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NP的VP”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结构,其中心语为动词或动词词组,而整体结构表现为体词性,充当主语或宾语,这一特殊性引起学界的长期讨论。然而,“NP的VP”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尚未受到重视。本文调查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NP的VP”的使用情况,归纳偏误类型并提出教学建议。
讨论“NP的VP”句法性质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就整个结构的功能性而言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动词性结构说;一是名词性结构说,有传统“名物化”说、“的”字标句词或中心语决定的“名物化”说、“指称性主谓结构”说、“名包动”说以及生成句法的DP性质说(也有认为是CP);第三是综合说,以“动名连续统”来解释。就其内部成分看,其中,生成学派主要认为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由功能性范畴“的”扩展或投射所致。认知派认为该结构是名物化结构,而名物化同一个动作行为的不同识解方式,原来的“过程”被整体打包成一个用以指称的成分,其中“NP”作为指称VP的参照体。此外,还有讨论该结构中N或V的类型以及整个结构的篇章属性等。鉴于本文应用型研究目标,我们对诸家说法仅作为背景参考,暂不做理论驳议(另文待续)。
总体看来,“NP的VP”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指称动作或事件,具有体词性。为了方便教学研究,我们称之为名物化结构。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中名物化的VP并未发生形态上的变化。“NP的VP”的体词性特征不仅表现能充当主语或宾语,也表现在V的其他语法功能上——可以受形容词定语、数量词修饰(如“他的惊人转变”“这个词的多种表述”)。此外,V的时体特征弱化,不能后接“着、了、过”这些表时体的语缀,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通常不能进入该结构,一般情况下,“被”字句不能进入该结构。由此,我们认为,尽管“NP的VP”中V不发生形态变化,但仍获得名词性特征,具有指称的表述功能,发生了名物化。
一、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NP的VP”使用情况及分析
不少学者研究名物化对语言表达水平的影响,例如,Vinh To、Thao Lê、Quynh Lê(2013)对比分析了雅思7分和5分写作中的名物化使用情况,发现名物化是专业写作中词汇密度的区别性特征,并影响可读性,且建议在专业写作中强调名物化的使用。Hu Jian(2016)对比了新加坡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专业写作中语法隐喻的使用情况,其中包括名物化,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专业写作中“名物化”的使用频率高于新加坡英语学习者,而接近于英语母语者,这是由于中国的英语教学标准化要求更高。但是探讨汉语中介语名物化与语言表达水平关系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见,所以对“NP的VP”这一典型的名物化结构的探讨很有意义。我们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A级、B级和C级三个考试等级中分别抽取100篇HSK作文进行“NP的VP”结构(含“对NP的VP”)的调查,统计下面四类情况:出现“NP的VP”结构的作文篇数、出现三个以上“NP的VP”结构的作文篇数、“NP的VP”出现的总数、进入“NP的VP”结构的不同的V的数量,见表1。
表1: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不同级别学习者“NP的VP”使用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NP的VP”的使用频率与汉语学习者的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从汉语等级水平C到A,出现“NP的VP”结构作文篇数的增加,说明汉语学习者的水平越高,其在写作中越倾向于使用“NP的VP”结构。“NP的VP”结构的数量和出现三个及以上“NP的VP”结构的作文篇数的增加,说明汉语学习者的水平越高,其使用“NP的VP”的频率也越高。而“NP的VP”中不同VP的数量的增加,不仅体现学习者词汇量的增加,也体现出学习者使用“NP的VP”的熟练度和灵活性增加。
“NP的VP”使用倾向性、频率、灵活性与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较复杂的。一方面,是因为“NP的VP”这一结构具有一定的习得难度,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灵活使用“NP的VP”的能力越强;另一方面,是由于“NP的VP”使表达更加连贯、简洁,且具有客观性,能够增强书面表达效果。
