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人类的语言研究,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读懂古文献而进行的语言文字研究(语文学,中国古代称“小学”);第二阶段,为语言性质和构造而进行的本体语言学研究(符号语言学);第三阶段,为人机交互而进行的智能语言学研究(智能语言学)。智能语言学(Intelligent Linguistics,IL),是给机器赋予人的语言智能(即语言人工智能)。语言人工智能(Languag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I),具体讲,就是让计算机或机器人、机器脑,具有理解语言(自然语言识别,a)、生成语言(自然语言生成,b)、语言交互(人机对话,c)、自然语言思维(d)的智慧和能力。
对于事件(event),各界有不同理解和定义。事件在人们的表达认知中,有多个层次:指代已经发生并能以“事件”冠名的重大事情,连接有无、新旧、深浅的变化结构,所有时空的发生,所有能以发生解释和表述的对象等。语言研究事件也有不同层级,但研究都是与特定目标相联系的,以整个语言为目标的事件是广义的事件。由于智能语言学研究渐次逼近机脑的类人语言思维功能,语言的事件及其智能研究,渐渐成为人机交互接口研究的重要对象。
语法事件是关涉语言生成的事件,语言生成不仅是组词造句,而且还是用聚合(词类)加规则构成组合(短语、句子和篇章),给符号所指建构能指或相反。语义事件是关乎自然语言意义理解的事件,本文在简述语义事件所在哲学空间和类型的基础上,讨论语义事件构成、语言不同层级的语义事件理解、语义结构化理论及结构化。
一、谓语动词与语法事件
语法事件(Grammatical event/Event for Grammar),是语言组合、句法形态变化以及动词事件类别化的事件,在语言事件研究和自然语言事表1 Vendler 动词(谓语)分类
V活动和V渐成具有进行态,而V瞬成和V状态动词则不然。例如:
(1)What are you doing?
你在做什么?
(2)I am running(or writing, working,and so on).
我正在跑步(或写作,工作,等等)。
(3)*I am knowing(or loving, recognizing,and so on).
例(2)run/跑步、work/工作以及push the cart/推购物车、run a mile/跑一英里、draw the circle/画这个圆圈及同类动词,均有进行态、可持续性和动态性。例(3)的动词love/爱、recognize/辨认出则不然,love/爱不具动态性,后者不具可持续性。动词的时态配列,受其符号所指[±持续][±动态]的语义-语法特征制约。
(4)For how long did he push the cart?他推这购物车多久了?
(5)He was pushing it for half an hour.他推了半小时了。
push the cart 是一个V活动,时段短语for how long是其活动“延续的时间”,(4)(5)时间取值的语法形式和语义都与之匹配,是一对成活句子构成的问答链。而(6)how long did it take to…则是表达“达成”一个行为目标“所用的时间”,因而(6)句式语形和动词的事件语义不协调,听起来Vendler感到“很奇怪”:
(6)*How long did it take to push the cart?
*推这个购物车需多长时间?
与第一类动词V活动push the cart/推这个购物车相对,第二类动词V渐成draw the circle/画这个圆圈,是一个[+极点]的达成事件,the circle/圆圈是draw/画所达目标、结果和终点,其作为行为完成/did 的疑问焦点,是达成时间,因而例(6)不成活,例(7)成活。
(7)How long did it take to draw the circle?
(8)It took him twenty seconds to draw the circle.
(9)He did it in twenty seconds.
(10)的句式形式与事件时间语义类型(事件延续)不匹配,句子不成活。
(10)*For how long did he draw the circle?
*他画这个圆圈多久了?
(三)know/知道和recognize/辨认出等无进行态动词,不同时具备[+持续][+动态]的语义-语法特征,因而不具进行态。但是它们能在某个确定的时间段内做某些主语的谓语,在逻辑上也具备或真或假的特性。不过,在其内部,一部分只能做动作行为一瞬间的谓语,而另一些动词则可以在更短或更长时间段内做谓语。比如某人可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到达山顶、赢得赛跑、认出或识别出什么等等。另一方面,某人可以在很短或者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知道或者相信某事或某人做某事,热爱或者控制另外的某人等等,因而动词的这种事件特点,也就形成了无进行态动词的两个次类:第三类事件动词V达成和第四类动词V状态。
第三、四两类动词,在时间上也表现出相应的语法和语义对立,可比较下面两组问答。
(11)For how long did you love her?
