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聂华苓与安格尔在台北初次见面时的情形并不愉快。碍于朋友的情面,在酒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姗姗来迟的聂华苓安静地站在安格尔的身后,等着友人的介绍,而安格尔却忙于与他人寒暄将女作家晾在一旁。“我站了半天,你也没理我,没礼貌。”“你来得这么晚,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这儿。你才没礼貌。”他也针锋相对。这一出“傲慢与偏见”式的开场并未影响两人互生情愫。三天后,安格尔在离开台北返美时向聂华苓发出了邀请,邀请她加入他在爱荷华的作家创作坊。1964年,聂华苓来到爱荷华,在此后的27年间,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同行和形影不离的伴侣。
一个是从中国旧式大家族走出来的东方女子,一个是美国西部小城爱荷华马夫的儿子,聂华苓与安格尔的爱情故事有着怎样的浪漫与传奇色彩?1995年,在安格尔去世4年之后,聂华苓出版了《鹿园情事》,讲述她与安格尔相识、相知、相守二十几年的“情”与“事”。鹿园是他们在爱荷华的家,园子在爱荷华河边上,有“清清爽爽的树林,鹿一只只娴雅地走出来”。他们的对话俏皮而风趣,永远是相互调侃,不断地开怀大笑,却又那么的深情而温暖。
正像聂华苓曾对安格尔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婚姻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美满的婚姻。”他们好像永远在热恋,从他们相遇那一刻起直到安格尔猝然离世。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个性,这种种不同似乎并未在他们之间造成任何隔膜。他们“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从来没有一刻是沉闷的。总是有谈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他们有共同的志趣,以同样的热情经营着共同的事业——“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这是一个为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建立的跨越了国界、种族、语言、信仰等一切障碍的精神家园,一个作家的乌托邦。1977年,两人一起被推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鹿园是他们共同的家园,是聂华苓心中的“江南”,是安格尔心中“爱荷华的中国岛”。对于安格尔来说,聂华苓就是“中国”。他不僅娶了一个中国妻子,也有了她的家人,她的朋友,她的故土。中国的烹饪、中国的文字、中国人说话的方式、中国的画、中国的诗……他完全被囚在中国人的影响中,沉浸在细致又强韧的中国文化中,越沉越深,充满惊喜与欢欣。
安格尔在《中国印象》的诗中写道:“爱是开向许多门的一扇门。”正是这扇门,让他们发现彼此,进入彼此的世界,直至完全融汇在一起,再没有比这更完美的爱了。
(冯国伟摘自《青岛日报》2008年2月22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