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封神演义》神祇佛缘考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与文化 热度: 21399
陈 洪

  内容提要:《封神演义》所写道教的神祇中,燃灯道人、惧留孙等形象都是从佛教的佛、菩萨中“借”来的,但是其地位、能力普遍被贬低。个中原因是明代中后期佛教、道教争胜,反映到小说创作中。而《封神演义》的作者陆西星是全真道的领袖人物,他的宗教立场、宗教态度导致了这种情况。

  《封神演义》是一部奇特的通俗小说。其作者是一位道士①对《封神演义》的作者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在没有十分刚性文献依据的情况下,作品的内证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全真道士陆西星应是第一位“候选人”。。其内容不仅讲述王朝兴衰与神魔争斗,而且反映出当时复杂的社会宗教生态。这方面的表现之一就是把一些佛门信仰对象描写成道教人物。而从这类笔墨中透露出不少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考察、揭示其内涵,对于深入解读作品不无裨益。

“燃灯”道人

燃灯道人是《封神演义》所写大量神祇中②《封神演义》所写仙、神、魔等品类有别,本文则把人世之外有道术者统称为“神祇”。,“戏份”仅次于姜子牙的一位。又是与佛门关系最密切的一位。

  他的“戏份”多于侪辈,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场”早,“退场”晚,行踪贯穿全书五分之四。二是全书的“神仙打架”共有三个高潮,十绝阵其一,诛仙阵其二,万仙阵其三。而三个高潮中,燃灯道人都扮演重要角色。三是三场大战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单打独斗”发生在燃灯与敌对方之间,其频率远高于双方阵营的其他神祇。

  先说出场。

  《封神演义》写“神”是从哪吒的故事开始①此前的十一回集中写纣王无道,大略言之是写“人”事。的。哪吒的重头戏是追杀李靖报仇。在李靖走投无路之际,燃灯道人出场了。他先是助长李靖的气力,使哪吒落到了下风;又用白莲花阻挡了哪吒的暗算;最后祭起宝塔烧服了哪吒,并将塔赐予李靖,成就了“托塔天王”。在这一大段故事中,作者并未交代燃灯的身份,叙事只称之为“道人”。直到问题解决,哪吒失意而去,才揭示出燃灯的来历:

  道人曰:“贫道乃灵鹫山元觉洞燃灯道人是也。你修道未成,合享人间富贵。今商纣失德,天下大乱,你且不必做官,隐于山谷之中,暂忘名利;待周武兴兵,你再出来立功立业。”李靖叩首在地,回关隐迹去了。②《封神演义》第十四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9页。

  这样写,可以产生一些悬念,加深读者对燃灯的印象,也可见作者对这一形象的在意。燃灯出场的这一桥段中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个细节是燃灯修道的地方——“灵鹫山”。其地并非虚构,而是佛教的一座“圣山”,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内,旧称耆阇崛山,汉文旧译作灵鹫山,新译作鹫峰山。在佛教文献中,多简称为“灵山”。此地为佛教重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修行,宣讲大品《般若经》与《法华经》,后者达八年之久。小说把这个圣地安排到燃灯道人名下,使得燃灯隐隐地含有了释迦佛的意味。

  与此呼应的是赐塔的情节设计。这一情节不见于印度的佛教文献,据《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天王的塔与父子矛盾毫无关系,赐塔的也不是燃灯:

  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天王)若领天兵……即拥遣第三子哪吒捧行,莫离其侧。③《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一册,第1248页。

  原来“托塔”的是哪吒,而且是为天王代劳。布置此项任务的则明确说是释迦牟尼佛。后来,佛教在中土传播的过程中,天王、哪吒、宝塔的关系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到了北宋的前中期,宝塔变成了解决父子矛盾的工具。反映这一变化的苏辙的诗《哪吒》: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④[宋]苏辙:《栾城集》,栾城第三集卷第一,四部丛刊本,第635页。。

  可注意的是,这里仍然没有燃灯什么事,笼统称“佛”,人们通常的理解便是释迦牟尼了。

  再说三场大战的角色。

  十绝阵的情节是全书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十个恶阵,中间又穿插着赵公明、云霄三姐妹等内容,迤逦了九回书。这一“战役”中,阐教的十二弟子全部出战,而总指挥就是燃灯道人。小说这里颇用了些笔墨。

  话说众人正议破阵主将,彼此推让,只见空中来了一位道人,跨鹿乘云,香风袭袭。怎见得他相貌稀奇,形容古怪,真是仙人班首,佛祖源流?有诗为证:“一天瑞彩光摇曳,五色祥云飞不彻;鹿鸣空内九臬声,紫芝色秀千层叶。中门现出真人相,古怪容颜原自别;神舞虹霓透汉霄,腰悬宝箓无生灭。灵鹫山下号燃灯,时赴蟠桃添寿域。”

