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林总总的文学刊物当中, 我与《鸭绿江》,交往可算久矣。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鸭绿江》创刊伊始,我是她的读者;新时期文学繁荣昌盛,《鸭绿江》大展宏图之际,我是她的作者。我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鸭绿江》办文学讲座,万人空巷,我也曾恭逢其盛。至今,二十多年过去,垂垂老矣的我,又成为《鸭绿江》“中国移动通信杯”散文大奖赛的获奖者,可谓“与有荣焉”。
在我心目中,《鸭绿江》是个老字号。凡老字号,必有其经营特色,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必有其品牌产品,方能赢得世人青睐。这多年来,《鸭绿江》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始终团结着省内省外乃至海外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共同来办好这个刊物。这等宽阔胸怀,值得赞许,如此高蹈精神,应该钦佩。在这份刊物上,不但能读到老朋友的力作,能读到推介出来的重点作品,更能读到虎虎有生气的新人新作。她的人气,数十年一以贯之,有口皆碑。虽然,一代一代的编辑,新陈代谢,虽然,一茬一茬的领导,更迭换班,虽然,一次一次的搬家,物是人非,但是,《鸭绿江》的这种好客精神,团结热情,广结友谊、活跃文坛的传统,一直不变,持之以恒。
在刊物越办越难办的状况下,《鸭绿江》邀中国移动通信辽宁分公司共办散文奖,庆祝祖国六十周年华诞,文企联手,共襄盛举,实在是令人感到很受鼓舞。第一,这证明了文学并非孤独的行者。IT行业的先锋,3G手机的领袖,能够从虚拟的电子空间,回到纸媒的字里行间,尝试一下别样的美学体验,未始不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新鲜拓展;第二,说明刊物也非绝无发展的余地,在手机日益普及,日益多功能化的今天,手机小说、手机散文、手机诗歌,说不定还会为文学打开另外一扇窗呢?
文学是有希望的,这一点,我坚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