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画里石湖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诗 热度: 18638
叶 梓

  五年前, 我的生活是在湘湖和石湖之间不停地奔波, 一次次抵达石湖, 又一次次离开石湖, 仿佛梦的旅程, 带着灼热虚幻的美感。 这美感宛似剥开的橘子, 当它的内核一瓣一瓣地打开时,暮晚到了, 我离石湖又远了, 孤单的身躯陷入苏嘉杭高速公路上某一辆乘客稀少的大巴车上。 回到百尺溇的客栈, 看不到石湖,就翻开典籍, 在一盏青灯下看画里的石湖,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什么滋味?

  只有我知道。

  在浩繁的典籍里不厌其烦地找出石湖, 一杯酒, 一页画, 一个周末就这样过去了。 现在, 回忆那段日子, 画里的石湖景象,竟然历历在目——

0

元代的倪瓒, 曾在一派烟雨中游览过石湖。 在那没有雾霾的遥远年代, 有点小洁癖的倪瓒所看到的石湖, 是风雅之景。 他游完石湖还写了一组《烟雨中过石湖三绝》, 其中“一绝” 这样写到:

  烟雨山前度石湖, 一奁秋影玉平铺。

  何须更剪松江水, 好染空青作画图。

  一个“奁” 字, 把石湖写活了。

  我猜测, 他一定是秋天来石湖的; 我还猜测, 他一定画过石湖, “一奁秋影”, 不正是一个优秀画家的艺术感觉么? 可翻遍他的画册, 却找不到有关石湖的半点笔墨。 也许, 倪瓒的石湖图散轶在了某册典籍里, 清冷而不失温暖, 点墨间有着别样的清寒。

1

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沈周, 画过石湖。

  而且不止一次。

  读《沈周年谱》 可知, 成化二年(1466), 沈周刚好40 岁,步入不惑之年。 这一年, 他画了《山水采芝图轴》 和《采菱图》,现均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这一年, 他还画了 《山水卷》《墨萱图》《墨山水轴》 等小品画; 这一年, 他还画了一幅《仿云林山水卷》, 又名《石湖归棹图卷》, 纸本, 水墨, 现藏美国芝加哥美术馆——画名已经告诉我们, 仿的是倪瓒笔意。 有文物专家称此画系伪作。 但我觉得, 从坡石、 板桥、 屋宇的疏简之笔来看, 倒很像是沈周的笔法。

  沈周的另两幅与石湖有关的作品, 是《茶磨屿图》 与《新郭图》。

  这两幅画作均见于《明人西山胜景书画合璧册》, 即《明贤姑苏十景册》, 俗称“十景册”,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十景册” 是沈周、 唐寅、 文徵明、 陈淳等吴门画派大家的书画合集, 计有画10 幅, 分别是刘钰的 《踞湖山图》, 沈周的 《茶磨屿图》《新郭图》, 唐寅的《越来溪图》《行春桥图》《饶稼桥图》, 文徵明的《横塘图》《石湖图》, 陈淳的《桃花坞图》《紫薇村图》。 “十景册” 的历史钩沉, 我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 它简直就是明代吴门画派诸位大师关于石湖的一次大写意!

  茶磨屿, 是石湖行春桥畔的一座小山, 相传是吴王射箭比武之地; 新郭是隋代杨素在苏州新建的一座城。 沈周以此二景为题, 大抵是删繁就简、 以点带面地画出石湖之景吧。 《茶磨屿图》 可以和沈周的《茶磨屿》 一诗结合起来读:

  上方一带皆临水, 浸入青山影漾流。

  茶磨如询何代始, 依稀鸿渐与名留。

  读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 知沈周还画过一幅《渔庄村店图》:

  石田《渔庄村店图》, 乘兴数笔, 酷似北苑, 非许道宁所能及也, 以其愈率澹愈真, 愈简愈远耳。 题句亦妙, 云: “渔庄蟹舍一丛丛, 湖上成村似画中。 互渚断沙桥自贯, 轻鸥远水地俱空。船迷杨柳人衣绿, 灯隔蒹葭火影红。 全与我家风致合, 草堂亦有此愚翁。 弘治庚戌秋八月, 偶游石湖, 道经村居野店, 遂作此图, 并系以诗。 沈周。

  沈周偶游石湖, 得野店图一幅。 可惜, 此画已不存。 彼时的野店, 不是现在人们嘴边挂着的那个野店, 而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村落小店吧。

2

文徵明可能是对石湖用情最深的一位明代文人。

  有一次, 他跟儿子谈论石湖时说:

