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宋本与明本《河岳英灵集》评选孟浩然诗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与文化 热度: 21965
卢燕新

  内容提要:殷璠《河岳英灵集》版本,今存者可概括为宋本系统与明本系统。宋本,主要整理本有傅璇琮、李珍华《河岳英灵集研究》以及中华书局本《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之《河岳英灵集》;明本,主要整理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选唐诗(十种)》之《河岳英灵集》以及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等。比较宋本与明本,其重要区别之一即孟浩然品藻及诗什。前者评孟浩然诗,较后者多“《建德江宿》”以下二十五字。前者录存孟浩然诗,较后者多三首。同时,以宋本、明本收录孟浩然诗所见异文观之,宋本与孟浩然别集的近似程度高于明本。另,明本失载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子容》,当据宋本补入;明本置孟浩然《渡湘江问舟中人》《夜渡湘江》于崔国辅名下,当依宋本正误。

引 论

宋本与明本《河岳英灵集》的差别,主要在卷帙、存诗总数以及孟浩然、崔国辅诗与品藻三方面。其中关键点,是孟浩然。以《四部丛刊》本收录秀水沈氏藏明翻刻本为例,其置孟浩然于卷之中,录诗六首,失载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子容》,致使明本《河岳英灵集》存诗总数不同于宋本。又,明本将孟浩然《渡湘江问舟中人》《夜渡湘江》置于崔国辅名下,这样,两种版本存录诗人诗什篇目及诗什归属均出了问题。因此,研究《河岳英灵集》之孟浩然诗及其品评,是研究两种版本系统差异的关键。

  关于《河岳英灵集》选录孟浩然诗,我曾经撰写《〈河岳英灵集〉选评孟浩然诗及其诗歌史意义》,该文以宋刻《河岳英灵集》为准,讨论了殷璠选评孟浩然诗的特点及其价值。另,我有会议论文《〈国秀集〉与〈河岳英灵集〉选录孟浩然诗比较〉》,该文以宋刻《河岳英灵集》与《四部丛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国秀集》比较,探讨了盛唐选本对孟浩然诗的选录特点。然而,由于篇幅与研究论题的限制,宋本与明本《河岳英灵集》选录孟浩然诗的差异,尚未深入探讨。兹略为考论,以飨同仁。

一 《河岳英灵集》的版本及评孟浩然诗的异同

关于《河岳英灵集》的版本,傅璇琮、李珍华《河岳英灵集研究·殷璠生平及〈河岳英灵集〉版本考》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殷璠自编的本子原为二卷,这个本子一直流传到南宋。二、宋元之际或元明之际,二卷本的《河岳英灵集》极少流传,几至失传。而自明代前期开始,有三卷本出现。三卷本在流传过程中亦几经翻刻,各本之间也颇有不同。三卷本与二卷本,分卷不同,字句有不少差异,但诗人、诗篇的数量是相同的。三、二卷本属宋本系统,三卷本属明本系统。三卷本有可能据宋时某一刻本翻刻,因此在文字上保留了某些合理部分,不能因其明本而忽略之。”这段文字,亦略见于傅璇琮、陈尚君等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前记》。可见,《河岳英灵集》版本主要有两类:宋二卷本系统与明三卷本系统。

  宋本与明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均有存者。傅璇琮、李珍华《河岳英灵集研究》点校《河岳英灵集》(下文称傅《校》),底本即宋二卷本。该整理本,后收入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继而收入傅璇琮、陈尚君等编《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其评孟浩然云:

  

  这段品评,“亦为高唱”以前,傅《校》有三点:“(一)罄,原作‘声’,据汲本、毛本、丛刊本改。(二)甚,毛本、丛刊本作‘台’。按似以作‘甚’为是。(三)动,毛本作‘撼’。”“《建德江宿》”以下,傅《校》:“按《宿建德江》以下二十五字,汲本、毛本、丛刊本无。”傅《校》中,“汲本”即汲古阁毛晋刻本,收入《唐人选唐诗八种》,附何焯批校;“毛本”即毛扆翻刻汲古阁本三卷本、校以旧钞两卷者;“丛刊本”即《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沈曾植藏明刻三卷本。除文字有异,宋本《河岳英灵集》评孟浩然比明本多了“《建德江宿》”以下部分,总二十五字。

