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是一朵花,一朵不待风吹自落的花。它可以选择阴雨,选择晶露,也可以选择云雾。
人心,是一个千古难解的话题。如今,太多的读心术书籍充斥市场,有人说,单靠那一两本书,就能了解别人的心,岂不是痴人说梦?你把别人看得再清,又有什么用途?无非使些魑魅魍魉、偷心耍诈的伎俩罢了。
立心,赋予人生意义。我们是空心人,功利而现实。我们忽视了心灵,没有灵魂。“什么是最可怕的文化?就是只讲效率,不计其他的工具文化。什么样的民族没有未来?就是只讲效率,只讲利害,只讲功利,以成败论英雄的民族!”
走心,可从“心经”中感悟注释,可从“心典”中激荡启蒙。先哲云,趁人孤独时侵入心灵,在心底泛滥;趁人寂寞时袭入心绪,在心头怒放。走心的情思,从心从情从魂,令人经受窒息呼吸的揪心牵挂;忧伤时予人抚慰,迟疑时予人鼓励,欢愉时予人祝愿,过滤尘世变纯洁,煅烧平淡生命化激越,涤漂乏味岁月激荡人生境界,在道德映照、在真诚善待、在魂魄敲打。
养心,就是保护和经营心的殿堂,为养心而寡欲,为保护仁义礼智信而抵挡生理、心理的低俗需求和享受,是激烈的内心斗争。这种自己与自己较量,是长期的,会伴随人的一生。
匠心,是你温柔地对待岁月,执着地对待梦想。这一辈子,做人做事,总要有些匠心,安静地做好一件事,不管身边风风雨雨,听从内心安排,让执念推着自己前行。
不动心,就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心中的正义,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孟子的不动心,孔子的不惑,实质上是一致的。不动心,难矣哉!“苟如先贤,无他,逆难而进已矣”!
不欺心,恰如“廉士不妄取,义士不欺心”。业内人士赞许道:瓦尔德内尔“主动失分”,不仅仅是对规则的尊重,对公平公正的坚守,更是对心灵境界的自我提升和完善。做事不欺心,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和生命的清澈高远;做事不欺心的人,更容易葆有欣赏世界的好心情,更容易品出生活的好滋味。
心,需要接受知识的洗礼,净水的洗涤,阳光的照耀,爱的滋润,让心朝着阳光、善良、美好的方向成长。
心,不要随着“境”去打转。若心随着境的变化而打转,势必悲喜起伏,目眩心乱,享受不到人生;若不随变化的处境去转,永远是一片春阳。可谓:享受由来,不在外境,而在内心。故而,“贪了心,就会被水溺;嗔了心,就会被火烧;痴了心,就会被土埋”。
人,只要你经常与阳光谈谈心,把内心积攒的情绪垃圾、问题垃圾、心理垃圾翻出来晒晒太阳,那么人生从里到外,必将明媚灿烂。
其实,人心才是光。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解读自己心理的光,才是做人最大的本色。做人,心里当有光;有光的人,才会有圆满的人生。
哲人笔下:正派善良之人,琢磨事;心术不正之人,琢磨人。琢磨事的人,是明智的人,是有合乎理想的人;琢磨人的人,看似事半功倍,实则事倍功半,一不小心,一不经心,就会断送了本应明媚美好的前程。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在生活中,有时我们的心会被烦恼沾染,变成一团乱麻,不可收拾。就像水一般自我净化,任烦恼沉沉浮浮,不抗拒,也不相续,稍待片刻,尘埃落定,自然还我一片清静。
在当今这个世界,好多人都在感叹人情的冷漠,分明是对面而立,却感到相隔万里。柳宗元告诉我们:要找到人心最短的距离,既不需要才华,也不需要智慧,只需要一颗善良的心。
是的,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漫;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以心知心,思想合拍;以心交心,相互坦诚;将心比心,收获人心;以心换心,志向趋同”。故而,在与人交往中,蕴含慈慧之心,且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能化干戈为玉帛,让个人魅力在交际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莫让别人拿镜子照你,要主动在心里为自己装一面道德之镜,莫使染尘埃。确乎,洗去生命中的尘埃,让心灵重新澄澈剔透,便不会再有阴影折磨,天性直接化光而照耀,也许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是我们走向生命极致的过程。
心,走过一生,难说无怨无悔,但需尽量做到问心无愧。何以为之?立得直行得正。翻过心的履历,心可坚韧但不可坚硬,心可柔软但不可柔弱,心可坚定,但不可冥顽。心最大的理想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故而,净吾心,正吾身,向往一轮明月遨游于澄明玉宇,心仪一枝幽兰尽享一怀自由清风,静赏世间那一曲高山流水,其乐何如?
