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底层人物”与深度思考——评了一容新作《群众演员》

时间:2023/11/9 作者: 连云港文学 热度: 14396
胡笑瑛

  《群众演员》以怀揣演员梦的底层人物肖四为主线,讲述了他不懈追求梦想但屡遭打击、挫折,甚至侮辱,但最终获得精神成长的故事。总体来说,《群众演员》这一作品延续了作者了一容早期的写作风格,“然而叙事更为老练,内涵更为丰盈,明显有着他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底层人物”与深度思考

细读《群众演员》,读者会发现,不到15000 字的故事浓缩着作者了一容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在这一故事中,作者通过视角转换和心理描写,为读者塑造出一个立体多维的人物形象;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为读者呈现出充满烟火气息的真实生活;作者用看似轻描淡写的笔触,深刻揭露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促使读者深刻思考“成功”的意义和标准;同时,作者通过以肖四为中心的网状叙事结构呈现出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并由此悄然勾勒出历史发展的社会轨迹,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叹。

  对“小人物”的形象刻画。《群众演员》这一故事一共分为九个部分:1—2 部分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的,“我”的讲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3—9 部分中,讲述视角悄然转换为第三人称叙事,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巧妙加入对主人公“肖四”心理活动的描述,塑造出了一个立体多维、形象生动的“小人物”。

  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文本中多次出现对肖四心理活动的描写。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总是会以寥寥几笔,简洁但深刻地揭示出肖四的心理活动,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塑造出多维立体、真实可信的“小人物”形象。

  从工厂失业后的肖四毫无谋生技能,只能在烧烤摊上打工。摊主买买提大哥豪爽大气,对肖四热情慷慨。买买提大哥不但教给肖四烧烤的秘诀,还帮他购置烧烤用具,送给他烧烤配方,帮他开了烧烤摊。“买买提师傅的大方让肖四对中亚大地上那些人都充满了感情,谁如果说师傅和师傅家乡人的坏话,他就觉得是对师傅的不尊重,就想上去辩论……自此,肖四就另起炉灶,也摆了个烧烤摊子,先是距离师傅不远,后来他怕影响师傅的生意,就主动从新市区搬到老城的湖滨街口去了。”从这些描写中,读者看到了肖四的善良和感恩之心。远离师傅后的肖四烧烤生意火爆,遭到同行的嫉妒和排挤,最后被同行暴打。肖四毫无还手之力,但他时刻不忘自己的“明星”身份。“肖四捂着视线模糊的眼睛,就在心里偏执地说:“这些混蛋,一定是想出名,才专挑我这样的名人打哩!”此处的心理描写揭示出肖四的懦弱、自恋和可悲。虽然肖四自称“著名演员”,但从未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认可。当受到被人的质疑甚至羞辱时,肖四就痛苦不已。“肖四这个人的自尊心还是非常强的,对那些不尊重他的人深恶痛绝,更不喜欢别人说他是群众演员。他希望大家称呼他:“大明星、大导演!”此处的描写中,肖四的虚荣和不甘跃然纸上。在着墨最多的第六部分,作者讲述了肖四和著名演员杨红球参加商演的故事。在活动的筹备的进行过程中,自私狭隘的杨红球不时以“罢演”威胁肖四,“这可把肖四的魂儿都吓丢了,你想挣人家那点钱容易吗?经过多少次的努力磋商,才把合同签了,现在违约了赔偿不说,自己这人就丢大了,以后还怎么见人。他连连地给红球老师鸡啄米般作揖赔不是。”和杨红球相处的过程中,肖四被辱骂、被威胁,但不得不忍耐,他的卑微和愤怒体现在他那只因为“砸墙”而血流如注的手,也渗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在接近尾声的部分,肖四逐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觉得人生就像踢球,就是要不断调整心态,振作精神,咬牙坚守和坚持,也许那最后的临门一脚,往往就是在人快要放弃,心理承受快到临界点的时候,如果狠个劲儿挺过去了,一定会豁然开朗,一片生机。”故事的结局因为一盆兰花走向光明和希望,肖四的人生也开始出现真正的转折。

