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老家在仁怀市,离遵义市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十八岁离开故乡去西藏当兵,期间,路过遵义城几十次,但都没有时间去瞻仰过遵义会议会址。这在我心里留下些许的遗憾,如果不去一次,就真的填补不了这个遗憾。这绝非夸张的书面修辞。
地球人都知道,“遵义”二字有着特定的历史烙印和记忆:它不仅是黔北的一座咽喉重镇,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之城;它是子弹穿过伤口的天空后,落在大地上响起掌声的一座红色之城;它同时也是一座永载史册的会议之都,一块令人敬仰的革命圣地。
我从西藏部队转业随爱人在昆明安家后,去瞻仰遵义会议会址的愿望一天天强烈起来,它对我有一种梦幻般的强力控制。虽然工作和家庭缠绕着我,要想去一趟哪里还过于奢华。不过认真地回一趟遵义肯定是没问题的。于是,2021年的春天,我和爱人自驾游,沿杭瑞高速公路,途经水城、毕节、金沙,开启了期待许久的红色之旅。
2
现代交通的发达,缩短了昆明与遵义的距离。当然,昆明直达遵义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还有高铁和飞往新舟的航班。我们之所以选择开车,是因为想感受一下沿途风光,在轻松之中放飞心情,增进对遵义这座红色之城的更多了解。五百多公里的路程,被一条条穿山隧道和高架桥贯通连接。尤其是北盘江大桥和抵母河大桥,那是世界第一的桥梁。它像一条橘红的巨龙,在云贵高原东西两端阔步起飞;它穿越五千年沧桑,八万里风月。
车子奔驰在山谷间,仅仅用七个小时,于黄昏时便抵达遵义市。我虽是进出遵义几十次,但没有一次真正静下心来观赏过它的尊容。对于遵义这些年的变化,还是让我始料未及。我开启了导航仪进入市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条宽敞、整洁、干净的马路。窗外的景色在我的余光里轻轻划过。那迎风盛开的杜鹃花,似一张张绽放的笑脸;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像一个个威武的红军将士;那穿梭不息的人流,如奔腾不息的湘江河、赤水河、乌江河。望着三月黔北大地的春景,我的眼神似乎不够用。
在一个个新时代的十字路口等待红灯时,只见交通志愿者站在街道一侧,嘘的一声,举起小旗子,而行人也没有嘈杂和喧闹。可见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多高了。
再往前,又是一个十字路口,导航提示:前面就是民主路上的逸居酒店。我心头一热,一下子有了方向、目标和终点。当红灯合上警惕的眼睛,把世界变成亲切的绿、喜悦的绿、碧波荡漾的绿。我踩下油门,车轮下的斑马线便隐没了,一不留神,车子就来到了酒店门前。
这是爱人在网上预定的酒店。价钱还算适中。进入酒店的四角空间,摆放好行李,简单洗漱后,我和爱人出门去到捞沙巷。
捞沙巷就在民主路步行街上,这是一个充满市井烟火气、历史悠久的美食聚集地。此时华灯初上,夜晚暖暖融融的。一轮半月当空,沐浴着这条繁华的街道。我们边走边欣赏街道两边的商铺。这条196米长的巷道几乎是豆花面、羊肉粉、蛋包洋芋、糍粑等,红色遵义美食全部齐聚这个特色的街区。我们先品尝了糍粑,但见爱人嚼着,那黏人的糍粑仿佛就在她口腔里不动了,像勾住魂魄一样。这是经过千锤万打才成型的美食。我们又吃了羊肉粉。它肥而不腻,香而爽口。
我仿佛看见一夜之间成熟的庄稼,在收获时节,洋溢出所有的成色。而这成色于唇齿间,找到了味蕾对乡愁的记忆。它传播着遵义独树一帜的美食文化。
吃完特色美食,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在民主路的街头和巷尾。
3
次日吃过早餐,我和爱人沿着民主路步行去遵义会议会址。差不多两百米的距离,弯弯拐拐,不一会就来到了会址门前。眼前赫然出现一座造型别致、独具匠心的黔北建筑,尤其是那黏土青砖砌筑的清水墙面,仿佛就是儿时从课本中看到的那个熟悉的遵义会议会址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这座城市的距离——不,是拉近了我和故乡的亲切感和亲近感。
那天正好是周六,进入会址的门前排起了长队。有四名小学生站在门前作为志愿导游,正向一些散客讲解。我和爱人也凑过去跟随志愿小导游一起走进会址纪念馆。
小志愿者们如此单纯的声音,可以成为火炬,成为花朵的火焰。我们在享受她们温馨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故乡这座红色之城的温暖。
我趁小志愿者空闲时表扬她:“你们学习本就繁重,还抽时间来志愿讲解,真了不起。”她面带笑容地仰着头说:“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让遵义会议精神以及每一个红色故事,成为鼓舞和激励遵义儿女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听她说完,我眼里饱含着热泪。多么让人感动的精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同志于1964年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的牌匾,六个黑漆金字高悬于会址主楼大门正中,虽历经岁月风霜洗礼,依然苍劲有力,金光夺目。而那道红色的大门,已经普遍地成为盛大舞会上面华贵的道具。
这栋修葺一新的会议遗址建筑于上世纪30年代初,原来是国民党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宅邸。整栋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大部分组成。主楼属砖木结构,由黏土青砖砌筑的清水墙面,中西合壁,高墙垂门,巍巍峨峨,是当时遵义城最为豪华的建筑。跨过大楼的门槛和石阶,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笃”。1935年红军攻占遵义时柏辉章仓皇出逃,这里成了红军司令部,著名的遵义会议便在这里召开。
