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金瓶梅词话》引首词《行香子》作者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与文化 热度: 14226
杨琳

  《金瓶梅词话》引首词《行香子》作者考

  杨琳

  《金瓶梅词话》开卷序跋后列有四首《行香子》词,关于这四首词的作者,清代的词话及词选著作大都认为是元代的中峰禅师,另有个别选本题署于真人。本文考明题署释中峰查无实据,题署于真人也属无稽之谈。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阆苑瀛洲》、《短短横墙》、《浄扫尘埃》三首词的作者为元代的佚名道士,《水竹之居》一词产生于明代,作者佚名。

  金瓶梅词话行香子释中峰于真人

  《金瓶梅词话》(下简称《词话》)开卷序跋后列有下面四首《行香子》词:

  阆苑瀛洲,金谷陵楼,算不如茅舍清幽。野花绣地,莫也风流,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酒熟堪,客至须留,更无荣无辱无忧。退闲一歩,着甚来由。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

  短短横墙,矮矮疏窗,忔儿小小池塘。高低叠峰,绿水边傍,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日用家常,竹几藤床。靠眼前水色山光,客来无酒,清话何妨,但细烹茶,热烘盏,浅浇汤。

  水竹之居,吾爱吾卢。石磷磷床砌阶除,轩窗随意,小巧规模,却也清幽,也潇洒,也宽舒。懒散无拘,此等何如?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嬴得工夫。好炷心香,说些话,读些书。

  净扫尘埃,惜耳苍苔,任门前红叶铺阶,也堪图画,还也奇哉。有数株松,数竿竹,数枝梅。花木栽培,取次教开。明朝事天自安排,知他富贵几时来。且优游,且随分,且开怀。

  《词话》中的诗词大都是引用前人的作品。关于这四首词的作者,清代的不少词话及词选著作都认为是元代的中峰禅师(名明本)。如清沈辰垣《历代诗馀》(书成于1707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百十九引《笔记》:

  天目中峰禅师与赵文敏为方外交,同院冯海粟学士甚轻之。一日松雪强中峰同访海粟,海粟出所赋《梅花百绝句》示之。中峰一览毕,走笔成七言律诗如冯之数,海粟神气顿慑。尝赋《行香子》词云:“短短横墙,矮矮疏窗,一方儿小小池塘。高低迭嶂,曲水边旁,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香。日用家常,竹几藤床。尽眼前水色山光,客来无酒,清话何妨,但细烘茶,净洗盏,滚烧汤。”又云:“阆苑瀛洲,金谷琼楼,算不如茅舍清幽。野花绣地,莫也风流,却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酒熟堪篘,客至须留,更无荣无辱无忧。退闲是好,着甚来由。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又云:“水竹之居,吾爱吾庐。石粼粼乱砌阶除,轩窗随意,小巧规模,却也清幽,也潇洒,也安舒。懒散无拘,此等何如。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赢得工夫。好炷些香,图些画,读些书。”若不经意出之者,所谓一一天真,一一明妙也。

  元明时期名为《笔记》的著作有两种,即明萧良幹的《笔记》(又称《拙斋笔记》)和明陈继儒的《笔记》。萧著中无此记载。陈著卷二仅有如下内容:“天目中峰禅师,赵文敏公与之为方外交,同院学士冯海粟子振甚轻之。一日松雪强拉中峰同访海粟,海粟《梅花百韵诗》示之。中峰一览,走笔而成如冯之数,海粟神气顿慑。”没有“尝赋《行香子》词云”以下记载。清冯金伯《词苑萃编》(书成于1806年,嘉庆刻本)卷六所引与《历代诗馀》相同,只是出处注为《六研斋随笔》。学者们大都认为《六研斋随笔》就是明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然而传本《六研斋笔记》中没有这条记载。

  清沈雄《古今词话》(书成于1685年,康熙刻本)卷下转录自己的《柳塘词话》:

