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此水中天
“我”之一字,自西风东渐以来,为现代人所最爱。但是,除了大家都明白的、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之外,其实“我”字的本义是一种进攻型武器,按象形字的特点分析,是为长柄和三齿锋刀相背状;另一说,是象形为一人手持大戌,呐喊示威状。还有一种解释是:“我”字,即古之“杀”字。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吾”和“我”,虽然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但是“吾”只可作主语,不可作宾语;而“我”则既可作主语,亦可作宾语。并且,“吾”是一种普通指代,呈现为一种客观化陈述;而“我”是一种特殊指代,其重在表明个体的特殊性,是一种情意性表达。仅仅通过在字形和字性上的如此分析,就可以说明一旦对于“我”有所冒犯,必定会引起攻击——我们的老祖宗又有智慧又有远见,他们早早就提醒后世的子孙们:偏执于自己的“我”或侵犯别人的“我”,都是凶险的;一定要跟“我”,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俗语又常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所以,刀丛剑雨之中,也是往往可以有诗情画意在的。比如,王国维先生之《人间词话》中,就专门对诗词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做过精彩的论述: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我观王先生高论,精彩是精彩,却还是“方便说”:因为,不管是“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若真没个抒情叙事的“我”和感动理解的“我”在,那么,诗,在哪里?读诗的人,又在哪里?又何况,王先生所用的“无我”概念,本系佛教之专有名词,若按佛教经典之意,那个或“有”或“无”之“我”,不过是“地、火、水、风”这“四大”假合之身的“假我”而已!因此,那虚幻假合之“我”的或“有”或“无”,又有何意义呢?
不成想,苏东坡先生却提前一千年时光隔着窗户预先抢答说:有意义!当然有意义!
这窗外,应当是公元1081年的三月了。时年44岁的苏东坡,正在黄州接受当地干部群众的监督,以期全面改造思想、深入开展灵魂革命。那几年,他过得很苦、很艰难,但是,比起前几年的牢狱之灾、差点丢了性命而言,却毕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这一天,他的学生、也是他的亲侄女婿王子立同学千里迢迢专程来看望他。老苏大喜过望,立刻屁颠屁颠地带着小王到处走走看看,把那当地仅有的名胜算是玩了个遍。可是,所谓“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啊,人小王也还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啊,终于,他来向自己的老师兼大爷告辞了。老苏本是旷达之人,虽心中不舍,似亦并不以为意,忽想了想,说:对了,还有个地方你没去过。于是,第二天,就把这孩子带到了当地西山的菩萨泉边,并作诗一首《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此歌有点民谣风,好像还有点饶舌在里面,用今天的表演方式大致相当于:你大爷我无酒是也无钱啊,只好送你一杯菩萨泉。菩萨泉,菩萨泉,菩萨泉啊菩萨泉,是从此以后从此以后是从此以后啊,你在哪里低头是看不见个我,你在哪里抬头是看不见这水中这水中的天?
这样的曲风,那自然是热闹之极、好玩之极的!重点是:且看这里面是“有我”还是“无我”,是不是不可不究、兹事体大?细品此诗,再想象着老苏在自己的至亲晚辈面前无酒无钱而又泰然自若之姿、之色,真是让人心中不由得一动——却原来,这家伙师出名门啊!那《论语·卫灵公》记载:
(孔子一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也会无酒无钱吗?那是当然!但是你可知道:君子即使到了无酒无钱之时,却仍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好自己,仍然能够坚持不懈地持菩萨心、行菩萨道、饮菩萨泉。如果一个小人到了无酒无钱的境地,那可就一定成为一个下三烂了!
如此境界,即令面前是“淡出鸟来”的白水,也让人想要痛饮他三大杯啊!何况,这“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两句,虽明白如口语,却又天人合一、含义隽永,所以后世的纪昀纪晓岚读到此句激赏之:推其为“竟是偈颂”。照我看,“偈颂”不“偈颂”的,并不打紧,难不成和尚说话作诗就一定高明?关键是:难得老苏如此心安啊!人家不羞不躁,不卑不亢,不怒不郁,不矜不狂……一句话:你大爷我还就是无酒也无钱,你大爷我无酒无钱也还就是这么任性!
