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吏陈瑸:一人晴一片天

时间:2023/11/9 作者: 湛江文学 热度: 14853
※ 闫怀兰

  大吏陈瑸:一人晴一片天

  ※ 闫怀兰

  这是一部凝聚作者大智慧和强意志的杰作,初见撼人耳目,读之感人泪下,思之振奋人心。剧本的亮点众多,试从几个角度略谈之。也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供大家笑耳。

故事情节曲折而紧凑、事件发展脉络清晰而扣人心弦

全剧以清代大吏陈瑸为主人公,以其一生经历,主要是入仕经历为线索,展现陈瑸反贪腐、清吏治、惩恶霸、爱百姓的清廉实干的一生。剧本四十集,洋洋洒洒,百万字数,共分为九个部分,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但各部分之间又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剧情紧凑。

  第一部分:陈瑸出生于清初雷州海滨东湖村一贫穷村民家,小时候聪明过人,渴慕知识,私塾教师洪泮洙免其学费入学。父亲陈观宁丧身海潮,幼年丧父的陈瑸,在母亲二婶和哥哥陈璀的支持下读书、考试,立下读好书、能做官、修海堤、造福乡里的鸿鹄之志。陈瑸成年后,娶妻四娘,谋得教席,深得学生家长信任。反抗县中强权,据理论争,但是火耗不但没有降低,还被收入监狱,乡亲们筹资将其赎出。

  第二部分:陈瑸在学东帮助下,进京殿试,中124名进士,以佳作《五亩之田》得丞相李光地赏识和举荐,第一次入仕福建古田,豪绅吴阎福诱逼知府张棣,强取村民土地,瞒逃赋税。陈瑸斗吴阎福,解决粮荒。举雷州换鼓,行斋戒乞雨,打击渚龙雨,解决漕粮之难。

  第三部分:陈瑸调任台湾知县,台湾知府渎职贪腐,以暴治民,台湾县官民关系剑拨弩张。陈瑸深入台民群中,取得高凉寨犷酋的信任,除 hu害,平反冤狱;深入青龙寨,与卑南王建立联合,进青龙洞,驱逐渚龙雨,解除台湾发展的积弊。书《条陈台湾县事宜》十二条,实现台湾中兴。

  第四部分:陈瑸进京补刑部云南司主事,办田舜年案。陈瑸接受重托,能实事求是,还原案件真实情况,不因为私人人际关系而影响判决。同时,智慧与胆量并举,深入虎穴,缉拿田炳如。

  第五部分:陈瑸任四川学政,开榜纳贤。不仅革除了当地权贵相护沆瀣一气的恶习,而且亲自去考察优秀学生,并明大义,不为自己的侄子谋排名,将西南边陲的教习纳入正规。

  第六部分:任台厦道兼学政,解粮困,修文庙,建学宫,调解垦民与番民之间的矛盾,解铁紧。在多项务实亲民政策实施后,台湾一改混乱蛮荒,神速发展,百姓感恩。

  第七部分:陈瑸破格擢升湖南巡抚,上任即亲手处理毛银匠悬案,巧施计谋,不但还好人清白,而且捉拿正凶,并成功降低火耗,造福一方百姓。

  第八部分:陈瑸任福建巡抚,开海禁,擒海盗,策反渚龙雨,捉拿靳汀畹,肃清闽台海域,保护海上贸易,并洗清自己的开海禁之冤。

  第九部分:陈瑸两次上书康熙,筹集银两,修雷州海堤,鞠躬尽瘁,死于任上,运棺回雷州,乡里为之筑高地,树祠堂,为雷州先贤。

  全剧的九个部分概括了陈瑸的坎坷经历、辉煌一生,但是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第一和第九首尾两个部分,主要交代陈瑸的成长和去世,惜笔集中。中间七个部分是陈瑸各地就仕的经历,是主体部分,而七个部分中,也主要以福建和台湾两地的吏治经历为重点。

主人公陈瑸形象高大鲜明,刚正不阿,浩然正气

陈瑸的形象是立体多面的,如果要概括,可以分为公与私,或者说是理与情两个方面。陈瑸形象主要的定位,是作为能吏廉吏,一生以服务百姓、回馈圣恩为信念,勤恳一生,勤俭一生,勤政一生。一生任职七个地方,历时十九年,所到之处,清吏治,办学府,深入到基层,将治驭之所更换天地,风雨阴晦变为郎朗晴天,深得百姓拥护和爱戴。在公务和事理方面,陈瑸的形象是高大正义的,堪称国家栋梁。第二,陈瑸对待师友、家庭和情感的态度与行为,是使这个人物有血有肉、丰满深刻的另一个层面。他对启蒙老师、父母和自己的故乡感恩至深,念念不忘回馈之。他挂念儿子和妻子,善待自己的学生和随从,心底善良。他胸怀宽大,不但给工作不力的下属进步的机会,而且给犯错作恶的对手改过自新的余地。在自我和情感方面,陈瑸的形象是丰满温暖的,臻于完人的。

