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天使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与文化 热度: 19655
张如特

  内容提要: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天使往往与爱情、欲望主题有关,但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文学传统不同,多恩的天使不仅意指爱情的激情本身,同时象征着这一激情不可抵达的神性之限度。《空气与天使》似乎将天使与男性欲望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实际上多恩对于男性欲望的态度是悖论性的,他认为欲望当中最接近神性的恰恰是主体本身无法把握的部分。

  约翰·多恩(或译约翰·但恩、约翰·邓恩等)的诗歌以思想的丰富、意象的奇诡、逻辑思想上的灵动跳跃而著称。对他而言,可思之物即可入诗,为彰显才情,多恩大量运用宗教、神学的意象,用以营造玄学奇想。19世纪苏格兰文学批评家克雷克说多恩的诗节就像许许多多的谜语。①Bloom,Harold ed.John Donne and the Metaphysical Poets.New York:Infobase Publishing,2008.p.25.其中,“天使”就是一个含义丰富且复杂的意指符号,对于它的专题探讨目前学界还比较少见。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学形成了将天使与世俗激情挂钩的文学传统,然而多恩多少游离于这个传统之外。实际上,天使这一意象在《敬神十四行诗》和《歌诗集》中具有不同的寓意,而由于《歌诗集》将世俗激情与神圣信仰两个维度交织在一起,天使隐喻的内涵变得充满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空气与天使》一诗当中。本文试图论述,《空气与天使》是由一个颇为微妙的悖论所构筑,即:诗人相信,在世俗爱情中占据主导的应当是男性之爱的力量,这固然是男性中心视角的投影,然而这一力量哪怕是对于男性自身也具有某种超越性,甚至是陌生性;又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男性的爱是具备神性的。

一 非爱的天使

《空气与天使》在多恩涉及天使的诗歌中似乎最为复杂。有学者指出,诗歌第二节的末尾引发了解释的分歧,而这似乎不能说成是诗人的艺术设计②Swinden,Patrick.“John Donne:Air and angels”.Critical Quarterly,21.1(2010).p.54.,甚至这首诗的潜在倾听者的身份也比较复杂③John,Donne.The Complete Poems of John Donne.Ed,Robbin Robbins.London:Routledge,2010.p.125.。在细究本诗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约翰·多恩笔下的天使尽管与爱情存在重大关联,但严格说来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流行的“天使等于爱情”的解读公式在多恩这里并不完全成立。

