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渗 透——李晓光诗歌浅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湛江文学 热度: 16198
◎ 张岩松

  李晓光身上带有西北诗歌的元素,漫长的、少有人烟的大西北充满着像云一样飘荡的窑曲式的诗歌风格,这一点在李晓光身上有较为浓郁的呈现。我们知道,要吼秦腔,发自土地深处炙热的嘶哑,化为语言时,像重锤打夯在土地上那种语言的颠沛流离。

  对晓光而言,他的诗如果要准备材料的话,是民谣、黄土、父亲的眼睛,以及黄土高原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因说一句普通的话语而诞生的诗歌语言的抖动,我们吃一口甜瓜,会想到在情感世界走西口时,那双永远无法擦去的明亮的眼睛,这眼神需要醇酒和图像来滋养,所以,西北民谣大部分是爱情的民谣。其实,当年的东方红也是一首民谣,东方红的底蕴就是一首情歌。晓光的诗,有俄罗斯诗人伊赛琳在月光下写作的那么一种淡淡的愁伤,高尔基评价伊赛琳为俄罗斯一个抒情的器官,伊赛琳在写到一只老狗在找小狗的时候,看到天上一轮弯弯的月亮,它以为那个朦胧的月亮就是它的小狗,它就狂吠两声。如晓光在《秦腔》一诗中这样写道:“寒窑常进大戏小戏/生戏熟戏苦戏酣戏常演/八尺戏台秋后可筑/春前可拆/贴心连茎的陇东/台上是戏台下是路/随时能唱一处距生活不远的戏/让人/心动”(《驼铃》1996年第六期)。晓光在写秦腔,实际上是在写父辈背影下的人生,被推远,被火车的轮子滚动,来到安徽的这么一种行李般的朦胧感觉。漫长的西北画卷,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它合上,因晓光现在生活在安徽合肥,一个省会城市,城市的风实际上是要打碎符号般的音乐的民谣,打得越来越没有民谣的感觉为止,李晓光实际上是在写回忆,他要深深地把自己扎在民谣中,让它的琴弦,从丝弦变成水泥,要把它焊接在这里,不会轻易地弄断,不会像嵇康当年弹《广陵散》一样。这么多年,边塞那场雪仍然点缀在语言这棵树上,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古老艺术的符号移植,晓光走在城市,但他身上背负着像《花儿》似的吟唱,我们会为一个普通人、一块泥土而歌唱,实际上是,这个民谣记住我们的艺术感觉,在捕捉艺术。

  民谣没有明显的拥抱,它不在肢体中,它是在情感、在思念的时候散发而出,不和人接触,源于黄土地深深的沟壑绝壁,见不到面,只能用歌声来传达情感,我们的人爬不上去,也走不下去。在没有拥抱的世界,我们在想念、在幻化拥抱,从而诞生窑曲式的抒情。

  晓光小时候的生活应该是比较艰辛的,在一个布满条条皱纹的小乡村,在枣花飞舞的时候,晓光最早的句子在心中已成型。如他在《喜鹊》一诗中这样写道:“勇气好了//喜鹊就会飞来飞去/报喜/倒霉的日子/喜鹊就在冬天/空留一巢冷清/单等不归家的那人。”背井离乡对李晓光来讲,本身不是一种冒险,是一种生命需要,他背着包袱走出村头的时候,他的背影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这里有亲人谜一样的眼光,有小伙伴在嘻嘻哈哈的世界互相丢弃的东西,他的出走带有某种诗意的步伐,他要到大世界去,看诗、看民谣如何肿胀,如何飘荡在城市高楼上,类似于洒水车似的一种节奏。

  晓光有一首诗《远方》,他在诗中这样写道“屋檐下行色匆忙/血脉里有鹰的呼唤/黑纱后的妹妹/明眸闪动/比鹰的目光还远/而我/是鹰之后的一粒微尘”(《诗刊》2021年2月下半月刊),相当于他始终把自己置身于田园的西北世界,也就是说他在城市迷路了,只有广阔的西北,那熟悉的鸟鸣声,那一颗豆子上的滴水声,他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生活。在一般城市人看来,这里面有很过分的东西,无限怀念,无限地把自己置身于过去被艺术全部染透的大自然中,他的语言在透彻的世界会产生汩汩流泉般地涌出。

  在王维的艺术世界,大漠风光类似于睡眠状态,这里的语言增加一分都特别醒目。晓光漫长的诗歌写作世界,也像睡着了一样,他发表在杂志上的一首又一首诗,就是一种解说词,解说什么,解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种流失也好,不流失也好,它就是一种巨大的装置,而这个装置经过几千年水土的消化,它仍然像胶囊一样被捆紧,而当代的胶囊科技,正把人当物品一样塞进胶囊空间里,这种不泄露的诗学,就是晓光的特色。

  心系生活,将生活中的一物一景入诗,于细微处抒发人生的无奈与困惑。如晓光在《那朝起暮落的环卫工》中这样写道:“暗藏的见不得光的万物/与黑夜紧紧抱在一起/一片落叶/让您/从去年扫到今年/扫着扫着/你就把自己扫进了时光里/乡下的庄稼纷纷长成了城里的树/城市的套路太深/一座城的心脏了/怎么也扫不净/你就期待/赶明年/把路扫到乡下”(《连云港文学》2021年第11期),形象与思想性俱佳,乡愁与批判性让人过目难忘。普通人劳动的形象,这是都市的纯自然风景,从医学上讲,这是一种荷尔蒙在飙升,普通人发生的事,他们是散布在城市一个超大的工作平台上,这里将诞生超级巨量的人、脸孔,单一色彩在民谣世界也具备了往城市弥漫的功能。我们可以设想一棵树上挂着唱片,这里可能是一只鸟,在晓光的诗句里面被碾压成平面,鸟鸣是镶嵌上去的,而唱针是他的笔尖,环绕着他的语言世界,慢慢释放清脆的、像丝绸一样柔滑的歌声。晓光这种写作氛围,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表达,这是自然世界的飞流急川,化为一团雾霭,甚至是鸟鸣涂鸦的感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