而且,还不仅仅是任性。这里面,也确实如纪晓岚所悟,真有着一种“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的“高科技”在。按《楞严经》载:“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三摩地”者,心不散乱也,也即禅定之境。一位名叫“水天”的佛,来教导诸位大菩萨们,让他们修习观水之法,从而因定生慧。所以,一句“四方同此水中天”,那也可以好比是下岗干部苏大爷哄自家的小孩儿,唱了一首民族风给他听:菩萨泉水清又清,我捧泉水送亲人。饮了此水心安定,菩萨保佑你事事成……
但是我表妹说,苏大爷这一手,可能不是学自《楞严经》,而是学自五代时后梁的高僧、自称“契此”的布袋和尚。这位和尚出身农家,十八般农活那是样样精通。农忙之时,大师慈悲,分别答应了多户农家助其插秧。结果,各家都看到这位大和尚在自己的田里干活,并且,当天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到了晚上,各家为了表示感谢,都来请他吃饭。结果,他也分身而去,欣然用餐。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位和尚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就有人请他就插秧这事做“开示”,这和尚一笑,随口吟出一首《插秧歌》: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我表妹还说,所谓“种福田”云云,也是“方便说”,说到底不过是“种心田”而已:布袋和尚的意思是,尘世中人学佛修道,无非是要保持一颗如水一般的清净心。当一个人去除了各种欲望各种妄念真正“放下”,那种返朴归真的看似“后退”才是真正的大成就!
我当然觉得我那集美貌与智慧为一身的表妹说的完全正确!比如,人问布袋和尚法号如何称呼?布袋和尚答以偈颂:“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又有人问布袋和尚可有行李?布袋和尚又以偈颂作答:“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意,明明白白可以知道这是一位佛菩萨再来嘛!可是,当时的纷纷世人,又有几个能够认识到?后来,直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圆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并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大家才知道:这和尚!原来是弥勒菩萨再来啊。
如此推衍,若依我的浅见:当不管是“水天”佛的教导也罢,还是以水为镜观“心”之清净也罢,这个“水”的存在应该才是更加至为重要的。为什么?著名禅师赵州有名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有学僧问:我看师父已经成佛了,但师父你老人家自己认为自己还算不算一位凡人呢?赵州道:我当然只是一个凡夫俗子而已。僧又问:那禅师你又是如何做凡人的呢?赵州答道:我也没有什么玄旨,只是每天徒劳地念佛求静罢了。学僧紧追不舍,再问:您既提到了“玄旨”二字,“玄”且不说,那究竟什么是“旨”呢?赵州道:我从不追根问底。学僧继续追问道:禅师所说还是“玄”的问题,我现在问如何是“旨”。赵州一笑,如弟子回答老师问题一般谦虚作答:我现在正回答您的问题,不就是奉“旨”禀报吗?赵州禅师如此言句,或者,差不多也可当作一泓清水看?
元初书画大家赵孟頫有才女妻子管道升,见老赵有纳妾意,遂写一《我侬词》请老赵指点:
“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我观这首《我侬词》,就写得比较全面,把个苏大爷、布袋和尚和赵州禅师他们几个反反复复、颠三倒四所说的什么“你”、“我”、“菩萨”、“水”之类的种种名相,全都一网打尽了。
也是!当年布袋和尚圆寂后,就有人以这位老人家的生平来设问:“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我想:且把那个“你”或“我”,都老实认真地当作“众生”看,再把那“众生”都老实认真地当作“菩萨”敬,何止是答这“何物供养”、“什么来由”的问题,又何止是寻那苏大爷“四方同此水中天”的境界,你就是要达到同此“天外天”乃至同此“天外天之天外天”的境界,又有何不可呢?