  众仙知是灵鹫山元觉洞燃灯道人,齐下篷来,迎接上篷。行礼坐下,燃灯曰:“众道友先至,贫道来迟,幸勿以此介意。方今十绝阵甚是凶恶,不知以何人为主?”子牙欠身打躬曰:“专候老师指教。”燃灯曰:“吾此来实与子牙代劳,执掌符印;二则众友有厄,特来解释;三则了吾念头。子牙公请了,可将符印交与我。”子牙与众人俱大喜曰:“道长之言,甚是不谬。”随将符印拜送燃灯。燃灯受符印,谢过众道友,共商议破十阵之策。①《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第300页。

  这是全书中燃灯道人的第二次露面。作者特意显示其与众不同的身份。他不是和“师弟”②这一点,下文详论。们一起到场,而是在众人到齐后降临——一般重要人物的惯例。而一来他就主动宣布担任“总指挥”,毫不客气地从姜子牙手中要过了代表权力的“符印”。作者唯恐读者对他关注、重视不够,在此地还直接出面作一评介:“仙人班首,佛祖源流。”这个头衔很有分量,但也很有疑点。“班首”,是哪一班列之首?“源流”,强调的是当下的地位还是描述历史过程?而这里又一次点出“灵鹫山下号燃灯”,有意无意之间再次把释迦牟尼的影子印合到燃灯身上。

  到了大破诛仙阵与万仙阵时,燃灯的地位由“总指挥”下降为“前敌总指挥”。因为元始天尊与老子的到来,燃灯便下降了一个层次。但是,他仍然要在两位教主到来之前先表现一下权力,率众“师弟”——作品到这里才明确他的“辈分”,原来只是个“大师兄”——探阵。虽然两次都写了他的权威不够,但也仍然踞于高出侪辈的地位。

  三次大“战役”之外,燃灯道人还多次单独出战,与劲敌赵公明、云霄姐妹、羽翼仙、马善、殷郊、孔宣等都有激烈的冲突。这种情况,也是其他仙人不能比拟的。

  可见,《封神演义》的作者在燃灯道人这个形象上是着意来加以表现的。

  “燃灯”本是佛门人物,且在教门谱系中据有崇高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影响。检索《电子佛典集成》,“燃灯”及“然灯”(异体代字)可得6472例,足见在经典中出现之频繁。

  首先,他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古佛”,“久成正觉”,多次转世,“最后第八王子,乃燃灯佛”。而这个燃灯佛是释迦牟尼成佛的“引路人”。《圆觉经心镜》记载燃灯佛为释迦授记的情况:

  彼时释迦为儒童,买五茎莲花,供养燃灯,并布发掩泥。燃灯与之授记曰:“汝将来于五浊世为佛,号释迦牟尼。”以燃灯往望妙光,九代祖师。瞿昙乃玄孙也。③《圆觉经心镜》,《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十册,No.254。

  释迦未成道时,曾买莲花供养燃灯,并以最恭敬的“布发掩泥”礼仪来表达对燃灯佛虔敬之心意。于是得到燃灯的首肯,预言了其将来成为“现世佛”的前景。同时,这段文字还追溯久远,指出释迦牟尼佛从辈分的角度是燃灯佛的“玄孙”。

  自“大乘”佛教传入后,在中土的庙宇里,大雄宝殿供奉的绝大多数是并列的三尊佛像。这三尊佛像又可分为“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后者具体说就是:过去佛燃灯,现在佛释迦,未来佛弥勒。也就是说,在信众眼中,燃灯佛是与释迦牟尼佛并列的至高的信仰对象。

  在有的佛典中,竟直接提出燃灯佛与释迦佛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类似于应身、报身之类,如《法华经玄赞要集》:

  问:“既燃灯佛等即是我身,何不前佛、后佛总名‘释迦’?”答:“众生宜见不同,现种种身、种种名字等。为观根性利钝,所以现种种身也。”①《法华经玄赞要集》,《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三十四册,No.638。

  明乎此,就可以理解上文提到的灵鹫山、赐塔情节中,燃灯道人身上隐隐闪现释迦佛影子的原因了。

  总而言之,“燃灯”二字在佛教中是极为崇高的称谓,也是影响巨大的佛名。这一点,《封神演义》的作者不会不了解。所以他在燃灯破十绝阵正式出场时写出了“仙人班首,佛祖源流”的评介。

  可是,在作品的具体描写中,这位从佛门“借来”的燃灯道人,究竟是何种形象呢?

