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否定表达的修辞功能※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学术 热度: 15921
吴礼权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

  否定表达的修辞功能

  吴礼权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

  否定表达决不仅仅是语法问题。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否定表达往往是一种修辞行为,内蕴深刻的意涵。因此,凡属修辞行为的否定表达,一般都具有特定的修辞功能。有的是为了化抽象为具象,有的是为了化平淡为生动,有的是为了突显强化某种语意印象,有的是为了柔化语气显得礼貌,有的是为了突显被动而赢得同情。当然,还有其他修辞功能。

  否定表达 修辞行为 辞格 修辞功能

  否定与肯定,是一组相对的语法范畴,是语法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否定问题,近年来语法学界讨论得颇多。否定表达,看起来是语法问题,其实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否定表达形式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修辞意涵。也就是说,否定表达往往有其特定的修辞功能。

  长期以来,由于汉语语言学界语法与修辞研究分工太细,事实上已经造成了语法学界与修辞学界“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样,对于许多语言现象,大家都像是盲人摸象一般,仅局限于自己观察的视角,因而对现象本身的观察就不够全面,结论当然也就不够确当。对于否定表达问题,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以前在大家的印象中,否定表达是语法问题,所以应该由语法学者们讨论解决。修辞学者关注的多是辞格等修辞学常触及的问题,否定表达的问题从未进入他们的视野,当然不会考虑否定表达中是否还有修辞问题。事实上,当我们认真清理汉语修辞现象时,却发现汉语修辞现象中有很多是与否定表达分不开的。就目前我们视野所及,至少如下一些汉语修辞格是与否定表达密切相关的,它们的修辞功能事实上是经由否定表达来实现的。

一、比喻辞格的否定表达

根据我们的调查,就汉语修辞来说,比喻辞格中通过否定表达来实现其特定的修辞功能的最为常见。众所周知,比喻乃修辞之母。正因为如此,比喻辞格在结构形式方面也就显得异常复杂,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所作的分类也不统一。荡开分类名称与概念的纠葛,就比喻现象及其结构形式本身来看,以下的比喻与否定表达关系最为密切。

  一是“反喻”,又称“非喻”或“否定式比喻”。这种比喻与普通的“明喻”(即“A像B”式)结构形式相同,只有一点相异,这便是“喻词”不用“像”、“好像”、“似”、“如”等;跟“隐喻”(或称“暗喻”)喻词常用判断词“是”的情况也有不同,它的喻词常用否定副词配合“像”、“是”等构成。这种比喻表面上明确否定了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实际上仍然是在借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来让接受者产生相似联想,从而起到生动再现或说明所描写事物的某一性状。因此,这种否定表达的比喻便有了一种明显的修辞功能,这便是化抽象为具象、化平淡为生动的效果。如:

  (1)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3)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是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以上三例虽是汉语不同历史时期的比喻,但都属于“反喻”一类。例(1)有两个比喻,前一个比喻的本体是“我心”,喻体是“石”。后一个比喻的本体也是“我心”,喻体则是“席”。两个比喻的喻词都是否定副词“匪”。这两个比喻,从表面上看是在否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但实质上却真真切切地将两者作了联系搭挂,从而在对比中强调了本体“我心”坚于“石”、硬于“席”的程度,以此表达了女子对负心男子决绝的态度。很明显,这种否定表达的比喻从接受效果上看,明显比直言“我心不可转也,我心不可卷也”要自然得多,也形象生动得多,情感展露更显得鲜明坚决得多。例(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一个“反喻”。它的本体是“墙角数枝梅”(因诗有字句上的限制而承前省略了),本体是“雪”,喻词是“不是”。诗人之所以要将梅花与雪联系搭挂到一起,是因为梅花在颜色上与雪相似。但是,梅花有香气,而雪却没有,所以诗人又用“不是”予以否定,说梅花不是雪。不过,虽然否定了梅花不是雪,但毕竟事实上将梅花与雪联系到了一起,这就必然会引起读者由雪而联想到梅花,了解到梅花盛开时那种洁白的形象。可见,这样的否定表达事实上是有强化形象、突出语意重点的修辞功能。例(3)“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也是一个“反喻”。本体是“相宜的事业”,喻体是“雨后的菌子”,喻词是“并非像”。从逻辑上看,本体与喻体之间就不具备充分的相似性。作者之所以要将这并不具备充分相似性的两者联系搭挂到一起,目的是要借喻体的形象性让接受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从而让抽象的本体“相宜的事业”在联系搭挂中化抽象为具象,使表达生动形象。