老子有三宝
相距太远了,就容易产生传说。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酿酒的:有的苦,有的涩,有的甘甜醇美,有的辛辣刺喉。比如二千多年以前,楚国人老子出生的故事,一直就众说纷纭。有种说法是,这人为什么叫老子呢?因为他老娘在河边洗衣服时,见到河面上漂来一只李子,捞而食之,因此受孕。怀孕之后,更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年,才生下他。这孩子出生时,白发白眉白须,状如老者,故名之为老子。这还不算完,故事还讲,这孩子出生后,见院中有李树,就指着李树说:我要以此树为姓。于是,后世的唐朝天子李世民,就有了这样一个姓李的老祖宗。
开天辟地之初,万物之所从来,不易清楚,因此,神秘和崇高的感兴往往由是生发。所以,古之圣人奇人,时有他娘吃鸟蛋受孕、他娘踩巨人脚印受孕、他娘梦见一只六牙白象进入自己的肚子受孕、他娘因圣灵所感而以童贞之身受孕……的人,于是,生命的来处和归处,就让人容易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产生追问,产生思索。
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老子。20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过一个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或称《老子》。所谓“老子天下第一”,不是说的“我”高明,却是说的“他”伟大。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于是,好比《圣经》“创世纪”里所说的那样:“事,就这样成了”,生命的来处和归处问题,也就这样解决了。
当年,梁思成先生曾问周谷城先生:什么是境界?周先生大学问家,深通《老子》,他回答的大意就是:从自身出发,达到与自己对立面的统一。据此逻辑,生命的境界,正在于让来处与归处达到统一。这复杂的道理,用中国的民间话语来说更加简单,人们直接就用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来比喻,陕北民歌有唱:骑着马来赶着鸡,高就高来低就低。真情实感所演绎出的生命境界,说的也无非就是当下那些随缘的努力与应分的安然。
所以,谦虚冲淡如老子者,偶尔也会“显摆”一下,他说: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有了慈悲喜舍,自然就能勇敢;有了俭约自律,自然就能阔大;有了不敢为天下先,自然就能成就天下之物按其自性来完成自己。老子这“三宝”,也可对应佛教之“佛、法、僧”三宝——关乎生命的学问,向来都是殊途而同归的。
唐代的著名诗僧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寒山和拾得,在佛教界分别被称作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然细细品察他们的对话,也不过就是劝诫世人把那老子的三宝,“持而保之”。
开创“草庵茶”、被尊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的村田珠光,曾在当时的著名禅师一休禅师处拜师参禅。这一天,一休禅师问他:“珠光!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喝茶呢?”珠光答:“为了健康而喝啊。”一休就说:“过去曾有学僧请教赵州禅师佛法大意,赵州答道:吃茶去!你怎么看这件事呢?”珠光无语。一休就叫侍者送来一碗茶,珠光刚捧在手上,一休便大喝一声,并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珠光定力很强,一动不动。过一会儿,珠光向一休道谢起座,向外走去。一休禅师便叫:“珠光!”珠光回头道:“弟子在!”一休又问:“茶碗已被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可喝吗?”珠光两手作捧碗状,说道:“弟子仍在喝茶!”一休追问道:“你已经准备离此他去,怎可说还在吃茶?”珠光诚恳地说道:“弟子到那边吃茶!”一休再问:“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却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到底有无深意?”珠光沉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一休一听,大喜。他知道:这珠光因茶悟道了。
这一休师徒,应该是老子的日本知音了。师父不敢为天下先,故不敢自己独悟,而是要让天下人都能觉悟;徒弟不敢为天下先,故不敢自己独饮这无心之茶,而是要让天下人都能共享这“柳绿花红”的无心之茶。师徒二人之间,一喝一夺,一捧一饮,正含蕴着无量无边的对人的慈悲和对己的俭约。
究其实而言,老子与佛教的关系,本就应该非常密切。佛教进入中国后,翻译佛经者,多有借用《道德经》上的名词概念。而且,按《老子化胡经》所说,释迦牟尼佛正是老子的弟子尹喜尊从师命转世而来。不过,编撰此经的人虽然是正经八百的道教徒,却真的不懂自己的祖师爷、“太上老君”老子。须知,那样一个把“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当作立身之宝的人,怎么可能做出让自己的弟子转世去做别人的教主,来抬高自己身价的事情呢?