  中世纪西方社会形成了关于天使的系统性知识。这不仅丰富了神学上的抽象认识,同时也寄托了各个阶层对现世生活的寄托,“圣职人员,战士,潜修者,圣徒,宗教性质的大学全都发现天使是他们生活中的重大组成部分”①Keck,David.Angels and Angelology in the Middle Ag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209.。圣保罗在《以弗所书》《歌罗西书》中都论述了天使的等级层次,这为中世纪以来修道院僧侣生活的等级性提供了理论。约翰·多恩在其生涯后期放弃了原生家庭的罗马天主教信仰,改宗安立甘宗,成为圣保罗教堂长②Parfitt,George.John Donne:A Literary Life.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9.,但即便是在生涯早期不以出版发行为目的的诗歌写作中也寄托了神学玄想。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认为:天使是纯精神的创造物,与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是由“质料”与“形式”共同构成,而天使的质料不是一般物质(即亚里士多德的“四大元素”);在天主的眼中,天使并非绝对纯洁,因为纯粹的精神只包括神自己,但对人而言天使的质料仍是难以用理性把握的,具有很高的神性。阿奎那认为,由于完美的造物一定多于不完美的造物,天使的数量一定是无限多的。③[意]阿奎那:《神学大全·第二册:论天主创造万物》,周克勤等译,碧岳学社、中华道明会,2008年,第78~85页。圣文德认为天使具备时间属性,但这种时间同样介于神与人之间,既非永恒也非现世的。④Keck,David.Angels and Angelology in the Middle Ag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76.质料与形式的二重因是多恩剖析抽象情感存在时常用的思维模型,天使趋于纯粹精神却不等同于纯精神的特性也在多恩的情诗中作为感情的类比。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已将天使与世俗爱情联系在一起。多恩深受彼特拉克的影响,甚至在其著名的悼亡妻的《敬神十四行诗》第十七首中直译了彼特拉克第七十五首十四行诗,化为己用⑤Bevan,Jonquil.“Donne’s Debt to Petrarch in His Sonnet 17”.Notes and Queries,3(1998).p.34.。在《歌集》第一百二十三首中,彼特拉克看到了爱人脸上“一丝惜别的苍白”,“于是我明白了,在天国,人们/是如何互相理解,眉目传情”,进而感慨“无论是天使的美貌丽容,/还是沉浸于爱河中的女人的谦恭,与她此举相比都无法匹朋”⑥[意]彼特拉克:《歌集》,李国庆等译,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但丁的《神曲》更是将诗人世俗中的恋人幻想成为引导人通向天堂的圣女。而多恩在将爱情或爱人比喻为天使时总是带有犹豫,甚至怀疑。比如《手镯》一诗,诗人说:“最初堕落的天使仍拥有/智慧和知识,但全都已变得腐坏”,诗人失败或不完满的爱造就了“坏天使”,既然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形式赋予存在”,这些天使的“形式已经失去”⑦John,Donne.The Complete Poems of John Donne.Ed,Robbin Robbins.London:Routledge,2010.p.296.,那么天使也就堕落了。就是说,尽管诗人曾经以为在恋人的身上发现了天使,但恋人的全部存在都不过是天使之存在的“质料”,诗人的爱才是使天使成其为天使的“形式因”。既然爱已不再,徒留有关爱的知识与回忆,尘世的天使便宣告堕落。在《梦》这首诗中,诗人对恋人说:“初见的一刻,/我以为你是天使(因为你爱真)”,“但当我看出你看透我心情,/了解我的思想,胜过天使的本领……我必须承认,无可选择,只能是/犯渎圣之罪,绝不把你当作你”。⑧[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傅浩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95页。一旦女子表现出洞察心思的能力,就不再是天使般的纯洁。从诗中出现的火把的意象,加之多恩在布道时曾提到使用过的火把比没有用过的更容易点燃新火种⑨John,Donne. The Sermons of John Donne,Volume 1. Ed,Georger Potter,Evelyn M.Simpson.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62.pp.168-183.,可以推测这首诗中诗人怀疑自己的恋人熟谙恋爱之道,并不如第一次见面时以为的那样纯洁无瑕,故产生了小小的嫉妒。天使的特质是纯洁,然而即便诗人在谈论自己的爱情时也用惊讶甚至带点怀疑的口吻:“我几乎不信我的爱可以如此纯洁。”⑩John,Donne.The Complete Poems of John Donne.Ed,Robbin Robbins.London:Routledge,2010.p.244.由此看来,诗人更是不大可能将自己的欲望与纯洁的天使相比。

  天使作为神人之间的存在,既具备较人更为丰富的神性,又可以与人沟通,对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而言正可作为人身上最强烈激情、爱情的象征;然而对多恩而言,天使是纯粹的,世俗的爱情只能趋近这种纯粹而终究无法达到,即便到达也只是转瞬即逝。文艺复兴诗人是多恩崇拜的文学先贤,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怀疑精神的存在,多恩才多少摆脱了一些影响的焦虑。

二 《空气与天使》中的悖论书写

基于以上分析,《歌诗集》中《空气与天使》一诗的结尾便不再是委婉地表述男性欲望对女性欲望的支配。尽管多恩不少诗歌都表现了男性征服欲的任性蛮横,但天使的隐喻从来不适用于此类主题。天使是爱情的开始:《手镯》《空气与天使》《圣物》中的守护天使①[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176页。,都能说明这一点。进一步考察多恩的诗歌,可以发现天使与爱甚至具有某种对立关系。这显然影响了《空气与天使》的思想主题,使该诗呈现出了某种开放性、悖论性的特点。