  由上述三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语中否定表达的“反喻”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与它有特定的修辞功能密不可分的。

  二是“交喻”,是一种以不同喻体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类型。在这种比喻中,语意相反的两个喻体,不论是从正面说的喻体在前,还是从反面说的喻体在前,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喻体是以否定形式来表达的。这样,客观上就形成了几个喻体之间肯定与否定的并立对比。因此,这样的比喻从修辞功能上看,就会既有化抽象为具象的效果,也有在对比中强化语意的效果。如:

  (4)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5)文章的结尾最好能让读者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千万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徐仲华《文章的结构》)

  (6)如今,出身不再是我们之间的鸿沟,然而我看见了新的裂痕,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工作,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不再是风,不再是水,不再是港湾,我只是一朵飘在空中的云,无依无靠……(王周生《陪读夫人》)

  例(4)意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民风,天才就没有适宜的成长环境”。但是,这个道理作者没有这样直白地讲出来,而是通过两个比喻来表达。两个比喻的本体都是“这样的风气的民众”,喻体分别是“灰尘”、“泥土”,分别以“是”与“不是”为喻词,肯定与否定结合,正反对比,形象而有力地说明了所要说明的道理。例(5)是两个变体的比喻,若予以结构还原,则是:“文章的结尾要像吃饭,让人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不要像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让人觉得倒胃口”。前句从正面设喻,后句从否定的角度作比,在比类搭挂与对比对照中强化了所要表达的主旨。例(6)是四个比喻连续铺排,前三句都用“不再是”为喻词,第四句用“只是”为喻词,三个反喻衬托一个正喻,将陪读夫人身在异国、漂泊无依的情感苦痛与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之让人无限感慨。

  三是“回喻”,或称“迂喻”或“迂回喻”,是一种先提出喻体,再否定喻体,从而引出本体的比喻类型。这种比喻,由于突破了比喻文本建构的常规结构模式,因此在修辞功能上既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也有化抽象为具象、化平淡为生动的效果。如:

  (7)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

  站在高山往西瞧,朵朵白云山上飘,不是云,原是钻井工房搭山顶。

  站在高山往下望,井场流水翻黑浪,不是水,原是原油出闸展翅飞。(青海民歌《站在高山上》)

  (8)荒野里偶尔能看见一种树,树枝上密密麻麻挂满果实。那不是果实,都是鸟巢。这种鸟非洲人叫做黑头织鸟,织的巢像口袋一样,挂在树枝上。(杨朔《生命泉》)

  例(7)第一个比喻的喻体是“白带”,本体是“新开(盘山)公路”;第二个比喻的喻体是“白云”,本体是“(山顶上的)钻井工房”;第三个比喻的喻体是“流水”,本体是“原油”。由于三个比喻都未采用寻常的“A像B”比喻结构形式,设喻形式新颖,因而达意表情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效果。例(8)的情况亦然。

  四是“引喻”,或称“对喻”或“扩喻”,是比喻中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为一个句子(有时是多个句子),前后并立,中间不用喻词绾合。有时,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喻体就像是一个引桥,铺垫好后引出本体上场,所以称之为“引喻”;有时本体在前,喻体之后。如果本体与喻体都各为一个句子时,在形式上极类于对偶,所以又称为“对喻”。因为本体与喻体都是以句子或几个句子的形式出现,所以这样的比喻与一般的比喻明显不同,故称之为“扩喻”,即“扩大的比喻”之意。从修辞功能上看,这样的比喻一般都有视觉上的对称平衡之美,表意上的酣畅淋漓之美,同时也有化抽象为具象、化平淡为生动的效果。“引喻”以否定式表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本体与喻体的句子都会出现否定词“不”(或“无”),古代汉语中尤其如此。如:

  (9)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

  (10)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11)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1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13)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是美国历届总统中的佼佼者,也是“二战”中世界公认的反法西斯英雄。然而,大山近处不显高,仆人眼里无伟人。罗氏尤喜在椭圆形的总统办公室里与美人单独幽会。……(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例(9)、(10)都是对句形式的“引喻”,本体居后,喻体在前。前句既是后句的喻体,又是后句的起兴与铺垫,表意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显得婉约含蓄,视听觉上还有一种整齐对称之美。例(11)、(12)则是三句铺排的“引喻”,前二句是喻体,后一句是本体,说理形象生动而且有力,别具一种浩浩汤汤的气势。例(13)也是对句形式的“引喻”,但两句所用的否定词不一样,前句是“不”,后句是“无”,整齐之中有变化,别具一种审美趣味。

  五是“较喻”,是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关系,同时还有程度或性状等方面的比较关系的一种比喻类型。根据本体与喻体之间在某种程度或性状等的差别,分为“强喻”、“等喻”、“弱喻”三类。本体超过喻体的,叫“强喻”;本体与喻体相等的,叫“等喻”;本体不及喻体的,叫“弱喻”。一般说来,“较喻”中只有“弱喻”一类常以否定的形式表达。这种比喻,从修辞功能上来看,一般既有强化喻体所要突显的语意之效果,又有化抽象为具象的效果,让人由此及彼产生联想与想象,从而在文本解读接受中获取一种审美享受。如:

  (1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5)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刘禹锡《竹枝词》)

  (16)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杂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钱钟书《围城》)

  例(14)通过喻体“桃花潭水”与本体“汪伦送我(之)情”的牵连搭挂,不仅形象地凸呈了汪伦待友的深情,而且还因否定表达的“较喻”形式在对比中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即对友人深切的感激之情),读之让人为之深切感动。例(15)通过本体“人心”与喻体“石头”的比附,经由否定表达的“较喻”形式,在对比中强调了人心不古、人心易变的内涵,读之让人感慨万千。例(16)“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也是一个“弱喻”。本体是“洋行张买办说话里嵌的英文字”,喻体是“嘴里嵌的金牙”。这两者之所以联系到一起,是因为张买办说话时汉语中夹杂英文字显得极不协调,这和一个人嘴里装的金牙与真牙的不协调是一样的。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理据与相似性存在,所以作者才将两者联系到一起。可是,当两者匹配到一起构成一个比喻时,作者又将两者进行了比较,用“比不得”对两者的程度进行了评判。这种否定表达,表面上看否定的是本体在不协调性质上不及喻体,实际上是要借喻体来实现化抽象为具象的修辞目标,同时强化对本体的否定态度,即对洋行张买办假洋鬼子的说话作派予以鞭挞与嘲弄。

二、其他辞格的否定表达

除了比喻辞格中较多地用到否定表达,以期实现某些特定的修辞功能外,汉语中其他一些辞格中,也有以否定表达来力图达到某种修辞功能的情况。

  就目前我们视野所及,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如下几种辞格中有一部分也有以否定表达来追求某种特定修辞功能的倾向。

  一是“拨语”(又称“拨言”),是一种“为显示主象,特以否定语拨去易于相乱或相蔽的其他事物”的修辞手法。这种辞格,由于以排除法剔除了所要强调事象之外的其他事象,因此在修辞功能上就有一种突出主干、强化主旨的效果。如:

  (1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18)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例(17)三章都运用了“拨语”修辞手法,先说投瓜报琼琚、报琼瑶、报琼玖,然后予以否定,说是“匪报”(不是报答),只是表达“永以为好”的心意。这样,通过先肯定,后否定,再给出新解释,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效果,而且强化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男女爱情不是物质的交换,而是真情真心的奉献。例(18)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在论述“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时,作者运用了“拨语”修辞手法,通过先排除“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等四项,然后自然逼出“委而去之”(即守不住城,弃城而逃)的真正原因:“地利不如人和”,不仅突出了主旨,而且使结论令人无可争辩。

