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中的地名说解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学术 热度: 17351
萧 红 曾 妮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清代考据学者为中国近代地名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地名研究主要涉及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的考证。我们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中的地名及地理类名词说解为例,管中窥豹,初步了解近代地名研究的共性和个性。

一、《说文解字注》中的地名说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称“说文段注”)中论及地名者74 例,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出段玉裁对地名及相关语言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考察地名得名之由,在探讨地名得名之由时多涉及词源讨论

历史地名的得名缘由有自然因素,如得名于当地动植物等特色物产,属于相关性引申,或得名于名山大川之地貌,属于相似性引申。如:

  1.地名得名于当地物产名。

  如:

  蓩 毒艸也。……字林云:毒艸也,因以为地名。

  犛 西南夷长髦牛也。今四川雅州府清谿县大相岭之外有地名旄牛,产旄牛。而清谿县南抵宁远府,西抵打箭炉,古西南夷之地,皆产旄牛。……

  2.地名得名于境内名川大山名。

  如:

  

  邙 河南雒阳北。……是则山本名芒,山上之邑则作邙。后人但云北邙,鲜知芒山矣。……按周书所谓郏山者,北邙山也。王城谓之郏者,以山名之。桓七年王迁盟向之民于郏,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周语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皆谓王城也。然则云郏鄏者,谓郏山下肥漘之地。郏古字容当作夹。从邑亡声。亦从芒省。会意。莫郎切。十部。

  鄞 会稽县。二志同。今浙江宁波府奉化县有故鄞城是也。说者谓以赤堇山得名,越绝书所谓赤堇之山破而出锡是也。盖其字初作堇,后乃加邑。越语曰:句践之地东至于鄞。韦曰今鄞县是也。从邑堇声。语斤切。十三部。

  反过来,除了地名源自其他专有名词,也有向外输出的,如以地名作为姓氏。如:

  

  

  3.地名得名于地貌。如:

  句 曲也。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乐记言倨中矩,句中钩。淮南子说兽言句爪倨牙。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谓山川纡曲,如句容、句章、句馀、高句骊皆是也。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钩乙之意。古音总如钩。后人句曲音钩,章句音屦。又改句曲字为勾,此浅俗分别,不可与道古也。从口丩声。古矦切,古音也。四部。又九遇切,今音也。凡句之属皆从句。

  按:此例最能说明清人由声及义的语言分析方法,地名有“句”字都得名于山川迂曲之貌。克鲁舍夫斯基区分语言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两种关系:相似性(similarity)和相邻性(contiguity)。相似性原则在派生领域和词族领域作用重大。郑张尚芳从古越语与泰语的同源关系方面开展探讨,认为古越语地名中“句”即泰语k ,表示“氏族、宗族、群”义,另备一说。

  

  

  说文段注既讨论了地名字的理据性,也讨论了地名用字本义与假借义不相关的情形。如:

  

  秦 伯益之后所封国。……按此字不以舂禾会意为本义,以地名为本义者,通人所传如是也。一曰秦,禾名。此别一义。……

  

(二)考察地名字的发展演变

说文段注多次指出“其字异形同音,其地古今一也”,即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导致地名名词在字形、音、义、概念之间产生了复杂的对应关系,需要从语言外部和内部分别进行辨析和考察。

  1.地名的演变情形多样。

  从层次上看,有字形的变化,有意义的变化。

  (1)字形变化。

  不同时期的地名字字形发生变化,语音仍相同相近。有的字形差异很大,有的还保留着共同的声旁。段注在考察时注重地名字的谐声偏旁和韵部的同一性。如:

  

  

  扈 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尚书序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马融曰:有扈,姒姓之国,为无道。又曰:甘,有扈南郊地名也。左传曰:夏有观扈。五观与扈皆夏同姓也。在鄠,谓夏之有扈在汉之鄠县也。鄠即扈,如斄即邰,蓟即 ,皆古今字。姚察史记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按扈为周字,鄠为秦字。通典云:至秦改为鄠。……

  按:“扈”“鄠”古今字。户、扈、鄠古音同为匣母鱼部。

  