  整个故事通过视角的转换,对肖四心理活动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小人物的成长,读者在感受生活不易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蓬勃生命的绽放。故事中的“肖四”个性鲜明,惟妙惟肖,既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也是所有小人物的代表。“肖四”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宁夏本土文学中的“小人物”群像起到了扩充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故事的结尾是开放性的,作者没有对肖四的生活给出具体描述,但结尾处充满希望和期冀。经历过各种挫折,肖四突破了自我局限,学习承担社会责任,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最终,小说意义超出了文本框架,呈现出叙事张力,透露出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心和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

  对底层生活的真实呈现。《群众演员》的创作风格与了一容早期的作品风格一脉相承。故事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没有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也没有文学意义上的典型事件,只有小人物的小故事。通过“小人物”的故事,作者呈现了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

  首先,作者使用了颇具特色的乡土语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追求异质书写,凸显语言功夫。作者的文字生动形象、从容舒缓又不乏大气,反映出作者独特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主人公肖四说着地道的宁夏话;来自新疆的买买提大哥说着新疆味的普通话,来自四川的“肖四媳妇”说着四川味的普通话……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既反映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也从侧面反映出“银川”这一移民城市的文化特征。

  其次,故事中人物的姓名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名不见经传的肖四,他的“姓”极其普通,“名”更是随意(应该是根据他在家里的排行命名的)。这样的名字使肖四成为所有“小人物”的象征。长期蹲守西部影视城群演场地的中介马哥,精明能干,四处敛财,但故事中没有出现他的真实姓名。“马哥”成为某一人群的代表。对肖四有着极大帮助的买买提大哥有着极具新疆特色的名字,他有着新疆人的热情、憨厚、诚实和善良,是“新疆人”的典型形象。而谐音“混球”的杨红球则表现出某些混迹于社会中层的所谓“成功人士”的狡诈、油滑、卑劣和虚伪。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姓名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暗示人物性格,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故事中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也是底层生活的真实写照。

  再次,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讲述人物故事。故事以怀揣梦想的群众演员肖四为主线,在横向的叙事轴上穿插进其他人物的故事。不管是来自新疆的买买提大哥,还是作中介的马哥,饱经世故的立勤先生,还有斤斤计较的杨红球等人,作者的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他们的一生,凸显出了不同人物性格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为读者全景式呈现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

  《群众演员》的故事聚焦社会底层人物,给予小人物更多关照和温情,展现了生活的本真,揭示出生活百态,表现出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热爱,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唤起了读者对现实的关注,激发读者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对人性的深刻揭露。《群众演员》讲述了“小人物”的“小”故事,但展现出作者思考人性的大格局。故事以小人物肖四为主线,同时穿插进其他人物的故事,揭露出人性的不同侧面,丰富和拓展了小说主题。

  故事中肖四的生活经历反映出特定环境下小人物的渺小与无奈。肖四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可以打动读者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肖四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肖四一方面热爱群众演员的工作,一方面不得不向生活低头;肖四一边虚荣心爆棚,一边不得不哀求别人“少揭伤疤”;肖四一边自吹自擂,一边又自轻自贱……肖四是卑微的、不幸的,更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每一个人,既是一个渺小的个体,但又超越自身而成为整体“类”的一部分,他们分散在不同的时空,构成的正是一个总体的普遍性的象征,以及历史与政治的社会现实。”