心,去远方与美丽相遇。远方,是一个诗意所在。“心怀远方,胸藏八千里路云和月,胸藏九曲黄河万里沙”。人,最聪明的活法,是把生活过得有弹性,是拥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管风吹浪打,顺境逆镜,都可以活出自己的光芒万丈,当下即是永恒,眼前便是诗和远方。是的,听风雨以阅世,怀抱一颗听雨的心,才能安贫乐道,何其逍遥自在。盖因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呢!
圣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心灵的路径;而恶魔却是把那颗嗔心装在了心里。然而,只要你有一颗气清如兰的心,薄薄的晨雾,也可以变成蝉羽一般透明的醍醐,让你陶醉。
仁者父母心。为政者,都须有仁心,要是仁心一直亮着,不仅百姓有福,自己亦得善终,多好!
文友话生:红尘滚滚,你我他微笑着,揽一怀风月,驾一叶小舟,品一杯清茶,听一曲音乐,在心灵深处欣赏一种风景,沉醉呵,徜徉呵,跋涉呵,奋斗呵,播种呵,收获啰!
“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恩师言之凿凿:懂取舍,懂得失,懂悲喜,懂爱恨,懂进退,知晓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心存美好,不断向前。
人之心,恰如一场花开,开一半,留一半,去看另一朵时,心就圆润了,就芬芳了。
试问:心,蒙了尘,谁来扫?心,变了色,谁来清?素心如雪,真心是茶,是瓜田,是李下,是一场春雨,是心的呼唤,唤醒了心花!
新年致“一”
一元复始,“一致而百虑者,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于一致也”。“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儿歌是启蒙的一种方式,从数字开始培养孩子的思维。虽说这里的数字既不代表老虎,也不代表松鼠的数量,和数字的本意无关,只是为了押韵。古代孩子也要学习数字,正如《三字经》所言“知某数,识某文”,十、百、千、万……数字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数字是个符号,本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看着数字展开联想,很难。可说,数字简单,数字的组合变异却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事。譬如说,一加一等于二,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未必是两个人。一支枪加一支枪,不一定是两支枪。一盘散沙,聚拢起来,不一定有一盘。一鼓作气,不代表只凭一口气。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诸葛亮只有一个,臭皮匠有一堆。一石二鸟,既没有石,又没有鸟。其实,数字是一种思维。你几斤几两,那是数字,你有一百万,那是数字;你让一百万变成一个亿,那是数字的变异。一个指头,有时候是侮辱,有时候是数量,有时候是鄙视。
“一”,是最小的正整数。许慎《说文解字》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有个词叫“一把手”。据说,“一把手”的来历和古代官印有关。玺和印的上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便于系绶带和抓握,古人称之为“钮”。依据权位高低,钮被刻成各种动物的形状。为了便于盖章,钮变成了把手。人称“印把手”。兴许是读音相近的缘故,“印把手”逐渐被讹传为“一把手”,成为最高权力的代称。
读古诗偶得:含有“一”的古诗,数不胜数,但每句都有“一”字的,却不多见。据说,有位船家,为了考验苏东坡的才华,要求苏东坡以十个“一”字赋诗一首。苏大学士稍加思索,脱口而出:“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他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从这首应急之作中,也不难窥见其豪迈情怀。俯仰大笑间,明月与秋水皆为我而来,照耀心灵,荡涤尘胸,何等气派!