  按:載、戴古同音通用。載字的上古音属精母之部,戴字为端母之部,二字韵部相同,声母精母字与端母字关系并不那么密切。

  (2)地名词语的指称意义发生了变化,存在大量同地异名、异地同名现象。

  后面谈到演变原因将举例说明之。

  2.演变原因多样。

  有语言内部原因,如词义的发展和演变,词汇双音化,也有外部原因即社会文化因素,如彰显或避讳改名,或朝代更迭改名,或民俗讹变等。

  (1)语言内部原因。

  其一,词义的变化和概念名称的变化。

  有的是词义发生了扩大、缩小或转移。扩大的例子如:

  洮 洮水。出陇西临洮,东北入河。……按洮为地名、水名极多。又为洮颒。又为洮汰、洮米。皆用此字。

  按:地名用字中的高频字“洮”作为语素出现在很多地名词中。洮水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在早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通过汉藏语对音,考证“洮河”之名源于早期藏缅语。

  有的是概念改变了名称,产生同地异名现象。如:

  

  有的是不同的概念,使用同样的名称,产生异地同名现象。如:

  郏 颍川县。见前志。故楚郏邑也。左传昭元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城郏。十九年:令尹子瑕城郏。秦二世元年:陈胜将邓宠将兵居郏。在今河南汝州郏县。从邑夹声。工洽切。八部。按郏鄏之郏,山名,非此郏。

  郑 京兆县。二志同。今陕西同州府华州州城北有故郑城。周厉王子友所封。前志曰:周宣王弟郑桓公邑。从邑奠声。直正切。十一部。宗周之灭,郑徙潧洧之上,今新郑是也。桓公友之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取虢郐鄢蔽补丹依畴历华十邑之地,右雒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从其故名曰郑。至汉为河南郡新郑。二志同。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西有故郑城。

  其二,词汇双音化。

  鄗 常山县也。从邑高声。呼各切。古音在二部。世祖所即位,今为高邑。前志曰:常山郡鄗,世祖即位更名高邑。后志曰:常山国高邑,故鄗,光武更名。按今直隶赵州栢乡县之县北二十里有故鄗城是也。春秋时晋邑。左传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鄗。杜曰:鄗即高邑县。

  按:鄗拆分为高邑,反映了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

  

  按:讨论了“古国名+虚”结构式命名的由来。同时古国名与部落领袖人名经常混同。

  其三,造字构形差异。

  A.增添意符。多见增添邑旁。高明:商代虽有邑字,但未发现从此偏旁之字,入周以后,从邑之字逐渐增多。古文邑字偏旁在字体中的位置,或左或右,无统一规定,自秦篆开始一律置于右侧。如:

  郸 邯郸也。依张晏古字本作单,后人加邑耳。从邑单声。都寒切。十四部。

  

  B.删除意符。比较少见。如:

  鄚 涿郡县。见前志。后志曰:河间郡鄚,故属涿。史记曰:扁鹊者,勃海郡郑人。徐广云:郑当为鄚。按司马以鄚系勃海者,境相际也。扁鹊,汉以前人,不当核以汉制耳。今直隶河间府任丘县县北十三里有莫州城,往来孔道也。唐开元十三年改鄚为莫。见通典、旧唐书。从邑莫声。慕各切。五部。今俗语如冒。

  按:“鄚”删去邑旁为“莫”。与“堇”“单”添加邑旁等逆向发展,两种现象都发生于地名形成过程中,但添加邑旁是主流趋势。“鄚”删去邑旁有着特殊原因,据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一:景云二年六月十四日,分瀛州置鄚州。开元十三年十二月初二日,以鄚、鄭文相似,始单用莫字。

  C.改换偏旁,如:

  

  

  

  

  邨 地名。从邑屯声。此尊切。十二部。按本音豚。屯聚之意也。俗读此尊切。又变字为村。

  按:邨村异体字,同音,清母文部。“村”“邨”都是形声字。

  (2)外部原因。

  其一,朝代更迭。

  段注重视时代变化带来的地名的种种差异,指出除了前面所说的同地异称,还有一种现象,即文献中相同的地名实际上指的不是一个地方,即异地同称。如:

  郳 齐地。……许意郳是齐地,非小邾国。凡地名同实异者不可枚数,如许书邾非邹国,是其例也。……

  其二,民俗语源。

  张永言谈到地名的“民间词源”或“流俗词源”,举了“握发殿”讹作“恶发殿”的例子等。还有北魏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卷四》中“张方桥”讹作“张夫人桥”,皆此类。说明民俗讹变也是地名的重要来源之一。