  诗歌的第一节就以一个悖论开头:“尚不知你的名姓或容颜,/我就已爱过你两遍或三遍”②[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53页。,可见诗人认为自己在投入恋爱之前就已存在对爱情的幻想,而幻想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身心感受,恋爱的实现是这一感受的延伸,如同柏拉图将理式置于存在之前。“我真正遇到你之前就有了对爱的预感,但这预感没能在任何身体或身体的形式上实现。”③Swinden,Patrick.“John Donne:Air and angels”.Critical Quarterly,21.1(2010).p.52.这种感受得到增强,诗人甚至说:“每当我来到你所在的地点,/我总是见到美好而荣耀的虚空”,“你”之所以美妙恰恰是因为“你”是不可言传之美、不可符指化的震撼之感的代表——当然,因为原文采用了过去时态,也可以做出一种不这么玄奥的解读:诗人曾经追随她的脚步,却每次都失之交臂,但她曾经停留的地方都似乎分有了她美的力量,故即便空无一人也堪称美好而荣耀的虚空(Some lovely glorious nothing)。紧接着是诗人用“形式”和“质料”二分的隐喻思维分析爱情:既然灵魂需要肉体作为彰显自身的质料,那么拥有精神属性的爱情也应寻找自己的对应,这一对应物就是“你”的肉体——“且把爱固定在你嘴唇、眼睛和眉宇”。形式承载着质料,“我”的爱情承载着“你”的肉体,如同船只载着货物,然而诗人突然感叹:“你每根头发对爱都太重/而难以承受”④[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52~55页。,帕特里克·斯温登认为,诗人实际上渴望肉体之爱或至少是渴望更多肉体的接触⑤Swinden,Patrick.“John Donne:Air and angels”.Critical Quarterly,21.1(2010).p.52.,那么第二十一、第二十二两行也许是在表达,如果“我”无法占有“你”的身体,那么对我而言你就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光辉灿烂之物,而“我”的爱无法长久忍受这种不可满足的境况,所以我无法爱你。全诗最后六行带来了较大的争议:“那就像天使,穿戴纯净/空气——虽不如他纯粹——面容和翅翼,/你的爱可以做我的爱的天体;/正如空气与天使/二者的纯粹之间有如此差异,/女人与男人的爱情之间也如此。”⑥[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55页。阿奎那认为天使不具备物质实体,他们向人显形是因为他们将空气凝结成了实体,将“四大元素”中最纯净之物作为了自己的身体。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天体都有守护的神明,外围则有重重天穹环绕。⑦John,Donne.The Complete Poems of John Donne.Ed,Robbin Robbins.London:Routledge,2010.p.125.也就是说,天使是纯粹的精神,选择了纯净的物质作为自己的外在;“我”的爱也要选取“你”的爱作为自我彰显的途径,“我”的爱是镇守天体的神,而你的爱则环绕着我。

  海伦·加迪纳认为这首诗中男性之爱比喻为天使,女性之爱比喻为空气①[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55页。,但如上文所说,多恩往往并不认为个体的欲望可以匹配天使的纯粹,那么为什么唯独在这首诗中使用天使的隐喻?诗人仰慕的女子并没有满足诗人的欲望,为什么让失败的欲望来作为女子的榜样?也确实有人认为,这首诗在末尾可能调换了叙述对象,把自己的欲望故事讲给了另一个男性倾听,好让别人切记在恋爱关系中要让男性的欲望占据主导。②John,Donne.The Complete Poems of John Donne.Ed,Robbin Robbins.London:Routledge,2010.p.125.这首诗确实建构了两组对应关系:“男性—天使—神明”,“女性—空气—天穹”。然而,本诗的创作时间应该在1607年至1608年前后,《敬神十四行诗》中的第八首创作于1609年至1610年间,几乎是同时期的作品,然而后者之中天使与男性欲望的关系却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这首诗开头赞美天使,渴望得到主的荣耀,后文忏悔自己的罪——在恋爱时触犯了敬拜偶像的戒律③John,Donne.The Variorum Edition of the Poetry of John Donne,Volume 7,Part 1,The Holy Sonnets.Ed.Gary A.String?er.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5.p.19.。可见,身处忏悔之心中的多恩认为世俗的恋爱是使人远离天使的。1617年,承受了丧妻之痛的诗人在《敬神十四行诗》的第十七首诗中以略带反讽的语调说上帝不允许罪孽深重的诗人去爱上一位天使,似乎罪人的爱只能是一种玷污④John,Donne.The Variorum Edition of the Poetry of John Donne,Volume 7,Part 1,The Holy Sonnets.Ed.Gary A.String?er.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5.p.14.;这些似乎都与《空气与天使》中男性欲望自我神圣化的思维相去甚远。