  石湖风景, 常在梦中, 若得遂请, 甚于进官也。

  此句语出私人信札,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文徵明可能也是画石湖、 写石湖最多的一位。 他有关石湖的诗, 我读了不止二十首, 还专门写过一篇随笔 《文徵明的石湖诗》, 杂谈其详。 他画的石湖, 我见到的第一幅是 《石湖泛月图》。 月光流泻的石湖, 渚浅, 树高, 稀疏有致, 远处的峰峦连亘。 肯定也有夜风轻轻吹着, 一叶扁舟上, 摇橹人沉默不语, 三个雅士举头望明月的时候, 都在想着各自的心事。 这类作品是文徵明粗笔山水的代表作品, 有元代倪瓒的笔意, 构图开阔, 墨色浑厚, 虚实相生, 给人无尽遐想。

  此画款云:

  爱此陂千顷, 扁舟夜未归。 水兼天一色, 秋与月争辉。 浦断青山隐, 沙明白鹭飞。 坐来风满鬓, 不觉露沾衣。 甲辰八月既望, 延望具舟载余夜泛石湖。 是夜风平水净, 醉饮忘归, 意甚乐也。 徵明。

  余生晚矣, 望不到五百年前那么皎洁的月色了。

  除此之外, 前面已述的“十景册” 里的《横塘图》《石湖图》,也是文徵明笔下的石湖之景。 2013 年初冬, 苏州博物馆举办的《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 里就有这两幅作品。 我有幸睹其真容, 幸矣。 《石湖图》 落笔于行春桥, 附以青山、 平静的湖面以及小亭子, 而《横塘图》 则是远处是山、 中间是水, 近处是人间, 多多少少有些尘世的气息。 相较之下, 我倒是更喜欢《石湖图》 的题诗: 千顷东南麓, 登临兴渺然。 断烟山外树, 明月镜中天。 故事追文穆, 闲情付玉川。 鸥亭盟再续, 农圃胜常专。 自吸泼为酒, 行看水变田。 冯将华发在, 游赏谢飞仙。

  文徵明有关石湖的画作, 最得意也最气派的当是《石湖三绝图》。 这是他典型的粗笔水墨作品, 简洁有味, 又含蓄有致。 半入湖水的上方山、 隐约的石佛寺、 行春桥以及越城桥, 都清晰可见, 他还有意在桥上安插了携琴的人, 有点名士的风流。 此画,现藏苏州博物馆。 画后, 录有三首他的石湖诗。

  文徵明的石湖之画, 竟然让我想起一则轶事来——

  有一次, 唐伯虎、 文徵明、 祝枝山和徐祯卿交游石湖, 唐、祝二人就想戏弄一番平时端庄儒雅的文徵明, 于是先携妓藏舟中, 乃邀文徵明同游。 文徵明不知道船上有妓女同行, 酒过半巡, 伯虎高呼妓女进酒。 文徵明大惊, 要辞别, 唐伯虎则命诸妓拉他。 文徵明更是大叫, 几乎要跳水。 众人见此方罢, 让人忍俊不禁。

  这则传说, 有的典籍里亦有记载。

3

如前所述, 唐寅的《越来溪图》 和《行春桥图》, 是《明贤姑苏十景册》 的一部分。 越来溪是石湖的一条历史之溪, 行春桥是石湖上的一座历史之桥。 唐寅以此为题, 从小处着手, 是想画出一个细节的石湖。

  看这两幅画, 丝毫看不出唐寅生性狷介狂放不羁, 反而有点含情脉脉的深意。

4

隐居支硎山种菊自赏的陆治, 也画过石湖, 名曰 《石湖图卷》。 他的这幅画堪称石湖巨制。 点点远山, 淡淡湖水, 穿湖而过的小舟, 让石湖多了一份生气。 整个画面一如陆冶一贯的风格, 用笔劲峭, 意境清朗, 自具风格。

  画前他款云:

  嘉靖戊午三月陆治为五湖先生作。

  嘉靖戊午, 即1558 年。 五湖先生是谁? 陆师道也。 他和陆治都是文徵明的得意弟子。 显然, 此画系同门间的赠予之作。 有趣的是, 卷后有85 岁的文徵明的《游石湖追和徐天全满庭芳》, 有王宠的小楷书法《石湖八绝句录呈子传尊兄郢政》。 这也是我称其为石湖巨制的缘由。

  《石湖图卷》 纸本, 设色,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我看到网上有《石湖图卷》 的复制品在卖, 惜其印制太差,要是稍好的话, 我真想买一幅回来, 挂在办公室。

5

文徵明有个脾气不太好的侄子文伯仁。

  据说, 他和文徵明曾经闹翻过,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才华横溢。 他的山水画, 风格鲜明,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简与繁。简者效仿文徵明细笔山水, 景色疏朗, 笔墨细秀, 多抒情意趣;繁者出自王蒙, 山林层叠, 构图饱满, 皴点繁密, 境界郁茂。

  他的《石湖草堂图卷》, 现藏苏州博物馆, 是其简笔之代表,仿佛一幅水墨画。

  他还有一组《姑苏十景册》, 其中有一幅《石湖秋泛》, 也是取材石湖。

  顺便说一下, 苏州阊门西街下塘的五峰园, 据说是他的私宅。园中耸立五座太湖石峰, 高二丈, 颇极皱瘦玲珑之致, 并峙高阜间, 形似老丈, 又名五老峰, 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 我是在苏州十中看完瑞云峰后去的五峰园, 时间太紧, 暮色里的五峰园阴气沉沉, 不知是不是跟园子西南角传为柳毅墓的那个土墩子有关呢?

