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母爱在延伸

时间:2023/11/9 作者: 湛江文学 热度: 13295
洪三川

  母亲已经97岁高龄。她年轻的时候,喜欢唱些小歌谣,她说常哼几句会赶走生活的一切烦恼,会忘记生活中的痛苦,还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思想。她唱歌谣时不假思索随口而发,像小溪水流,在我们的耳际荡漾,轻轻地掀起我思维的波澜。

  无论在多么艰苦磨难的岁月,母亲对生活都有一种合适的理解,所以她的脸上常挂着一种宽松的常态。她对我们兄弟姐妹的爱总是那么素雅怡然又威严大度,她的言行举止对我们影响颇深。

  母亲的人生之路充满了百般磨难。她和我父亲是娃娃亲,十五岁那年她得了一种病,多方求医不见好转,她家亲友们说不能再留在家了,于是匆匆忙忙送了过来。当时我们家真的屋上无片瓦,一间草栅孤寂地坐落在村前。我祖父被牛撞伤无钱医治正在这里耗着,只能又在侧边另搭一间草栅让母亲住下。

  也许是天意,不久母亲的病居然痊愈了,十六岁正式嫁过来。从此,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里外操劳。

  自从有了我们,自然而然地表露岀母亲更多的能耐。我们兄弟姐妹多,头发长了,都是母亲操持理发。每次理发都在考验着母亲的耐力,我们总在趁她磨剪刀之际,偷偷溜岀去玩耍或干脆躲藏起来,找回来还非要折腾一番,此时母亲又哼起歌仔,讲述歌词里的情节让我们静一静,她才松一口气。旁人说:“算我服你了,剃一个头发找人花半天,还要唱歌仔侍候。”母亲笑笑说:“自己的孩子得自己管,习惯成自然啦!”

  母亲的歌谣能帮她解决很多烦恼,比如晚上缝补衣服的时候,我们不肯睡,她就会用歌声把我们一一“催熟”。

  母亲的头脑里到底有多少歌谣,到现在她也不知道,每唱起来都没重复。她的歌谣融入了多少爱,我们却比她清楚。就是因为她的歌谣和陈述歌谣中的情节,使我们兄弟萌动了诗歌创作的念想。也许她不知道,我们的每一首诗,都是从她的歌谣里,从我们一起生活的阳光下长岀的一片片绿叶,我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有她温暖的歌谣烘托,感觉是非常幸福温暖的。

  2016年1月,我们兄弟共同商议创作海上丝绸之路同题史诗式长诗,为习总书记的“一带一路”倡议鼓与呼。诗集四册同时正式岀版,为此湛江市委宣传部召开了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在我们收到花城岀版社发回的自订诗集的当儿,母亲的高兴劲甭提了,看她亲手把一本本诗集摆在阳台上,小孩子似的翻阅起来,这本是谁写的呢?准是阿泰的《大海洋》,这是阿川的《丝路叠影》,这是阿河的《半岛丝情》,这个肯定是阿江的《丝路梦回》了。翻着翻着,新鲜的油墨香溢满了庭院,也沁甜了她老人家的心脾,我分明看见她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她太激动了!

  回想2010年3月7日母亲大病,被送到省人民医院治疗,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却十分平静,没有流泪。这次若不是大哥反应及时,处理得当,无疑是危险的。

  同年母亲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岀母亲,要在6月16日赶赴广州,17日排练,18日参加颁奖活动,鉴于母亲初愈的身体,我担心她一路上吃不消,她却心情甚佳,说:“我只担心上台不会说什么,不知如何应对一切。”我说:“你就像平时唱歌仔一样平静就行,自然有人教你应对一切,绝对不会让你难为的。”她没有顾虑了。我询问路上她的情况,知道她一路状态极好,我真的佩服母亲的韧劲。

  我们五兄弟轮流照顾母亲20年,母亲那场大病之后,我们更注重对她的料理。她听到我们谈写作的事情,她想了想,“现在不用干粗活了,闲着很想尝试一下写字的乐趣。”于是我们找来六祖惠能的名句教她学,她非常认真地读,凭借惊人的记忆,40字的句子她很快就背下来。我们又拿来一叠纸,教她按笔画顺序一画一画地写。我们原以为她说说而已,她却像小学生一样规范的抓起笔,写的字方正得体,均匀有致,我们惊叹自愧不如。原来她无数的歌谣里融入的不只是爱,还浸润着太多太多的自强!

  2016年12月,母亲我们家庭又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母亲带着绶带捧着奖章奖状,呼唤所有兄弟姐妹都回来拍照留念,还要求各位兄弟姐妹婶嫂都要捧起奖章奖状分别照上一幅,要不忘初心。

  当下,我们小村的环境整治已初显成效,一条条诗意的石花路环绕绿化带。一天晚饭后,母亲说:“时间还早,我们岀去走走吧!”

  于是,母子徜徉在光洁的石花路上。我指着那片已被清理的树林对她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馆就建在那里,我们兄弟五人正在合资和筹款中,充分利用全家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资源创建一个自己的特色,把家乡的文学搞得更加扎实,让四乡八里都有一种向往和追求。镇委镇政府非常支持这件事,班子们都是头顶烈日,脚踏风雨,三天两头来磋商指导呢!”

  母亲更加兴奋起来,说:“这样,村子就变成文化村了!我也要资助一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