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孟昭连先生论“之乎者也”的商榷意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与文化 热度: 16375
施向东

  对孟昭连先生论“之乎者也”的商榷意见

  施向东

  孟昭连先生的文章提出了新的观点,引起我的兴趣。愿意提出一些问题来请教。

  (一)“语气词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后来产生的”,这个看法很对。甲骨文和早期金文里基本上不见语气词的踪影。传世文献大体上是东周以后形成的,有些是经过后代层层叠叠修改的,所以说语气词是后来产生的,有道理。

  (二)“文献中的语气词是后人主观上给加上去的”,这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语气词的出现是那么有规则的。如果口语里真的没有,主观加上去的,为什么会有规则,这些规则是谁定的?古代没有语法书,没有语法规范机构,文人们随意为之,一定会是各行其是,不可能呈现给我们有规则地分布的语气词系统。

  出土文献跟传世文献比较,并没有出土文献语气词少、传世文献语气词多的现象。马王堆帛书《老子》,比传世文本《老子》语气词多很多。如甲本《道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几个“也”字,传世文本都是没有的。所以不能把卜天寿抄本《论语》里少抄了几个“也”字作为原本《论语》没有语气词的证据。因为早在卜天寿之前,初唐就有儒家文献的定本,卜天寿不可能拿所谓的先秦古本善本书作教材的,情理上没有这个可能。

  文言中有“之+乎=诸”的现象。《左传》:“子闻诸?曰:弗闻。”(昭公八年)《礼记》:“孔子曰:吾恶乎哭诸?”(《檀弓》)《论语》:“尧舜其犹病诸!”(《雍也》)凡此等等。如果不是原来就有语气词,而是后来加上去的,就不能存在“合音、改字”的现象。

  

  (四)“古代口语里没有语气词,所以古文家写作时很难把握语气词”,实质问题是文言脱离口语,语音变化,而文字还要用老的,因此不好掌握。现代写作仍然还有能不能正确使用语气词的问题。不但对外汉语教学,语气词仍然是大问题之一,就是母语者,也存在这个问题。《领导科学》杂志2006年19期专门发表论文《领导干部要恰当使用语气词》,就说明即使口语里存在语气词,也有能不能用准用好的问题,因此不能用古人作文讲究语气词来反证古代口语里不存在语气词。

  (施向东,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