曾几何时,这座镌刻着我儿时红色记忆的革命圣地,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神秘。今天,当我穿过五十年时光隧道,来到扭转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朝圣时,心中充满着敬畏之情和虔诚之心。
说它是“转折之城”,是因为中央红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是八万多人,由于王明“左”的路线的错误,到攻下遵义城时,红军剩下不到三万人。损失惨重。于是王家祥问张闻天:“我们红军的最后目标中央究竟定在什么地方?”张闻天忧心忡忡地回答说:“这个仗看起来这样打下去不行。”接着又说:“毛泽东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啦,还是要毛泽东出来。”后来大家都赞成开个会,让毛泽东出来指挥。正是在这个攸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蒋介石闻讯毛泽东在遵义重新获得指挥权后,惊叹说:“这三万人在他毛泽东手上,就远远不止三万人。”
他老人家说得没错。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历时三个月,完成了四渡赤水战役,并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时光已逝,斯人已去,其物依存,其景依在。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游客目睹这座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建筑,眼前呈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土木物件,仿佛还原的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那场腥风血雨的革命的火热场面。而那枚瑞金纯金长成的红星的树叶,把光芒撒在了柏辉章新宅用颜色烧制成的青瓦上面。
会议室设在主楼二楼原房主的小客厅,楼下就是作战室。为保护文物不受破坏,二楼从2008年开始就没有向游客开放了。我只能在一楼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想象二楼的场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约有27平方米;屋内是普通的灰泥墙,红木色的地板和板栗色的门窗,天花板上吊挂着一盏带荷叶边的煤油灯。对,就是那盏马灯照亮了长征的路程。而所需的煤油,则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燎原星火。墙上挂有钟和两个壁柜,壁柜上有一面穿衣镜。它是历史的正衣镜。此时,我耳畔隐隐传来“我们可不能夜郎自大呀”的声音!屋子正中央是长方桌,他们光芒的手仿佛还放在这张方桌上。
我仰望那些木质栏杆,仿佛看到那双伟大的会写诗的手,正拍打着油漆上斑驳的思绪。而那棵槐树,却摇曳着寒冷欲滴的绿色的诗句,以及小院里面剔透的井水。
这里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文物都为时代树立了一座可歌可泣的丰碑,它们共同见证了86年前那场重要的会议。如果说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遵义会议无疑是这部史诗中最扣人心弦的乐章。如今站在楼前仿佛都可以聆听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现状、中央红军的现状心急如焚的迫切心情。而其中一些曲折故事,将注定成为历史迷、革命迷、长征迷们永远津津乐道的话题。
走出小广场,就是气势恢宏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当我们移步走进馆中,小志愿者便开始讲解:“各位叔叔阿姨,你们现在是站在历史的大厅里。人民战争的英雄们,正在墙上用眼睛默默地看着我们……”一字一顿,铿锵有力。
馆里陈列的是自南昌起义到长征结束这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的完整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展示,也有红军领导人和战士使用过的生活、办公、作战等用品,更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时所留下的墨宝,其中的展示品有些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看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一片片翔实的资料,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向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儿不仅记录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历史,更是铭刻了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从而走向胜利的历史脚印。
刘伯承同志曾说:“这次会议胜利地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启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新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也在他的书中对遵义会议作了评价:“遵义会议结束了,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
岂止是半个世纪。党的一代代领导人,正沿用中国革命的传统姿势,割开七月的红艳,在金属撞击的脆响中,以磅礴的笔意,书写崭新的华章。
4
