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于专小传

时间:2023/11/9 作者: 湛江文学 热度: 13085
※ 黄开煌

  于专小传

  ※ 黄开煌

  于专,正名于桥安,我非驴非马的称他“于专”,那是近三年的事。

  他属猴,我属猪,数数,他大我三岁。

  我俩打小一起玩耍,小冤家一对。他凡事较真,好争个高低,却与我臭味相投。但有的也不尽然。就说上山下乡这事吧,容你臭味相投吗?容不得,该上得上,该下得下,那年,我俩同插队到海鸥农场。

  那年头,没啥子乐儿,每逢工余假日我俩结伴带着鱼具、象棋,直奔一个叫“鲤鱼潭”畔的地方,拉起阵仗,或垂钓,或杀棋,倒也其乐融融。

  论垂钓,我瘾甚大但技不高,鱼儿老躲着我,自嘲:钓的是心情。他瘾小却技高,似有特异功能,鱼儿老围着他转,不大一会儿,就篓满筐满。他笑我笨,我骂他杀气太重!论棋艺,他棋瘾甚大,且是县里顶尖高手。我棋瘾甚小,且没有瘾的本钱。每当我钓意正酣时,他冷不防不由分地强拽我杀像棋,稍有不依,就冲我发飙,光鱼竿就数不清折断多少支。幸亏鱼杆是树叉做的,幸亏是他做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强摁不住心中的怒火,有无数次想狠狠揍他一顿的冲动。

  于桥安棋瘾发作时,无可救药,凭我这棋屎两军对垒下来,我方结局悲惨,放眼望去,片甲不留,寸草不生。非但治不了“瘾”,双方都兴趣索然。记不清当初是他先开口让我一匹马,还是我先开口要他让,反正“马”是让了。这下可好,“棋逢对手”两军撕杀,旗豉相当,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杀个天昏地暗,那是常有的事。

  让马这椿事,我俩心照不宣,盖得严严实实。宁可烂在肚子里,绝不向外泄露半个子儿。

  恢复高考第一年,我俩相约试试,都不想呆在农场一辈子,尽管那是接受再教育锻炼人的好地方。高考放榜,我距“门槛”差一大截,于桥安也差一小截。我顿悟:不是这块料……

  父亲终于退休,我有幸“顶职”加入税务行当,吃上皇粮。于桥安这一试越发不可收拾,一试就是四个年头,且年年都是差一小截,把他坑得不成人样。

  苍天对他不薄,命运对他眷顾,于桥安作为最后一批回城知青,并且有两个香饽饽的肥缺由他挑,一个是税务所,一个是食品站。他拿捏不定,火急火燎跑到我家,要为他出点子。我犯懵了,古人云:“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这可不是小孩过家家闹着玩的。选对敢情好,万一错了呢?他仿佛窥出我的窘相,喘着粗气:“你吱个声呀”。不瞒说,我打心眼里想与他为伴,可话到嘴边舌头打个拐:税务与食品比不吃香哇,税务吃的都是硬饭。他急得满脸通红:“你就别绕弯子了,甭再说啦,就跟你契弟干吧。”我窃喜。

  神使鬼差,十八个税所,他偏偏就分来我这里。于桥安真了得,人前人后,有模有样地干开了,他管辖的那片集贸市场,每天起得比商贩都早,所长大会小会表扬,他搓搓手憨厚的笑笑说:“这是在农场养成的习惯”。纳税人见他服务态度好,有事没事都找他聊聊,找他帮帮忙。闲时抱着砖头厚的税法“死磕”,业务技能上手快,里里外外一把好手,犹似他的棋艺一样精。大伙赞赏他,他谦逊地说,半路出家,不勤快点赶不上队,拖着后腿。

  后来,领导见我好歹能抄抄写写,看中他业务活干得精,双双调回县局机关,我当资料员,他当业务骨干。领导对他的赏识,凭他的睿智、专注、磕劲,于桥安本应凡事取得先手棋,顺风顺水,前途无量,但他却是一个永远跟不上时节奏的人!