清人王士桢《题秋江独钓图》云:“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其意境更多了几分潇洒。
明人张岱《快园道古》说,明成祖朱棣有个贵妃死了,要开追悼会。悼词由大学士解缙来念,可临时送到他手上的文稿并没有贵妃的生平事迹,只是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四个“一”字。解缙见状,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事如果搞砸了,可要掉脑袋的啊!然而,他真不愧是明代的大才子,稍稍理了一下思绪,马上高声朗诵道:“巫山一片云,峨岭一堆雪,上苑一树花,长安一轮月。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呜呼哀哉,尚飨!”结果,朱棣对此非常满意。
汪曾祺先生晚年的时候说:“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我与我比,我第一。”盖因世界上,每一片树叶都不相同,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珍惜自己,把自己做好了,我们一定会独一无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那要看开什么头。开好头是难,步步向上,形同爬坡;而开坏头就容易多了,如同滑坡,仅凭落差的惯性,便可以滑下来。譬之,那些第一次失足的人,在越过道德底线之前,心中也总会有一个选择和斗争的过程。每每也明知违反了原则,超过了底线,又往往心存侥幸,以下不为例来原谅自己,再次迈出越过底线的第二步,从而一而再、再而三,破罐子破摔,以致“一发而不可收拾”。
人生,就是一种坚守,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慎之又慎开好头,心明眼亮走好路。盖因人生有数不尽的诱惑,失足总有个“一”。绝不跨出超越底线的第一步,坚守慎始戒一,方是正确的居身之道。
说白了:人生一世,生命一场,一次洗礼,一次历练,一次绽放,一次美丽。一生辛苦,一世追逐,不若云淡风轻一笑,只管耕耘,莫问前程。盖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无为思想才真正是我们做事的唯一法门。
过去理论界对矛盾的理解受到苏联批判德波林的影响,认为差异就是矛盾,就是一分为二。而这样就产生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所以,曾经提出过“征服地球”、“向地球开战”和“只要我们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之类的豪言壮语。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的关系,而是寻求相互适应的关系。殊不知,世界是多样统一的。我们古代就有“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的说法,这就叫作和而不同。
记不清谁说过,对于一个理论批评家来说,当然也可以实行一本书主义,其实还可以精品化一点,叫作“一句话主义”。一句话主义,就是说,你的全部主张,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话,让一般老百姓理解、亲近或接受。文学家的理论如巴金的讲真话,科学家的如陈景润为之努力的“1+1=2”,都是可以称为理论批评家“一句话主义”的典范。诚如,一个诗人一辈子能留下一首好诗就不错了,一个小说家一辈子能留下一个小说人物就不简单了……
生活中,只是因为一个庸俗的念头,竟会断送了一生的人品;只是因为一双平庸的眼睛,竟会错认了一生的前途。
生活中,一个“耻”字让人远离罪恶;一个“礼”字能带来和平。一万次劝说,还不如他人自己的一次悔恨来得有效。
生活中,“宁受一人面指,莫受天下背笑”。可惜多数人的智慧,只能看到“面指”,而不能察及“背笑”,可笑亦可悲。
确乎: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牙缝里塞不下一点异物。可是在我们内心中,为什么藏污纳垢而我们还能安然自得呢?盖因人一进入物欲横流的社会,往往就会忘却这一点,不再能够洁身自好。“质本洁来还洁去”,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的品格,至于人,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有一个贪官,贪赃枉法,害人无数,偏偏他又有洁癖,洗手要洗数遍,见了乞丐就要掩鼻。这个人身上虽然能常保清洁,但心地却比常人更为污浊,真是莫大的讽刺。
静之一字,十二时离不了,一刻才离便乱了,有一颗平和宁静的心,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心中若不能静,就无法正确地看待外物,容易误入歧途,得不到准确的判断。
在哲学家看来,没有万则一无处着落,没有一则万无从依傍。这两个字,一刻都分离不得。一只在万中彰显,所以有正一,则没有邪万;有治一,则没有乱万;有中一,则没有偏万:有活一,没有万死。于是乎,老子看到天地万物都是一的体现,十分感慨地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抬头仰望:蓝,是天空的蓝;红,是夕阳的红。蓝红色,是黄昏最后的微光,在这一瞬的变幻间,犹如生命中无数的一瞬一起重现,也一起幻灭。然无常是生命的本质,就像一瞬之光的天空。确乎,人生是由无数个一瞬之光组成的,一个一个串成生活。故而,在一日即将结束的一刻瞥见这一瞬之光,就像在长长的人生旅途中,无数擦肩而过中的一次惊鸿一瞥的偶遇。虽然每一个瞬间终将失去,或已经失去。但你我他知道,只要大大方方地放这一瞬走,这一瞬我们将收获自由与不悔。
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人,复通为一。”敝人到底没有白白喜欢道家。庄子的一句话,总算从从容容地安慰了我,且让我就诚服庄子这“通为一”的得失观,用“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心情,慢慢地活下去吧!