“NP的VP”是一个名物化结构,而动词名物化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Halliday(2004)指出,名物化是一种成人表达(adultdiscourse),是一种创造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方式,然而儿童语言中相对缺乏。Martin(1984)指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一般只会“speak congruently”,不会使用名物化这类表达。而且Milne(2000)也指出,如果学习者想在二语交际中被视为平等的成人对话者,或者说想要更好地理解母语者的话语,那么就需要加强对名物化表达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名物化是一种“成人化表达”,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表达需求达到相对较高的阶段,才能很好地使用,“NP的VP”是汉语中的名物化表达,亦是如此。
“NP的VP”也具有名物化的表达优势。名物化将一个以V为核心的句子“打包”,以主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的身份进入另一个句子,增加了句子的信息密度,将几个句子的内容融合进一个句子,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炼,但也更加抽象。通常来说,书面文体中使用“NP的VP”等名物化结构的频率更高。曲英梅(2009)对通俗小说、技术商贸、学术科技、新闻报道这四种文体,60篇文章中所出现的名物化结构分布情况作出了统计,结果显示出名物化结构在各种文体中分布密度的趋势为:新闻报道>学术科技>技术商贸>通俗小说。名物化结构的表达更显严谨和正式,在书面文体和正式场合中使用也更广泛。
另外,“NP的VP”通常表达已发生或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含有一定的客观性。“NP的VP”表面上看是一个领属结构,而领属结构通常具有预设功能,如,“我的哥哥”这一短语预设了“我有哥哥”这一信息。“NP的VP”也具有预设功能,这一功能让交际双方都预设所述内容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或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或泛述性客观事件,从而,提供背景或条件信息,增强了话语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除此之外,“NP的VP”经常是复现上文的内容,至少有一个N可以从篇章语境中找到它的复现形式或同义、近义词,这保证了衔接关系的建立,从而使得篇章更连贯。
因此,随着汉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其接触的正式语体增多,词汇量增加,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具有使用名物化结构的表达需求和语言能力,这都促使学习者习得并运用“NP的VP”结构,也体现出将“NP的VP”列为语法点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二、“NP的VP”的主要偏误类型
名物化主要是母语的一种“成人化”的表达,对二语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为了探索“NP的VP”的学习和教学的重难点,我们选择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考察其使用偏误情况,主要包括“NP的VP”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NP的VP”与句中其他成分的搭配问题,不考虑字形和汉字误代等汉字和词汇内部的问题。根据抽样调查分析,可概括出如下几种偏误类型。2.1 V的误代
VP是“NP的VP”的语义核心,但汉语学习者往往在VP的选择上出现偏误。如:1)*父母对孩子的生存有巨大的影响。从孩子一落地,他就开始认识世界,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父母亲。
2)*随着(处在)独生子女的环境,孩子很容易当(变成)“小皇帝”,为了(因为)父母亲的宠坏变得自私。
例1),“生存”意为“保持生命,活着”,根据上下文意思,这显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应替换为“成长”或“发展”。例2),“宠坏”是一个动结式词组,对客体“孩子”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在以“父母亲”为参照体指称这一动作的情况下,使用“宠坏”并不合适,此处“宠坏”应替换为“宠爱”。
2.2 结构内部成分错位
“NP的VP”本身是一个形式上较简洁的结构,但NP和VP的扩展可使该结构信息容量大增,各种修饰语的配置也更复杂。结构中的成分与“的”的相对位置容易出现错位的偏误。例如:3)*二手烟对人体的影响往往超过对吸烟人的本身危害。
4)*找到自己须要你超出社会的约束,而流行音乐就是约束青年的提高个人素质的一个社会因素。
例3)中,“本身”是对“吸烟人”的复指,而“本身”与“危害”并不构成独立词组,因此“本身”应该置于“吸烟人”之后,“的”之前。例4)中,“的”之后的“VP”为动宾词组“提高个人素质”,这明显是从英语领属性 ing分词结构迁移过来的,但汉语的“NP的VP”结构中VP为动宾式的接受度较低,其及物性大大削弱,宾语需要前置于“的”之前,再加上“青年”与“个人素质”之间具有领属关系,因此可表述为“青年个人素质的提高”。
2.3 “的”的遗漏
当介于NP和VP间的“的”遗漏后,就成为“NP+VP”,在某些情况下,主谓结构可直接作主语或宾语,例如:5)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6)我去不去跟你有什么关系?
