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场战役,总让我不忍触及;有一群战士,总让我潸然泪下。
1934年11月末,国民党调动中央军、湘军、桂军40多万人,集聚在湘江东南北面,对长征至此的中央红军进行拦截阻击、尾随追击,意图一举扼杀红军。
面对敌军千万重,八万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前赴后继,在刺骨的江水中,在四面的敌人里,在猛烈的炮火下,一次次地搭建浮桥,一轮轮地打退冲锋。尽管血流成河,尽管尸积如山,但冲锋的战士义无反顾,阻击的队伍岿然不动,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呵护危如累卵的红色政权,用鲜红的血液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蝼蚁尚且偷生。没有人能理解,当时这支不知道去哪里,也不知道能走多远的队伍,为什么能做到视死如归,一往无前。被称为绝命后卫师的红34师,担任中央红军的后卫任务。明知生还无望,但全师6000多人,却无一后退、浴血奋战,直至弹尽粮绝、全军覆灭,“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不幸被俘,在担架上用手扯断肠子,英勇牺牲,年仅29岁。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湘江战役中,无数的红军将士秉持一个信念,把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永远定格在这一场让人不忍触及的战役中。红十团团长沈述清牺牲时年仅26岁;红五团政委易荡平牺牲时年仅26岁……
“ 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就在于理想信念。”湘江之战中,中国红军能走出生天,浴火重生,靠的就是这一种高于云天、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出身贫寒、饱受欺凌的红军战士,比中国过去任何一个时期的人们更切身地感受到旧社会的残酷,更接近新中国的梦想。“为了新中国,冲啊!”是每一个红军战士心中永不停歇的冲锋号。曾率部强攻娄山关、四渡赤水河的“铁血团长”耿飚,七岁逃荒,居无定所,骨瘦如柴,12岁在水口山铅锌矿当敲砂童工,昼夜劳作、艰苦备尝。在工人运动中初步领略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后,便矢志不渝地投身革命。湘江战役中,面对十几二十倍的敌人,担任红四团团长的耿飚,身患疟疾,发高烧、打寒战,却操起马刀,与敌格斗,全身溅满血浆,浓浓的血腥味让他干呕不止……湘江血战,5天5夜,每一个阵地都攸关红军的前途命运,每一分钟都是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三年不饮湘江水,五年不食湘江鱼。”耿飚的女儿耿莹说过,“父亲从不愿回忆湘江之战。他是湖南人,很喜欢吃鱼,但是绝不吃湘江的鱼,因为湘江战役太惨烈了,多少战友的血都流在湘江,湘江的水都是红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香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悲壮一战,也是载入中华民族光辉史册的光荣一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昨天25日视察广西时,专程到桂林全州县湘江战役纪念馆,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同时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就是理想信念。我们要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毛泽东同志说过,夺取全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第一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艰难困苦,但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你还会害怕困难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