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雕塑从古希腊进入古罗马,雕塑就成为人间的奇迹。因为当它经过罗马人耐心的模仿,再经过罗马人独出心裁的创造,它简直就光芒万丈了。它让欧洲既有一部用文字写成的历史,还有一尊让全世界眼熟的雕像。它来自《圣经》故事。美少年大卫正在山野里牧羊,而菲利士人入侵以色列,大卫脱去国王给他披的那身笨重的盔甲,在溪水里拣了几颗光滑的鹅卵石,手里拿着牧羊鞭和甩石带,一步一步走近那个大骂不止的歌利亚。歌利亚手中有兵器,大卫手中只有几颗石子,他轻轻一弹,只一颗石子就让挑战者毙命。大卫于是成了英雄,而且当上以色列王。
眼前的大卫刚刚放下牧羊鞭,正要去和歌利亚决斗。他以孩子的方式,将甩石带藏在身后,随时准备将那颗致命的石子射出去。大卫的这个姿势,被米开朗基罗从公元1503年一直定格到现在,在无数个世纪里,没人能够更改,它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成为一种不朽和永恒。尽管我知道佛罗伦萨老宫门前的这个大卫雕像是复制品,原作被收藏在距老宫不远的学院画廊里。可我即使看过了那个大卫,还是要来这里,再看看这个大卫。因为大卫不应该站在屋子里,他就应该站在光天化日之下。
我发现,只要有大卫的地方,就有无数纷至沓来的脚步。大卫的美,其实就在于他能以这样的姿态,直接而鲜艳地站在世俗面前。欧洲在中世纪之前是神的时代,文艺复兴之后才是人的时代。
大卫原本只是脱去了国王给的盔甲,应该是穿着自己那身牧羊人布衣的。可在米开朗基罗眼中,大卫就是这个样子,身体是挣脱的,裸露的,上面洒满了阳光。大卫代表了一种美的尺度,昭示着那个时代的理想,米氏就是要通过大卫,让人的肢体完美地展开,让人像神一样圣洁。艺术家的初衷,并没有被后来的人误读,凡是来看大卫的人,似乎已经忘记大卫是一尊雕塑,而把他当成了一个真人,就在他们之中。我看见,那些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前来看大卫的人,以及这尊被看的大卫,心里心外,与头顶这片蓝天一样,晴朗无遮。
美,就是这样,可望而不可即。
(邓伟明摘自《欧洲细节》)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