行文至此,借用学者之言作结: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提出的一种“检核表”共归纳了九条,即转一转、联一联、变一变、扩一扩、换一换、倒一倒、缩一缩、代一代、加一加。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科技发明方面提高顺藤摸瓜的效率。
携手走进“心”时代
耄耋之年,老友相聚,读心知心,推心置腹。心落红尘之人,风雕雪刻,雨滋露润,心,每每变得复杂起来,进而渐渐地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倘以纯理性的、先验的判断: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亦有利己之心、贪婪之心、怨恨之心、虚伪之心。
心,有大有小,心大心小,乃是指心理大小而言。毋庸置疑,人嘛,心小了,小事就变大了;心大了,大事就变小了。“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论;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此种心大心小,有性格因素、胸怀因素、智慧因素。然而,普通人,心小些,只是烦恼多些,快乐少些;可有点权力者,心若小了,势必就会危及他人,危及自己,且易成为他人的人格短板。
心,离不开知识的洗礼、净水的洗涤;心,少不了阳光的照耀、爱的滋润;且让心,朝着阳光、善良、美好的方向成长。
心,可狠辣、可轩豁、可严凛、可宽容,这是一颗心的辽阔度;心,可坚韧、可柔软、可坚定,但不可坚硬、不可柔弱、不可冥顽。
学者的“半”字哲学吾认可:凡事留一半,半称心、半如意就好,不可过度。因为生命的完满,一半需要奋起,一半需要安顿。把心安顿好,才能在漫长的跋山涉水后,自在地依山走笔,随水流墨,风云不起,心安似水。譬之,路是一半用脚走,一半用心走;譬之,话是一半用嘴说,一半用心说。然当这一半管不住那一半时,势必就会说错话,走错路。
生为凡人,自然受凡心支配。可说,凡心四周,名利欲念,步步相随,尽是些无形的刀剑。尤其贪婪之心,让心灵的领地,狭隘壅塞。你若凡心净了,面对险象环生的嚣嚣红尘,以静制动,尽可以在无形的刀剑上行走自如,不受伤害。至于一些心复杂的人,基于算计太深,城府太重,其结果皆是很惨很惨的。这是因为其往往把自己也算进去了,岂不是机关算尽,反倒让自己一生苍凉嘛。
生命的绽放,就是“心”最完美的表达。红尘难越的并不是烦恼和痛苦,而是人心。“做人要有一颗清澈如初的心,心空无怨,就能深悟生命之重、洞察心灵之静、感悟生活之美”。
人的一生,对历史和哲学必须上心。历史和哲学可以让人的心变得巨大无比。因为历史是讲时间上的永恒,而哲学是讲范围的无限。有了永恒和无限,眼前的一切都是浮云,眨眼就过去了。
人的一生,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的心声,就无法明智选择人生的道路,把握好心灵的方向,自会披荆斩棘。唯有一念之间的心灵空间的开拓和延展,且不偏离方向,才会拥有实实在在的心安理得的享受。
《子思子》曰:“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人,有百心,心不诚,心不善也。对人一心者,朋友多多,受人器重尊重。世人最瞧不惯的是长了双势利眼和百颗心的那些人。故而,交际中,最忌对人百心。百心,其实是假心。百心失友,一心得友。一心者,对人不论亲疏、不论地位、不论钱财,一视同仁,不掺假意。可谓:以心知心,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收获的是人心。
用心对人,别用心计对人。“用心计待人者,有策略,有谋略,有心机,不择手段,旨在给己带来利益”。
事业成功者说,凡事都要用心:恒心、信心、诚心、细心、贴心。有恒心,就不怕碰钉子;有信心,才能做得好;有诚心,才能说动别人;有细心,才能不出差错;有贴心,才能赢得人心。
心美者,能识人之美。然“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是灰暗,就是垃圾。这样的人岂能发现人性美的晶莹闪光?岂能听到高山流水的和谐清音”?净己心,正己身,方能洞察世间万物。诸君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的心,清净如泉、坦荡如砥、心窗无尘吗?