  今存明三卷本,主要有上文所述汲本、毛本、沈曾植藏本(下文称“丛刊本”)。较早的整理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丛刊本所编《唐人选唐诗(十种)》,其第三种即《河岳英灵集》。此后,蔡宛若编《唐人选唐诗六种》、昆仑出版社《唐人选唐诗》、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均采用丛刊本。据上文考,与宋刻二卷本比较,明刻本评孟浩然,止于“亦为高唱”,其文字与宋本略异。对于明本所阙文字,《唐人选唐诗(十种)》附录《河岳英灵集校文》曰:“‘唱’下,何本尚有二十三字云:《建德江宿》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对此,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卷一九“《河岳英灵集》三卷”考释曰:“临何义门评校本……此集义门所据似是钞本,故篇中误字咸未刊正,惟于评点致力耳……诸家评语中,如崔颢、孟浩然文颇有异……盖自明代翻刻以后,沿讹袭缪,已匪一日矣。”傅璇琮等《河岳英灵集研究》亦云:“而由此倒使我们可以推知,即何焯是见过两卷本的宋本的……傅增湘是临何焯的批校……”可见,何焯所见的宋本《河岳英灵集》录殷璠评孟浩然,“高唱”以下确有二十五字。

  宋本评孟浩然比明本多出的部分为“《建德江宿》云”及以下诗什部分。该诗题,《文苑英华》卷二九一“行迈”类亦同。然而,宋以后诸本,亦有题为“宿建德江”者,如《唐音》“唐诗正音”卷之五。对此,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下文称“佟《注》”)卷下“《建德江宿》”校曰:“题:活字本、凌本、嘉靖本、《丛刊》本、《王选》《绝句》四‘宿’字在上。”可见,宋以后诗文别集与总集中,“建德江宿”或“宿建德江”并存。以盛唐选本观之,“宿”在“建德江”后似更可信。

  由此可见,宋本与明本《河岳英灵集》评孟浩然诗,各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确如傅先生所说,“不能因其明本而忽略之”。

二 宋本、明本《河岳英灵集》选孟浩然诗的异同

《河岳英灵集》选录孟浩然诗,以宋二卷本与明三卷本比较,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诗题。两种版本诗题相同者四首,分别是《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九日怀襄阳》《归故园作》《夜归鹿门歌》。宋本《过融上人兰若》,毛本“融”字空格,丛刊本无“融”字;宋本《裴司士见寻》,汲本、毛本、丛刊本作“《裴司户员司士见答》”。

  第二,选诗。以篇目观之,宋本《永嘉上浦馆逢张子容》《夜渡湘江》《渡湘江问舟中人》,明本无。以内容观之,参傅《校》,录异文如下: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1)过憩独澘然:“憩”,汲本、毛本作“客”。

  (2)既礼新松塔:“松”,毛本、丛刊本作“坟”。

  《过融上人兰若》:

  (1)窗外无人越鸟飞:“越”,宋本注“一作溪”,汲本、毛本作“溪”。

  (2)却听松声联翠微:“联”,汲本、毛本作“恋”。

  《裴司士见寻》:

  (1)谁道山翁醉:“翁”,毛本作“公”。

  《夜归鹿门歌》:

  (1)人随沙道向江村:“道”,汲本、毛本、丛刊本作“路”。

  据上文摘录可见,宋本与明本异文总七条。这七条异文,今所见孟浩然诗集几种主要注本——佟《注》、徐鹏注《孟浩然集校注》(下文称徐《注》)、李景白注《孟浩然诗集校注》(下文称李《注》)、杨军注《新译孟浩然诗集》(下文称杨《注》)均有校考,现摘录如下: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

  (1)过憩独澘然:“过憩”,徐《注》作“过客”:“唐钞本唐诗卷、宋本、顾本、《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作‘过憇’;《又玄集》作‘攀树’。”佟《注》作“过憩”:“活字本、凌本、嘉靖本、丛刊本作‘过客’,《又玄》作‘攀树’。”李《注》亦作“过憩”:“原作‘过客’,明、清各本《全唐诗》同。宋本及《英灵集》《英华》作‘过憩’。今从唐宋古本。《又玄集》作‘攀树’,非。”

  (2)既礼新松塔:“松”,徐《注》、佟《注》、杨《注》均作“松”。李《注》:“新松塔:宋、明、清各本及《全唐诗》《又玄集》《英华》同。《英灵集》作‘新坟塔’,意同。”

  《过融上人兰若》:

  (1)诗题,李《注》:“题目:宋、明、清各本及《全唐诗》同。《英灵集》无‘融’字。”

  (2)窗外无人越鸟飞:“越”,徐《注》、杨《注》作“溪”。佟《注》:“‘溪’,《英灵》作‘越’。凌本、《季稿》作‘水’。”李《注》亦作“溪”:“宋本、明活本同。汲本、清本、《全唐诗》作‘水鸟’。《英灵集》作‘越鸟’。”

  (3)却听松声联翠微:佟《注》作“恋”,曰:“《英灵》作‘联’。”李《注》亦作“恋”,曰:“宋、明、清各本同。《英灵集》作‘联’,非。”