  鄈 河东临汾地,河东郡临汾,二志同。今山西平阳府太平县县南二十五里临汾故城是也。……师古曰:以其形高起如人尻脽,故以名云。一说地临汾水之上,地本名鄈,音与葵同,彼乡人呼鄈音如谁,因转而为脽字耳。故汉旧仪云葵上。……

  按:地名两个来源,一是基于地貌与人体部分相似,如颜师古所说,一是民间俗语的讹变。

  邬 大原县。二志同。前志曰:晋大夫司马弥牟邑。按弥牟为邬大夫。见昭二十八年左传。前此有邬臧,以邑为氏。戴先生曰:今山西汾州府介休县县东三十五里有故邬城,汉县也。其北魏之邬城,在今介休县东四十五里,俗讹武城。从邑乌声。安古切。五部。……

  义 己之威义也。……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此以地名证羛字。又箸其方音也。凡古地名多依 俗方语。如莲勺呼辇酌。单水呼班水。鲖阳呼纣阳。大末呼闼末。剡呼舌剡反。郦呼蹢躅之蹢。曲逆呼去遇。如是者不可枚数。羛阳读若锜,同也。……

  如果说“民俗语源”是众人的理解误差所致,注释者个人对词义理解不同也会带来地名释义的差异。如:

  澨 埤增水边土,人所止者。……故马融、郑玄、王肃、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惟许慎说异。按水经释为地,与许合。水经者,或谓桑钦所作。然则许正用孔氏古文尚书说也。

  其三,避讳改名。

  

  按:載戴古同音通用,本是古国名沿用作地名,后讹变为同音的“葘”(精母之部),却犯了忌讳。皇帝的诏书改名说明了地名命名的理据之一是避讳,原名不善,字眼不好,统治者故意改名。

  邱 地名。从邑,丠声。去鸠切。古音在一部。今制,讳孔子名之字曰邱。

  按:也属于避讳改字,为了尊重孔圣人而改字。

  综上,段注所释地名名词与普通名词在演变情形、演变原因等方面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都受到语言各要素如语音、词汇、语义、语法以及文字字形演变的普遍规律影响,产生了词义改变、字形变化、双音化等现象。

  地名名词与普通名词的差异则表现为:

  1.读音方面,段玉裁提到了地名正音的重要原则,即乡音在地名正音中的权威性。

  如:

  

  郋 汝南召陵里。……许君,召陵万岁里人也。从邑自声,读若奚。自声在十五部,奚声在十六部,合韵也。许盖用其方言如是。胡鸡切。

  

  从地名读音沿袭方言读音的现象,可推断地名读音较之普通名词读音的稳定性似乎更强。

  2.地名名词的文化色彩义较之普通名词更为浓厚。

  如前面所举例子,地名名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不同时期的人群迁徙、制度沿革、社会心理等都有反映。

(三)考察地名词的聚合关系

段注在地名意义解析方面亦有精彩的同义词辨析。如:

  

  按:阐释了同义词聚与邑的关系,从规模上区分。

  

  按:里、邑、国,亦从规模上区分;巷、壸、弄,有通行地域和阶层等级的区分。

(四)归纳《说文解字》地名说解的相关体例

段玉裁等清代训诂大家的高明处之一是善于归纳前辈著述的体例,阐明原书的理论体系,可辨正讹误。在地名的相关注释中,段玉裁也归纳了许慎说文以及其他学者相关著述中排列地名字或说解地名字的体例。如:

  郗 周邑也。在河内。……按许但云河内,不云某县者,有所未审也。

  

  郢 故楚都。楚芈姓。楚熊绎始居丹阳。……按楚有二郢,所都曰郢,别邑曰郊郢。左传:鬭廉曰: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杜曰:郊郢,楚地。此必非郢都也。故前志曰:江陵县,故楚郢都。又曰:郢县,楚别邑故郢。划然二县。故郢二字正故郊郢之夺误也。许君于他邑不言歫今县方向里数,独此云在南郡江陵北十里。详之者,以见非汉郢县之郢也。……

  

  

  

  郠 琅邪莒邑。按当云莒邑也,在琅邪。如郗,周邑也,在河内之例。……

  邭 地名。左传注多不言名,如毛传云水也,山也,地也,皆是。许君亦不言名,如郣地也,邭地也,以及邑也,国也,皆是。凡言名者,后人所改。……

  郂 陈留乡。陈留郡,二志同。今河南开封府东至归德府西皆是其境。陈留郡属有陈留县。此不云陈留县乡,但云陈留乡,则是举郡名不箸某县也。曷为不箸,有未审也。郖下曰弘农县,鄏下曰河南县,是举郡县同名之例。……

