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本《大吏陈瑸》评论
※ 蔡林猛
陈瑸,其伟人之事对于广东雷州人来说,家喻户晓,他的为政清廉也是众人皆知。他是清代的为数不多廉政吏官,亦是当代廉政教育之楷模。《大吏陈瑸》一书,作者陈吴森驾驭娴熟自如的古文文笔结合现代白话文叙述,将我们重返历史的环境,无论是主人公陈瑸的生平经历还是地方的文化特色;无论是为官者官官相护还是官绅勾结腐败行为;无论是民间灾难还是为民请命之方;无论是坚守爱情还是忠贞皇恩,都可算是注重历史的现实感和廉政为官主旋律的宣传。在人物描写、剧情跌宕、以及故事的矛盾冲突上,突出了陈瑸为不负皇恩,安贫乐道,清正廉洁,为后世为官者所敬仰。在剧本的末尾处,也再一次点到了陈瑸的为政清廉对后世的影响,以史为镜,反腐倡廉,也是弘扬了当今时代廉政清明的主旋律。
剧本以陈瑸生平经历为线索,七次仕途转迁,其中两次赴台就任,三次捉拿渚龙雨,也融合了雷州、闽浙地区的文化特色,塑造出“食君俸禄,为君办事”的忠臣形象,特别是陈瑸的仁政之道描写得栩栩如生,不乏真情感人。陈瑸其父丧命于海潮中,其为修家乡东湖堤坝,以安民生,发愤图强,励志学习,立誓要是有一天当官,东湖堤围不修,田园不保,其誓不为人。所幸皇天不负苦心人,其在殿试当中以《五亩之田》感触了大学士李光地,恰逢此时福建古田连年田地荒芜,民不聊生,被荐出任为古田知县,后因政绩突显,官至巡抚,但陈瑸一生都在坚守着“取之一里,与贪千百无异,”无论达官贵人相赠或相贿赂,还是民间百姓一番好意,都是以廉洁相守,不仅不私囊,还两次为朝廷省下一万多两。在衣食住行当中,以简为主,即使是后任官升至巡抚,仍是开荒田地,种植菜蔬,自耕其食,步行官道。为官期间,不但整治官吏,补还朝廷税赋,还为民祈雨,三次晕厥,不辞劳苦。更是在漕粮事后为上官张棣的事向上开脱请罪,请求减轻罚度,这与陈瑸担任福建巡抚之时的量化从宽入盗番民改邪归正而不追究罪责和渚龙雨知错就改从而免死罪流放宁古塔相衬,突出陈瑸为官的人文情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得且饶人处且饶人,也深知得官不易,不负官职困难,尽最大化以德服人,也正是儒家思想“仁政”的体现,也切合了陈瑸的人格魅力曾两次感化“坏人”,一是想劫财的屠户林义,二是想谋命的鲁啸,无不道明德治的奥妙。
故事叙述平缓,剧情虽一个接一个发生,但跌宕起伏力度不够,不免感觉到单一,若是能把一些故事同朝廷官场之间相斗相结合,那就更有趣了。陈瑸每次转任之时,不兴相迎,步行就任,其间体察民情,且每到一地,分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一步一步施行仁政,充满智慧,但故事之间联系不是很密切,特别是对陈瑸就任前的解说,可算一笔带过。陈瑸在担任台湾知县,刑兵主事,四川学政和湖南巡抚之期,以其智慧和能力,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倡导吃鲎,解除田灾;除弊科考作弊,倡导科考正风;废除官庄,开荒田地;平措田瞬年冤案和毛银匠火耗一事,无不在孤军奋战中善于调遣周边力量,合众人之力,解当下之困。特别是在当福建巡抚之期,击败日寇鸠夫贼队,活捉渚龙雨,又通过心理战术,攻破渚龙雨的心理堡垒,使之指出靳汀畹勾结贼人,清除官贼相通,达到肃清政风的效果。要是拍成电视剧,故事情节之间不免出现平淡无奇,不能给观众带来很大的思辨趣味。
陈瑸一生辉煌,完美结局,缺少对陈瑸的“敢为人先”进行翻转描写。陈瑸虽丰功伟绩,但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曾三次违反皇纲朝纪,然而却多次得李光地大学士和张延玉庇护,以及民生拥护,也许性命难保。一是为民心切,年末将至,向上请示批审放掉番人的文案未批,就私放罪犯番人,难道为官多年的陈瑸就不知道这是忌讳,而且官场人心难测,一招不慎将被革职。二是对于火耗之时,陈瑸小时深知苛政猛于虎,因杂税苛刻,曾遭毒打,使之对火耗一事严以处之,可当时的民情和朝政将张一只眼闭一只眼处之,并非不知道此事危害民情,但考虑到为官者的好处和维护官道平和,皇庭朝野也将长一只眼闭一只眼处之,皇上也曾提示过此事,火耗乃地方衙府收入和官人的私人囊物,甚至皇上提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但陈瑸只想为民除害,所以不待皇上看重,但其两次不求富贵,不贪清廉,两次为朝廷节省一万多银两,最后也深深感动了皇上,也正有此加赐五千两以修东湖堤坝。三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破除海禁,为海边的生民开出一条后路,但这正触犯皇威,正好被靳汀畹抓住把柄,上书奏折,若不是张延玉的及时视查和辩护,也许性命难保。观其上三次敢作敢为之事,也正说明,陈瑸为民请命,一心为民,把生死置之度外。 陈瑸廉政清明,政绩卓然,要是能将其“敢为人先”的事同当朝者相斗,突显他的为官智慧的话,那就更好不过。
(作者系岭南师范学院博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