  先来看他的身份、地位。

  《封神演义》的神仙世界主体是道教的人物,从“辈分”论,大略是四个层次。最高一层是鸿钧老祖。下面一层是鸿钧的三个徒弟: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再下面一层是三位的再传弟子,数量众多,如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金光仙、乌云仙、龟灵圣母等,以及姜子牙、申公豹之流。这一层次,书中有名姓的不下百人。再往下便是最低一层,如黄天化、雷震子、金吒、木吒、哪吒等等。另外有些“散仙”,不在谱系之内,但辈分大多不高,此不具论。

  在佛教谱系几乎处于顶端的“燃灯”,被作者“借到”小说的道教之中,又是处于道教谱系的什么位置呢?

  燃灯前两次出场,这个问题比较含混。若从他面临十绝阵,毫不客气地要过指挥大权看,似乎应居于广成子等十二仙人的长辈地位。可是随着出战不利,只好乞灵于元始天尊时,燃灯道人的身份、地位才真正显露出来:

  话说燃灯、子牙,听见半空中仙乐,一派嘹亮之音。燃灯秉香轵道伏地曰:“弟子不知大驾来临,有失远迎,望乞恕罪。”元始天尊落了沉香辇,南极仙翁执羽扇随后而行。燃灯与子牙请天尊上芦篷,倒身下拜。

  天尊曰:“尔等平身!”子牙复俯伏启曰:“三仙岛摆黄河阵,众弟子俱有陷身之厄,求老爷大发慈悲,普行救拔。”元始曰:“天数已定,自莫能解,何必你言。”元始默然静坐,燃灯、子牙侍于左右。②《封神演义》第五十回,第343页。

  原来,燃灯只是元始天尊众多徒弟中的一员。在老师面前,他只能是“秉香轵道伏地”、“倒身下拜”、“侍于左右”的极为谦卑姿态。而在师伯老子面前同样是如此:

  话说老子乘牛从空而降……燃灯焚香引导上篷,玄都大法师随后。燃灯参拜,子牙叩首毕,二位天尊坐下。③《封神演义》第五十回,第344页。“焚香引导”“参拜”,也是标准的执弟子礼。

  至于他的修行、能力,也是实在不能令人恭维。就以与赵公明的几次交手来看,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且说燃灯回上篷来坐下,五位上仙俱着了伤,面面相觑,默默不语。燃灯问众位道友曰:“今日赵公明用的是何物件,打伤众位?”灵宝大法师曰:“只知着人甚重,不知是何宝物,看不明自。”五人齐曰:“只见红光闪灼,不知是何物件。”燃灯闻言,甚是不乐,忽然抬头见黄龙真人吊在杆上面,心下越发不安。①《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回,第318页。

  公明大怒曰:“你将此言惑乱军心,甚是可恨!”提鞭就打,燃灯口称:“善哉!”急忙用剑来招架;未及数合,公明将定海珠祭起,燃灯借慧眼看时,一派五色毫光,瞧不见是何宝物,看着落将下来,燃灯拨鹿便走,不进芦篷,望西南上去了。公明追将下来。②《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回,第319页。

  公明祭起金蛟剪……燃灯忙弃了梅花鹿,借木遁去了。把梅花鹿一闸两段,公明怒气不息,暂回老营不提。且说燃灯逃回芦篷,众仙接着,问金蛟剪的原故,燃灯摇头道:“好利害!起在空中,如二龙交结,落下来利刃一般,我见势不好,预先借木遁走了,可惜把我的梅花鹿一闸两段。”众道人听说,俱各寒心。③《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第324页。

  身为领军人物,遇到强敌的表现是“甚是不乐”“越发不安”,眼见自己的师弟遭难受辱,束手无策。到了两军阵前,一而再、再而三地仓惶逃命,以至于连自己的坐骑都保护不住——像这样被对手杀死坐骑,书中只有极个别的“怂人”才会如此丢人现眼。似乎是为了彰显燃灯的无能、尴尬,作者在这里写了几位无门无派的散仙,先是萧升与曹宝,后是陆压,他们在赵公明面前各显神通。如写陆压:“公明将金蛟剪祭在空中,陆压观之大叫曰:‘来的好!’化一道长虹而去。”然后便设计射死了不可一世的赵公明。在一定程度上,陆压与燃灯几乎形成了反衬。陆压的成功与燃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不仅是对阵赵公明,接下来的几次“单打独斗”,燃灯的表现也大多狼狈不堪:

  云霄娘娘自恃金斗之功,无穷妙法,大呼曰:“月缺今已难圆,作恶到底。燃灯道人,今番你也难逃!”又祭混元金斗来擒燃灯,燃灯见事不好,借土遁化清风而去。④《封神演义》第五十回,第342页。

  孔宣大笑曰:“我不遇知音,不发言语,你说你道行深高,你也不知我的根脚,听我道来:‘混沌初开吾出世,两仪太极任搜求;如今了却生生理,不向三乘妙游。’孔宣道罢,燃灯一时也寻思不来,不知此人是何物得道。……燃灯忙祭起二十四粒定海珠,来打孔宣;孔宣忙把神光一摄,只见那宝珠落在神光之中去了。燃灯大惊,又祭起金钵盂。只见也落在神光中去了。燃灯大呼:‘门人何在?’只听半空中一阵大风飞来,内现一只大鹏来了。孔宣见大鹏飞至,忙把顶上盔挺了一挺,有一道红光直冲牛斗横在空中,燃灯道人仔细定眼,以慧眼视之,看不明白,只听见空中有天崩地塌之声;有两个时辰,只听得一声响亮,把大鹏打下尘埃。孔宣忙催开马,把神光来撒燃灯,燃灯借着一道祥光,自回本营,见子牙陈说利害,不知他是何物?①《封神演义》第七十回,第489页。

  子牙迎接上篷坐下,先论破阵原故,燃灯曰:“只等师长来,自有道理。”众皆默然端坐。……有道行天尊曰:“此一会,正是我等一千五百年之劫难逢难遇,今我等先下篷看看如何?”燃灯曰:“我等不必去看,只等师尊来至,自有会期。”广成子曰:“我等又不与他争论,又不破他的阵,远观何妨?”众道人曰:“广成子言之甚当。”燃灯阻不住,众人只得下篷,一齐来看“万仙阵”……马遂祭起金箍,就把黄龙真人的头箍住了;真人头痛不可忍,众仙急救真人,大家回芦篷上来。真人急除金箍,除又除不下,只箍得三昧真火从眼中冒出,大家闹在一处不表。②《封神演义》第八十二回,第577页。

  一次又一次,不是狼狈逃窜,就是懵懂无知、束手无策,而且在一众仙人——都是“师弟”“师侄”之类小辈那里也没有什么威信,哪里有一点“仙人班首”应有的样子。作者笔下的这个形象不仅法力不高、屡战屡败,而且品性也不令人敬佩。散仙萧升、曹宝为他助力打败赵公明,夺得定海珠,萧升还为此丧命,燃灯却觊觎人家的战利品:“燃灯一见定海珠,鼓掌大笑曰:“今日方见此奇珠,吾道成矣。……今日幸逢道友,收得此宝,贫道不觉心爽神快。”把话讲到这个程度,便不由得曹宝不割爱了。

  这一系列笔墨叠加到一起,在读者心中,这个燃灯的形象欲不崩塌恐亦不可得了。

  作者虽不直接出面评说,他对燃灯的态度已是昭然若揭了。

惧留孙与“三大士”

《封神演义》对惧留孙形象的处理,与上文所述燃灯的路数如出一辙,只是“戏份”少了一些。

  佛教中,惧留孙同样是一尊地位崇高的“古佛”。汉译经典中又作拘留孙佛、俱留孙佛、鸠楼孙佛、拘留秦佛等。是所谓过去七佛之第四佛,又是现在贤劫一千佛的第一位。据《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鸠留秦佛,亦名拘楼,亦云迦罗鸠村驮,亦云拘留孙……此云灭累也。”在诸多经典中,都提及他的地位与法力、功德,如《增一阿含经》:

  尔时,迦叶!佛告我言:“过去世时于此贤劫中,有如来名拘留孙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复于此处为诸弟子而广说法。”③《增壹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册,No.125。

  《佛本行集经》:

  阿难!彼自境界如来复授一菩萨记,次当作佛号无等如来。阿难!彼无等如来复授一菩萨记,次当作佛号拘留孙如来。阿难!彼拘留孙如来复授一菩萨记,次当作佛号大光明如来……④《佛本行集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册,No.190。

  这是把惧留孙放在传承系统中,梳理其授记渊源,“如来”“佛”都是他的称谓。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善男子!如此世界贤劫之中,最初出现拘留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及今世尊释迦牟尼如来……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册,No.293。

  《华严经》在这里径直将惧留孙与释迦牟尼佛并列。再如《大方等大集经》:

  拘留孫佛出現世時,众生寿命四万岁,彼时大地精气、众生精气、法精气等,力得增上,味增上、威增上、德增上、慈增上、胜增上、智增上,如是等事皆得增上。尔时,依地果味众华药等,众生食者皆得软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戒心、忍心、精进心、禅定心、智慧心、离杀生心,乃至离邪见心。少欲知足少烦恼垢,多福长寿离欲闲居,爱乐正法厌患流转炽三宝种。以是因缘,得离恶道趣向善道。②《大方等大集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三册,No.397。

  这里讲拘留孙佛的法力与功德。若依此说,他在这两方面似乎都远超现在佛释迦牟尼了。

  这样的古佛形象在中土同样被高度尊崇。《五灯会元》卷一开篇就是“七佛”,曰“暨于释迦。但纪七佛”。“七佛”中,“现在贤劫”的第一尊就是拘留孙佛,释迦牟尼佛则排在他的后面为第四尊。介绍他的法力、功德则称:“说法一会,度人四万。”

  佛教中如此至尊至贵的神祇,到了《封神演义》中,其形象如何呢?

  首先,如同燃灯一样,惧留孙是道教中的“小辈”——元始天尊的徒弟:

  惧留孙行至宫门前,少时见……掌教师尊出玉虚宫来,俯伏道旁,口称:“老师万寿!”③《封神演义》第七十二回,第500页。

  比起燃灯,惧留孙还有一个不堪之处,就是他与另外十一位师兄弟命遭大劫,所以被装入混元金斗,销去三花,陷入黄河阵中,“横睡直躺,闭目不睁”。而他的见识也不甚高明,至于法力,时而表现得不堪一击:

  龟灵圣母仗剑出来,与惧留孙大战,未及三五合,祭起日月珠打来,惧留孙不识此宝,不敢招架,转身往西败走。④《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第585页。

  惧留孙曰:“子牙!你可命匠人造一铁柜,将余元沈於北海,以除后患。”……余元入于北海之中,铁柜亦是五金之物,况又丢在水中,此乃金水相生,反助了他一臂之力;余元借水遁走了。⑤《封神演义》第七十五回,第526页。

  这样来表现佛教中尊贵的“古佛”,态度实在是不够友好。

  燃灯与惧留孙的师兄弟中还有三位也是佛门人物,而且是在中土大大有名的人物,就是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在他们出场时,作者特意分别加注:“后成文殊菩萨”“后成普贤菩萨”“后成观世音菩萨”。到了万仙阵,他们分别完成了师父元始天尊交办的任务,作者再次加注:“后兴释门,成于佛教;为文殊、普贤、观音,是三位大士,此是后话。”

  人所共知,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中土佛教影响最大的神祇。即以文殊菩萨论,据《放钵经》:“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①《佛说放钵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五册,No.629。释迦牟尼佛自承是文殊的弟子,尊称其为“佛道中父母”,地位何等崇高。而到了小说中却成为老子、元始的弟子。虽然是小说中看似率意的戏笔,但不能不使人联想起宗教史上著名的“老子化胡”的大争拗。

  晋代道士王浮造出《老子化胡经》,谓老子与关尹喜西行至天竺,显大神通震慑、教化“胡人”,创立了佛教。以此证明道教优于佛教,道教之祖为佛徒之师。佛教徒当然要力斥其伪。其后,历代佛道之争,几乎都要翻出这个旧案争辩一番,以致成为多次“御前”辩论的主题,决定了一个时期二教的存废。

  在这样的佛道争胜历史的大背景下,《封神演义》把佛教的两尊“古佛”、三位“大菩萨”写成是道教二代领袖老子、元始天尊的徒弟,恐怕不能简单看作一时的率意偶然吧?更何况作者本身还是一位道教的重要人物呢。

长耳与黄龙

《封神演义》还有一个特殊人物,就是通天教主的徒弟“长耳定光仙”。在阐教与截教大决战的“万仙阵”一段,通天教主的“终极法宝”是“六魂幡”。这个情节在“诛仙阵”就出现端倪:“通天教主……自思:‘不若往紫芝崖立一坛,拜一恶幡,名曰'六魂幡'。’此幡有六尾,尾上书接引道人、准提道人、老子、元始、武王、姜尚六人姓名,早晚用符印,俟拜完之日,将此幡摇动,要坏六位的性命。”于是,这个幡的效用成为一个重要悬念吸引着读者。

  到了后面“万仙阵”大决战前夕,这个“长耳定光仙”开始崭露头角了。先是代表通天教主去阐教下战表:

  通天教主曰:“罢了!加今是月缺难圆,摆此万仙阵,必定与他见个雌雄,以定一尊之位。今日是万仙统会,以完劫数。”随命长耳定光仙:“你且去芦篷上,见你二位师伯,下这一封书。”定光仙领命,径至芦篷下……老子看书毕,谓定光仙曰:“吾知道了,明日会破万仙阵也。”定光仙下篷,至万仙阵回覆通天教主。②《封神演义》第八十二,第578页。

  在“万仙”之中,教主把这个任务交给“长耳定光仙”,显出他是通天教主弟子中的亲信。接下来,通天教主进一步又把决定大局的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

  通天教主吩附长耳定光仙曰:“但吾与你师伯,共西方二位道人会战,吾叫你将六魂幡麾动,你可将幡麾动,不得有误。”长耳定光仙曰:“弟子知道。”①《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第587页。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决战的最关键时刻:

  通天教主只见万仙受此屠戮,心中大怒,急呼曰:“长耳定光仙快取六魂幡来!”定光仙因见接引道人白莲裹体,舍利现光……知道他们出身清正,截教毕竟差讹。他将六魂幡收起,轻轻的走出万仙阵,径往芦篷下隐匿。正是:根深原是西方客,躲在芦篷献宝幡。话说通天教主大呼:“定光仙快取幡来!”连教数声,连定光仙也不见了;通天教主已知他去了,大怒,无心恋战。②《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第593页。

  由于“长耳定光仙”的临阵叛逃,使得万仙阵彻底崩溃,通天教主也被鸿钧老祖收走。而这个长耳定光仙却借此改换了门庭:

  老子与元始看见定光仙问曰:“你是截教门人定光仙,为何躲在此处也?”定光仙拜伏在地曰:“师伯在上,弟子有罪,敢禀明师伯!吾师盖有六魂幡,欲害二位师伯,并西方教主……弟子不忍使用,故收匿藏身于此处。……西方教主曰:“吾有一偈,你且听着:“极乐之乡客,西方妙术神;莲花为父母,九品立吾身。池边分八德,常临七宝园;波罗花开后,偏地长金珍。谈讲三乘法,舍利腹中存;有缘生此地,久后幸沙门。”西方教主曰:“定光仙与吾教有缘。”元始曰:“他今日至此,也是弃邪归正念头,理当皈依道兄。”定光仙随拜了接引、准提二位教主。③《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第594页。

  显然,临阵脱逃,背弃师门,都不是什么太光彩之事。不过,也可以用改邪归正一类说辞来开脱。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关注的是,这个形象奇怪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

  通天教主门下颇多动物成精者,在名称上往往有所体现,如“龟灵圣母”,现出原形就是一只大乌龟,“灵牙仙”就是一头大白象,“虬首仙”就是青毛狮子,“金光仙”则是金毛犼,等等。如果按照这个“惯例”,“长耳定光仙”似乎应该是一个兔子精,这才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但是,他不仅没有“现出”兔子的原形,还很风光地到了西方“极乐之乡”。

  那么,这个怪怪的“长耳”从何而来呢?怎么又入了佛门呢?

  原来,“长耳”与“定光”都与佛教有关。

  《普曜经》中,释迦牟尼佛自承:“吾前世时,自从诸佛……时定光佛,授我此慧。”④《普曜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册,No.186。《贤愚经》也讲:“佛告比丘:‘尔时师者,定光佛是。时沙弥者,今我身是。’”⑤《贤愚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册,No.202。换言之,“定光”同样是古佛名称,而且是货真价实的释迦牟尼佛的老师。而《法华经义记》讲得更复杂些:“文殊教化八子皆成佛道,八子之中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燃灯佛即是定光,定光佛即是释迦之师,释迦复是弥勒之师,然则文殊即是释迦祖师。”⑥《法华经义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三册,No.1715。若据此说,定光佛不仅是释迦佛的老师,而且与燃灯佛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同时,又扯进了文殊与弥勒。这些细节我们不必纠结,只是要说明,“定光”也是佛号,也是地位非常尊崇的古佛。

  “长耳”与佛教同样有缘,虽然地位不及“定光”那样显赫。据《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长耳三藏者,隋开皇初人,梵语那连提梨耶舍,北印度乌苌国人,形貌希奇,顶有肉髻,耳长高耸,因此立名。”①《仁王经疏法衡钞》,《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二十六册,No.519。这位“长耳”的佛门人物以精准阐释“三藏”含义而著称,在《金刚般若经疏》《解深密经疏》《俱舍论疏》等几十部经论中都引述了他的言论。

  至于“长耳”如何与“定光”连缀到了一起,这个过程竟然与《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有直接的关联。据《武林梵志》,卷三有“宝相寺”条目,里面提到晚唐五代时有宗慧大师者:

  姓陈氏,名行修,号性真……母梦吞日,惊寤而生,长耳垂肩,异香满室。

  人或问师,如何有是长耳?即以手曳耳示之,不发一语。②《武林梵志》卷三,《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七。

  “吞日”云云,自然是附会之词。但其人以“长耳”为异像,则是突出的表征。五代时,“吴越王以诞辰饭僧。有永明禅师者,亦异人也。王问永明:‘今有真僧降否?’永明曰:‘长耳和尚,乃定光古佛应身也。’”于是,就有了“长耳定光”之说。而法相寺就成了他的道场,“俗称‘长耳相’”。③《武林梵志》卷三,《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七。

  万历年间,道士陆西星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全真教历来有挦扯佛教的传统,与两浙督抚甘士价共同发愿,整修已渐倾圮的这座寺院:

  督抚甘士价、平湖陆长庚倡缘,筑石逵,甚整,沿坞而上,为定光庵古佛修证处。④《武林梵志》卷三,《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七。

  不仅如此,陆西星还为之作记——惜今已不得见。⑤《武林梵志》卷三,《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七。

  这个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长耳定光”与陆西星竟然有如此缘分,也可为陆西星著《封神演义》之说增添一个小小的砝码。

  不过,《封神演义》把“长耳定光”写进来,还解释了他皈依佛门的原因,但总体看,仍然与写燃灯、写惧留孙一样,压低辈分,甚至还安排了“叛徒”的身份。虽说是弃暗投明,但叛出师门毕竟不是增光添彩的事迹。

  小说所写有佛教背景的人物,长耳定光之外,还有一位与中土关系密切的形象——黄龙真人。关于黄龙真人的形象,已有多篇文章谈及(包括本人的),这里就简单一些。

  前面讲过,元始天尊的众弟子在参与阐截争斗时,燃灯道人的“戏份”是最多的,如三次大会战,他都是总指挥或总指挥“助理”。有趣的是,在这几次大场合中,另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也与佛门有关,就是黄龙真人。如破十绝阵,燃灯是众仙人最后一个出场的,而第一个出场的则是黄龙真人:

  杨戬启子牙曰:“二仙山麻姑洞黄龙真人到此。”子牙迎接至银安殿,行礼分宾主坐下。子牙曰:“道兄今到此,有何事见谕?”黄龙真人曰:“特来西岐共破十绝阵。方今吾等犯了杀戒,轻重有分,众道友随后即来。此处凡俗不便,贫道先至,与子牙议论,可在西门外,搭一芦篷席殿,结彩悬花,以使三山五岳道友齐来,可以安歇。”①《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第299页。

  他的身份似乎相当于“秘书长”,负责“会务”安排。这一点在后文继续有所表现,如另一重头戏“诛仙阵”,也是:

  (姜子牙)正在殿上忧虑,忽报:“黄龙真人来至。”子牙迎接至中堂,打稽首分宾主坐下,黄龙真人曰:“前边就是诛仙阵,非可草率前进。子牙你可吩咐门人,搭起芦篷席殿,迎接各处真人异士,伺候掌教师尊,方可前进。”子牙听毕,忙令南宫、武吉盖芦篷去了。……子牙感谢毕。复至前殿,与黄龙真人同众门弟子,离了汜水关,行有四十里,来至芦篷;只见燃灯结彩,叠锦铺毹,黄龙真人同子牙上了芦篷坐下;少时间只见广成子来至,赤精子随至。次日,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来至;随后有云中子、太乙真人来至,稽首坐下。②《封神演义》第七十六回,第535页。

  到了万仙阵,黄龙真人仍然是第一个到场,仍然是吩咐姜子牙“造起芦篷席殿,迎迓三教师尊”。若看这些情节,作者似乎很看重这位黄龙真人,突出他在十二弟子中的地位。可是,奇怪的是,他又是十二弟子中最“倒霉”的一位。

  先是与赵公明作战:

  赵公明道罢,黄龙真人跨鹤至前大呼曰:“赵公明!你今日至此,也是封神榜上有名的,合该此处尽绝。”公明大怒,举鞭来取;真人忙将宝剑来迎,鞭剑交加,未及数合,赵公明忙将缚龙索祭起,把黄龙真人平空拿去。……至中军,闻太师见公明得胜大喜。公明将黄龙真人也吊在幡杆上;把黄龙真人泥丸宫上用符印压住元神,轻易不得脱逃。③《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回,第318页。