  二是“补正”,是一种“先提出一种常规的、合乎上文口气的说法,然后加以否定,再提出一种形式上与之不同、本质上相一致的说法”的修辞手法。这种辞格,由于肯定与否定交错,因此从修辞功能上看,别有一种令人情绪激荡的感觉,有利于所要表达的语意重点得到突显。如:

  (19)虽然雪花不断地在我眼前飘着,琴声和歌声却把我的心情带到了春天。是的,春天就要到了,不,在朝鲜,永远是春天。(林元《废墟上的琴声》)

  (20)一直到死,他还挣着一口气,点燃了火把,给渔船引路,以后就和火把一起死了。不,他没有死,听说从那庙修起来以后,山上的火光又亮起来了,一直亮到现在。(峻青《海燕》)

  (21)但那一天,使我最为心荡神怡,思绪飞越的是登上飞机以后看到的云景。我是头一次坐三叉戟飞机。我的眼睛盯着窗外,飞机碰着云了,钻进云层了。不,我们高高地在云层之上了。真有意思,原来我们往常看到的云都是离地面较低的,尤其是乌云。当飞机越过一万多米的高空以后,一幅真正瑰丽的彩云图出现了。(孙荪《云赋》)

  例(19)先说“春天就要到了”,紧接着立即否定,另给了一个解释“在朝鲜,永远是春天”。这种“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螺旋式表达方式,不仅有升华语意的作用,而且别具一种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例(20)、(21)的情况亦然,皆突破了常规的表达而使语意重点得到了突显。

  三是“层递”,又称“层进”、“递进”、“渐层”等。是一种根据大小、多少、高低、轻重、深浅等逻辑顺序将相关语句依次排列的修辞手法。这种辞格一般多以肯定句式表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否定表达的。从修辞功能上看,以否定表达的层递,与哲学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更为神似,其层层转进、步步深入的效果非常明显,远比肯定表达的层递在强化某种语意方面效果更为鲜明。如:

  (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5)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26)你不必害怕,因为你不一定被征召入伍;即使被征召,有可能上前线,也有可能不上前线。如果不上前线,就不必怕!上前线有可能打仗,也有可能不打仗。如果不打仗,也不必怕!打仗有可能受伤,也有可能不受伤。不受伤,当然不必怕!受伤有轻伤有重伤,轻伤也不必怕!重伤有的可以治疗,有的就死了;可以治疗的不必怕;至于死了的,更用不着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征兵广告)

  以上五例都是通过“层递”辞格实现所欲宣达语意的强化。例(23)通过“层递”阐明“知”、“好”、“乐”三者的关系,着重强调了“乐在其中”的重要性。例(23)说的是“闻”、“见”、“知”、“行”四者的关系,突出了“行”的终极实践意义。例(24)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强调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例(25)依地域广度的逐步缩小与美貌程度的逐步提升,强化了作者意欲夸示的“东邻之女美貌无比”的意涵,从而反衬出自己不为女色所动的高尚品行。例(26)根据应征入伍后的进程,以逻辑可能性依次排除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情况,从而不断消解大家对应征入伍的恐惧感。特别是末尾一句,以出人意料的幽默,将人们最大的恐惧化解于无形,真可谓是最成功的征兵广告。

  四是“折绕”,又称“周折”、“纡辞”。是一种不直白本意而故意迂回曲折地将意思暗示出来的修辞手法。这种辞格,一般多以肯定表达的形式出现,但也有以否定表达的形式呈现的,其在修辞功能上有明显的婉约蕴藉的效果。如:

  (27)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28)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至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审从何肢解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韩诗外传》卷8)