  

  

  沽 沽水,出渔阳塞外,东入海。……按凡曰出某县塞外,某县徼外,某县某方蛮夷中者,皆言其来之远,不可得其地名,故系之某县也。此云渔阳塞外,则非出渔阳矣。……。

  除了上面直接举例,正面归纳体例的各例之外,段注会指出个别歧出的例子,其实是从侧面说明正例。如:

  邟 颍川县。见前志。今地理志云:颍川郡,周承休矦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考后汉书黄琼传封邟乡矦,注引前书周承休矦国,元始二年更名曰邟,与颜本绝异。今按李本、颜本皆非事实。志文当是邟字大书,周承休侯国五字小书注于下。此矦国不与他矦国同,故不以县名为国名也。……。

  按:有不以县名为国名的个别例子,其实说明有以县名为国名的体例。

  还有,指出传抄过程中墨书朱字不分,带来了误解。如:

  鄎 姬姓之国,在淮北。左传隐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杜曰:鄎国,汝南新息县。按此经作息,注作鄎国也。释文云:鄎音息。一本作息。此为注作音也。自墨书朱字不分,而学者惑矣。左传用古文假借字,杜解用说文本字,不与经同,此郑氏注经之例也。……

  除了对许慎《说文》体例进行归纳之外,对其它有关古代文献的体例也有所说明。如:

  

  有时候利用体例辨证讹误。段玉裁擅长依据史实考证地名正误,参阅大量的文献引证。如:

  郙 汝南上蔡亭。汝南郡上蔡,二志同。……按 郙二篆当与郪鄎郋 郹等篆为伍,写者夺之。补缀于此。

  

  鄂 江夏县。二志同。今湖北武昌府武县县西南二里故鄂城是也。江夏有鄂县,故南阳之县曰西鄂。顾氏祖禹曰: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与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又封中子红为鄂王。孔氏以为南阳之鄂,误矣。时楚兵未能逾汉而北也。

  

  指出许慎原书没有,后人窜入的内容,考见许慎原书面貌。如:

  义 己之威义也。……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乡也。按此十二字。乃后人笺记之语。非许语也。邺,内黄皆魏郡属县。羛阳乡本在内黄北二十里。司马绍统郡国志曰:魏郡内黄有羛阳聚。刘注:世祖破五校处。光武纪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李注:羛阳聚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诸本有作茀者,误也。左传: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注:内黄县此有戏阳城。按汉晋皆在内黄北。魏地形志无内黄县。当是并于邺。则羛阳亦在邺矣。故知必后人笺记语也。……

  段玉裁对于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坚持存疑,胪列众说,引导后人思索,显示出科学精神。如:

  

二、《广雅疏证》中的地名说解

王念孙《广雅疏证》卷第九下“释地”所释包括地理矿产方面的词语等,因为雅书类是同义词典,注重的是词语,与段注所释《说文解字》的字书性质不同,表现在其地理类名词的解释中,不拘形体、随音释义现象更为突出。

  《广雅疏证》地理类名词说解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阐明地理类名词的音义关系

王念孙精于古音学,广泛引用各家著述,突破字形的局限,用语音系联诸词语,善用“一声之转”术语,声训术语“之言”等。如:

  

  同上条:泽之言宅也,水所宅也。

  “坟堬埰墦埌垄培塿邱陵墓封冢也”条:坟封墦一声之转,皆谓土之高大者也。

  

  同上条:墦之言般也,方言云般大也。山有墦冢之名,义亦同也。

  同上条:宰与埰声相近,故冢谓之埰,亦谓之宰,官谓之寀,亦谓之宰,事谓之采,亦谓之縡,方言注云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曰埰,其失也凿矣。

  “隒澳辱厈浦浔滨潀湄浖汜坟漘陴涘垠厓也”条:厈与崖岸之岸声相近也。

  同上条:浦者旁之转声,犹言水旁耳。

  同上条:潭与浔通,古者潭浔同声。

  同上条:滨与边声相近,水滨犹言水边,故地之四边亦谓之滨。

  同上条:厓岸垠堮一声之转。

  “濆泉直泉也直泉涌泉也”条:沸濆一声之转。

  