你爱她多久了?
For three years.
三年。
(12)How long did it take him to find the book?
他花了多长时间才找到那本书?
He found it in five minutes。
他在五分钟内找到了它。
(11)的动词(love/爱)是第四类动词(V状态),其时间短语表状态延续的时间:爱三年了。(12)的动词(find/找)是第三类动词(V瞬成),其时间短语是目标(终结点):找到书的达成时间。
(四)综上,第一类事件动词V活动和第二类事件动词V渐成具有进行态的语法特征和组合特点,是可进行态动词,但内部因词义上VP[±终极点/CUL]的对立和组合中时间状语类型和意义不同的语法对立,又形成了进行态内部两个聚合:可进行态动词的两个次类。同样,第三类事件动词V瞬成和第四类事件动词V状态,由于自身词义的特点,相同时间焦点的句式,及时间类型[+所需时间]与[+延续时间]的对立,形成了不同的事件次类。但同时又因无进行态,它们又聚合成一种动词的大类:无进行态动词。并且,对比语例中的中英文,可以看到:英语事件动词的事件大类和次类的词义特点和语法范畴表现,在汉语上也得到了同等对应的反映,因而Vendler 的这种事件动词的词类建构,具有跨语言的共性和价值,是我们进行跨语言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包括第二语言教学和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的共性语法基础。
二、语法事件动词间的语义关联
对于Vendler的事件动词分类,不少学者给出了类与类之间语义关系及模型结构,这些结构,一方面旁证了分类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补充了语法事件之间的语义关联系统,有的还涉及与类标轻动词的对应性,同时也给第六部分的事件结构化提供了语法类型基础。下面讲相似而不相同三种模板的演化,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四类事件动词的认识,同时作为建立或强化语言智能研究模型意识的一种可取途径。(一)Dowty 把第四类事件动词V状态的状态(States)看做单事件结构,并以之为基点构建事件基元和函数,将V活动(Activities)、V渐成(accomplishments)、V瞬成(achievements)三种动词表达为三个轻动词的取值和多事件结构:
(14)建房就是这样一个IV结构的事件动词,其入式描写即:
(15)某x因V活动(建)致使一种达成(V瞬成)y(房)出现、产生或实现。其余动词类推。
(16)I)V状态state: [x
II)V活动activity:[x ACT
III)V瞬成achievement: [BECOME [x
IV)V渐成accomplishment:
(a)[x CAUSE[BECOME[y
(b)[[x ACT
与Dowty 不同的是,Levin and Rapoport 所定义的四种事件模板:
I)V状态类事件直接以V的状态为函数自变量,等于说:V状态事件就是V状态为变量的事件的取值;
II)V活动类事件是以ACT 为常量方式或工具的事件取值,Dowty 的轻动词DO换成了ACT,这跟Vendler的事件动词类(activity)的对应就更为直观和紧密了;
III)V瞬成类事件多设了一个变量x;
IV)V渐成类事件分为两类:(a)式和(b)式,(a)式是动词与结果同形,例如:
(17)光头强中了熊大的招。
(17)的模型式即:
(18)[熊大CAUSE[BECOME[光头强<中招>]]]
模型式(18)的事件含义是,熊大致使光头强中招以致使之陷入中招状态,(b)式以“主动宾补(VOC)”结构(19)为例描述如下:
(19)Tom paint the wall white.