  余经莺脰湖殊胜寺,挂壁有中峰明本国师题词,后书至正年号,乃《行香子》也。“短短横墙,矮矮疏窗,一方儿小小池塘。高低叠嶂,曲水边旁,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香。日用家常,竹几藤床。尽眼前水色山光,客来无酒,清话何妨,但细烘茶,净洗盏,滚烧汤。”“阆苑瀛洲,金谷琼楼,算不如茅舍清幽。野花绣地,莫也风流,却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酒熟堪篘,客至须留,更无荣无辱无忧。退闲是好,著甚来由。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若不经意出之者,所谓一一天真,一一明妙也。

  显而易见,《历代诗馀》的内容是根据陈继儒的《笔记》、沈雄的《柳塘词话》等记载摘编而成的。《词苑萃编》转录《历代诗馀》,仅将出处《笔记》臆改为《六研斋随笔》。由此看来,《短短横墙》《阆苑瀛洲》两首词的作者为中峰的说法源自沈雄。

  当代编的词选著作中也大都署名释中峰,如张璋编《历代词萃》(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王步高、邓子勉选注《元明清词三百首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邓加荣、王惠君编《词选》(华夏出版社2002)等,都选有《短短横墙》一首,作者题释中峰。似乎这几首词的作者为中峰已成定论。

  但也有个别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如徐朔方指出:“细玩词意,作者当是仕进不遂而退隐的士子。明本二十四岁出家,哪有这样的感触?‘水竹之居,吾爱吾庐’,很难说是住在寺院中的僧人口气。‘明朝事天自安排,知他富贵几时来’,对功名虽已失望,实际上并未忘情。明本早年出家,怎么能这样措辞?这几首词究竟是不是明本的作品,还得再作查证。”①徐朔方《论金瓶梅的成书及其它》,齐鲁书社,1988年,第184页。徐朔方的质疑不无道理,可惜拿不出更直接的证据。

  其实,元彭致中《鸣鹤馀音》(《正统道藏·太玄部》)卷六收录了四首《行香子》,没有题署作者,其中三首与《词话》相同,只是个别文字略有差异。转录如下:

  阆苑瀛洲,金谷重楼,算不如茅舍清幽。野花绣地,莫也风流,却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酒熟堪篘,客至须留,更无荣无辱无忧。退闲一步,着甚来由,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

  短短横墙,矮矮疏窗,忔憎儿小小池塘。高低叠障,绿水边傍,却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日用家常,木几藤床。据眼前水色山光,客来无酒,清话何妨,但细烹茶,热烘盏,浅浇汤。

  净扫尘埃,惜取苍苔,任门前红叶铺阶。也堪图画,还也奇哉。有数株松,数竿竹,数枝梅。花木栽培,取次教开。明朝事天自安排,知他富贵几时来。我且优游,且随分过,且宽怀。

  这是我们目前查到的三首《行香子》的最早记录,而且是收在专采“羽流所著诗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百《鸣鹤馀音》提要)的《鸣鹤馀音》中,其作者无疑是一位道士,这就否定了作者为释中峰的可能。

  沈雄《柳塘词话》谓:“余经莺脰湖殊胜寺,挂壁有中峰明本国师题词,后书至正年号,乃《行香子》也。”这一记载被不少学者视为《行香子》作者为中峰的力证,实则经不起推敲。中峰卒于1323年。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十八《智觉禅师塔铭》:“师讳明本,宋景定癸亥岁生钱塘之新城,姓孙氏。年六十一,僧腊三十七,大元至治癸亥八月十五日,化于其山东冈之草庵。”至治癸亥年即1323年,在至正(1341-1370)之前,可见殊胜寺的所谓明本题词显为后世假托,盖为借名人提高寺院的声望。

  再看殊胜寺的题词文字,《阆苑瀛洲》作“酒熟堪”,而《鸣鹤馀音》作“酒熟堪篘”;《短短横墙》殊胜寺的题词文字作“一方儿小小池塘”,《词话》作“忔儿小小池塘”,而《鸣鹤馀音》作“忔憎儿小小池塘”。其中自有是非可说。