例5)中,“经济”和“发展”是主谓关系或定中关系,“经济发展”中可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使用;而6)中,“我”和“去不去”是主谓关系,“跟你有什么关系”允许小句作为其主语。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必须采用“NP的VP”结构,否则成为偏误。例如:
7)*此时最需要的是家人的鼓励和不放弃的精神鼓励。
8)*该公司曾在我领导及公司职员努力奋斗下,曾连续四年荣获五大杰出公司的荣誉。
例7)中,“不放弃的精神鼓励”与其前的“家人的鼓励”并列,应都为体词性的,其中“不放弃的精神”应为“NP的VP”中的NP,而“不放弃的精神”与VP不能直接相接,其间应加上“的”。例8)中,“在……下”结构中要求体词特征性成分,“我领导”和“公司职员努力奋斗”两个主谓结构的主谓之间须加“的”。
2.4 “的”的误加
“NP的VP”中的NP可为定中结构,而定语和中心语本身就可用“的”连接,但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使语言简洁流畅,符合韵律节奏,会省去结构中不必要的“的”,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但留学生在输出复杂的“NP的VP”结构时,会出现冗余的“的”字,例如:9)*五〇年代后,许多的新社会工具的出现,如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等物品,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经过一个从前未见过的改变。
10)*对他们的身心的成长(发展),都有害处。
例9)数量限定词“许多”可以直接修饰“新社会工具”,其后“的”应去掉,即为“许多新社会工具的出现”。例10)中,通常我们不说“身心成长”或“成长身心”,我们说“身心发展”,因此“成长”应替换为“发展”;除此之外,“他们”是“身心”的领格,然而为表达简洁流畅,在该结构中,“他们”与“身心”之间的“的”应省去,修改为“他们身心的发展”。
2.5 与“NP的VP”结构搭配成分的误代
“NP的VP”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而且也常常做介词的宾语。在汉语学习者运用“NP的VP”作为一个整体与句中其他成分进行搭配时,也会出现选用谓语或介词不当的偏误。例如:11)*如果病人自己没有能力或勇气去自杀,而要求亲友的帮助,身为亲友的你又会协助他安宁的死去呢?
12)*在他的同意下结束他的生命。
例11)中,“要求”的语气太过强硬,“亲友的帮助”的谓语动词“要求”应该替换为“请求”。例12)中“他的同意”位于介词构式“在……下”表示条件,“在……下”结构的确经常说明条件和环境,但“他的同意”不仅是“结束他的生命”的条件,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先后顺序,因此,“在……下”应该替换为“经过”,才能表达条件和先后顺序两种语义关系。
三、“NP 的 VP”的教学建议
3.1 “NP的VP”的教学重难点
由于“NP的VP”作为名物化结构具有习得难度,而且NP和VP扩充后结构会变得更加复杂。通过上一节中总结的偏误类型,反映出英语母语者学习“NP的VP”的一些重难点。3.1.1 词语选择
词语搭配和近义词辨析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人们在学习第一语言时已经通过母语建立起概念和现实世界的联系,第二语言的搭配时常常会借助第一语言的认知基础和意象关系,但往往不同语言的民族在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中也表现出在语义、语法、语用习惯、搭配习惯上的差异。作为非母语者,往往会直接套用母语规则或过度泛化已学的语言知识,也不易感知近义词的细微差异。因此,词语选择不当和近义词误代往往成为二语学习者常见的偏误。此外,并非所有动词都能进入“NP的VP”这一结构,但动词进入“NP的VP”的可接受度受语境影响很大。通常来说,除了“爱、笑、哭、死、骂”等少数几个词外,单音节动词不能进入“NP的VP”结构。但在一定语境下,如对比或并举的情况下,不少单音节动词都能够进入“NP的VP”。例如:
13)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于做集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
14)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那巍巍的昆仑山一样。
另外,从语义上看,詹卫东(1998)总结了“关系动词、‘~得’动词、粘宾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准谓宾动词”六类绝对以光杆形式不能进入“NP的VP”的动词类型,并从“动作性”和“事件性”做出解释,而王冬梅(2002)提出的“及物性”所涉及的八个方面(动作参与者数目、动作性、时间性、施力程度、瞬时性、意愿性、受事的个体化程度、受事的受影响程度)进行考察,认为动词的及物性越高,越不容易出现在“N的V”结构中,因此,“N的V”中V的动词性较弱。这些规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都不能很好地对进入“NP的VP”结构的动词进行彻底的解释,在一定语境下都可打破其提出的标准。例如,“她对我们的进来仿佛毫无察觉”就否定了詹卫东所说的趋向动词不能以光杆形式进入“NP的VP”的说法。而“在帝国主义的强迫下,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又否定了王冬梅提出的“NP的VP”中动词施力程度低的特征。