(19)的模型式即(20):
(20)的事件含义是:汤姆行动(粉刷),致使墙改变状态,墙的状态变成白色。
(21)I)V状态state:predicate’(x)or(x,y)例如:know/知道、love/爱等。
II)V活动activity: [DO(predicate’(x)or(x,y))] 例如:run/跑步、push the cart/推购物车等。
III)V瞬成achievement:[BECOME predicate’(x)or(x,y)] 例如:recognize/辨认出、find/发现、die/死等。
IV)V渐成accomplishment:[DO(predicate’(x)or(x, y))] CAUSE [BECOME(predicate’(y)or(z))] 例如:draw the circle/画这个圆圈、run a mile/跑一英里、Housing/建房等。
语义上两类模型比此前模型式更直观地表明,一个事件动词就是一个留着名词(x)or(x, y)空位的模板槽,似乎在向读者说,只要你把相应名词填进空位槽了,一类事件就产生了。该模型同样可用一个“动宾补(VOC)”结构,例(19)Tom paints the wall white 可进行填空分析为:
(22)[DO(paint (Tom, the wall))]CAUSE[BECOME[white(the wall)]]]
(22)的含义是:汤姆干了一件活动,这活动是刷墙,致使墙实现了状态改变,墙的状态变成白色。
(四)上面是一组跨度30 年动词事件语义的模型研究,彼此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同根演化关系,从一个方面反映着国际语法事件模型研究的发展:一种更切近语言事实和更直观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学科焦点吸引的思维定势。模型抽象在面向智能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上是不可或缺的,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现在的问题是:在四类事件谓词聚合系统中,从发生的角度看,其顺序是这里三种模型所示,V状态—V活动—V瞬成—V渐成,后者依次是基于状态的特征附加(V活动、V瞬成)和事件复合(V渐成),还是Vendler 的表述顺序:V活动—V渐成—V瞬成—V状态?从认知和智能模式看两者都存在?或者从形式和意义对应的符号思维(能指-所指)看应该是后者?结合大量事实的观察研究,发现不仅是后者,并且其语义模式还是一单三双结构,这种结构式事件类型语义赋值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参看第三部分。
三、动词语义的内事件结构透视
如果说第二部分的事件动词模型是三单事件+一双事件,是事件、事件+特征系统和事件+事件的外扫描系统,那么事件类语义赋值的动词语义模式系统,是一个“一单”基础单模式(活动事件Va)和“三双”事件Va+Vb(活动事件+三事件共有添加“达成或实现事件”)的内事件透视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是一个透视着事件动词类语义构成及其赋值原理的理论和人类认知模式结构。(一)V活动是单事件语素词,其活动由语素对应的若干同质单义素(Va),在时间轴上累积而成,开始即起点,终点是开放的,所以V活动没有终点(Van)。即:
(23)V活动=Va1+Va2+Va3+……
所以在这意义上,进行态的活动可称之“动态”,比如“跑步”或“跑”。“跑”的每个切分的分动作具有均质性,所以它的每个单义素同质,所以参与构成
图1 V 活动事件词义事件构成透视图
活动动词语素的每个子义是相等的,即:
(24)Va1=Va2=Va3=……把(23)和(24)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V活动的词义数码式(25):
(25)V活动语义结构=Va1+Va2+Va3+……且Va1=Va2=Va3=……
为了直观并显示动程和事件的关系,可图示如下(图1),图中方块代表活动,其下带箭头的直线表时间,此图的意思就是:V活动的词义就像方框在时间轴上无限延伸。