深藏于黔北大山中的遵义城,对于爱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她平生第一次踏上这块洒满无数红军烈士鲜血的土地时,频频在我面前发出赞叹:“贵州这些年的发展真是太快了!云南省委、省政府曾两次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可惜我因有事,两次都没能成行。”我不无骄傲地应和着说:“这次终于随我成行了。”
而我,本身就生长在红军四渡赤水的红色土地上,从小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播下的红色基因种子。那种子始终在我心中燃烧。
遵义一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遵义市作为行政区划建暑的时间也较早,唐贞观十六年改名为遵义县,县名从此开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遵义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遵义还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的酒文化名城。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生产的茅台酒是驰名中外的名酒。湄潭绿茶走向了世界。还有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
从遵义会议会址所在的杨柳街向右拐,第一眼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牌楼,上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红军街”三个苍劲洒脱的大字。跨过牌楼,放眼望去,两旁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小楼,木栏青瓦,雕花门窗,古色古香,体现出黔北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街心一律青石板铺地,更显沧桑古朴,幽清整洁。沿街灯箱上的画面,均是红军长征途经地方的照片。无数串精致的红灯笼,从家家户户的屋檐垂挂下来,汇成了一条红色的河流。
我们徜徉在“红军街”上,那一块块用青石板铺垫的街道,一间间商铺,透着古老遵义城的香火气。特别是那沁人心脾的醇香的茅台酒味,氤氲在小镇的每一个毛细孔里,让每一个游人仿佛进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仙境之中。随着红色旅游热的兴起,勤劳、朴实、聪慧的遵义人也在旅游上动尽了脑筋,做足了文章。
但他们都显得安静,而且也更自觉,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行人,也更专注。一种特有的彬彬有礼,或者说一种温文尔雅,一种一点都不张扬且十分含蓄的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
在街头一个不起眼的店铺前,我们发现许多人在排队,走近一看,原来是人们争先品尝“红军粮”。所谓的“红军粮”即是玉米蒸糕。正因为打上了红色标签,吸引了无数游客,生意做的红火火。漫步整条红军街,像“红军粮”这样品牌的红色商品,不胜枚举,各显神通。它折射出遵义红色旅游欣欣向荣,并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下午,我和爱人去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被遵义人称为红军山,于凤凰山麓、湘江河畔,占地103亩,陵园与“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纪念体系隔河相对。沿着数百级石阶而上,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震撼人心。纪念碑正面是邓小平同志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后是长征期间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邓萍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
我和爱人站在纪念碑前默哀:他们是一群寻找理想家园的人,在冬天的河水中,缓慢整理渐渐清晰的掌纹;他们在群山的怀抱中睡觉、洗澡,打点仅存的行装,打磨他们自己的目光;他们在冬天低垂的眼睑下,制造自己的胚胎,在冰雪中发芽、开花、结果。
所有的勇士只需要一顶嵌有红星的八角帽,所有的勇士只需要一双母亲的手一样温暖爱抚着双脚的草鞋……
而后,我们向纪念碑广场走去。广场里欢声笑语,孩子们穿梭其间,乐享美好的时代。喧闹与绿林的幽静是一种沉淀,越发显得处处埋忠骨的青山巍峨。如今的红军山早已和遵义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他们每天来这里,就是带着一份寄托和怀念。怀念墙上那些陌生名字背后的感人故事。
时间关系,我们只能作短暂瞻仰。还有许多值得我缅怀的革命遗迹没有去看。还有机会,因为我本身就是遵义市仁怀市人,每年都会来遵义一两次。
对于这段历史,我之前在书本上就读得较多了,这是最好的教科书。但我想通过文字与实物相连接,从而在灵魂上得到一次洗礼。说是一次走心之旅也不为过。在当前的党史学习和教育中,认真了解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显然有助于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从而更好地踏上新时代的新征程。
我在这里不仅仅感知到了过去那段历史,更看到了红色遵义的美好生活正在接续上演……遵义人民在党的照耀下、五星红旗的照耀下,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谱写一曲曲壮丽的新乐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