  这是一个震撼人至深的人物,有理有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样的人物形象,不但在那个时代普天之下灿若珍宝,而且在现在时代更具有正面示范作用。具有振聋发聩、醒人耳目的审美价值。

以陈瑸为首,众多人物形象星月相照,各具特色

剧本以最大的热情塑造了一个大吏陈瑸的形象,还以恢弘的想象和缜密的思维,塑造了其他数百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围绕在陈斌周围,不但映衬了主人公,而且反应了世态百相,人性复杂。上层的人物有康熙皇帝、李光地丞相、梅鋗和卫太揆知府,这些官员对陈瑸的吏治和仕途都起了推动作用,中层人物有福建古田县、台湾县、四川和湖南等地的官府管理人员,县丞、主薄、典狱吏等各种人物,在陈瑸的带动下,由无心作为、无有作为到大有作为,下层人物有各地的穷苦百姓,如郑石二、郑石三兄弟,乌乌登伦、毛银匠等,有了陈瑸的主持公道,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水深火热中被拯救。正面人物陈瑸和他的得力助手吴光宇、林义、郑家父子等,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若白昼清风,反面人物孙泱、施太爷、渚龙雨、瘦猴等,暴厉贪婪,勾心斗角,似黑夜阴霾。有钱人为富不仁,穷苦人安贫若素;男人血气方刚,女人情重义长。全剧数百个人物紧密联系,又个个丰满,各有独特的形貌和灵魂,活灵活现地共同呈现出激荡人心的那个风云时代和大千社会。

宏观的层面磅礴大气,细节的方面真实动人

整个故事以陈瑸的生与死和入仕为主线,划分为相关相连的九个部分,整体的故事架构脉络清楚、大气贯通。陈瑸任职七处,每到一处,都与当地恶势力针锋相对、智取硬攻,总竭尽所能革除弊政,将所辖之地治理清明。正与反、善与恶的斗智斗勇,丝丝入扣,而又场面磅礴,大气震撼。如:与吴阎福的斗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后在闽江龙虎滩的水上决斗,节奏紧密,场面宏大,非常有感官冲击力。另一方面,穿插在故事中的无数细节又非常的细腻动人,有的细节是随着故事情节和人物行动的展开而呈现,如台湾县百姓在地主豪强欺压下的种种生活穷苦,湖南火耗高达三分,纳税百姓被巧取豪夺的种种无奈;有的细节是塑造主要人物陈瑸的,在全剧中一再呈现,强化形象,积蕴感情,如陈瑸保持着辟地三五分,种蔬菜以自给的习惯,经常在菜地里躬身劳作,而且生活简单饮食清简,保持一碗粥一碟菜一个咸鸭蛋的饭桌常态;为能治理地方,常常彻夜阅读卷宗、思考对策,勤勉孤苦;思念家乡挂念妻儿,脑海中常常闪回大海和四娘的形影;离任赴任的行程,每次都是一主二仆和一头毛驴,艰辛朴素而任重道远。这些细节具有画面感,熏染场景气氛,最能潜入人心,极能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感人至深。

语言方面,一个人说一种话,有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特色分明,生动活泼

对白是推进故事、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剧中数百个人物,属于不同的地域和族群,来自不用的阶层,拥有不同的职业,处于不同的年龄,剧中人物的语言皆能符合自己的阶层、职业、年龄和文化水平。康熙的语言具有帝王威严,官员的语言堂皇冠冕,百姓的语言朴实卑微;仗势欺人者说话盛气凌人,被欺压者说话吞吐支吾;小孩子童言无忌,成人的话语符合逻辑。各种人物的对白符合情境,又饶有趣味、引人入胜。可见作者在写作时,多么的投入和专注,的确化身在场者,如同亲身经历者,将各色人物之言语一一复述。

  在语言的丰富多变、切合身份上,体现最明显者是陈瑸,处于不同的境况,面对不同的人物,会话呈现不同的风格上能赋诗作对,下能体恤民情,公善撰文条陈,私有缱惓柔情,展现了这个大吏陈瑸才干超群、勤政爱民的立体形象。