素心如雪,真心如茶。心,蒙了尘,谁来扫?心,变了色,谁来清?纵有一双妙手,你也无法洗去人世间所有灰尘。倒是以人为镜,莫让别人拿镜子照你,而要主动在心里为己装上一面道德之镜,得以照见自身,时时拂拭,莫染尘埃。恰如熊十一的“本心说”认为,“本心”是道德价值的源头,所以要坚持本心,寻找本心,发现本心。然而,坚持“本心”,就要“净习”,即要和染出的种种恶,做自觉的抵制乃至斗争。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人活一辈子,不应执着于转瞬即逝的东西、执着于外在的任何事情、执着于已经逝去和所有,要放下对己的执着,放下对心的执著。因为执着是一切烦恼之源,皆为偏执。
网络语言,有此一说:人们把那些含有智慧、热量、催人奋进的话语、段子、故事,称之为“心灵鸡汤”;而把那些教人冷静、劝人沉稳、阻人躁动的文字,谓之“心灵鸭汤”。当你心灰意冷时,来点“鸡汤”,为己打气、加油;当你心热气躁时,喝点“鸭汤”,慰藉躁动的心绪,远离功利的诱惑。毫不夸张地说,命运多舛的苏东坡先生能一生潇洒,金刚不倒,就全仗这两碗汤伺候着。
这个世界是圆的,谁也不会总领风骚,或者总在背运。人生,不会有那么多雾锁连城,浓墨描不黑珠玉。人,要活得老到一点。老到者,“世事看得分明,且又内敛于心,大开大合,从容沉稳,很难从其身上看到小聪明、小动作、小九九,是对世故和圆滑的超越,亦是一种劫波渡尽后的举重若轻”。
人,大可以让心不长出皱纹,像吾恩师当年说过的那样:永葆着一颗童心,去好奇、去发现、去欢喜、去开怀……用快乐养自己的心。这快乐的光环不仅照耀了自己,也温暖了亲朋好友。切切记取,统领世故人心,永远都脱离不了一个“和”字,和光同尘,你才能得到千人之智、万人之力的相助,从而达成自我的众星捧月的辉耀!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相处,非要设防吗?“高人”偏说没有设防的必要。盖因“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
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人啊,务必要保持心灵的澄澈,“每天都把自己放到台面上展览”。诚如当归,是味草药,亦是慰藉人心的良药,务必当归则归,切勿“长了颗红楼梦的心,却生活在水浒的世界”。
在下,以匠心抗衰老,心中养着一段春,不宠不惊过一生。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了,就能在故乡的鸟语花香中,做一个春暖花开的好梦,心无挂碍地睡去,心无所求地醒来。
耄耋之年,知心老友,远离红尘,亲近自然,携手走进“心”时代!
说聪明道智慧
读点古书,耳聪目明,智慧就隐藏在时光的背后。时光漫漫,岁月千载。古书,是诗意的家园,任你眺望,任我耕耘。知人则哲,是聪明和智慧的总结。然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如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等。但无论你怎么聪明,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你的成就终究谈不上伟大。故而,自古至今,聪明人多。伟人却很少。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诚如,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而是单纯修养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的和伪善的。
好有一比:聪明,是一枝独放,是一种权宜,是一种零和,是做人;智慧,是百花齐放,是力求长远,是一种共进,是做事。
聪明,对事对人;智慧,面对命运。许多人一辈子的聪明,加起来只有四个字:患得患失。苏轼是真正悟透人生的智者,不强求,自豁达;能舍得,心淡定;风吹云散思不乱,水转山移心是锚。悟透了命运的苏轼,习惯于静观危局,淡然于处变不惊。他留下的那些千秋文字,确是大智慧的结晶啊!