  “”字古代字典中未见收录,也不见于明代以前文献,是个明代产生的俗字。“篘”则典籍常见,有滤酒之义。《集韵·尤韵》:“篘,漉取酒也。”苏轼《江城子》:“今夜巫山真箇好,花未落,酒新篘。”元代的中峰题字不可能写“”字。

  “忔”一词含义不明。白维国、卜键注云:“忔儿,即一搩儿,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或小指)的距离,形容长度短。”①白维国、卜键:《金瓶梅词话校注》,岳麓书社,1995年,第4页。认为“忔”为“一搩”的音借。除了此例,文献中再也找不到“忔”借作“一搩”的用例,故此说证据不足。

  王衍军解释说:“‘’字未见于字书,当为‘憎’字之误,‘’、‘憎’形近而讹。‘忔憎儿’义为‘可爱;怜爱’。”②王衍军:《清代三部白话小说方俗词补释》,《汉语史学报》第13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此说可从。《鸣鹤馀音》作“忔憎”可为王文提供直接的证据。又明王兆云(字元桢,生卒年不详,1601年前后在世)《湖海搜奇》卷上《行香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8册)、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天机馀锦》(托名明程敏政编)卷四都收有该词,均作“忔憎儿小小池塘”,亦可为佐证。“忔憎”一词宋以来文献常见,是可爱的意思。宋黄庭坚《好事近》词:“思量模样忔憎儿,恶又怎生恶?”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这厮阑散了虽离我眼底,忔憎着又在心头。”以憎为爱是爱之极的说法。明王骥德《古本西厢记》卷一《粉蝶儿》注:“不曰可爱,而曰可憎,反词见意,犹业冤、冤家之谓,爱之极也。”张相认为“忔憎”之“忔”为“可”之音转:“又有忔憎一语,亦为可爱之义。……可憎之转为忔憎,犹可喜之转为忔戏也。”③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可憎”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蒋礼鸿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论证。④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可曾、可憎”条,《蒋礼鸿集》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8页。“忔憎儿小小池塘”意为可爱的小小池塘,文从字顺。

  “憎”误作“”可能受了当时的象声词“忔楂”的误导。《词话》第八十七回:“武松把刀子忔楂的插在卓子上。”或作“疙蹅”。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雁过南楼】:“我能舞剑,偏不能疙蹅蹅敲象板。”“忔楂”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咔嚓”。盖抄录者不知“忔憎”而熟悉“忔楂”(疙蹅),故改“憎”为“”。殊胜寺的题词作“一方”,也是因题写者不明“忔憎”或“忔”之义而臆改,而绝非相反。当然,也有可能是题写者看到的文本已改作“一方”。无论何种情况,都表明殊胜寺的题词是后人假托的,而且其出现年代不会早于清代,因为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写作“一方”的。

  清朱彝尊《词综》卷二十四选了于真人的两首词,一首《凤栖梧》,一首《行香子·阆苑瀛洲》。编者注云:“词见彭致中《鸣鹤馀音》。按北宋有《虚靖真君词》,内有和于真人作。”北宋张继先《虚靖真君词》中有《更漏子·用于真人韵》及《更漏子·再次韵于真人》两首词。朱彝尊之意,盖以为《行香子》的作者为与张继先同时的于真人。此见臆测无据。朱彝尊依据的是《鸣鹤馀音》,前面说了,《鸣鹤馀音》在《行香子》下没有题署作者,具体见下书影:

  

  朱彝尊题于真人大约是因为《绣停针》下作者题三于真人。根据《鸣鹤馀音》的编排体例,同一作者的数篇作品只在第一篇作品下题署作者名,朱氏据此将《绣停针》以下的《贺圣朝》和《行香子》都视为三于真人的作品,又因“三”非姓氏,故将作者题为“于真人”。朱氏的这种看法不能说毫无道理,不过也只是一种可能。如果作者佚名或不详,《鸣鹤馀音》是不作任何交代的,所以不能排除《贺圣朝》和《行香子》作者佚名的可能性。事实上《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金丘处机的《磻溪集》,该集卷六就有这首《贺圣朝·夕阳沈后》。《贺圣朝》的作者既为丘处机,那么将其后《行香子》的作者视为三于真人就不大可靠了。