  此外,多恩诗歌中还有一个关键意象,即爱神。考察诗中的爱神,我们发现诗人更多将欲望的痛苦“归咎”于爱神的反复无常甚至残酷。这更能说明,多恩眼中的欲望是“非天使”的,《空气与天使》中的天使隐喻像是一个特例。现代读者可能会因外形上的相似而混淆丘比特与基督教天使,而多恩心中的爱神可能确实接近于丘比特的形象:一个牵线搭桥的盲目孩子(《爱的神性》)。由于爱情处处充满不对等和不平等,诗人说应该剥夺这个孩子的神性(ungod this child)。而且,由于制造恋爱中的痛苦,爱神更像是一个折磨者、暴君:爱神像一个炼金术师用诗人的身体试验,使灵魂干涸徒留一具躯壳。《葬礼》中诗人甚至想象让情人的发辫镯子为自己陪葬,让自己成为“爱的殉道者”,被爱神折磨而死。诗人带着一颗灼热的爱心前来,可是爱神“一下子就把它像一块玻璃似的击破”⑤[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55、119、165、135页。。有学者以拉康的“原乐”(Jouissance)解读多恩的恋爱心态,对多恩来说,恰恰是爱情表现出了顽劣难驯的一面时,它似乎才显示出空前的魅力,痛苦作为欢乐的附加一并得到疯狂的追求⑥See Ehsan,Azari. Lacan and the Destiny of Literature Desire——Jouissance and the Sinthome in Shakespeare,Donne,Joyce and Ashbery.New York:Continuum,2009.。

  因此,多恩情诗中的两个悖论情景得以展现出来:第一,天使是爱情中求而不得的纯净状态的极点,由于世俗的局限,爱情不会等同于神性,然而诗人在《空气与天使》中还是情不自禁地将天使与自身的男性欲望进行了类比;第二,天使指引了人间的爱情,爱情应当是纯净美好的,然而管理恋情的爱神本身是残酷、反复无偿的。爱情中的激情与神性部分互相矛盾却又共存。本应加以享受、释放的激情在诗人那里成为了沉思的主题,沉思本身似乎抵消了激情本身,难怪燕卜逊戏称多恩为一耽于思虑的“闲人”,被各种各样可能有趣的念头所吸引⑦Empson,William.“Donne in the New Edition”.Critical Quarterly,8(1966).p.256.。然而,多恩也正是以他独特的方式在一次次歌咏中逼近自己的“真理”。

三 天使之爱对于主体的超越

那么,如何理解《空气与天使》中的天使悖论呢?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学认为多恩的主体是感觉本身的解体,是主体与审美意象之间的疏离,也有学者以现代主义的寓言理论解读多恩诗歌思想中的碎片化特点①See Hoover,Elanie.John Donne and Francisco de Quevado.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78.,然而燕卜逊认为艾略特自己的诗学传承主要来自法国象征主义②Empson,William.“Donne in the New Edition”.Critical Quarterly,8(1966).p.256.,因此艾略特的多恩其实是“法国化”的多恩。如果返回多恩身处其中的历史语境,我们会发现,多恩诗歌中天使的矛盾不是要打破情感的完整性,不是试图突破世俗情感的“完形式”体验,而是感慨神性体验的转瞬即逝,诗人认为人的欲望虽然是主体性的一部分,却也在同时超越了主体性。

  《空气与天使》的结尾,希望如神明主宰星体那样主宰女人的欲望的,是诗人的男性欲望,但却不是男性欲望的全部,而是尚未被主体完全把握的、欲望中的神性部分。《圣物》和《空气与天使》之间的互文关系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讨论,却是解读后者的关键。《圣物》中说:“起初,我们忠诚地相爱,/却不知爱什么,为什么相爱,/我们不知道性别差异,/一如守护天使般蒙昧”③[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177页。,正是因为处于蒙昧阶段,起初的欲望就像是某种他者性存在,正是这一状态被多恩冠以“天使”之名。欲望在“我”之中却不为“我”所理解,只有这时欲望才是神圣的。《圣物》中的爱情是前肉欲阶段的,爱之吻都显得小心翼翼,正像是《空气与天使》中求而不得、只能将爱“固定”在对方眉宇之间的情感境遇的翻版,因此,《空气与天使》可以理解为一个男子在无果的追求后对欲望尚为“天使”而非世俗之时期的追忆。多恩并不是柏拉图式爱情的热衷者,但仍然坚持感情中非肉欲的部分是更加崇高的。有学者认为多恩在《敬神十四行诗》中体现了绝望之情,这恰恰是加尔文主义的特征,而加尔文本人对于柏拉图主义是持否定态度的。加尔文曾说,不要借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以接近天使作为寻找上帝的路径④Stachniewski,John.“John Donne:The Despair of the Holy Sonnets”.ELH,48.4(1981).p.687.,但是,即便在对上帝的敬畏中多恩也表现出了戏谑和反讽的态度,这在《敬神十四行诗》的第十七、第十八两首诗中都有体现,应该说,多恩很可能受到加尔文主义的影响,但加尔文主义不是诗人压抑欲望的意识形态,诗人也不会因此放弃对天使的崇拜。诗人晚期的绝望心态,除个人际遇之外,更多反映了宗教改革时期社会的普遍迷茫。⑤See Cefalu,Paul.“Godly Fear,Sanctification,and Calvinist Theology in the Sermons and Holy Sonnets of John Donne”.Studies in Philology,100.1(2003).pp.71-86.但是,应该看到宗教改革的大时代背景帮助了诗人解放自己对于世俗和神圣两个维度的思考。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多恩化神圣意象为世俗恋情所用的文学创意才具有可能性。1378年,格里高利十一世去世,英国天主教出现了两个教皇并存的局面,阿维农和罗马两方面相互攻讦,双方自顾不暇。这为当时威克利夫革新性的宗教思想提供了发展空间,他主张《圣经》应被每一个人自由地阅读,反对化体说,认为耶稣的血肉在圣餐中仅仅发挥精神性的作用。⑥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页。这些思想一直到詹姆斯一世时期都在发挥影响,也正是在这种神圣与世俗相互交融的氛围中,多恩才能创作出《虱子》这样的“圣餐奇喻”。⑦See Theresa M.DiPasuale, Literature and Sacrament: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in John Donne,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73-186.