  

  归纳地理类名词的同源词族,如:

  

  “隒澳辱厈浦浔滨潀湄浖汜坟漘陴涘垠厓也”条:日边谓之脣,水厓谓之漘,屋宇谓之宸,声义并相近也。

  讨论联绵字。如:

  “隇 阻陂阤险也”条:隇 威夷倭遟并字异而义同。威夷之为倭遟,犹陵夷之为陵遟矣。

  阐述地理类名词得名之由。如:

  

  破通假字,如:

  “湖薮陂塘都田亢厈泽埏衍皋沼池也”条:司马彪注云斥,小泽也,本亦作尺。……鴳在斥中,故曰斥鴳,作尺者,假借字耳。

(二)考察地理类名词的聚合与组合关系

用“对文”“散文”术语说明同义词的关系。如:

  “隒澳辱厈浦浔滨潀湄浖汜坟漘陴涘垠厓也”条:对文则穷渎之厓为汜,通渎之厓为溦,散文则溦汜通称。

  同上条:影宋本陴涘二字误入曹宪音内,涘字又误作洠,皇甫以下诸本皆误作洋,集韵类篇有洠字,音迷浮切,引广雅陴洠厓也,则所见已是误本。案说文玉篇广韵俱无洠字,盖涘伪为洠,洠又伪为洋耳。今订正。对文则穷渎之厓为汜,通渎之厓为溦,散文则溦汜通称。

  

  指出异词同训现象。如:

  “湍濑也”条:湍濑与碛异名而同实。

(三)关注地理类名词语的历时变迁

王氏疏证关注到方言差异对地理类名词语分布的影响,用“语转”术语说明词汇在历时和地域等层面的差异。

  “都野孟豬彭蠡少原振泽渚毗沛泽雷泽幽都”条:都豬古同声,豬野休屠,语之转,皆取停水之义。孟豬亦犹是也。

  “坟堬埰墦埌垄培塿邱陵墓封冢也”条:埌亦垄也,语之转耳。众经音义卷七引通俗文云邱冢谓之圹埌。

  同上条:盖自秦以前,皆谓葬而无坟者为墓,汉则坟墓通称。

  “隒澳辱厈浦浔滨潀湄浖汜坟漘陴涘垠厓也”条:陴犹濒也,语之转耳。

  “岣嵝谓之衡山”条:案岣嵝犹穹隆,语之转也,若车枸篓或谓之穹隆矣。(四)阐释《广雅》地理类名词说解相关体例如:

  “隒澳辱厈浦浔滨潀湄浖汜坟漘陴涘垠厓也”条:若然则溦汜当与谿谷沟渎同列于释水,何得与漘隩坟涘同列于释邱而总之以厓岸之名乎?斯不然矣。

  王氏疏证在说解时广泛引用多家著述,并敢于立论。如:

  “湖薮陂塘都田亢厈泽埏衍皋沼池也”条:吾意今吴越之交,自莫釐武山以东至平望八赤之间,皆古震泽地也,特世代荒远,川隰更移,故其迹不可寻耳。

  但对于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王氏疏证亦十分谨慎。如:

  

三、结语

综上,段注和王氏疏证都是训诂学名著,其地理类字词的相关论述篇幅不一,但立论精妙,既反映出治学共性,亦有个性。

  共性表现在:第一,段、王治学态度严谨,立论往往建立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敢于作决断,对己所不知的问题亦勇于阙疑;第二,段、王文字音韵训诂语法基础扎实,将语言作为一个综合系统来开展研究,精通古音,注重词义引申,对词语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有深入的了解,做到了形音义通解;第三,都具有历史发展眼光,肯定字词的变异,在探究语言文字问题时注重考察语言文字的社会因素、时代发展、地域差异。

  个性也十分鲜明:段注考字,以字为研究对象,字形为其立论抓手,兼及音、义及搭配,阐述了与地名相关的读音、字形、表义甚至构词等问题,反映出段注的语言发展观,对本义、引申义的看法,对字和词的看法等。王氏疏证考词语,以词为研究对象,词义为抓手,对词的各种聚合关系如同义词、同源词十分关注。段、王皆大家,我们取其一隅,从其地理类字词相关研究入手,初步总结其治学经验,对地名的语言学研究大有裨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