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欧美从中国“偷走”了科举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 热度: 11424
何剑刚

  目前国际上的大学入学考试模式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以中、日、韩等国为代表的“全国统一高考”模式,以分数取人,即所谓一考定终生,“学而优则仕”;再一种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开放、松散式”大学模式,甚至不考试都能上大学;第三种是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等级测试”模式,将考试与开放相结合,取前两种模式的中间路线,各高校自主招生权力很大,十分灵活。

  其中英美国家的考试制度尤其让国人青睐。那么,英、美的考试制度从哪来的?是自创的吗?不是,是“偷师”中国科举制度。

  早在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点破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先生的这话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

  14世纪,曾在中国居住过的欧洲人士将中国自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考试,向本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推荐,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考试手段,实行机会均等的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国王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来,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两位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

  当时西方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科举这一手段不仅被欧洲“拿走”,还反倒青出于蓝胜于蓝呢?原因一是考试内容落伍,二是考试模式未变。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内容在长时间内呆板、重复、单调,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成为千百年来的必考科目,这些考试内容只靠死记硬背,固化了人的创造性思维。而西方则将文化、科技、实用多方面结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综合的考察。

  另外,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更为完善和科学。欧美“科举”即使顺利通过,还要实习和试用,至少半年以后才能正式上岗“当官”,而中国却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改”,一成不变,僵硬得不能再僵硬。

  (石景琼摘自《百家讲坛》

  2008年第10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