  另外,《鸣鹤馀音》卷一、卷三、卷五、卷六、卷九都有署名“三于真人”的作品,无一作“于真人”,朱氏题“于真人”就是个错误,在此基础上又将此“于真人”牵附于北宋的“于真人”更是错上加错。三于真人生平不详,《鸣鹤馀音》卷三其《满庭芳》词云:

  落魄闲人,逍遥懒汉,逢人不语西东。腾腾兀兀,来往似尘中。乞化前街后巷,安居住古庙闲宫。傍人问,这般懒汉,却是甚家风?诸公、休分辩,三清上圣,钟吕为宗。拜丘刘谭马,斡运神功。得处玄玄妙用,清虚志、款款朦胧。真空就,长生话,三教习皆通。

  该词应该是夫子自道。其中提到的“丘刘谭马”指金末元初的丘处机(长春)、刘处玄(长生)、谭处端(长真)、马钰(丹阳)四位全真派著名道士,三于真人既然“拜丘刘谭马”,应该是个元代全真派的道士,跟北宋的“于真人”无关。

  沈辰垣《历代诗馀》卷四十四录《行香子·阆苑瀛洲》一词,作者也题“于真人”,盖因袭《词综》之误。

  《中华道藏》编者在《鸣鹤馀音》卷六下校记云:“《词综》卷二十四收入此词及下一首(引者按:指《阆苑瀛洲》及《短短横墙》),题北宋于真人撰。……此二首疑系金末道士于道显撰。”①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7册,第665页。此说也不足为凭。于道显未闻有“三于真人”之称,而且《正统道藏·正乙部》收录于道显《离峰老人集》二卷,其中没有《行香子》词。

  至于《水竹之居》一词,最早见于《天机馀锦》(编成约在1551-1582年间②黄文吉:《明抄本〈天机馀锦〉之成书及其价值》,《词学》第1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卷四、《湖海搜奇》卷上、龚居中《福寿丹书》(书成于1624年)卷六《清乐篇·自乐词》等明末文献中,均未题作者,所以,褚人获《坚瓠集》(书成于1703年)二集卷三中说:“《湖海搜奇》有《行香子》词,惜不载谁作。”连“搜群书,穷秘籍”(尤侗《坚瓠集序》)的褚人获当时也未见有关该词作者的记述。目前所知最早称该词作者为中峰的就是《历代诗馀》,然未言所据,很可能是编者因该词风格意境与沈雄所说的中峰的《行香子》词相同而归之中峰。由于《历代诗馀》是奉命“御选”的,具有权威性,遂使作者为中峰的说法流行于世。

  综上,《词话》引用的四首《行香子》词的作者,清代以来题署释中峰查无实据,题署于真人也属无稽之谈。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阆苑瀛洲》、《短短横墙》、《浄扫尘埃》三首的作者为元代的道士,《水竹之居》一词产生于明代,作者佚名。

  有些人提出《词话》的作者为明末的李开先,论据之一是《行香子》的作者为释中峰,而李开先“对这位高释不独非常敬佩,且熟知他的各类作品”,故在《词话》中加以引用。论者还认为《净扫尘埃》为李开先补作。①卜健:《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9~291页。现在看来,这些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

  (杨琳,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Author of Opening Poems to the Tone of“Xingxiangzi”In The Golden Lotus

  Yang Lin

  Following the preface in The Golden Lotus,there are four poems to the tune of Xingxiangzi. They were mostly thought of the as writings of Shi Zhongfeng of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poetry books and selected works in the Qing dynasty.It is also labeled as the works of Yu Zhenren in a few selected works.This article provide enough evidence to prove that Shi Zhongfeng was not the author and that Yu Zhenren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oems.From the existing materials,we can safely say that the author of the three poems“Langyuanyingzhou”,“Short Cross Wall”and“Sweeping Up Dust”were an unknown Taoist priest.The poem“Bamboo House”was written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its author has faded into the history.

  The Golden Lotus;Xingxiangzi;Shi Zhongfeng;Yu Zhenren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