  作战、斗法,不妨互有胜负。但做了俘虏,被吊在幡杆上示众出丑,这样的写法用在“正面”的仙人身上就显得有点怪异了——十二弟子只有他享受了这样的待遇。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师侄从杆子上救下来。

  如果说事出偶然、作者无心,那下一段文字就不好解释了。

  黄龙真人曰:“众位道友!自元始以来,惟道独尊;但不知截教门中,一意滥传,遍及匪类。真是可惜工夫,苦劳心力,徒费精神,不知性命双修,枉了一生作用,不能免生死轮回之苦,良可悲也!”……黄龙真人上前曰:“马遂!你休要这等自恃;一如今吾不与你论高低,且等掌教圣人来至,自有破阵之时。你何必倚仗强横,行凶尚气也?”马遂跃步仗剑来取,黄龙真人手中剑急忙来迎,只一合,马遂祭起金箍,就把黄龙真人的头箍住了;真人头痛不可忍,众仙急救真人,大家回芦篷上来。真人急除金箍,除又除不下,只箍得三昧真火从眼中冒出,大家闹在一处不表。①《封神演义》第八十二回,第576页。这是万仙阵的一段,又是黄龙真人逞强出头,不料“只一合,马遂祭起金箍,就把黄龙真人的头箍住了”。显然,本领低劣,无自知之明。问题是箍住了也罢,还有更过分的描写:“真人头痛不可忍”,“急除金箍,除又除不下,只箍得三昧真火从眼中冒出”而“众仙急救真人……大家闹在一处”。不仅黄龙真人狼狈不堪,连众仙人都被他拖累得“闹在一处”,全无尊严了。

  除此之外,其他地方还多次写到他的无能,如“吕岳战黄龙真人,真人不能敌,且败往正中央来;杨文辉大叫:“拿住黄龙真人!”哪吒听见三军呐喊,振动山川,急来看时,见吕岳三头六臂,追赶黄龙真人。”结果又是晚辈哪吒救了黄龙真人的命。

  十二门徒中,多次写黄龙真人出头充当“组织者”,显然是要引起读者对他的注意;而出头的同时却是一次次让他出乖露丑——高吊示众、箍得“三昧真火从眼中冒出”,这样的笔墨中流露出强烈的负面情绪。

  一个“正面的”仙人,为何如此“倒霉”?为何只有他是如此“倒霉”?

  看起来似乎有点网络游戏水平的问题,其实含有相当复杂的学术因素。

  “黄龙”,曾经是佛道争胜的“箭垛式”人物。北宋到明末五六百年间佛道二教有一段激烈的争拗,就是著名的“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佛教把这个题目讲成黄龙禅师降服狂妄的吕洞宾;道教则反之,讲成神通广大的吕洞宾打败了黄龙。简言之,在佛教与道教争胜的几百年里,“黄龙”是道教徒的一块心病,“黄龙”又与吕洞宾是一对冤家。

  有趣的是,陆西星与吕洞宾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据《兴化县志》,陆西星尝为诸生,后弃儒学道,自称吕洞宾降临其草堂,亲授丹诀。他自著《金丹就正篇》的两篇序言重点便是宣传自己与吕洞宾深厚的仙缘,强调他能入道完全是吕洞宾的提携。他把吕祖所传及自己的学习心得公之于众,便有了这本《金丹就正篇》②见电子版《国学大师》v3.3,道部,道别。。

  陆西星后来成为全真教中一派的领袖,当与他所宣称的这一师承关系有直接的联系——虽然,这一师承、仙缘具出自他本人自述,但哪一宗教领袖没有过类似的把戏呢?

  作为吕洞宾的“亲炙弟子”,陆西星在《封神演义》中把“黄龙”置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作出带有几分恶意的描写,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代中后期的嘉、隆、万三朝,无论宗教内部,还是社会上——包括官方、民间、士林,都出现了相当强烈的“三教合一”的舆论。这种情况反映到小说创作中,《西游记》《西洋记》以至《封神演义》等都有十分明确的“三教合一”的说法。但是,“合一”只是一方面,在“合一”的大旗下,“争胜”始终暗潮汹涌。《封神演义》上述描写,正是站在道教立场上,对佛教的贬低。几乎同时的《西游记》《西洋记》,则是站在佛教立场上用文学的手法对道教作种种“挑衅”。这类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生态”。在其他文献中,包括所谓“正史”,以及笔记杂著、文人别集,对此的记述难得一见。因此,这几部小说对于当时宗教文化、社会精神生活的研究,具有独特的重要的价值。

  而对于《封神演义》作者的问题,目前尚不能铸成铁案,但本文揭示的这些材料无疑有力地指向作者的道教人士身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