“NP的VP”的本体研究的不充分造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而且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一般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涉及的语法术语过多,条目较繁琐,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母语者来说可以根据语感自然地判断,但对非母语者来说,要完全掌握进入“NP的VP”的动词特点是非常困难的。
3.1.2 “的”的隐现规律
当“NP的VP”中的NP和VP都是简单的独立名词和光杆动词,如:中国的崛起、老师的批评等,该结构中必定只有一个“的”,且只能置于N和V之间。但“NP的VP”中NP也可能是复杂的偏正结构,如:很多家长的抱怨、公司破产的消息的扩散、爱我的亲人的离去、窗外鸟儿的鸣叫等,其中“的”的数量则可能多于一个,但可能也只需要一个。其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独立使用NP时,NP中没有“的”,进入“NP的VP”后NP也没有“的”。例如:
1)很多家长——很多家长的抱怨
2)许多新技术——许多新技术的出现
3)她爸爸——她爸爸的批评
(2)独立使用NP时,NP中有“的”,进入“NP的VP”后NP中的“的”可省去。例如:
1)窗外的鸟儿/*窗外鸟儿——窗外鸟儿的鸣叫
2)他们的身心/*他们身心——他们身心的发展
3)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市场中不确定因素——市场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结构助词“的”的隐现机制与板块原则相关。我们将内部不含“的”的偏正结构称为“板块”,内部含“的”的偏正结构为“非板块”,如烈士陵园——烈士的陵园、北京烤鸭——北京的烤鸭、国家政策——国家的政策。但板块和非板块在意义上可能有差异,而且有的板块没有对应的非板块,如:数学老师、信息技术等。而“临时板块”由非板块临时隐去“的”构成。当非板块作为一部分构成更大的结构时,在不影响意义的情况下,“的”常常会被隐去,即构成临时板块。因此,在上述结构中,“窗外的鸟儿”“他们的身心”“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在进入更大结构时,就隐去了原来结构中的“的”,前提是并不影响语义。虽然即使不隐去“的”,“窗外的鸟儿的鸣叫”“他们的身心的发展”“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等短语也不影响语义的表达,但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不能清晰地突出短语的语义核心。
(3)独立使用NP时,NP中必须有“的”,进入“NP的VP”后NP中也必须保留“的”。例如:
1)保护环境的短片/*保护环境短片——保护环境的短片的播出
2)朋友的狗/*朋友狗——朋友的狗的走失
3)爱我的亲人/*爱我亲人——爱我的亲人的离去
非板块进入更大结构时能够隐去“的”的前提为“不改变意义”。在上述结构中,“保护环境的短片”若压缩为“保护环境短片”,则难以判断其结构和语义,因此不能隐去“的”。“朋友的狗”不能压缩为“朋友狗”,因为“朋友”和“狗”之间是可让渡的领属关系,“的”不能省略;“爱我的亲人”压缩为“爱我亲人”,则变成了另一个动宾结构。因此,当隐去“的”后,结构的类型和语义会发生变化或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则应以保留“的”的形式进入更大的结构。
“的”在定中结构中的隐现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但是,其基本原则在以名词为中心和以谓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中都是相通的。
3.1.3 修饰成分的位置
除了会增加“NP的VP”的复杂性外,当N扩展了名词性领属词,还会出现N跟“的”的位置关系可前可后的情况。例如:1)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
2)收入的增长——运动员的收入增长/运动员收入的增长
虽然这两类结构在语义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的”之前的NP代表了话题,在具体语境中,母语者会有一定的选择倾向。例如:“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话题为“中国”,而“中国经济的发展”的话题为“中国经济”;“运动员的收入增长”的话题为运动员,“运动员收入的增长”的话题为“运动员的收入”。虽然这一类名词性修饰语的位置对语义的影响不大,但具有一定的语篇意义。对于中高级学习者来说,有必要进行区分,有利于在阅读中把握文章思路,也可以使文章更自然、流畅。
VP中扩展的修饰语也会使得结构中各成分的位置变得复杂。
(1)VP修饰语位于“的”之后,例如:
1)经济的快速增长
2)他的突然死亡
(2)VP修饰语位于“的”之前,例如:
1)他们日后的发展;
2)王教授在北京的演讲;
3)她在学习上的努力。
(3)VP修饰语位于“的”之前或之后皆可,例如:
1)毒品的巨大危害——毒品巨大的危害