(二)V渐成是双语素词,是一个活动事件(这里记作Va)和一个目标达成事件(这里记作Vb)在同一时间轴上共一个动程并行前进。其中活动事件Va是一个等值若干义素在时间轴上均值累进并且是无界的,但受贴身的Vb 牵连,与其止于同一终点n,即(26)所示:
(26)Va=Va1+Va2+Va3+……Van
但由于其达成事件Vb 是贴在活动身上搭活动事件Va 的顺风车共同向前延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达标,即(27):
(27)Vb=Vb1→Vb2→Vb3→……→Vbn且Vb1
(29)写文章、写一篇文章,写、写作带下划线的词语都是有终结点的,是渐成事件动词,但是在进行态中和没下划线的动词表现是一样的,没有事件类差别,都是在提取其活动事件义:正在写文章、写一篇文章、写、写作,这种情况下语言使用者根本没去关注划线成分的终结点[+CUL]。但是在完成态下,是完成提取和切割出划线词的终极点,才显现出二者的差异:写了文章、写了一篇文章和写了、写作过。又比如:正在提高生产、显现差异、抓紧春耕和提高了生产、显现了差异、抓紧了春耕。“正在X”状态下的X 为述补型(V+C)的动词,都是不分述和补,即整体使用的,而在完成态中则采取了两部分语素分别表义的模式(第二语素常伴随重读)。
(三)第三类事件动词(V瞬成)Reach/到达,spot/发现,recognize/认出,其中汉语的几个动词都是述补结构的复合词(V+C),其中第一个语素都是表征着活动事件(Va),第二个语素都表征结果达成和产生的方式、途径等即Vb。此三例Vb 呈现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前一例(到达)其Vb(达)是指向施事,第二种是后二例(发现、认出)的Vb(现、出)是指向受事,有致使义。但不论哪一种指向模式,这些词的语义都聚焦和偏重于结果,即形成词的词义时在时间轴上只切割了行为(活动事件)与出现事件(结果)的连接时点,给人十分突出的瞬间感,所以这种语言聚焦的心理方式和语义特点,让我们清楚地感到该类事件词行为活动事件Va 在词义形成时只是留下了历史的标记和结果形成方式,语义构成时活动事件(到、发、认)大致相当于只截取终结点附近的几个义素,即:
(30)Va=……+Van-3+Van-2+Van-1+Van
而其达成事件(达、现、出)与活动事件心理和视觉刚好与Va相反,只扫描了邻接的部分,一个取“尾”前段虚化,一个截“头”后段虚化,二者形成镜像结构。Vb 的符号式即:
(31)Vb=Vb1+Vb2+Vb3+……
瞬成动词有相当一部分是两语素共形的,如:死、开、关等等,其Va 只有在完成态的状况下才比较清晰地显现:死了、开了、关了。这部分动词的Vb数码式则为(32):
(32)Vb=Vb1
并且很多形容词借助(32)和“了/过”形成瞬成事件动词:
(33)(麦子)黄了|(小脸)红了|(孩子)勇敢了|(朱敏)蔫了
至此,瞬成事件动词的语义符号式可表述为(34):
(34)V瞬成=(……+Van-3+Van-2+Van-1+Van)+(Vb1+Vb2+Vb3+……)
或
(35)V瞬成=Van+b1
V瞬成事件词义事件构成透视图见图3,其词义聚焦和截取两事件的“交”:
(四)第四类事件动词V状态,Know/知道,believe/相信,love/爱等和V渐成、V瞬成一样,也是双事件结构的语素式,所不同的是其前一个事件活动Va 在英语里不易发现,在汉语里则不然,特别是在动作/行动和结果/状态兼类的词语中,比如:
(36)适应 先去适应适应环境(行为:适应1)
他已经很适应了(状态:适应2)
了解 先去了解一下情况(行为:了解1)
他早就很了解了(状态:了解2)
(36)的V1都是活动事件动词,V2都是状态事件动词,同样在“你要拿出诚意去爱对方”中“爱”是爱1,在“对方很爱你”中“爱”是爱2。这就是说,似乎有两种爱,一种是没有“爱”行为之过程的爱(一见钟情,母爱),一种是建立在“爱”过程基础上的爱。其实不然,换个角度,那些看似没有过程的爱也是有过程的爱,其过程可能是从其他方面转移过来,就像有人说的:
(37)我很爱你!
——为什么?
——你太像我过世的男友。
没有兼类行为动词用法的状态动词如“信任”可说大家慢慢信任他了。因此状态事件都是一种或现或隐地包含前行为过程的双事件,具有先后相接的两个动程。因此,事件语义构成原理及内事件模型透视,可记作活动动词Va 在构词或符号能指做了
图4 V 状态事件词义事件构成透视图
心理遮盖或语义零处理即:(38)Va→?