智慧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真正的智慧,是察智识人,不至于因为愚昧,而陷入生活的泥沼;智慧之道,发乎心灵,止乎生命,谁的正知、正念、正能量大,谁就能获得大福报。
孔子儒学,蕴含着文化、伦理、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的五大智慧,尚可为今所用,且可为全人类共享。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移者,变动也。上智者,有高识主见不受煽动之人也;下愚者,呆痴愚笨无知不学难以开窍之人也,此亦不可煽动之人也。高明者皆可移人,唯于上智与下愚二者无效。故曰:不移。
读古书读得:人,智欲圆而行欲方。圆者,周密也。智不圆,则纰漏层出,浅薄之辈也。为人行事,行不方,则无以立身显名,甚则奸诈油滑,邪恶小人也。是的,“有人小负能声,及少轻挫抑,则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其刻方为圆,不伤人感情,不辨是非,与世沉浮,而成一老滑巨奸”。归根结底,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简简单单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少一些复杂的关系与交际,尽量减少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光是能看懂他人,关键还要清楚自己,认清身份,找准位置,做好本分。凡小聪明者,却只能看见事物的现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故而,自作聪明者,宣告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不是聪明,是另一种愚蠢。忘了是谁说的,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冤家。然成功却住在失败的隔壁。从前的错误就是将来的智慧,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耕耘,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切切记在心:“每一次失败,都是成功的伏笔;每一次考验,都有一分收获;每一次泪水,都有一次醒悟;每一次磨难,都有生命的财富;每一次伤痛,都是成长的支柱。”
人,若过度张扬,只会遭到提前攻击,只有放低姿态,才能避开无谓的纷争和意外的伤害。智者,尤其在己实力薄弱的时候,更应放低姿态,有时委曲求全并不是胆小懦弱,而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厚积而薄发。
人,若没有积累,人生不会拥有幸福、博识、美德。故而,积累是生命的长度,是健康的指数,是知识的深度,是经验的广度。从而,奠定了成功之路。
人,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社会生活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独有进化流向而无怪异情状的天堂。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生存智慧的品质。然尚须警觉的是,在纷繁多变的世态中,特别是当周围出现貌合神离的诸般情境,以致感到困惑时,不要盲从,而要琢磨透了再说,看真切了再做。切莫天真烂漫,任人教唆,“误入藕花深处”,断了进路,绝了后路。更要紧的是,站稳脚跟,立足大地,切不可“乘风归去”,轻易使灵魂脱臼、胯骨移位,以致失控,把智慧、人品及其人生价值丢个精光。
人世间,天赋禀异的人不多,众多的是普通人。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一两智慧胜过十吨辛苦!”然人非“生而知之”,一定要“学而知之”、“思而知之”、“行而知之”。恰似商场如战场,量大人多固然是取胜的关键,但有时四两拨千斤的小力功施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就像是艾克尔的“比对手少卖一半”,不仅不是甘于人后,反而还是一种完美和玄妙的取胜智慧。盖因大智慧是一种涵养。有涵养的人才善于学习。我们从多话的人学到了静然,从偏狭的人学到了宽容,从残忍的人学到了仁爱。
试问诸君:人们是学孔子又智又愚,时时变化的哲学(文言叫作中庸之道)好?还是学老子原来是上智,偏偏要做下愚的好?
古人有六然训:自处超然,处人霭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此“六然训”乃人生之大境界,我辈虽不能至,却可每是省之,以求修身养性、提升自我、服务社会。
学者所言,众所周知: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一带一路”战略,正在推动欧亚融合和海陆对接。这个“超级战略”如同长风浩荡,势必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起到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且一定能够做大做强,让中国挺起脊梁。
归根结底,智慧无非是人类生存意识、生存技巧和生存方式的升华。让智慧附着爱祖国、爱人民的浓厚情感色彩,就如同名贵的花卉同时流溢着芳芬,使无缘临幸其姿容易者亦能嗅其馨香!
说聪明,道智慧:聪明糊涂合一之花,极聪明之论也;然智慧之火花,其绚丽多姿常能引发人们的诗意感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