江南春
少年男女两相爱悦,真是美好!我从知慕少艾时起,每见俊男靓女天造地设一样,又般配,又好看,心中就暗暗喝一声彩,那是真心实意地为别人高兴!这种与己无关的欢喜,来得既快,感染力也强,直叫刹那之间山川竞秀,风月无边,让人且把那车水马龙的闹市一角,也当作莺莺燕燕,春到江南。这“江南”一词,在中国文化里,向来有着远非地理概念方面的含义。唐代韩愈所谓“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地区,有一著名民歌《小放牛》,其表演起来,也是一样地莺歌燕舞、柳绿花红。那牧童对村姑,是一见钟情,看到她:“头上戴着一枝花/身上穿的是绫罗纱/柳腰儿细一掐掐/走起路来多利洒/我心里想着她/我口里念着她/这一场相思病害煞……”这之后,所有的心心念念就进入了所有的对白与对唱,那也无非就是一朵花开,一阵风来,一天的云彩嘻嘻哈哈,看着两个孩子一会儿假聪明,一会儿真装傻,就把个晚唐诗人杜牧所说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演绎得绿水青山,情意绵绵。最后,牧童哥唱到:“你家门前有道桥,有事无事我要走三遭!”那村姑心中高兴,嘴上却威胁他:“你休要走来休要走,一失足把你就掉下了桥。”牧童答唱:“失足掉下桥,那时也无妨,变一个小鱼儿在水边藏,单等妹妹来汲水,扑棱棱溅湿你的绣鞋帮。”村姑再次威胁:“溅湿了绣鞋帮,那时也无妨,我家弟弟是一个打鱼郎,三网两网网住了你,吃了你的肉来喝了你的汤!”如此循环往复地表白和威胁,随物推衍地应机而唱,也仿佛岁月荒荒,正宜地久天长,直唱到两个人合唱“不论生来不论死,生生死死也要配成双”,更如同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了然和惆怅里,成就了多少好事,也烟雨了多少历史。
开天辟地以来,千古兴亡之事,由渔樵闲话道出,本就是历史的真境界,也是人生的真平常。杜牧的这首《江南春绝句》,既是千古传诵、风流蕴藉的名篇,也是可以让民间的小儿小女调情拌嘴、笑语晏晏的俚曲,可是唯其如此,诗意的传承才能真正地浸入生命,王朝的兴替才改变不了天下的一如。
从前,有个非常用功的老和尚住在简陋的茅棚里修行。他熟读经书,通晓佛理,特别对于“平常心是道”一句极有心得。于是,就在茅棚的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一言以蔽之,这位老和尚在自己的触目所及之处,尽都写上了“心”字。他希望通过这种办法,来时时提醒自己:“平常心是道”。法眼文益禅师听了别人讲到这位老僧的故事,说:需要这样吗?我看,真正的“平常心是道”,就是在门上写“门”字,在窗上写“窗”字,在墙上写“墙”字……
同样,真正的“江南春”岂非也是如此?声音和色彩,酒香和暖风,再加上南朝的烟雨,再加上烟雨中古老的寺院——当所有的一切都有自己的使命、自己的方式,即使不著一个地名不著一个春字,就仅仅让世间万物都成为自己,任何一个空间和时间,又怎能不会坚持着自己本来的样子?
也同样,不论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所谓“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或者是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所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还是今人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所谓“盖古诗人非如后世作者先立一题,然后就题成诗,多是诗成而后立题。此诗乃杜牧游江南时,感于景物之繁丽,追想南朝盛日,遂有此作。千里之词,亦概括言之耶,必欲以听得着、看得见求之,岂不可笑!”等等,他们心中那或者十里,或者千里的江南春色,与诗人杜牧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思,又有何干涉?而且,纵有法眼文益禅师再来,江南之地又何处可写“江南”二字?千里迢迢又哪里好写“千里”二字?何况莺啼?何况绿映?何况花红?