而对结果Vb 给了全开放(即无Vbn)的心理构式,即:
(39)Vb=Vb1+Vb2+Vb3+……
又由于活动和状态的义素都是均质的,即:
(40)Vb=Vb1=Vb2=Vb3=……因此,V状态事件语义构成原理符号式即:
(41)V状态=(……+Va?)+(Vb1+Vb2+Vb3+……)=Va?+b
V状态事件语义构成原理及动程可图示为图4:
(五)简言之,活动、完成、瞬成和状态四类事件动词,不仅是表事件,而且其词义也都是由事件构成的,其中除了V活动外,其他三类事件动词的词义都是双事件复合而成,事件的复合时间相同(即动程互相覆盖)和事件先后相接两类。两事件同动程互相覆盖的是渐成动词,两事件两动程先后相接有交叉并以交叉的部分为词义取值区域的是瞬成动词,两事件两动程先后相接,以邻接点为取义起点且向第二动程开放的是状态动词。所谓动程就是动作行为在时间轴上切取的时点和时段。事件动词词义的事件、动程、词义取值和切割方式,我们称为事件动词词义构成原理透视。上述四类动词语义构成及其动程投射见表2。
表2 动词词义构成事件及动程透视
从事件类事件义生成和赋值看,可能透露着这样一个智能模式:
1)系统次范畴=实体(1+1’)
2)1’=X
3)X=(1+1’)的方式
4)方式=两事件动程重叠、相交、相邻几种常见逻辑概念关系
真可谓大道至简。
四、载体形态空间与语义事件
语义事件是语义表征的事件,是语言符号空间的事件形态之一。从事件的载体或呈现形式看,与语言和认知有关的事件粗略地讲有三种形态和三类空间。图5 三空间(事件)关系图
又比如小句表达“有人身体不好(病了)”这个社会自载事件,由于心载空间的主观差异,就生成不同的语句(46)(48)和语义事件(47)(49):
(46)老张生病了。
(47)[e 老张病了]
(48)老张装病。
(49)[e 老张装[e1 生(?)病]]
语句(42)—(49)进一步表明:自载事件是语言通过意义事件,投射到语义事件,再投射到语句表达符号化而实现其语言传递的。意义事件存在于人的认识中,语义事件存在于句子及其句法中。并且,具体讲,(42)的事件于心智空间,可能是一个整体,但在语载空间是主辅两个语义事件(e+e1),在句法层面上它们是一个小句,共同对应其所指(自载空间的事件[日出])。即当人们读到(42)会通过语义事件连接到心载态的日出事件,再想到其所指的每天早上人们看到的天空中太阳的“运动”现象。这就是事件所在三态及其运行原理,其余类推。
五、自然语言理解中的事件意识
语义事件不仅是逻辑学和哲学中的学术存在,而且是句子的先天智能构成,很多用现有语法理论和语义理论分析起来十分懊恼的语言现象,主要是其理论分析对象隔山隔水需要绕道。相对而言,能比较容易翻山越岭直渡沧海的武器,应该是自然语言理解中的三载空间和事件意识。(一)一些比较难以分析和解释的句子和句式(构式),通过三载空间意识中的语义事件分析,其语言理解就变得相对直观简明,同时也可完型事件模型建设。比如语法和语义研究中的烫眼例句:
(50)a.王冕的父亲死了。
b.王冕死了父亲。
简言之,(50a)是单事件句,(50b)是双事件句。具体讲就是:
(50a)只有一个表变化的自然空间的自在事件:某人死了(单变化事件),其逻辑结构式是:
但是(50b)除了(50a)的事件外,还有一个由构式表征的表另一发生的心载事件:王冕失去了什么。(50a)的变化事件,在(50b)事元化为句子的原因宾语,形成了事件嵌套跨越两个空间的双事件句。(50b)的逻辑式是:
在现代汉语里,得失和非得失是一对对立的构式,有时还会借同一语法形式构成歧义句。例如:
(51)他明天发工资
=a.他明天的工作是发工资
b.他的工资明天发
(51a)的主语“他”是施事,语法上是活动事件(activity),他明天干某件事,不涉得失。(51b)义是语法类事件的渐成类事件(accomplishment),句子主语是与事。例(51)a、b 的逻辑式分别是:
(二)事件成分与事元意识及事件所在空间障碍。下面各看一例。
1.宾语歧义。(52)是歧义句,歧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但从事件的角度表述比从其他角度更简明。
(52)他们怕死人。
=a.他担心有人死亡
b.他害怕停止了生命的人
(52a)死人是事件做成分(即事件事元化或要素化),怕是担心的意思;(52b)死人是停止生命的人,是事件成分化做宾语,怕是害怕的意思。其对应的结构化逻辑式分别是:
(52a)句子谓语动词是活动事件动词(activity)句,
(52b)句子谓语动词是状态类事件动词(Statet)句。
2.中动句和“遭-受”谓词分析障碍。
(53)日前美军在叙利亚东南部的一座基地遭到了伊朗“圣城旅”的突袭。在语言资源建设中,(53)让人棘手的问题是:从意义看,(53)的事件是a;但句子事件分析一般是先找出事件触发词“遭到”,相应的语义事件(语法形式显示的事件)却是b:
a)伊朗“圣城旅” 突袭 美军基地
b)美军基地 遭到 伊朗“圣城旅” 突袭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运用事件空间理论,把空间之间对应易于操作的a 确立下来,并且a 是语言智能的基础模式和认知基础:其内容构成比b 简明,同类意义事件表达中a 出现的频率高。第二,比较ab看到:b事件受事居主位,原事件动词和施事做宾语,而句子却不是被动句,而是一种与“窗户关了”同类的中动句。跟窗户关了不同的是“遭受”表带怜悯情感色彩的状态,而“关”是表中性状态。并且“关”兼类状态事件动词(V状态),“遭受”是专用状态事件动句(V状态)。a(单事件)、b(双事件)分别表述为:
(三)语义事件是句子的立体结构,不能希望通过对词语做简单的一对一直接标明语义角色来实现,需要把母语者交际使用的语义和信息全量揭示出来,把隐含的语法、语义信息的事件给予尽量标注和显示。比如:
(54)太阳升起来了。
就是一个“太阳”做兼语的三事件句:e1=太阳升,e2=太阳起来(逐渐到达正空),e3=太阳升和太阳起来均已完成或达成。其逻辑式是(54’)。
(55)太阳落山了。
(55)的事件构成是:e1 太阳落+e2 太阳进山+e1e2完成,其逻辑式是(56):
六、逻辑式与事件结构化
(一)戴维森分析法。将事件(event)作为变量参数置于逻辑表达式,这一突破不仅带来了逻辑语义的重要改变,给了语义事件在句子中明晰的理论定位,而且也帮语法分析从“广义论元结构”的困惑中挣脱出来,是语义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进步。按照传统的逻辑表达方式,(57a-d)各句对应的逻辑式分别是(58a-d):
(57)a. 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a’.琼斯给烤面包涂了黄油。
b.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in the bathroom.
b’.琼斯在浴室里给烤面包涂了黄油。
c.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in the bathroom with a knife.
c’.琼斯在浴室里用一把刀给烤面包涂了黄油
d.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in the bathroom with a knife at night.
