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放逐,在路上(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湛江文学 热度: 15522
◎ 任 皓

  

  你在奔跑,你是奔向太阳的影子,逆着光,在路上,自我放逐,聆听脚下和心里最本真的声音,左手握的“得到”,右手放的“失去”。如果可以流浪,你一定会选择远方,想去看看外面的风景,你一定也遇到了许多过往的人,他们有的温柔、有的傲慢、有的冷漠,有的热情,这一张张闪现的脸,有的是真挚,有的是面具,有的掀开画皮,露出原本的狰狞,有的始终如一,美丽亦如往昔,有的从此天各一方,有的从此杳无音讯。你依旧在路上,不停地审视自己,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

  “我走上了一条比记忆还要长的路,陪伴我的,是朝圣者般的孤独。我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却充满悲苦。”切·瓦格拉走上拉美独立之路如是说。放逐,这个在路上的带有赎罪意味的词汇似乎一早便注定了和宗教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生而有罪,只有通过赎罪才可返回伊甸园。从古希腊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悲剧的发生到为了赎罪他选择刺瞎双目,自我放逐;到《指环王》里阿拉贡选择自我放逐的方式对自己祖先所犯下的罪进行忏悔,再到古印度宗教中,佛陀通过苦修获得大彻大悟的影响直接导致一种修行——苦行僧的产生。

  这种穿透力渗入人性的灵空,鲁迅在《三闲集·在钟楼上》中说:“我抱着梦幻而来,一遇实际,便被从梦境放逐了,不过剩下些索漠。”其实说穿了,放逐,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你自己,得到内心的平静然后再返回故里。希腊德尔斐神庙那句神谕“认识你自己”,便是千百年来西方文明的核心主题。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文明病”,又使人在自我追问中感到怅惘,而人在怅惘之中并不放弃,仍然作困兽犹斗,继续对人生价值进行终极追问。

  记得在上现当代作品选解读金庸小说时,老师曾对我们大家说:“每一位作家都有属于他们的血池,那是对故里的眷恋与烙印”,金庸是浙江海宁人,海宁是钱塘江大潮最佳观赏地,每年八月十八,潮水最为壮观。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对海宁潮细腻的刻画,不仅是作家对故里的眷念还是对灵魂的返还。的确,我也有幸到过海宁,观赏了这气势磅礴的天下第一奇观,那潮水的壮观至今仍在我的心间记忆犹新,这种返还不可抵挡的气势让我想起沧月笔下的苏摩,这位伟大的海皇为了云荒牺牲,却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化作潮汐,返回云荒来看他最爱的白樱,云荒每年十月十五的潮汐准时造访,壮丽无比,而这天,也被定为“海皇祭”。

  返回故里,这是所有漂泊在外的人所向往的。荷尔德林认为:人必须离开理想的自然状态——更重要的是,人只有被迫离家流浪,漂泊异乡,饱尝浪子的艰辛和离家的苦涩,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故乡。神近在咫尺,又难以企及。当使者过于雄浑,反倒潜伏危机,既然时间之峰厌倦了相隔天涯的山峦,密集聚居,相偎相依。那么,圣洁浩瀚的水波,请赐我们以双翼,让我们满怀赤忱衷情,返回故里。

  可是,人永远也不可能返回到记忆中的故里了。离境羡境,当境厌境。我们追寻的总不是我们当初想要的那个。有人说:“记忆具有功能上的重构性,记忆是为了迎合当前意愿的需求而对过去事件加以重构。”那么,是否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心意来重构那些记忆,那么你所记得的是快乐多些还是悲伤多些?对于未来的期冀,人总是掺杂了太多理想化色彩,在记忆重建上把以往的美好都加进这个瓶里,自动缩小或是忽略掉当中的瑕疵,把对于未来险恶而产生的不安情绪在美化的期冀下降到了最低,反之,对于未来的担忧,我们的记忆重建上很有选择性的忽略掉当中的美化,把自己那面放大镜放在一个小污点上,无限放大!然而当现实真的发生后,却发现一切并非想象中那样。没有当初所料的大喜或大悲,更多的只是平静。这时,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追寻的并非当初我们所想的那样。这便是凡人的矛盾——到处寻找幸福却到处找不到幸福,价值缺席了,这怅然中多少已透露出一些现代人对自身生存困境的感悟。

  面对那面镜子,你是否也会问镜子里的人:我总是在奔向你,我走路总像在奔跑。如果我们的心不在一起──那么我是谁,而你又是谁?因此,我只有选择继续前行,在路上重新认识自己。

那些曾经,然后呢?