  肖四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的故事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肖四在生活的关键时刻总会遇到善良的人。当下岗后的肖四四处晃悠,希望找到一份可以吃饱喝足的工作时,买买提大哥不但收肖四作自己的徒弟,还毫无保留地教给他烧烤的技能,“用自己的钱给徒弟买了一套烧烤的炉子,还教给他如何配料,并分开他一些配料,让他另起炉灶。”当别人在饭桌上讽刺肖四这么大年纪还是一个群众演员时,善良的立勤先生温和地为肖四解围:“你们说,我们大家谁曾经不是一个群众演员呢?……我自己就曾是一位在工作和生活中尽职尽责的群众演员。毫无含糊,生活中,大家都是群众演员,因为我们只有当好群众演员……才可能将来成为主角”;当肖四在北京作群众演员,对生活充满绝望时,一位北漂的姑娘送给他一盆兰花,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安慰……

  故事中的肖四也是不幸的,他总是不得志,有时甚至被侮辱和伤害。肖四的痛苦集中表现在他与杨红球的交往中。杨红球是故事中所谓的“成功”形象,却代表着人性中的假恶丑。他的自以为是、嚣张跋扈、斤斤计较、贪得无厌、对肖四的侮辱和欺凌等,都揭露出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故事的发展中,杨红球的形象与买买提、立勤先生等人的形象并置,不无讽刺意味。在情节的发展中,“生活不知不觉被撕开,巨大的伤口深处满是生活的秘密、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感动、生活的绝望和希望……所有这些被一一呈现。从日常生活出发抵达人性的内核,审视时代,从而完成了对高于生活的另一种“陌生生活”的再现。”

  对历史的真实回顾。《群众演员》虽然是一个个体的故事,但也呈现出一张历史的网,反映出作者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故事的讲述颠覆了宏大叙事传统,讲述了小人物肖四的故事。但是,通过肖四的故事,作者间接描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变革,揭示出了“下岗潮”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冲击。

  肖四曾经在一个不景气的工厂工作,有着所谓的“铁饭碗”。怀揣演员梦的肖四厌倦这一工作的枯燥乏味,经常去“西部影视城”兼职做群众演员。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肖四和很多人一样,最终下岗,拿了一点安置费。下岗后的肖四为了谋生,不得不去烧烤摊上帮忙,开烧烤摊,开小饭店……但是,一旦解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肖四的演员梦就会又一次复活。故事中的肖四热衷于各种“演艺”工作,要么作主持,要么作司仪,要么作群演,要么作中介……虽然经常遭遇嘲讽、鄙视甚至侮辱,但肖四一直在坚持和拼搏,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结尾处的肖四逐渐成熟起来,“几年很快就过去了,依旧还是群众演员的肖四又回到了故乡,他陆续又参与出演了一些片子,演艺圈认识的朋友更多了,他自己也购买了一台摄像机,一边自己拍摄一些纪实风格的电影,一边继续去影视城接点群特的戏,活得不卑不亢。”一个曾经为了梦想放弃自尊的“小人物”在生活的磨炼中、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逐渐成长了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平凡的人能够在世界中找到正确的位置并融入进去,于自身或世界而言也是一种付出,这样的生命个体难道不值得称赞吗?”另外,故事结尾处人们对肖四态度的转变也反映出普通大众逐渐转变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在《群众演员》中,作者没有将历史事件作为重点叙述的对象,但历史的车轮在肖四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下岗、自主创业、烧烤摊、小饭店、四处兼职、北漂、回归等生活经历都使“肖四”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作者“一开始就撇开了对宏大历史或是现实场景的正面书写,自觉规避了某些重大的社会历史使命感,而代之以,明确的个人化视角,从微观视角着力表现社会历史内部的人性景观,以及个体生命的存在境遇。也就是说,在历史与个人之间,他们不再怀有“宏大历史情结”,而是更注重个体生命的精神面貌,更强调人性内部各种隐秘复杂的存在状态。”“肖四”的故事因此成为一代人的故事,成为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了一容的《群众演员》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但其主题是多重深刻的,反映出作者越来越成熟的创作理念和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故事塑造了“小人物”的多维形象,描述了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勾勒出历史的痕迹。这部归类于宁夏本土文学的短篇故事凸显出了人性深处的隐秘,故事的主题也超越了文字和文类的局限,成为2021 年文学图景中不可缺少的一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