d’.琼斯晚上在浴室里用一把刀给烤面包涂了黄油。
(58)a.BUTTER(JONES,THE TOAST)
a’. 涂黄油(琼斯,给烤面包)
b. BUTTER(JONES, THE TOAST,THE BATHROOM)
b’.涂黄油(琼斯,给烤面包,浴室里)
c.BUTTER(JONES,THE TOAST,THE BATHROOM,A KNIFE)
c’. 涂黄油(琼斯,给烤面包,浴室里,一把刀)
d. BUTTER(JONES, THE TOAST,THE BATHROOM, A KNIFE,NIGHT)
d’. 涂黄油(琼斯,给烤面包,浴室里,一把刀,晚上)
(58)是(57)系列句的逻辑命题结构式,式中“BUTTER”后括号中用逗号隔开的论元,不分动元和句元统统与(58a)一样作为动元对待和形式化处理,使动词的价理论和价关系的原有混乱得到充分且夸张的展现:同一个动词(谓词)“BUTTER”分别带有二至五个不同数量论元,那么该词究竟该被看作是几元(几价)动词?也许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将“BUTTER”理解为(58d)五元动词,(58a-c)理解为(58d)的省略形式。然而难以解决的是,在(58d)的基础上还可再增添出新论元构成(59):
(59)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in the bathroom with a knife at night by holding it between the toes of his left foot.
琼斯晚上用刀子在浴室里给烤面包涂了黄油把它放在左脚脚趾间。
从(60)不难看出,戴维森给表示事件的谓词增添了一个表示事件的新论元e,这样一来,BUTTER 的必带论元的数量便是三个,即涂抹者、被涂抹物和事件论元e,如(60a)所示。增加了事件论元e 后(60a):
1)动词成了三元谓词,是首命题谓词;
2)介词凭借事件论元e,不再被落在逻辑式外,成了二元谓词,与其宾语共同成为句子的合取命题进入逻辑式;
3)句子由单命题独立结构变成了多命题合取结构(虽然逻辑上是并列的,但由于用介词做命题谓词,同时由于本身具有与主动词不同的角色标记功能,因此“并”而不“乱”:主辅关系清晰,保证了原句法“君臣”关系,有利于事件义的构成和理解,即(60d)是以BUTTER 的命题为事件,以IN 扩展命题为空间,WITH 扩展命题为工具,AT 扩展命题为时间的事件);
4)事件e 是所有命题的平台、背景和基础,和句子句法平分着形和义的半壁江山,且:句义即事件,事件即句义;
5)由于1)2)3)4)句论元是事件扩展句的事件背景论元,即(60d)是以IN扩展命题为空间,WITH扩展命题为工具,AT 扩展命题为时间的“JONES给THE TOAST 涂抹黄油”的事件;
6)第一命题谓词是事件触发词,a句式是系列句式的原始事件。
综上,戴维森分析法事件语义分析的命题结构即:
(61)句子命题=谓词行为命题∧状语命题行为命题=动词(施事,受事,e)状语(Adv.)命题=介词(宾语,e)
(二)新戴维森分析法。当戴维森分析法遭遇被动句时,句法成分和语义蕴涵的矩阵双双出现问题:1)施事不出现,动词固定论元被打破(butter的两个论元变成一个),2)分析逻辑式原呈现的蕴涵关系也受到冲击。
先请看戴维森分析法对施事不出现的(62)及其分析(63)。
不过(65)的描写,变量的函数关系更清晰了。比如(65d)一元谓词命题(BUTTER(e))即:e 的取值BUTTER;二元命题(TH(e)=t)即(f(x)=y),e事件的客体取值为t(TOAST)。
表3 戴维森分析法与新戴维森分析法对比
新戴维森分析法的主命题次原子化,发扬了戴维森增加用次命题谓词(函数特征词)表语义角色关系的传统,一方面使逻辑式的蕴含关系更具涵盖面,另一方面又不改变施事和客体与主谓词的关系,同时也提高了事件的地位,即V(BUTTER)=语义事件,其他命题谓词都是角色命题或角色事件。即事件跟触发词发生联系,其他所有论元与事件直接发生联系。句子语法语义成分的事件赋值,就是句子的语义分析和逻辑结构。
(三)新戴维森分析法+。简言之,戴维森分析法确立了事件的句子地位:句子语义=语义事件=狭义论元结构义(动词论元结构)+状语(广义论元或事件论元),V 和修饰语的语法主辅关系呈现合取并列关系。新戴维森分析法:句义=语义事件=谓语动词+施事、客事+状语(广义论元),其追随者们发展出函数关系更直观的命题结构式:ADV(e)=y(具体词语)。为了更清晰,新、老戴维森分析法主要不同比较可列成表3:比较(57a)(60a)(65a)中buttered 的词形:
比较看到,(57a)是自然语言语句,(60a)(65a)是逻辑式,二者最大的差异是,自然语言的语句中buttered 是带有-ed 的,而逻辑式中的BUTTER是光杆黑体。BUTTER 的字体不一样是技术问题,而关键是,它们在事件的原态自载空间(可以想象)它们没有区别的,但二者在语载符号空间却是完全不同的事件构造。因为动词有-ed 是双事件句,而无-ed是单事件句,因为-ed是构成另一个事件命题的谓词:若把新戴维森分析法延伸,为了体现这种延伸,延伸项的谓词用X 表示,(65a)应分析为(65a’)。新逻辑式:
表4 戴维森分析法、新戴维森分析法、新戴维森分析法+对比
换言之,(65a’)的语义事件是:琼斯给烤面包涂黄油+琼斯给烤面包涂黄油完成。如果我们把(57a)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汉译为(57a’):
(57a’)琼斯在烤面包上涂了黄油。
(57a’)新逻辑式是(66):
(66)的意思是“涂了黄油”有两个语义事件:1)琼斯在面包上涂黄油+2)琼斯在烤面包上涂黄油完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实现句子语义事件全量揭示,我们必须在新戴维森分析法的基础上再迈进一步:正视时态词的谓语功能,就像戴维森分析法和新戴维森分析法给予介词和施事、受事命题“谓词”的地位一样,我们需要给予“了”等等具述谓成分以逻辑谓词的地位,使其成为新的子命题,与其他子命题一起,共同以合取方式表达句子多层次和多空间语义。为便于称谓,这种分析法,可称之:新戴维森分析法+,同时我们应该将表3 扩充为表4。
结 语
语文学、符号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和智能语言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的学术支点。现代语言学的支点是符号(能指/形式、所指/意义),智能语言学的支点是事件。事件的支点是触发词。本文自触发词开始的讨论,内容及意义(1—3)大体可借用例(67)展示如下:
(67)为遏制疫情扩散,法国将叫停10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部分中小学开始停课。)
1.语义透视下的索引性触发词:a.叫,表呼喊的活动事件;b.停,表为得到某状态停止的状态事件;c.叫停(a+b),临时复合词,表为停而叫的渐成事件;d.叫停活动,即为停止活动的呼告,渐成事件。
2.与索引性触发词对应的渐进式命题事件:a.法国叫停……活动;b.为遏制疫情扩散,法国? 叫停……活动,(?=将);c.为遏制疫情扩散,法国将叫停……活动。
3.多空间语义事件结构化:比较(67)两种新戴维森分析法的结构化(68)和(69)。
新戴维森分析法+及逻辑式,从新戴维森分析法相对部分的事件语义分析(Part Analyse),走向了句子和超自载空间的语言相对全量的分析(All Analyse),X 不限于时态。此方法也可延伸至复句和篇章,(67)就是复句,整个复句结构化可在(69)的基础上延伸至(70):
语义分析是指针对各级语言单位包括字、词、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等的意义分析。意义分析的内容范围很广,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意义分析主要包含两类任务,一是语义结构分析,旨在探讨语义基本单位及其组合规律,即较小语言单位的语义组合成为较大语言单位语义的规律;二是语义内容分析,即识别这些语言单位所描述的实体、事件及各种关系,包括实体间关系、事件与实体间关系和事件间关系等。本文从自然语言处理角度探讨语义分析的一些前沿问题,包括词汇融合、实体链、语义角色标注、事件分析、事件链、事件框架和事件回指等。这些任务无一例外既牵涉到内容分析,如实体、语义角色等,又牵涉到结构分析,如事件结构、链式结构等,因此都可看作融合性的语义分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