎们,从大漠深处的石窟里,从千秋寂寞的壁画中,坠入滚滚红尘。

  一台《丝路花雨》,成为华夏儿女追想盛唐的蓝色模本。

  8、常书鸿:敦煌守护神

  在法国生活了10年,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属于那里。

  但一本《敦煌石窟图录》,将他和他的家人,还有他的灵魂,带到了遥远的戈壁。

  国家存亡之际,为了拯救并延续尚存的中华文化根脉,一个知识分子以他瘦弱的身躯,穿越了河西走廊。

  “一眼望去,只见一堆堆的沙丘和零零落落的骆驼刺……昏黄的光线,被黑暗的戈壁滩吞没着,显得格外阴冷暗淡。”

  当一轮太阳,从嶙峋的三危山高峰升起,他被眼前壮阔的景象,完全迷醉了。

  然而空荡寂静又幽暗的洞室,默默地回顾往昔的盛衰荣辱,无言地怨恨着它至今遭受的悲惨命运。

  抹去半个世纪的风沙,岌岌可危的残壁危崖逐渐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她的守护者,已妻离子散,鬓染霜雪。

  1982年,守护敦煌40年的他迁居北京。三危山下,九层楼前,静静地散落着一群墓碑。

  “如果真能再一次投胎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

  1994年7月,他的骨灰从遥远的北京,飞回到敦煌。

  生前,他和莫高窟终生相守。死后,他和那些先他而去的敦煌守护人一样。

  他们的灵魂,永驻在灵魂的故乡。

  责任编辑 叶雪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