  《裴司士见寻》

  (1)诗题:徐《注》、佟《注》、杨《注》作“裴司士员司户见寻”,李《注》作“裴司士见访”,曰:“题目:明活本同。宋本、汲本、清本、《全唐诗》作‘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英灵集》作‘裴司户员司士见答’。《又玄集》作‘喜裴士曾见寻’。《诗选》《诗林》作‘裴司功员司士见寻’。《品汇》作‘裴司士见寻’。据毛校记元本亦作‘裴司士见寻’。未详孰是,暂依原题。”

  (2)谁道山翁醉:“翁”,徐《注》、佟《注》、杨《注》作“公”。李《注》:“山公:宋本、汲本、《全唐诗》《诗选》同。明活本、清本、《英灵集》《又玄集》《诗林》、《品汇》作‘山翁’,意同。”

  《夜归鹿门歌》

  (1)人随沙道向江村:“沙道”,徐《注》作“沙岸”,曰:“‘沙岸’,宋本、顾本、毛本、《全唐诗》《河岳英灵集》《唐百家诗选》作‘沙路’;《文苑英华》作‘沙道’。”佟《注》作“沙路”,曰:“‘路’,活字本、凌本、嘉靖本、《丛刊》本、《文粹》作‘岸’,《英华》作‘道’。”李《注》亦作“沙路”,曰:“沙路:原作‘沙岸’。《英华》作‘沙道’。宋本、汲本、《全唐诗》《英灵集》《诗选》作‘沙路’,据改。”

  综上,将宋本、明本《河岳英灵集》收录孟浩然诗与今人几种主要孟浩然别集整理本比较,可以看出三点:第一,宋本、明本《河岳英灵集》所见孟浩然诗异文,宋以后孟浩然别集传本均存在。第二,今所见孟浩然诗集整理本,以明本《河岳英灵集》收录孟浩然诗为参校本者,显易致误。第三,以“过憩”“新松塔”“山翁”“沙道”以及诗题《过融上人兰若》观之,宋本《河岳英灵集》录孟浩然诗与宋本孟浩然别集字形相同的比率,高于宋以后孟浩然别集。

三 宋本、明本《河岳英灵集》孟浩然位次及存录诗什

宋本、明本《河岳英灵集》选诗,据傅《校》、丛刊本统计,其选录诗人诗什数量及排序如下:

  宋本:

  上卷:常建:15 首;李白:13 首;王维:15 首;刘眘虚:11 首;张谓:6 首;王季友:6 首;陶翰:11 首;李颀:14 首;高适:13 首;岑参:7 首。

  卷下:崔颢:11 首;薛据:10 首;綦毋潜:6 首;孟浩然:9 首;崔国辅:11 首;储光羲:12首;王昌龄:16 首;贺兰进明:7 首;崔署:6 首;王湾:8 首;祖咏:6 首;卢象:7 首;李嶷:5首;阎防:5 首。

  明本:

  上卷:常建:15 首;李白:13 首;王维:15 首;刘眘虚:11 首;张谓:6 首;王季友:6 首;陶翰:11 首;李颀:14 首;高适:13 首。

  卷中:岑参:7 首;崔颢:11 首;薛据:10 首;綦毋潜:6 首;孟浩然:6 首;崔国辅:13 首;储光羲:12 首;王昌龄:16 首;贺兰进明:7 首。

  卷下:崔署:6 首;王湾:8 首;祖咏:6 首;卢象:7 首;李嶷:5 首;阎防:5 首。

  对比两种版本,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孟浩然在选本中的位次问题。以傅《校》与丛刊本观之,宋本与明本中,孟浩然在选本中总体位次没有变化。其以前,依次有常建、李白、王维、刘眘虚、张谓、王季友、陶翰、李颀、高适、岑参、崔颢、薛据、綦毋潜;其以后,依次为崔国辅、储光羲、王昌龄、贺兰进明、崔署、王湾、祖咏、卢象、李嶷、阎防。虽然从排序上看孟浩然位次没变,但是,宋本两卷置其于卷下,明本三卷则置于卷中。对此,《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总集类《〈河岳英灵集〉提要》云:“是集录常建至阎防二十四人,诗二百三十四首。姓名之下各著品题,仿钟嵘《诗品》之体。虽不显分次第,然篇数无多,而厘为上中下卷,其人又不甚叙时代,毋亦隐寓钟嵘三品之意乎?”四库馆臣谓“二百三十四”,与今存传本不同,当为逸佚所致。其谓“隐寓钟嵘三品之意”,颇遭学界质疑。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二四:“璠序云:‘粤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然则璠意中本无高下之分,即令有之,于其所举三人,亦是相提并论,而今本王维在卷上,昌龄、光羲乃在卷中,若以此为三品,岂璠之意乎?”“本无高下之分”“岂璠之意”云云,虽然接近选本主旨,但终属臆测。实则,四库馆臣所见者,乃明人所为三卷本。