6

文嘉是文徵明次子, 亦善诗、 书、 画。 他画过一幅《石湖秋色图》, 平桥古寺, 山外远帆, 远山近水, 用笔草草, 一派深秋模样, 萧瑟之气, 扑面而来。

  画上有款, 是文徵明的长子文彭的行草:

  春到江南何处好, 石湖山水画图开;

  新蒲细柳一时绿, 鸂鶒鸬鹚无数来。

  这幅画上, 喜欢处处题款的乾隆也有御题:

  行春桥畔治平寺, 蹊径由来素所知;

  却是春光经见惯, 飒然秋色见于斯。

  乾隆皇帝的这一首, 写得真不错。

7

一生八试而终不第的王宠, 在石湖边建越溪庄, 最后又郁郁寡欢而辞世。 他写得一手小楷, 以《雅宜山人集》 而闻名。 他亦曾画过石湖草堂, 题为《楞伽小隐图卷》。 可惜画已失所, 不得见。但从《过云楼书画记》 卷五中可以读到顾文彬关于此画的介绍。

  其文如下:

  雅宜山人画, 传世绝少。 此作古树绕屋, 修竹当门, 堂内一朱衣人踞几, 与黄衣老衲坐谈。 门外松奏笙簧, 泉鸣琴筑, 不数鼓吹两部。 前峰窣堵坡下, 琳宫梵宇隐见丛薄间, 夕阳一痕射相轮作绀碧色, 与四山紫翠相映带。 “绝境閟兰若, 金天建旌幢”,斯之谓矣。 画后自跋云: “楞伽之麓, 有堂三数楹, 堂前有竹数百梃, 竹间有泉, 余与诸友所游憩而藉以遗世者也。 掌之者僧方正, 遂谓之曰古泉上人。 既为之图, 又倡短歌二章, 诸友和之云尔。” 余谓当时吾吴缁流, 若治平之听松、 竹堂之无尽、 东禅之天玑, 马禅之明祥、 天王之南洲、 宝幢之石窝、 昭庆之守山, 赖与衡山往还, 比诸参寥、 宝觉之徒。 今古泉之于雅宜, 亦复如之。 虽有高僧, 亦藉文士以传耳。

  应该说, 这是顾文彬给此画配的锦锈文章。

  我想, 王宠的石湖图, 一定如他的小楷那般清雅, 仿佛有和风缓缓吹来。

8

李流芳是晚明时期的一个异数。

  之所以这么讲, 是因为他不但写得一手好文章, 书、 画、 印,也是样样皆精, 简直就是明代版的苏轼。 他的书法就取法苏轼,行草皆擅。 我也真是孤陋寡闻, 第一次知道他, 是几年前在一本《晚明小品选注》 的小集子里读到几篇他的文章, 后来又在一本闲书里见到他的一枚印章: 山泽之臞。 此词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形容隐迹山林的高人隐士。 李流芳刻下这四个字, 大抵是一段心境的写照吧。

  关于李流芳, 可以备忘如下:

  李流芳(1575—1629), 字茂峰, 又字长蘅, 号檀园, 晚称慎娱居士。 祖籍歙县(今安徽歙县), 自祖父起迁居嘉定(今属上海)。 与唐时升、 娄坚、 程嘉燧并称“嘉定四君子”, 亦为“画中九友” 之一。 明代的嘉定, 归苏州府下辖, 所以, 李流芳与吴中文人交往甚频, 也常常流连于吴中山水间。 他不但到此游玩, 还诉诸笔端。 他写过一篇《游石湖小记》:

  余往时三到石湖, 游皆绝胜。 乙亥与方孺冒雨著屐登山巅亭子, 贳酒对饮, 狂歌绝叫, 见者争目摄之。 去年, 与孟阳、 弱生、 公虞寻梅到此, 遍历治平僧舍已, 登郊台, 至上方绝顶, 风日清美, 人意颇适。 九日复来登高, 以雨不果登, 放舟湖中, 见烟樯雨楫杂沓而来, 举酒对之, 亦足乐也。 是日秋爽, 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 由薇村至上方, 复从郊台, 茶磨取径而下, 路傍时有野花幽香, 童子采撷盈把。 落日泊舟湖心, 待月出方命酒, 孟阳、 鲁生继至, 方舟露坐剧饮, 至夜半而还, 盖十年无此乐矣。