2)他们的精彩表演——他们精彩的表演
当修饰语表示“性状”时,一般位于“的”之后。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的”和状语形尾“地”在语音上同音造成的。例如:“经济快速地增长”和“经济快速的增长”在语音上是没有差别,但前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后者是一个名词性词组。为了表意清楚,我们将这一类修饰词置于“的”之后以区别。
通常来说,当修饰语表示“时间”“地点”或“范围”时,位于“的”之前,这些修饰语与NP共同修饰VP。这是因为它们进入主谓句作状语时,不需要加入“地”,例如:“他们日后会发展起来。”“王教授在北京演讲。”“她需要在学习上努力。”因此,为了保证“NP的VP”对VP的凸显,我们仍将“的”置于VP之前,而修饰语置于NP和“的”之间。
某些修饰语并不能进入主谓句修饰动词,但可以嵌入“NP的VP”结构成为定语,它们既可位于“的”之前,也可位于“的”之后。例如,我们不说“毒品巨大危害社会”,也不说“他们精彩表演”,但“巨大”“精彩”可分别插入“毒品的危害”“他们的表演”,构成“毒品的巨大危害/毒品巨大的危害”、“他们的精彩表演/他们精彩的表演”。
3.1.4 “NP 的 VP”的使用条件
“NP的VP”具有了体词性特征,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当“NP的VP”中充当主语时,对谓语有一定要求。陈庆汉(1996)将其总结为八类:判断类动词、标志类动词、引起类动词、使令类动词、增减类动词、形容词、主谓短语、动作动词,但动作类出现得较少,“NP的VP”后接的谓语主要由非动作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陈庆汉(1996)还对“NP的VP”作宾语时其述语中心的动词类别进行了总结,共十一类:心理动词、感知类动词、增减类动词、存在类动词、标志类动词、判断类动词、获取类动词、遭受类动词、强化维持类动词、引起类动词、动作动词。前十类都属于体宾、谓宾兼带的动词,而且不表示具体动作。詹卫东(1998)认为,准谓宾动词和普通体宾动词都不能接“NP的VP”作宾语,只有真谓宾动词和判断动词能够后接这一结构。
通过以上归类分析,可以发现“NP的VP”与非动作动词的搭配情况较多,可以与“NP的VP”的动作动词一般只有“看到、听到”之类。这主要是因为“NP的VP”的核心是VP,与结构外的谓语或述语进行语义匹配的也是VP,结构中的VP指称动作或事件,相对比较抽象,因此也不易与实际的动作产生语义关系。此外,“NP的VP”也经常与介词或介词词组搭配,常见的有:“在……上/下/中、通过、经过、根据、按照、为了”等等。而介词相对较抽象,其搭配问题本身也是一大难点。
3.2 “NP 的 VP”的教学策略
“NP的VP”是汉语中典型的名物化结构,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可是该结构能够使表达更显严谨、简洁,满足中高级学习者的表达需求,有必要将其纳入语法点进行教学。针对以上讨论的主要偏误和教学重难点,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3.2.1 助词“的”和偏正结构的知识铺垫
从结构上看,“NP的VP”是体词性偏正结构。由此,我们开展“NP的VP”教学就需要助词“的”的基本用法和偏正结构基础知识的铺垫。“的”的基本用法是置于名词和其修饰语之间,修饰语可以为名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动词或词组,修饰语可能表领属、数量或性状特征。这一用法构成了最常见的名词性偏正短语。“NP的VP”与一般的偏正结构在表层结构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只不过其中心语是动词。偏正结构具有可生成性,在不考虑语言习惯和人们记忆容量的情况下可以不断扩展。然而,当一个偏正结构进入另一个偏正结构时,考虑到语言的经济性和结构层次的清晰性,“的”有时候可以隐去,有时候不能隐去,其中“的”具有一定的隐现机制。这适用于一般的名词性偏正短语,也适用于“NP的VP”。因此,在进行“NP的VP”教学前,需要有助词“的”和偏正短语的铺垫。
3.2.2 循序渐进,灵活处理
“NP的VP”结构的简繁跨度很大,比如,“他的解释”是“NP的VP”结构,“对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又一次生动诠释”也是“NP的VP”结构,但二者的结构层次却有很大差别。然而在教学中,最初只需讲解简单的“NP的VP”结构即可,说明N与V之间的语义关系,并补充“对V的N”结构,随后可以将N扩展为NP,V扩展为VP,添加其他表时间、地点和范围的修饰语,这时需要考虑偏正短语中“的”的隐现规则和修饰语与“的”的相对位置。甚至有时候,NP可以省去,而只留下表时间、地点和范围的“修饰语+的+VP”,例如:物质上的帮助、在上海的约会、未来的发展等等。“NP的VP”教学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NP的VP”对进入结构的NP和VP都有一定限制要求,“NP的VP”的使用条件也与语义搭配相关。而这些语义规律通常不是绝对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和不同人的语感。例如,一般认为能愿动词不能进入“NP的VP”,但史铁生的散文《我的梦想》中出现了“我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虽然这一类句子结构复杂,但它基于共同的认知基础之上,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对这种特殊的“NP的VP”,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表达需求,灵活处理,适当讲解。
