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绝版首阳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诗 热度: 4407
唐朝

  

  诗观:诗的内核和散化表达,使散文诗具有弹性之美。首阳山,偃师明珠,史河宝藏。

  ——题记

首阳山之魂

没有人知道,在伊洛之水的怀抱中,首阳山是何等地享受温情?

  没有人知道,群山之间,首阳山的仰望是何等地依恋清风?

  没有人知道,古丝绸之路上,首阳山最初是怎样地情义厚重?

  和首阳山对视,用今古和灵魂,以及所有的生命去感受;

  用瘦弱的想象,梳理它的奇秀与苍青——用仰慕传递它的体温和亲情。

  首阳山,一手牵着商末,一手握着周初,将两个朝代的呼吸,缠绕在自己身上。

  将伯夷和叔齐兄弟间的忠厚与谦让,写在天空,延伸在山路上……

  品德高尚的兄弟,静卧在山间,高风亮节的灵魂,给山体带来温暖。

  乱世沧桑,人间冷暖,心系子民。这里是永久的记忆和美谈,天地间的永恒。

  后来的名士,慕名而来,让生命永远守候于此。让名声安顿,感恩山的深情。

  采薇的情景不老,孤独远去的身影不老,美好的故事不老。

  老去的只是时间。不老的是山之魂。

漫步二里头

伊水洛水环抱这方厚土。

  水是万物之母,给了二里头最初的灵性。

  那些陶器玉石,那些铜刀铜铃,闪烁一个时代的青铜之光,灿烂着悠久华夏的文明。

  那是最早的政治高地——夏朝。

  那是智慧的土壤,凝聚科技的先进与历史的珍贵;伊洛之水哺育了它,阳光雨露书写了它……

  这方土壤,将精巧的设计,布局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那些武器,藏匿着金戈铁马;那些酒展,盛满了风土民情。那美丽的二身龙蛇花纹,将精湛的艺术,绵延到今天。

  那些被时光呵护的色彩,和此刻的阳光遥相辉映。

  二里头是高傲的。更应该是华丽宝贵的。

  二里头遗址,是厚重和珍稀,永远和水土的共鸣。

  烽火硝烟,已无影无踪!

玄奘故里

景山之南,嵩岳之北。

  龙(门)凤(凰山)之间,玄奘故里,静静地怀恋着梦乡。那是一处永恒的失眠,定格在历史的脉络里。

  凤凰台飘动着美丽的翅膀,那是向西的方向。陈家少年,壮志满怀,承载着阳光雨露,仰望古都。

  一路向西,伟大的梦想。肩上,是大唐王朝的托付;脚下,是生命的自我追求。

  17载艰难向前,踏平高山,理顺流水。每一步,都是血汗浇铸的印斑。

  19载隔世独处,寻觅密密麻麻的经典,用盛世的声音,编译成善卷。

  一代大师,为一事而一生。这份执著,平静而热烈。

  时光如风,撩拨我的敬仰——

  在佛光寺,有皇室的恩德;在凤凰台,有昔日飞翔的吉祥;在晾经台,有当年文化的景象;在陈家花园,我依稀看到了当年远离家乡的梦想与目光……

永宁寺塔

北魏佛塔千万座,唯有永宁寺塔在心中!

  永宁寺,以当时规模之大,立起北魏尚佛崇礼的脊梁。孝明帝熙平元年,永宁寺诞生。18年之后,一场恶火将它撕咬殆尽。

  此刻,面对毫无气息的塔基遗迹,再现的是那肃穆的场景:举朝之礼佛,祈平民安康,风调雨顺。众人仰慕永宁寺塔年轻挺拔的身影……当年的景观刻画在后人脑海中。

  也许,那残缺的身躯,还留存着坚定的骨骼,留存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雨千年,骨子里的平和,滋润着永不褪色的影像。

  那些不曾死去的表情生动精致,呈现出艺术魅力,装饰了一代代人的凝思和想象。

  目光中的残土塔基,表情默然,而内部却不停地生长着声响:苍天恩惠,五谷丰登。

  永宁寺塔,心中的灯盏,不曾倒下,照亮人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