  除了宗教改革思想,新柏拉图主义对多恩灵肉二分的欲望观似乎影响深刻。格里尔森认为多恩曾通过费契诺的译本阅读了柏拉图主义著作,当时的学者也很可能直接启发了多恩的柏拉图主义思想①Doggett,Frank A.“Donne’s Platonism”.The Sewanee Review,42,3(1934).p.275.。多恩的《早安》一诗就反映出了明显来自柏拉图的影响,第四行中“七个沉睡者”既是指七个躲避罗马皇帝狄修斯迫害的沉睡百余年的基督徒,也暗指柏拉图寓言中的穴居者②Nassaar,Christopher S.“Plato in John Donne’s‘The Good Morrow’”.ANQ,16.1(2003).p.20.。柏拉图主义认为人所体察到的尘世之美都是神之美的反映,美的属性从根本上说只能属于灵魂而非肉体。弗兰克·曼利指出,多恩很可能延伸了费契诺在《天神维纳斯》中的写作传统,以抽象的女子形象指代纯粹的天使,抽象的“她”是自然的化身,对“她”的爱必将回复到对神本身的爱③Benson,Donald R.“Platonism and Neoclassic Metapho:Dryden’s Eleonora and Donne’s Anniversaries”.Studies in Phi?lology,68,3(1971).p.346.。这与《空气与天使》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诗人的体验经历了追求的挫折,才开始乞灵于天使的隐喻为自己的欲望“正名”。

  多恩《圣物》一诗中的爱情关系是对古希腊故事达芙妮和克罗埃原型的全新书写。隆古斯在《达芙妮和克罗埃》中描写了少不更事的恋人从相爱到结婚的过程,他们迷恋彼此却不理解爱的结合,故事行文充满反讽基调④See Wouters,Alfons.“Irony in Daphnis’and Chloe’s Love Lessons”.Quaderni Urbinati di Cultura Classica,New Series,26.2(1987).pp.111-118.,似乎与多恩的风格颇为合拍。多恩的另一首诗《出神》说明了他心中的欲望似乎是二段式的:“上天的影响不直接触及人,/而首先在空中留下印记,/同样,灵魂可流入灵魂,/虽然它首先去依附肉体”,恋人的灵魂必须“下降到情感,和官能”才能享受纯粹的精神体验,而他们虽因性爱的驱动走到一起,但真正令人出神的幸福感却不是性欲。⑤[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141~147页。也就是说,《空气与天使》结尾令女性的爱环绕着男性之说法,不是加迪纳等学者认为的要求女性屈服,而是意味着,神性如河水般流向天使,天使又用这神性点发了“我”的爱,恰恰因为“你”没有接受“我”的爱,使“我”感悟到了纯粹精神的天使之爱的纯净,而“你”的美即便辉煌也只能是爱的物质形式,物质一定低于精神,所以即便“你”不在肉体上接受“我”,“我”的爱也像是主宰星球的神明高于“你”的爱。这似乎是聊以自慰的玄思,多恩确实是暗示女性之爱无法像他那样充满灵感和神性,或许是男性中心意识在思辨层面的残存。但也应注意到,多恩在很多诗歌中都运用了圆形或者层层环绕之物的意象,却往往是男性围绕着女性,比如《赠别:不需悲伤》中著名的圆规与金箔的比喻⑥John,Donne.The Complete Poems of John Donne.Ed,Robbin Robbins.London:Routledge,2010.pp.259-260.。对诗人而言,没有结局的欲望反倒使他接近了天使,“我们在欲望提出的悖论中听到了嘲讽的笑声:结局只是欲望的一个功能而已,只有通过不停的拖延、迷失、保持一定距离,才能获得结局的价值”⑦[美]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程灿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7页。。而多恩在此显然是以玄思为欲望做了结局。