  对明本《河岳英灵集》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河岳英灵集〉提要》中所存在的问题,傅璇琮《殷璠〈河岳英灵集〉版本考》指出:“问题最大的还是卷数的差异……而《四库全书总目》作三卷,《提要》中还就三卷之分作出解释,说是‘毋亦隐寓钟嵘三品之意乎’,也就是说钟嵘《诗品》中分上中下三品,殷璠的书作三卷,则对所选的诗人也有高下评价的不同。《提要》的这一说法曾招致后人的讥评。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一七九四),黄丕烈得到一部毛扆(斧季)手校的二卷本,认为与《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卷数相合,于是说:‘近人撰集书目,仅据俗本分卷之三而为之说曰,推测其意,似以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实啻癡人说梦。古书可贵,即此可见。’此处所说的‘近人撰集书目’,即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近代学者余嘉锡又进一步申论……黄、余二氏之说是对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这样一点,即《河岳英灵集》原为二卷,以后才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变成为三卷……”由此可见,宋本与明本分卷的差异,极易导致后人对《河岳英灵集》选本批评价值产生误解。再进一步看,即使是宋二卷本,殷璠选诗排序,也是极为讲究的。虽然不一定“隐寓钟嵘三品之意”,但《河岳英灵集》中确实寓寄着殷璠的选本批评观,这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说,宋本置孟浩然于下卷,明本置于中卷,其体现的批评方式、品评重点以及选本批评的文化渊源,都是不同的。四库馆臣未见到宋本而将明本视为善本传本,因此考释致误而遭讥讽。

  第二,选诗数量问题。《河岳英灵集》选诗数量问题,均和孟浩然相关:一是丛刊本等《河岳英灵集》存诗229 首,总篇目比宋本少了1 首,乃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子容》;二是宋本录孟浩然《夜渡湘江》《渡湘江问舟中人》,明本置于崔国辅名下。

  先看第一个问题。《永嘉上浦馆逢张子容》,傅《校》据宋本,补入该诗。这样,选本所选者得二十四人,诗得二百三十首,距殷璠自谓“粤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诗二百三十四首”,人已足数,诗尚差四首。何焯校《河岳英灵集》,见有此诗,列于《过融上人兰若》之后。位置虽与傅《校》稍有不同,但何校所见选本中确有《永嘉上浦馆逢张子容》一诗。

  再看第二个问题。《渡湘江问舟中人》与《夜渡湘江》是孟浩然所作,还是崔国辅的诗?《渡湘江问舟中人》,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国秀集》卷中作“《渡浙江》”,归于孟浩然名下。《文苑英华》卷二九一“行迈三”、《会稽掇英总集》卷五等,均题作“济江问舟人”,亦作孟浩然诗。其他,《唐人万首绝句》《唐诗品汇》等,也作孟浩然诗。今所见孟浩然诗集整理本,徐《注》、佟《注》、李《注》、杨《注》,虽然诗题不同,但均订为孟浩然诗。

  《夜渡湘江》,《文苑英华》卷二九一“行迈三”、《唐音·唐诗正音》卷之三等,均作孟浩然诗。佟《注》:“此诗宋刻本之《河岳英灵集》作孟浩然诗,而同书之汲古阁本、毛扆校本、《四部丛刊》本作崔国辅诗,似误。《文苑英华》卷二九一作孟,而胡震亨《唐音统签》、季振宜《全唐诗稿本》《全唐诗》之崔国辅集中皆不收,当为孟浩然作。”其他,徐《注》、李《注》、杨《注》,均以此诗为孟浩然诗。故,宋本《河岳英灵集》是,而明本非。

结论

殷璠《河岳英灵集》,今存者有宋本系统与明本系统。前者,整理本有《唐人选唐诗新编》之《河岳英灵集》、傅《校》;后者,整理本有《唐人选唐诗(十种)》《河岳英灵集注》等。比较宋本与明本,前者评孟浩然诗,较后者多“《建德江宿》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十五字。同时,宋本、明本《河岳英灵集》收录孟浩然诗所见异文,今人整理孟浩然别集均存在,以“过憩”“新松塔”及诗题《过融上人兰若》观之,宋本《河岳英灵集》录孟浩然诗与宋本孟浩然别集吻合者甚多。另,明本《河岳英灵集》失载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子容》,当补入。明本置孟浩然《渡湘江问舟中人》《夜渡湘江》于崔国辅名下,当正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