3.2.3 重视语感教学
关于“NP的VP”本体研究仍在探索中,动词进入该结构的条件仍没有一个简明而全面的标准,“NP的VP”结构与其他成分的搭配仍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明。然而汉语母语者虽然对这些规律没有清晰明了的印象,但却可以自然准确地运用,其原因便在于母语者具有从小培养起来的语感。邢公畹(1981)认为语感是“某一民族语言的说者对本民族的语言的感性认识”。王培光(1999)提出,语言分三个不同层次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感、语言的理性认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儿童首先习得听说读写的能力,随之语言规律内化后发展出语感。“语感”并非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内化生成的。因此,非母语者也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得。
母语的习得过程中,往往不是各种语法规律的学习,而是在大量言语输入和相互交际中,不断内化规律的过程。而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学习者并非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也缺乏语言环境和充沛的语言输入,语法规律的教学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是要求学习者将语言能力由第三层次向第一、二层次转化。以语法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法翻译法”,它强调语法规则的掌握,能较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在中高级语言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对于“NP的VP”本体研究尚未完全成熟的结构,这种方法便不能充分发挥优势。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完善“NP的VP”的本体研究,另一方面,针对“NP的VP”的教学,我们要更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感,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充分的练习中,培养起自然的“语感”,并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输入包括书面的和口语中的,练习包括脱离语境的操练和交际性练习。
“NP的VP”能够通过间接的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信息,具有回指的功能,衔接上下文,这在篇幅稍长、内容充足的文章或对话中都能够合理编入,因此增加学生对中长篇文章的阅读,有利于增加“NP的VP”的输入。同样,在较正式性口语中,“NP的VP”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可增加新闻或演讲方面的听力输入。
结 论
对于“NP的VP”的本体研究一直是语法界的一个热点。但尽管对外汉语教材、考试中都出现了大量“NP的VP”结构,但该结构尚未列入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也未引起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注意。本文试图抛砖引玉,探索“NP的VP”在二语教学中的问题。“NP的VP”是汉语中较典型的名物化结构,而名物化结构是一种成人化的表达,在语言学习的一定阶段才能够习得。我们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不同水平等级的作文进行统计,发现汉语水平越高的学习者,其使用“NP的VP”结构的倾向性、频率和灵活性都更高,完全符合名物化结构的习得规律。同时,“NP的VP”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严谨、客观及连贯,能够提高书面语表达水平,也体现了对“NP的VP”进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通过对汉语学习者的偏误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结构对语境的较高依赖度以及结构扩展,造成了“NP的VP”的学习难点,提出了词语选择、“的”的隐现规律、修饰成分的位置以及“NP的VP”的使用条件这几个教学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好“的”和偏正结构的良好铺垫;针对NP和VP的扩展,应循序渐进,灵活处理;由于该结构的使用受语境制约,应重视语感教学,增加学习者中长篇正式文体的阅读以及相应的听力输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