1954年,诗人郑愁予在他的名篇《错误》里写,“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根据诗人自述,这首诗源于战争,是他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所写。在当年的兵荒马乱之中,他的母亲、那有所等待的女子,和他的父亲、那天作之合的男子,他们曾经隔山隔水、天各一方,她的期许每每如莲花之开,她的失望总是如莲花之落。而“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终于啊,“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透过母亲的江南,郑愁予明白,一个人若想永远守住自己的十八岁和十八岁的江南,正好比是一匹马,想要从马头走回自己的尾巴。那如果不是美丽的错误,又怎么能解释清楚,如此智慧的糊涂?
郑愁予在台湾写这首诗之前,应该听过那首台湾民谣《望春风》吧!“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加看觅/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风骗不知”。真的,就“被风骗不知”吗?杜牧说:多少楼台烟雨中……
似此星辰
年轻时听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第一句就被打动了!“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爱悠悠,恨幽幽/为何要到无法挽留/才能想起你的温柔……”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故乡,关于家国天下,我们总是到了错过什么之后,才会明白:曾经的美好,已然不再!清代诗人黄仲则有诗《绮怀·几回花下》: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是这样的星辰这样的夜晚啊,却再也回不到从前,那十五岁的少年十五岁的姑娘还有那十五岁的月亮啊,在离别后的酒杯中摇晃着闪亮的忧伤和思念的芬芳……黄仲则为北宋诗人黄庭坚后裔,一生境遇悲苦、颠沛流离。四岁丧父,十二岁祖父去世,十六岁时唯一的哥哥罹病身亡。母亲屠氏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至八岁即能制举文,十六岁应童子试,常州府三千考生之中位列第一名秀才。三十二岁被任命为县丞,三十四岁即病逝。诗学李白,名重一时,晚清包世臣称赞他是“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木心先生在自己的《文学回忆录》中对他也是极为推崇,称“可比近代中国的肖邦。”其人诗作,多写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或书愤世嫉俗、意气难消之块垒。但是,《绮怀》十六首,却通过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因袭与改造,为中国诗歌史提供了古典诗歌互文性的经典文本。
绮,原指有纹采的丝织品,引申意为美丽。绮怀者,自是美丽的情怀也。《绮怀》十六首,当是黄仲则二十六岁那年在寿州正阳书院讲学时,回忆自己少年时期与表妹的初恋,写下了这组诗。当年,表妹正是三五一十五岁的美好年华。她聪明大方,语多风趣——“妙谙谐谑擅心灵,不用千呼出画屏”;她也曾与我约会,却又放了我的“鸽子”,我也并不怨她,因为春花初绽时依旧春寒料峭,且借着这眼前片片的梨花,想象着和她相拥在枕上的样子吧——“来从花底春寒峭,可借梨云半枕偎”;她和我别后思念忧伤,频频翻书打发时光,而我也舍不得再去洗那件与她相拥时穿过的衣服,天长日久之后,那衣服上的香气更加浓郁——“书为开频愁脱粉,衣禁多浣更生香”;我也曾悄悄地向帘内轻掷了一枝栀子花,她在里面用粉盒偷偷送出了丁香结——“栀子帘前轻掷处,丁香盒底暗携时”;一转眼十年不见啦,早有人为你盘起了长发,早有人为你穿上了嫁衣——“何曾十载湖州别,绿叶成阴万事休”;我呀,一个无所作为的中年男人,现在只想着时间流逝地更快一点,这样,才能把那如海的深愁抛掷给茫茫的岁月啊——“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
人到中年,才会有一些真正的明白和不明白。二十年前,著名音乐人侯德健先生写过一首《三十岁以后》:
“三十以后才明白/要来的早晚会来/三十以后才明白/想爱的尽管去爱……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三十以后/才明白”。