一切终当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周国平

  有人曾经对于有缘无分有过很好地阐释,我们寻寻觅觅了那么久,遍尝每一次的甜蜜与艰辛,而最后选择的爱人,不过就是在我们心意动时,经过身边的那一个。什么青梅竹马,什么心有灵犀,什么一见钟情,都不过是些锦上添花的借口,时间才是冥冥中一切的主宰。

  好友发来消息,他今天结婚了。我顿时错愕,一时不知该怎么安慰她,反倒是她自己还蛮洒脱的,只是好多不明真相的热心观众们纷纷来安慰她,搞得像是痴情女主八年恋情惨淡收场,路人小三借机上位鸠占鹊巢般狗血。其实她不是苦情女,路人也不是小三。只不过在故事里面,她的名字叫做“前女友”,路人的名字叫做“他的新娘”。她和他的故事发生在十年前,从高一到工作,他们在一起了八年,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都以为会是彼此生命的那个人,可是爱情终还是敌不过时光,那个女孩不是他的新娘,那个男孩也不是她的新郎。

  从开始到结束,我就在她身边见证了这一切,此刻却如此地感伤。我还记得那个夏天在寝室,她第一次向我们提起他的名字时,眼睛里闪耀的光芒。幽默风趣,知识渊博,那是她内心里他的样子。打电话时,发自内心的笑意,向我们说起这人掩饰不住的欣赏与崇拜。后来他们在一起了,她把最美好的青春留给了他,在日记本里写满了满满对他的爱,他也会蹲下倒壶热水,细细地帮她洗脚。年少的轻狂与幼稚,她为他哭了不知多少次,可是每次还是选择了原谅,他们在一起磕磕碰碰,起起伏伏。她的爱是那么炙热真实,那种感觉也只有年少时会那么肆无忌惮地付出,她曾告诉我说过:“分手,她不后悔,只是她怕自己再也找不回当初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情。”没有人会相信他们会分手,那么难的日子都经历了,怎么两个人最终还会分手?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考研的时候,她兴奋地告诉我今天他们两家父母正式见面,她和他要2013年爱情纪念十年时回绵中照婚纱,那是他们开始的地方。最初的故事都是美好的,只是往往我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那些曾经的美好,可是然后呢?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到世上来一趟,为不多的几颗心灵所吸引,所陶醉,来不及满足,也来不及厌倦,又匆匆离去,把一点迷惘留在世上。爱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结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远不会最不幸和最幸福。在爱的过程中间,才会有“最”的体验和想象。

  大一陪室友转操场,我们走了一圈又一圈。她告诉我她的烦恼,她不知道那个人是不是喜欢她,如果是为什么不说,如果不是又为什么会又那么在意她?女孩在爱情来临时的忐忑与疑惑让她烦恼不已,不过后来事情按照很多人期待那样美好地发展下去,他终于向她表白,真的很美好,他是学校里著名的主持人,风度翩翩,好多女孩子追逐的焦点,她才貌双全,开朗可爱。学长和学妹很幸福地在一起。那是大学里所有人坚信会走到一起的一对,郎才女貌,天照地设。可是童话并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在一起了,谁都没有料到那个老实可靠的男孩会出轨,他们甚至为了将来一起考上同一所大学,可是他们还是分手了。现在女孩重新找到了真爱,只是在重新看到她与新男友的合影时,我会有点唏嘘,当年那么深爱彼此的他们还是没有在一起。

  又想起另一个故事:当初在文学社,他在我们大家面前真诚而严肃地说:“这个世上他最在乎的三个女人,一个是他母亲,一个是他妹妹,一个是她,如果她不在了,他会跳清江的”那时,那份感情是绝对真实的,他和霜霜是我们大家心中的典范,从没红过脸,他们的感情是那么好。他的兄弟们的恋情经历了起起伏伏,可是他和霜霜依旧那么好,仿佛全天下的人都分手了他们也不会放开彼此。可是多年后,我听说他们分开了,后来我看到他和另一个女孩的结婚照,照片看上去是那么幸福,只是女主角不是当初温润如玉的她。

  周国平说:“爱情不是人生中一个凝固的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中也许有壮观的激流,但也必须会有平缓的流程,也许有明显的主航道,但也可能会有支流和暗流。除此之外,天上的云彩和两岸的景物会在河面上映出倒影,晚来的风雨会在河面上吹起涟漪,打气浪花。让我们承认,所以这一切都是这条河的组成部分,共同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的美丽的爱情风景。”也许我们的人生并不是和最开始的那个人在一起,但是那些曾经美好的回忆已成为生命的点滴,也许并不圆满,但只要你曾经用真心去爱,爱的收获就必定会以某种方式保藏在你的心中,当岁月渐渐抚平了创伤,你就会发现最主要的珍宝并未丢失,那些曾经,然后就留在心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