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鸟儿爱上了囚笼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 热度: 11430
熊培云

  1998年3月2日,10岁的奥地利少女娜塔莎在上学途中突然失踪,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警方仍然没有找到娜塔莎的下落。娜塔莎的失踪案从此成了一桩悬案,警方和家人都怀疑她已遇害。

  然而2006年8月23日,被绑架者囚禁8年的娜塔莎逃离绑匪,离奇出现,一时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关切她的遭遇的同时,也有人提出疑问,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娜塔莎真的没有任何机会逃跑吗?既然她曾经有单独出去散步的机会,为什么不试着早点逃跑?

  面对心理医生的提问,娜塔莎的回答令众人大吃一惊:她担心这样做会伤害绑架者。并且在得知绑架她的人自杀后,娜塔莎一度显得情绪低落。她曾说:“对我而言,他就像是个父亲般的人物。”她这样比喻绑匪对待她的态度:“他有时把我捧在掌心,有时却把我踩在脚底。”

  心理专家们分析后认为,娜塔莎很可能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人质情结”。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犯罪心理学名词是1973年被提出的:当年8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抢劫案,两名劫匪绑架了4名人质,在地下金库将他们关押了131个小时。劫匪向警方投降后,4名受害者却一致表示并不痛恨歹徒,反而感激歹徒对他们的照顾,一名女人质甚至还爱上了其中一个劫匪,并与其订婚。相反,他们对警方倒很有敌意。

  这起案件让人们感到匪夷所思,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研究,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概念来概括这一类心理特征:由于长时间与劫持者共处,被挟持者逐渐对该人犯产生了同情与认同,甚至有崇拜的心理,并衍生出休戚与共的依赖现象,认为彼此的命运是不可分的,甚至协助加害人对抗解救他的人。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的所思所为,偏离了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变态心理,其患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心理变态。

  变态人格,又称为人格异常或人格障碍,一般是从儿童时期的人格缺陷发展而来的,在青少年时逐渐形成,表现类型繁多。其中一种“悖德型人格障碍”近年来颇受关注,患上这种病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从不深思熟虑,有反社会情绪,不考虑后果,无内疚感,不吸取教训,总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变态心理还有一种类型是性心理障碍,人们常听说有“恋物癖”?“恋兽癖”?“恋童癖”等,为什么不会有“恋暴癖”?“恋匪癖”呢?绑匪的粗野?强暴?蹂躏或是其他特点也许正好满足了一些具有特殊性癖好者的苛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体制化是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演绎的重要概念。犯人老瑞德这样谈到体制化: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该影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体制)中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潰,因为他已离不开这座监狱。为此,老布不惜举刀杀人,以求在监狱中继续服刑。他刻骨铭心地爱上了那间剥夺了他的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他终于选择了自杀。

  老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在绑架中经受体制化的奥地利少女娜塔莎似乎也同样爱上了这个“囚笼”。然而,谁也不能否认,事情的真相是:她被绑架,并因此过了8年与世隔绝的生活。

  (吴顺国摘自《南方周末》图/孙红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