  兴起成人高考的年代,大伙蜂窝般争先恐后,拼命拿文凭时,他却忙于谈对象。也是,三十大几的人还不知女人啥滋味,老母亲催命:“别的事我不管,抱孙子这事不能耽搁”。终身大事折腾了好几年。当队伍中最后一名连初中都未肆业的人终也手握大学文凭的那一刻,于桥安才真真切切地有痛切心扉的失落感。咬咬牙:拿也要拿个“响当当”的,无容置疑凭他的“一小截”的功底,可谓触手可得。果然,他以高分被某名牌财经大学录取,搭上“末班车”圆梦去了。

  一九九四年冬,税务机构一分为二。大伙暗中发力,跃跃欲试,都在“觊觎”着待设的岗位。他倒好,只在电话那头问我报啥志愿,“国”字号还是“地”字号?这回,我舌头不再打拐,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地税,主意你拿!他态度更坚决说:“帮我报地税”。

  百岗待设,百废惧兴,这是一次晋升的绝佳机遇,赶上那个时代的人,只要肚里有点本事,岗位都在等着,而他偏偏在校园圆大学梦。领导权衡再三,认为于桥安要才有才,要德有德,是棵好苗子,机会不能错过,过了这村就没那店,问他啥想法,他在电话那头蹦出一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还说了大堆怕影响学习影响工作八竿子打不着令人啼笑皆非的话。为这事,我在电话里头冲他吼道:拿文凭图个啥!

  一个人失去一次机会很平常,而第二次同样机会也抓不住就是命了,于桥安或许就此命。

  斗转星移,二零零八年春,又迎来一次机构改革,撤税所设分局,机构升格,人员竞岗。偏偏在这节骨眼上,于桥安又在某高校攻读硕士学位,队伍中首位硕士研究生,可谓炙手可热。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次一个萝卜一个坑,连组长职位都填满。此后,人才辈出,僧多粥少,想晋升组长,必须等,耐心等,等有组长岗位的人退下来,才可能有机会。于桥安等不起,等别人退下来,他也差不多了。

  仕途命运多舛,我把它归咎于桥安的嗑、死磕,磕得可真是地方。

  活到这份上,或许我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的“雀”辈,仍然替他不值。他却反唇相讥:“就你本事大”。屁话,我毕竞是一名堂堂的文秘组长啊,你呢?他愤愤然“人生如棋我为率”。

  时光的远逝,于桥安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视“官位”高低作为人生价值体现事业成功标志的人,于桥安是那么的渺小与无形。自恃怀才不遇的人,把于桥安作为发泄心中不满的挡箭牌。混了大半辈子不捞个一官半职的人与于桥安为伍倒也心安理得。于桥安罩着一大波人哪。

  于桥安依然故我,专心做好自己,心无旁鹜!

  我心房猛然一颤:人生得此铮发,夫复何求。

  ……

  于桥安再次搅动人们心弦,让人焦躁不安的是两年多前,那年,他五十八岁。对他而言,这是一个仕途晋升无望,近乎盖棺论定的年龄,这是一个“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年龄。他却火了一把,像天上的夕阳。

  记得有一次,局长到我办公的地方,脸色凝重,还未坐定就劈头一句:“绩效昨弄”。一提“绩效”两字,我犹如芒在背,浑身不自在。他神情严肃地说:“这事紧哪,总局率先推行绩效管理,作为创新管理方式,加强道德建设,改变行为习惯的一场革命,把它当作一场战役,当作一场硬仗来打。作为下级,该是出手的时候了,必须打赢,打出声威,干出名堂”。他顿了顿:“要树立一种理念,一种抓绩效就是促工作的理念,切实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把绩效作为抓手,确保工作提质、提速、提效。促使人提精、提气、提神。要把绩效办作为一个推手,上面明令,要配足配强绩效办,必须配备一名专职绩效管理员,两名兼职,全面推进”。局长的话掷地有声,同时我隐约感到,局长对前期工作不甚满意,我这个兼职绩效管理员心中不是滋味。他话锋一转:“专职绩效管理员这个岗位很重要,素质要高,品行要好,能力要强,敢于担当,你想想,谁堪此重任?”“于桥安”我脱口而出,我为我的口无遮拦惊出一身冷汗,暗中自责:不知天高地厚,领导再民主,也轮不到你一个组长来指手划脚啊。何况于桥安这岁数,何况这是个苦行差,不是谁想干就能干,也不是谁都乐意干的苦行差。偷瞄局长的脸色,凝重的神情似乎舒缓了许多。他说:“我也想到于桥安同志。”

  至今,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领导出于啥考虑,让我来做于桥安的思想工作,竞糊里糊涂地答应了。那天,我约于桥安到办公室,说是有事聊聊。电话催了好几次,他都推说手头有事忙走不开。我心里好不焦急,敢情是哪个长舌鬼走漏风声。我俩办公同一幢房子,就楼上楼下,我悄悄来到他窗外,几个外地模样的人正在等他办事,于桥安埋着头,老花眼镜滑落在鼻头,额头上的汗珠在打滚。见此情景,我深谙他的秉性,为纳税人办事未办妥,九头牛也拉不开,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又悄悄回到办公室。