有地方特色,有历史遗韵,反应了作者扎实详尽的准备材料工作和高超的情景展现能力

剧本描述了清代雷州、福建、台湾、四川和湖南等地的民俗风貌、居民生活,具有非常逼真清晰的还原度,如雷州东湖村百姓海边挖 甘蛘的场景,雷州换鼓向天乞雨的场景,福建古田闽江的漕运风貌,台湾少数民族的歌舞和栖凤楼,四川大凉山彝族的对歌,湖南的汤粉餐馆等等,故事的发生和人物的行为,都是在各具地方特色的背景中,让观者耳目一新,颇长见识。作为古装历史剧,其中蕴含的历史遗韵真实而深厚。陈瑸等人的诗词唱和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文学水平,所涉及到的建筑、饮食和其他生活用具,再现了三四百年以前的历史面貌,故事发生的相关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经得起推敲。

有海洋情怀,是雷州颂歌,反应了作者深沉的故土热忱和深厚的家乡情结

此剧本可谓是对雷州先贤的热情颂歌,是海洋文学杰作。主人公陈瑸是出生和成长于雷州的杰出人物,他对雷州的热爱有史为证,他对雷州的贡献让人瞻仰。陈瑸的青壮年活动在雷州海滨,他中晚年离开雷州,一生的主要功绩是在福建和台湾,剧本也是以这陈瑸在这两地的吏治故事为重点,展现了闽台沿海清代的社会长卷和历史风貌,剧中的人物面海而生,赖海而活,海洋在剧中呈现出瑰丽雄壮的气势。以壮丽海洋为故事背景,以驭海爱海为人物活动,此剧可谓是海洋文学的现代翘楚。

商榷之一:要不要增加爱情戏份?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是一部好剧具备的首要条件。此剧在这两方面都堪称佳作。

  但是,好的作品不一定获得市场的成功。如果作品要走向市场,就要考虑市场受众的需求,甚至需要适当地与市场妥协,去迎合市场大众的审美趣味,去满足市场大众的观剧需求。《大吏陈瑸》这样三观俱正的佳作更需要走向市场,让尽量多的受众观看,特别是年轻的观众。然而观众的喜好不能不是剧作要思考的坐标。能把主流与娱乐、艺术与商业结合起来,将会取得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两个方面的共赢。

  比如爱情。剧本中已有一些女性形象,也有爱情成分,如陈瑸对妻子四娘的廿载思念之情,如台湾县犷影与郑石三成就姻缘,四川大凉山乌乌登伦与心仪女郎对歌。但是爱情的戏份很少。陈瑸和他的随从林义、吴光宇辗转多地,三人十九年中都是单身,能否增加女性人物,或可作为红颜知己,或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样有感染力的三个人物,有女性追慕,甚至为之牺牲,也在情理之中。剧中原有的相隔千里、绵长廿载的陈瑸夫妻四年之情,作为贯穿全剧的主要爱情,虽然细腻感人,但是缺少波折起伏。

商榷之二:要不要增加诙谐滑稽趣味?

揣测市场大众的审美需求,此剧在正的方面已足够,但是否还需要增加谐的成分,以适当调节正谐相间和张弛有度的节奏?主人公陈瑸是刚正不阿的高大形象,做正事,说正话,树正面形象。除此之外的次要人物,包括反面人物,在做事、言语和形象上,是否需要增加其诙谐性、幽默感和趣味性?适量的诙谐和滑稽,能缓解大众观剧的紧张压抑情绪,成为坊间大众的趣谈话题。

商榷之三:要不要增加第一部分的戏剧性?

根据观众的喜好,影视剧的前面部分尤其重要,电影有第一个五分钟现象,电视剧有第一集效应,开篇吸引观众很重要,如果影视剧不能在开篇迅速地将观众吸引到剧集的情境中,选择众多没有耐性的观众就会掉头离开。此剧本的第一部分是呈现陈瑸的童年、少年、青年经历,总体上是否可以增加冲突性或戏剧性,迅速地将观众吸引到情节中?如增加一个和陈瑸青梅竹马长大而不能结合的女孩?或增加一个与陈瑸针锋相对、处处设碍、妒贤忌能的浮浪子弟?

商榷之四:是不是在文字校对上还有几处疏漏?

通读全文,洋洋洒洒百万字,字字珠玑。但是,是否也存在着前后不一致之处,是否存在着文字校对上的几处疏漏?笔者在拜读剧本的时候,遇有十数处文字上的疑惑,做好折页,前后推敲,愿与作者一一商榷。

  (作者系广东海洋大学博士 )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