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乡间的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连云港文学 热度: 13539
韦有凯

  乡间的事

  韦有凯

  从曾经生活过的乡间走出来已经很久,一个人在外漂泊,对于故土,只能偶尔在记忆或梦境里搜寻或描绘。

  在我童年时,我们乡间还没有水泥路,也没有带烟囱的大片工厂。有的是雨后泥土的芬芳,大片的树林和庄稼,还有红得发紫的桑葚。大雪纷飞时,可以在冰雪上嬉戏:酷暑难耐时,可以结伴下河游泳。暮春时节,在雨后可以到山上捡现今被城里人奉为至味的豆虫,在夜晚还可以拎着手电到村边的小树林里拾蝉蛹。

  村子中间有一个小商店,在我们乡里被称为合作社。小店里的硬糖那时只要二分钱一块,在当时是很多孩子的最爱。年纪大点的老头也会不时光顾这里,拿出一角钱,装一瓷碗水酒,柜台后面会递上一碟花生米或是干虾皮下酒。他们喝酒的声音很响,仿佛那是至上的美味和享受。如今,小商店已经翻新,当年在小店喝过酒的老人们大多已经作古。他们辛劳一生,手指捏着虾皮或花生米喝酒大概是他们记忆里最美好的时刻了。

  那时的乡下,孩子们最巴望的就是过年,开荤的美味佳肴加上压岁钱是最大的诱惑。远方打工的父亲也会赶回来团聚,带回来当时乡下难得一见的各色糖果糕点。

  孩子们的另一个节日就是参加婚礼,可以吃酒席,闹洞房,还有“滚床”。“滚床”是我们乡间年轻人结婚时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需要年幼的男孩子来完成。婚礼的头天晚上要把新房装扮好,支好床,被褥上放上大量的糖果和硬币,还有枣子花生和栗子,象征着甜甜蜜蜜,金银满床和早生贵子。两个男孩子等在床前,只等大人一声令下,就会爬上床,肆无忌惮地争抢,大人们哄笑着,门外的鞭炮也会适时响起。

  那时,陕北的《信天游》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传唱,东北的《二人转》也从关外转到了这里,当代的史家们考证这里是秦代东渡的方士徐福的故里。为了纪念徐福,由官方主办的徐福节盛大而隆重地拉开了帷幕。不久,我的同乡成东方先生的长篇小说《徐福》面世。

  每年,乡间都要举办活动来纪念徐福,有文艺演出,商业活动,祭礼等。镇上的街市也空前热闹,全国各地和四乡八村的人们川流不息。日本友人也从遥远的樱花国度赶过来,这其中就有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前来祭祖,还有韩国人。镇子南面的徐福祠门前还有赵朴初先生的题字碑。

  镇上有不少外国人在这里常年留驻,日本人,韩国人,还有美国人。韩国人特别喜欢吃本地的煎饼,很硬,要牙口好才行,韩国人的不屈不挠的性格倒和这种面点有几分相像。他们从国内带来的泡菜,和本地农家的腌白菜也有些相像。他们还在镇上的学校里设置了奖学金,救助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孩子。

  时光荏苒,乡间的泥路被马路所替代,连接着远方的繁华和喧嚣。老人们则更喜欢怀旧,仍然喜欢京剧,喜欢刘兰芳或单田芳的评书。闲暇时也唱一折《空城计》或是《智取威虎山》,或对弈一局,有象棋,也有本地的“五虎”和“六周”,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后来,我也离开了乡间,从此很难再感受到乡间泥土的芬芳,也再没机会爬上家乡的老桑树采摘红得发紫的桑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