  爱情因情欲而生,然而爱情中最美好的部分一定是非情欲的。多恩在这种认识中思考了欲望对主体性的超越。欲望可以被控制或操纵,但欲望中的神性却超越了人的意志。就是说,“天使性”的欲望阶段超越了人的意志。《一堂影子的讲课》将爱的历程比喻为太阳的运行,只有在正午时分影子才几乎看不见,不论是太阳东升还是西坠,都会造成阴影,也就是说恋爱进入了疲惫。这个比喻有着明显的柏拉图主义色彩,化用了理式与造物的关系,说只有使人“出神”的爱、爱之幸福的高峰时刻才能算是真正的爱,此后恋爱仍在维持,但这种爱就像是纯粹之爱的影子。正因如此,“正午过后,第一分钟,即夜晚”①[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205页。,诗人厌恶感情中的一切勉强造作,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多恩对爱的理解在《否定的爱》一诗中体现得非常鲜明:“如果说除了用否定词之外/无法形容的,才简直算是最完美,我的爱即非此莫属。/对人人喜爱的一切,我说不。/如果有谁最擅长解谜题,/能通晓我们不懂的事物,/就请他教我虚无。”②[英]但恩:《约翰·但恩诗选》,第187页。这不禁令人联想到迈蒙尼德的否定神学。迈蒙尼德深受阿奎那影响,认为既然人的理性无法把握神,那么人类语言限度之内可以表达的思想全都不能揭示神的本质性存在之意义,唯有通过否定性的语言人才能接近神。③See Buijs,Joseph A.“The Negative Theology of Maimonides and Aquinas”.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41,4(1988).pp.723-738.这里多恩用否定来谈论爱情和欲望,可以说是将欲望视为一种神秘且神圣之物。柏拉图主义者有着类似的对世界的否定性看法:“对世界的否定以及神作为‘自足的绝对者’的苦行含义在基督教柏拉图主义的早期阶段要更为显著,而强调神作为‘生成源’的对世界的肯定在后来的时期则逐渐变得更加突出。这是西方文化中从主要关注来世的宗教拯救转向越来越通过理性和科学进步来‘征服世界’的总体趋势的一部分。”④[荷]哈内赫拉夫:《西方神秘学指津》,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95页。多恩诗歌中的“神”“天使”“爱”的三位一体恰恰就是西方神学思想世俗化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多恩要做的还有将世俗神圣化,以神学的否定性思维方式来谈论爱欲,在这个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空间中创造文学思辨的乐趣。也正是因为爱欲具有神性,多恩才屡屡抒发爱情的快乐转瞬即逝的感慨,因为正如加尔文主义的观点,神恩本质上是神的赐予而非个人求索的结果,欲望中最幸福的节点往往也是非个人意志作用之下的顺其自然。多恩在诗歌中歌咏的天使因此不仅仅代表爱欲的美妙,更是强调爱欲的幸福本身具有不可把握的特点。欲望和天使一样,对主体而言都具有超越性。

  可以看出,约翰·多恩的天使是基督教传统与时代思想的交融在文学领域的反映,诗人试图打通个体爱欲与神圣信仰之间的屏障,在肉体与精神的取舍之间寻找平衡,极力在个人恋情中寻找神圣属灵的因子。在他看来,欲望与神的关系深奥难解,每一次爱与领悟都蕴含了不可言传的神秘,正如诗人自己在诗中所说:“若要说出她是怎样的奇迹,我需超越一切的韵律与语言。”⑤John,Donne.The Complete Poems of John Donne.Ed,Robbin Robbins.London:Routledge,2010.pp.24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