这,应该是他在学习和研究《易经》后的作品吧?中年之人,正如《易经·系辞传》里所说:“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中年人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单位的发动机。但是,却没有了老师与保护者,一切全要靠自己。只好通过学习和研究《易经》,才好像身边仍有父母在指导一样。如何学习和研究呢?起初要依循《易经》的言辞,再去推度《易经》的方法,最后,就会找到固定的规则。如果不是有了这样的一些人,《易经》的法则真的是白白地徒然运行了!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学习和研究《易经》之后的侯德健先生,不仅更加洞彻情感与人生,甚至还成功地预测了相关的重大事件。1994年,侯德健出了一本书《2001大终结》,书中论述1995年两岸关系发展平稳,但这之后就会越来越紧张。到了2001年,分立在海峡两岸的两面旗帜(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中,会有一面旗帜的政权倒下。果然,中国国民党在2000年选举中输掉了“总统”宝座,在2001年立法院选举中失去第一大党的地位。并且,此书还指出台湾在1999年会发生无可避免的天灾,又果然,这一年台湾真的就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当然,自会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所以,聪明睿智、成熟稳重诸公一笑置之可也。
继续再说这清代诗人黄仲则。史载,黄仲则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挺立于众人之中每每如鹤立鸡群,令人心生欢喜,颇愿亲而近之。不过,此公却大有三国两晋时人的名士之风,对于有意结纳之人,或应机不契,或不睬不理,终于为人所诟病,落得个“狂生”之名。更有甚者,他在宦游京师时,应对权贵,率性而为,反是常跟戏子们亲亲热热、称兄道弟,时或一起上街要饭,时或亲自粉墨登场,且歌且哭,谑浪笑傲,本色出演。又也许,真正的深情之人,正当如此?
在汉语诗歌传统中,有所谓“星眸”之说,即以星辰喻眼眸也。如唐代章孝标《鹰》诗:“星眸未放撆秋毫,频掣金铃试雪毛”;如宋代柳永《木兰花》词:“星眸顾指精神峭,罗袖迎风身段小”等。所以,黄仲则《绮怀》中,广为世人熟知和推崇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句,或者还可这样理解:你美丽的眼睛像是今夜的星辰在天上看着我,而我却再不能返回昨夜与你相偎相依,只好在这风露之中站立到夜半啊,那个你,会不会想到今夜、你的那个谁呢?
向来文无定法,诗无达诂。听说,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最喜黄仲则“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句。正巧,我家住在海州朐阳门附近,一站地之外就有个地方名叫“市桥”。在市桥悄立和经过,默念黄仲则此句,顿觉星光灿烂,天地皆春。
画 眉
画眉的人,心中都有一弯新月吧?就像一川芳草绿了,要有白帆的船;一树桃花开了,要有羞红的脸;一封信寄出去了,要有辗转不眠的夜晚;一首歌唱出口了,要有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画眉的人,他的指尖,还必有二月的风——他,要按着春天的样子,让一个人的眉眼之间,山一程,水一程。
中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楚辞·大招》里写:“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他只写了那个被画眉的姑娘,却没写那个画眉的人——又其实,他用自己的诗句,在美的面庞上画下了多么明艳多么温婉的爱的笔触呵!
古代女子画眉之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典籍。一般来说,是用一种青黑色类如石的颜料“黛”来画眉毛,使得女子眉目清晰,容貌秀丽。史载,西汉时的“北京(时为长安)”市长张敞先生与太太感情极好。但是,这位张太太因为小时候受伤,在眉角留下了疤痕。所以,张市长每天早上都要为他爱美的太太画眉之后,才去上班。这件事,让张市长的同僚知道了,立刻作为一件有违国家大臣威严和体面的罪状向皇帝做了汇报。这一天,汉宣帝在朝廷之中当着很多干部向张敞市长质询此事。张市长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报告领导:那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快乐的事情呢!也不知做了之后,是不是会更加影响国家大臣的形象?