  他来了,“几个外地农民工来办理社保,刚办妥。”我“呵”了一声。我俩打小无话不谈,但今天,面对这位老哥,舌头打了结,开不了口。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青影子找不着了,如今杵在这里的是一个糟老头子。“上班时间,聊啥鬼呀。”我嗫嚅着:“事情是这样,嗯,目前绩效……我语无伦次。”“你有屁快放啊”。我正色道:“局里急需配一名专职绩效管理员,急需你这样的人才,老哥,你看……”还未等我声音落地。他就说:“我干!”为撇清关系,我说那是局长的意思。“明白,我干!”

  二零一四年夏,于桥安正式“担任”专职绩效管理员,我戏称于专员,顿觉不妥,“专员”该是多大的官衔啊,为避嫌,简称他于专,大伙也跟着“于专长”、“于专短”的叫开了。

  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万事开头难,面对全新的领域,于专毕竟是于专,白天忙不赢,常常挑灯夜战。对条条框框,熟烂于心,对前期战役,重新捋了又捋。不放过任何指标,不留下任何一个角落。访部门,走基层。专心泡在绩效管理平台上,梳理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冲击着陈旧道德标准和行为习惯,撬动着全局上下的中枢神经。他干啥啥行。

  一阵暴风骤雨后,迎来半年中考。“前排奖励,后排问责”,动真格了,大伙真刀真枪干上了。干好干坏不是靠耍嘴皮子,平台上摆着。干多干少眼睛盯着,心里装着。自评打分,谁都不敢谦让,尽往高分打,于专最后一个给自己打分,在自评拦打上八十分。我看在眼里,气不打一处来,“于桥安,你疯啦,九十分已是低分,你难道不懂吗?”“我当然懂,但有的指标未完成好我有责任。”

  这德性,揍他都白搭!

  于专目睹平台上的扣分项目,存在的问题是那么的低俗,那么扎眼,他心急如焚。除旧道德,惯性思维仍然作崇。敢于担责,主动作为仍然缺失。该是“对症下药“,根治顽疾的时候了。督导和提醒是两剂良方。他力推领导强化督导,猛药除疴,他全程提醒温和兼济。为提醒到位,上至局长,下至和他一样的办事员,重要环节,关键节点等等等等,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提醒功能,采用电话、短信、微信、语音、实地等方式提醒、提醒、再提醒。提醒别人也提醒自己。为提醒自己提醒别人,他在手机中设置语音,到关键节点,铃声响了:“于桥安你昏过头了吧。”他就知道该干嘛了。

  有一次,他提醒一位股长级人物,:“你的这项指标,纳税人投诉,本月25号前,此项指标再不整改,就扣分了。”人家瞪了他一眼,“没看见我在忙吗,整天唧唧喳喳,用你来指挥,你是股长还是我是股长。”这位股长真会往要处戳,于是无置可否地笑笑,结果是:不按要求整改被扣了分,这位股长挨了局长一顿臭批,吞下自酿的苦果。

  如果说绩效管理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强化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大型交响曲,那么于专就是一名小号手,在税务机关强力推进绩效管理的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声浪中,小号手的旋律是那么悦耳,那么动听,那么撩人心魄,催人奋进,不甘后人。

  正当绩效管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推进时,于桥安退了,就像树上的落叶毫无声息。

  于桥安还是那个于桥安。在他卷铺盖走人的那天晚上,我特地到店铺购回一盒海鸥农场产的“海鸥牌”春茶,远离喧嚣尘土,找个僻处,举行隆重的两人欢送会。尽管我晚上从不喝茶,喝了茶就睡不着,但为的就是“今宵无眠”,哥俩好好唠叨唠叨。夜幕下,品着浓浓的茶香,追忆那逝去的点点滴滴,面对这位老哥,心中涌起无限的漪涟,不禁黯然神伤。他却无事一般,聊着聊着又聊到绩效。我打断他的话,“老哥,如果可以,下回我跟你,你到哪我到哪,你干啥我干啥,好吗?”当好你的组长吧,过三年再说。我把话题扯到“鲤鱼潭”畔,他眯着一双狡黠的眼睛:“记得一匹马呵”。这家伙,我结结实实地给他一拳头。

  其实,他赢我的岂止一匹马!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