  (29)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例(27)齐湣王跟孟尝君说的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说:“你养士三千,势力太大,权倾朝野,你留在齐都临淄会危及我的地位。所以,你还是回到你自己的封地薛吧。”如果这样实话实话,对孟尝君的刺激会很大,等于君臣撕破了脸皮,日后再想为了齐国的国家利益而进行合作就没有机会了。齐湣王明显是懂得这一层利害关系,所以他在表达想赶走孟尝君的意思时选择了一个否定句,以“折绕”的修辞方式表而出之。表面上是说:“您是先王之臣,我再以您为臣,就是对您大不敬了”。话说得非常客气,也非常冠冕堂皇,但骨子里的意思则没有改变,让孟尝君什么话也说不出,只能离开齐都临淄。例(28)晏子劝说齐景公不要杀人的话,选择的也是否定表达,运用的也是“折绕”修辞法。这句话表面上是请教齐景公的,意思是说:“古代的明王圣主以肢解酷刑处罚得罪他们的人,不知道从什么部位开始肢解?”实际上,晏子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古代的明王圣主从来不会以肢解酷刑处罚臣民的。如果您想做明王圣主,今天就不要用肢解酷刑;如果您想做无道暴君,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你就用肢解酷刑。”晏子是臣,齐景公是君,君臣关系决定晏子不能实话直说,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折绕”修辞法,以否定表达句表而出之,给足了齐景公面子,让其幡然醒悟,立即改正了错误。例(29)写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离别后“为伊销得人憔悴”的相思苦情,但词人没有直说这层意思,而是运用“折绕”修辞法,以两个否定句的连续铺排,通过逻辑上的排除法,婉转地逼出“相思人消瘦”的真意,既维持了古代上流社会女子矜持娇羞的形象,又提升了词作的审美价值,让人有一种味之无穷的阅读享受。

  五是“排比”,即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铺排的修辞手法。这种辞格,一般并不是经常以否定表达呈现。但在古人笔下,为了实现某种修辞功能,有时也会出现以否定表达铺排的排比。这种排比,不仅有传统排比“壮文势,广文义”的效果,还有一种强化语意印象的作用。因为大量否定表达的相同句式异乎寻常的集结,很容易引发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从而造就一种心理震撼力。如:

  (3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32)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秦策》)

  (33)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宋史·王安石传》)

  例(30)孔子讲“知(智)”、“仁”、“勇”的核心,例(31)孟子讲做人的“四端”,都是以否定表达来连续铺排的,不仅在语意上给人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感,而且还在语势上别具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感。例(32)写说客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失败,大困而归后家人对其冷落的态度,用的是否定表达的“排比”;述苏秦内心苦闷与恨秦的心理独白,运用的也是否定表达的“排比”。两个排比文本,对于凸显世态炎凉的现实社会与落拓说客的内心苦闷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是集约化的否定表达所呈现出的特殊修辞效果。例(33)用的也是否定表达的“排比”,将王安石变法时力排众议、冲破重重阻力的决绝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

  六是“转品”,即一种依托特定语境临时将名词转化为动词使用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并非以否定表达为常式,但是自古以来的转品辞格都不乏否定表达的形态。这种形态的转品,由于突破汉语语法规范,直接以否定副词“不”修饰名词,常常会让接受者产生莫名所以的诧异感。但是,诧异之后便能体会到其表达异乎寻常的简洁隽永之美。正因为有此修辞功能,自古以来很多人都热衷于这种否定表达的“转品”修辞文本的创造。如:

  (34)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太平广记》卷193《虬髯传》)

  (35)霎时间云雨暗巫山,闷无言,不茶不饭,满口儿何处诉愁烦。(《玉簪记·秋江送别》)

  (36)有些人整天游手好闲、喜欢跟你聊天,我最怕交到这种朋友,因为实在没工夫陪他神聊,但这种人往往又极热情、极够朋友,你不分些时间给他,他将大受打击。所以一交上这种朋友,就不能等闲视之。这种朋友会出现在你面前,以怜悯姿态劝你少一点工作,多享受一点人生。当然我是不受劝的,我照样过我的清教徒生活,不烟、不酒、不茶、不咖啡、不下棋、不打牌、不考究饮食……什么啤酒屋、什么电影院、什么高尔夫球……统统与我无缘。(李敖《李敖回忆录》)

  例(34)写唐太宗李世民早年的风采。其中,“不衫不履”是否定副词“不”直接修饰名词“衫”、“履”的“转品”修辞文本。荡开语法上本应有的两个动词约束,“不衫不履”不仅在文字上显得极其简约,而且暗中匹配了小说意欲神化的主角李世民豪放不羁的形象,同时还因为“不衫不履”与随后的三个四字句匹配,因而也造就了文本接受中一种整齐浩荡的文势之美。例(35)写作品主人公愁闷的心情,以“不茶不饭”的否定式“转品”手法呈现,既使文字简约隽永,也很好地配合了戏剧的道白需要,造就一种听觉上的美感。例(35)的“转品”文本,是作者自写其人生信条。不羁的文字表达方式,正好匹配了其不羁的为人作风,让人由文字而自然想像到其人。