我有个当老师的大连诗友,痴迷诗歌和书法,骨子里壮怀激烈,形象上却温文儒雅。他的诗好,但是书法更好,在全国都有相当影响。承他错爱,有一年他和夫人在假期到苏州旅游,专程绕道来看我。我请他们夫妇吃饭,酒酣耳热之际,他告诉我:兄弟,今天你嫂子给我面子,也是给你面子,没控制我的酒。这说明她是真的喜欢你的诗,而且,今天确实也是没有外人。当年,我和她都在同一个中学当老师。年轻的时候嘛,喝酒都有情怀,拿别的同事也当兄弟,当和自己是一路的人,不装、不端,不道貌岸然,也容易喝多。结果,反被那些“聪明人”在背后当作笑话说。这可就给你嫂子坐下病了!她这人,好强啊!听到别人议论我,就难受,就生我的气。后来,我到高校做老师之后,个别过去的同事跟你嫂子提到我,还总是问:某某喝酒还像过去那样吗?或者说:我又在某处见到某某了,看样子又喝了酒……她只要听到别人再这样问这样说,回家就给我来个口诛笔伐,恶毒攻击!你说,她不是有病吗?我问她是谁这样说的,她也不讲,我就告诉她:你不告诉我是谁,没关系!但是你可以好好地分析一下,跟你说这些话的人,是不是要么不学无术,要么无所事事,或者直接就是个心理阴暗的小人!我书法作品在全国获大奖,他们怎么不问你?我的诗作编成歌曲到处传唱,他们怎么不问你?我在大学里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他们怎么不问你?
我听了笑笑,就对眼前这位老哥,讲了那张敞画眉的故事。然后说:哥,你可别怪嫂子不高兴。你的才华和名望,固然是你为嫂子描画的“张氏黛眉”,可是你老兄为人师表却酒风浩荡不加控制,总是嫂子眉间的那块“张太太疤痕”呵!再说了,和嫂子提起你喝酒的人,也不见得都像你说的那样不堪吧?总有人可能是真正的关心你,希望你更完美。这位书法家老哥听了这番话之后,沉默了一会儿,端起杯来一饮而尽,说:不错!兄弟你讲的故事,其实是想要告诉你哥你嫂:画眉,画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关心、欣赏和怜惜!对不?
当然对!明代三才子之首、《三国演义》开篇那阙著名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作者、状元公杨慎在其《丹铅续录·十眉图》中记载:
“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还烟眉,又名涵烟眉;九曰横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眉之造型不可谓不多,眉之名称不可谓不美,可是,如果是画在一个不喜欢的人脸上,和丑人多作怪又有什么区别呢?
又,这“画眉”二字,还是一种鸟的名称。画眉:雀形目、噪鹛科、噪鹛属鸟类。白色眼圈在眼后延长,形成眉纹,鸣声悦耳,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的西南、华中至东南、台湾、海南岛及中南半岛北部。于是,这“画眉”既是眼之所见,亦为耳之所闻,恰可比“观世音菩萨”一词中,也是深含着由眼观世乃至由眼观音之意。
并且,这“画眉”,亦非仅限于男女情事。佛教界传说,明代末年有师徒二人在峨眉山上结庵修行。一天,老僧对徒弟说:“我要走了。”徒弟大哭不舍。老僧劝他:“别难过,我们还会见面。”就取出一幅画轴,上画老僧,五官俱全,只欠眉毛。老僧又说:“十二年后你下山找我,谁帮你为肖像画上眉毛,谁就是我。”说完,老僧飘然而去。十二年后,徒弟下山,此时已是清顺治年。小和尚辗转云游了十多年,走遍天下寻人看画,都不能如愿。后来云游到北京,恰逢顺治帝到郊外狩猎。他不知这是皇家队伍,只想看看有无人愿意为他看画。侍卫大惊,想要逮捕小和尚,顺治帝却说:把画打开我看。顺治帝看后,说“这肖像怎么没画眉毛呢?”命令左右笔墨侍候,亲手为肖像添上眉毛。徒弟当即泪如雨下,跪倒在地大喊“师父”,并把前尘往事重述一遍。顺治帝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前世是峨眉山老僧啊!怪不得总有出家之念!于是,马上要过23岁生日的顺治帝抛弃帝位出走,与徒弟遁迹于五台山深岩之中。
所以,那画眉的人,他笔下画的,也其实是一弯新月下面,他的江山和他的前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