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铁裁缝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故事 热度: 17264
蒋伟

  

  老陈退休前,是江南造船厂的一位高级焊工,他兢兢业业数十年,为企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培养了许多得力的接班人。

  今年,老陈已经八十岁了。虽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太过平静的生活,总让他感到有些失落。

  这天,孙子聪聪看见老陈呆呆地捧着手机,非常好奇,问道:“爷爷,你在看啥呢?”

  老陈把手机递到他面前,说:“爷爷在看老伙伴呢。”

  “看老伙伴?”聪聪好奇地凑了过去。手机上是一张黑白合影照,里面整整齐齐地站着几十个工人。

  “咦,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呀?”

  “这些是我们工厂焊工组的同事,爷爷和他们一起工作了许多年呐,我们这些人,都被大家戏称为‘工业裁缝。喏,这个小伙子就是我。”老陈指着一个年轻的后生说道。

  “哇,爷爷好年轻啊!咦,你身旁的那个人是谁啊?”

  “他是我的师傅唐应斌,他可是一位‘超人啊!”

  “‘超人?他有什么超能力呀?”

  老陈神秘地说道:“他啊,能把十几吨的大铁砣子‘缝起来!”

  “啊,这是什么绝技?爷爷,你快给我讲讲吧!”聪聪顿时来了兴致。

  “好,好,爷爷就给你讲讲他的故事吧!”老陈笑着应道。此刻,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一幅幅往日的画卷。

非凡任务



  1959年,现在的老陈那时还是小陈,他刚进厂没多久,被分到焊工组,跟随唐应斌师傅学手艺。

  这年,江南造船厂为配合国家的工业化大发展,承接了一个重大项目,自主建造万吨水压机。

  一天,唐应斌神色凝重地对他说:“小陈啊,我们马上就有个新任务了。”

  “师傅,啥任务啊?”

  “我们厂的万吨水压机项目,遇到了不少难题。因为现有的设备比较落后,无法锻造特大型零件,就拿水压机的这四根立柱来说吧,按照标准工艺,要用200吨的大钢锭来锻制,但是,我们厂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总设计师沈鸿另想了一个办法。”

  “哦,是啥办法?”

  唐应斌将几个小铁块垒了起来,随即说道:“他让我们用拼焊工艺,把八段锰钒铸钢筒体,焊接成18米的大钢柱。”

  小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大的钢柱,无异于四根加粗的“金箍棒”啊,用拼焊工艺连接起来,岂不是天方夜谭。

  唐应斌见小陈一脸困惑,便笑着说:“傻小子,你吓坏了吧。这么难的工程,别说是你了,我也是第一次遇到。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据我所知,有一种先进的电渣焊工艺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大家一起加油吧。”

  自此后,唐应斌便和同事们成立了电渣焊研究室,他们先在1200吨试验样机上练手,一边翻阅技术资料,一边实践操作,立志要攻克这个难关。但是,在试验过程中,他们频频遭遇失败,有一次,还差点出意外。

水到渠成



  这天,唐应斌带着徒弟们在车间做试验。此刻,焊丝通电后焊剂已开始慢慢熔化了,焊槽里像煮了一锅通红的开水,不停地翻滚着,一阵阵热浪将大家的脸都烤红了。

  突然间,人群中传来了一阵惊呼声。原来火红的熔液眼看就要渗出来了,这熔液有2000多摄氏度,一旦流出,后果不堪设想。此刻,小陈就在现场,面对眼前的险状,他已吓得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唐应斌一个箭步冲上前去,迅速抓起一把耐火泥,堵住了漏洞,这才将一场险情化解。见到此景,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排除了安全隐患后,大家顾不得休息,又马上集中精力,投入到试验中去了。

  作为一名党员,唐应斌总是身先士卒地冲在第一线。他为了观察焊缝降温的变化,彻夜不眠地守在工件旁。有时,为了不让焊缝冷却得太快,他还脱下棉衣盖在焊缝上。

  在大家的努力下,技术难关被一一攻破,经测试,焊缝承受住了3倍以上的拉力依然巍然不动,这就意味着,“江南人”已经掌握了电渣焊技术。

  然而,当大家将成功经验运用到万吨水压机上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他们焊接的立柱表面看起来没啥毛病,但在超声波探测下发现有裂缝。

  “不能留有隐患,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唐应斌的动员下,大家将有问题的地方割开,查问题,并反复研究改进,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使得焊成后的300吨重的横梁,变形只有10毫米,且没有裂缝和气孔。这个惊人成绩让世界为之瞩目,要知道,当时只有幾个工业强国掌握了这项技术。

新的起点



  经历几年打磨,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1961年12月,万吨水压机总装完成。之后,多个科研单位开始对这个身高20余米,体重数千吨的“大家伙”进行应力测试。

  在测试现场,所有人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8000吨,正常!”

  “10000吨,良好!”

  “12000吨,没问题!”

  “16000吨,机器完好无损。我们成功了!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建造成功了!”当测试结果公布后,车间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傅,我们成功了!”小陈拉着唐应斌的手,眼中流出激动的泪水……

  “爷爷,你们可真了不起啊!”这时,聪聪的话语打断了老陈的思绪。

  “是啊。当时,全厂上下齐心协力,每个人都勇挑重担。你知道吗,光项目的设计图纸就有1.5吨重。除了我师傅唐应斌外,还有许多幕后英雄也为这个项目贡献了力量。”

  他告诉聪聪,那几年,正逢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非常困难,许多基建项目都纷纷“下马”,万吨水压机项目也在其中。但这个项目已完成了70%的研制工作,如果放弃,那就功亏一篑了。总设计师沈鸿获悉此情,马上向周总理汇报了目前的情况,并请求拨款保证工程继续。周总理收到信后,高度重视,立即派人到现场勘察,核实了情况后,他又拨款800万元,这才挽救了项目。

  说到这,老陈抚了一下孙子的脑袋:“聪聪,爷爷说的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国家强大了,大家的生活好了,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困境了。我们的江南造船厂也变成了世界级的企业,就在2018年,我们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也下水了。”

  聪聪眨眨眼,问道:“那么,这台万吨水压机一共工作了多少年啊?”

  “它呀,一直都没有‘退休,现在还在正常工作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