三、非辞格的否定表达

除了上述辞格中的否定表达外,其他非辞格形态的否定表达,在汉语中也有很多。关于这个方面,语法界讨论得很多,兹不赘述。这里想提起注意的是,汉语辞格之外还有一种几乎已经成了固定构式的否定表达,这便是“不V不V”式否定表达。如:

  (3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3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韩愈《原道》)

  例(37)讲如何在教学中适时启发学生的道理,例(38)论排佛老崇儒教、重视民生的问题。由于都以“不V不V”式表达,言简意赅,逻辑严密,说服力相当强。

  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不V不V”式否定表达,是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紧缩复句;但是,从修辞功能上考察,这一否定表达式则具有鲜明的接受效果,即既有文约义丰的效果,又有语意强化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汉语中积累了一大批这样的固定说法,有的成了成语,有的成了格言。如:

  不打不成相与。

  不打不成相识。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到乌江不尽头。

  不到乌江不肯休。

  不到乌江心不死。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以上诸例都是收入《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887年8月出版)中的,是大家日常语言中所常用、乐用的。之所以常用、乐用,就是因为其表意简洁、意涵突出。

  除此,汉语中一些看似普通的否定表达,适应特定的情境,运用恰当,还能产生特殊的修辞功能。特别是在政治上、外交上,效果尤其明显。因为相比于肯定表达,政治上、外交上的表态,用否定表达要比肯定表达在意涵上丰富得多,在情感展露上更趋得体。如:

  (39)马寅初的决绝,令我们想起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我敬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也就是我们中国人通译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不过,马寅初终究是侠义中人,他深恐自己的不妥协招致误解,开罪贤达,考虑再三,决定给老朋友一个公开交代。数天后,他为《新建设》杂志撰文,便特意加上一段《对爱护我者说几句话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一九四九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这些都使我感激不尽,如今还牢记在心。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心中万分不愉快,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希望我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的拒绝检讨视同抗命则幸甚。

  读者不难猜测,这位老朋友就是周恩来。在这件公案上,周恩来表现出殚精竭虑,而又左支右绌,让人不胜唏嘘。而马寅初,则让人五内鼎沸,肃然起敬。(卞毓方《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例(39)“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是两个双重否定句,“将1957年《新人口论》受批判时,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之下的马寅初对真理的执着坚持、对学术尊严的坚决维护的决心表达得十分充分,让人看到了中国‘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的真切形象。”读到马寅初这两句,相信任何中国的读书人都会感到心酸。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话中的“不能不”包含了马寅初太多的情感。这两个“不能不”的否定表达,既表现了马寅初作为一个学者在政治高压下仍然捍卫学术尊严的坚定而决绝的态度,也展露了马寅初作为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在1957年那种特殊的政治情势下不能不屈服于毛泽东威权的无奈、无助之情。可以说,马寅初无限委屈的心情与无比坚决的态度,都尽在两个“不能不”的否定表达之中,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话中有话,弦外有音。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非常得体,没有给说话人造成政治上更大的困扰。如果用肯定表达,说成“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必须坚持,学术的尊严必须维护”,那么在毛泽东听来,就有故意违抗其意志的嫌疑,大有与毛泽东正面决战的意味。如果这样,那么说话人马寅初会有什么样的政治结局与人生结局呢?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猜想得到的。可见,否定表达并非是简单的语法问题,而是一种修辞行为,其特殊的修辞功能在特殊情境下是非常明显而突出的。下面我们不妨再看新近的一个例子:

  (40)上午9时20分,习近平来到学校主楼,在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董奇陪同下,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主题展”。

  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教师节前夕考察北师大,看望教师学生》,http://gd.sina.com.cn/dg/news/2014-09-10/07158126.html)