  古人, 真是会玩啊。

  这样的逍遥之游, 估计只能在典籍里翻阅了。 文中的“九日复来登高”, 有他的诗作《九日风雨泛舟石湖》 佐证:

  客思逢重九, 来寻雨外山。

  未能凌绝顶, 聊共泊西湾。

  茶磨风烟白, 薇村木叶斑。

  谁言落帽会, 不醉复空还。

  李流芳在《江南卧游册页题词》 里, 也写到了石湖。 这些题词, 其实是他面对旧作随兴写下的感慨之词, 但我想, 里面一定也有石湖的山山水水吧。 有据可查的是, 他的吴中十景册里画到了石湖。 他笔下的石湖, 撷取渔舟, 突出清旷之美, 颇有古意,仿佛有欸乃之声隐隐传出, 从这声音里流淌而出的是一个古老的石湖。

  李流芳有个“三不似” 理论: “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 画会之古人总不似, 画会之诗总不似。” 说白了, 也就是绘画应做到形似和神似、 写实与诗境高度完美的融合统一。

  他笔下的石湖, 正好践行了这样的美学思想。

9

第一次逛苏州博物馆, 我买的一款文创产品, 就是一幅高仿版《姑苏繁华图》。

  彼时, 我刚迁居苏州, 还不知道它就是“苏州版” 的《清明上河图》, 只是觉着好玩, 就买回来了。 后来, 才知道这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 他因画艺出众而谋得宫廷画院画师一职, 且被钦赐举人, 授内阁中书。

  有细心人考察过, 《姑苏繁华图》 的长度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的两倍以上, 几乎将乾隆时期苏州城的繁华胜景和江南的风土人情一图打尽。 画作自灵岩山起, 由木渎镇东行, 过横山,渡石湖, 历上方山, 介狮、 何两山之间, 复入苏州郡城, 经盘、胥、 阊三门, 穿山塘街, 至虎丘山而止, 真实呈现了苏州作为当时江南地区经济、 政治、 文化中心的历史风貌。

  知道了这些, 再从中寻找石湖, 就不难了。

  《姑苏繁华图》,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10

古吴轩出版社和姑苏区吴门桥街道联合办了一个社工读书会,一月一期, 算是公益之举。 有一次, 听出版社专题部主任张颖讲, 潘文龙先生要去讲石湖, 问我是否有意去做嘉宾, 串串台,她知道我也在写一本石湖的书。 在她的邀约里, 我是一位石湖研究专家, 其实, 只是粗通皮毛而已。 潘先生多年来致力于苏州地方文化研究, 策划组织的保护苏州古井、 古城墙等活动, 我早有耳闻。 可惜, 讲座时间我恰好要回甘肃, 就错过了。 后来, 从张颖处索来讲座的PPT, 一看, 果然出手不凡, 不仅资料详实, 而且独有见地。

  其中, 提到的一幅版画《姑苏石湖仿西湖胜景》, 曾在苏州美术馆展览过。

  2016 年11 月14 日, 一场名为“姑苏繁华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 在苏州美术馆拉开帷幕。 源于宋代雕版工艺的桃花坞木版年画, 从绣像图演变而来, 又因刻工、 造型而闻名江南。 这次展出的90 余件展品里, 有13 张来自中国、 日本、 法国的“姑苏版”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所谓“姑苏版”, 也就是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时期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 这也正是苏州木版年画的全盛时期。 这时期的作品, 由于受西方绘画透视、 比例关系等技法的影响, 跳出了版画的窠臼, 把苏州的市民生活和城市景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 在同时代的版画中有“东方古艺之花” 的美誉。

  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收藏的《姑苏石湖仿西湖胜景》, 就是其中之一。

  版画里的石湖, 大红大紫, 有俗气, 不过, 也有烟火气。 后来, 苏州的文化部门把这次特展的作品结集出版, 名曰《姑苏繁华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作品集》。 听说, 此书获了2017 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等好几个业界殊荣, 只是, 价格实在太贵, 而我囊中羞涩, 一直舍不得买。

11

等我闲了, 或者等我老了的时候——在中国, 老了才有闲情逸致是基本国情——我就花点时间, 把历朝历代跟石湖有关的画,辑合成册, 配以简单的说明文字, 以及我个人的赏析, 想想, 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如果有兴趣的话, 可以再加点自己偏爱的当代画家的石湖之作。 然后, 坐在石湖边的小石凳上, 沐着湖风, 一页一页地翻读, 这才是真正的风吹哪页读哪页啊!

  可我什么时候会老呢?

  不多想了, 晚安吧, 石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