  例(40)记录了2014年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大参加庆祝教师节活动,翻阅了北师大新编的全国课标教材时说的一句话:“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句话如果是一般人或是一位大学教授说的,只是代表他的一种看法而已,也许大家并不会在意。但是,出于国家主席之口,则就有一种政治表态的意味。事实上,说话人习近平是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选择了否定表达,以“很不赞成”来表态,而不是用肯定表达的“很反对”。那么,“很不赞成”与“很反对”有什么区别呢?从逻辑上看,“不赞成”与“反对”是有本质的区别。“不赞成”,表示“不满意”。但是,“不满意”并不等于就是“反对”。因为在“不满意”与“反对”之间,还存在一个缓冲与回旋的空间,就像投票时不投赞成票,也不投反对票,还可以投弃权票一样。“很不赞成”虽然口气很重了,但从逻辑语义上说仍然没有将负面的态度推到极致。但若是用了“反对”一词,则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反对”已将负面的态度推到了极点,再无回旋的余地了。从接受理解的角度看,说“不赞成”也好,说“很不赞成”也好,都只表示是说话人的个人意见,并无完全否定对方的做法并要求其立即改正的言外之意。而说“反对”,则是完全否定,有要求对方立即改正之意。两相比较,否定表达显得语气较为和缓,让人觉得说话人态度坦诚而直率,是个性情中人,不失可爱可敬之处。肯定表达则显得口气过硬,让人觉得说话人唯我独尊,态度咄咄逼人。因此,有专家评论说:“习近平用‘很不赞成’来表达自己对于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态度,既有着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热爱情结,又有着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焦虑与期待。”“因此,‘很不赞成’,既是习近平的个人感受,也是习近平对教育界提出的期待与要求;既是业务的,也是政治的”;“从个性化、个人感受的层面去领会,不是教育专家的习近平,这番讲话,其实展示了领导人敢于表态的鲜明个性。‘很不赞成’,不是坚决反对,也不是绝不允许,直爽中有谦逊,谦逊中有担当。既没掩饰个人的好恶,又没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当成‘句句是真理’。”(http://news.ifeng.com/a/20140909/41913251_0.shtml?f=hao123)可见,政治人物在对某一事件进行表态时,选择否定表达,还是肯定表达,决不仅仅是语法问题,而是修辞问题。因为否定表达能够体现说话者某种细微的情感态度,有特定的修辞功能。

  以上说的都是否定表达在政治上所发挥的特殊修辞功能,下面我们来看看否定表达在外交上的表现:

  (41)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昨日上午在北京八一大楼与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举行了会谈,并共同会见了中外记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常万全再三重申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他强调,领土主权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在领土问题上中方不会妥协、不会退让、不会交易,更不允许受到一丝一毫的侵犯。此外,他还敦促美国约束日本行为,不要姑息养奸。(网易新闻《中国第一不惹事,第二不怕事》,http://news.163.com/14/0409/07/9PCE4A2P00014AED.html)

  例(41)是2014年4月9日的一则新闻报道片断。众所周知,职业军人与职业外交官在语言表达风格上迥然不同。军人喜欢直来直去,说话不会转弯抹角,更不会迂回曲折、婉转其辞。但是,一国的国防部长与另一国的国防部长会谈,则就不能有话直说,完全不讲究说话的技巧了。因为两国军队领导人的会谈也是外交。正因为是外交,在表达两国立场时,就必须注意措辞的得体性。中国国防部长常万全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的会谈,是世界上两个大国军队领导人的军事外交。鉴于美国重返亚太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战略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受到严重侵犯,为此常万全不得不对美国表明中国政府与军队的态度。基于外交礼仪,同时也是基于中国既定的防御性国防战略国策,常万全在表达中国的立场时没有选择肯定表达,而是选择了否定表达。“在领土问题上中方不会妥协、不会退让、不会交易,更不允许受到一丝一毫的侵犯”,四个句子全是清一色的否定表达,既柔化了强硬表态的火药味,也突显了中美战略冲突中中国始终处于被动防守地位的角色定位,从而有力地彰显了中国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有利于在外交上赢得世界各国的同情。由于常万全的表态不是一个否定句,而是四个否定句的连续铺排,在修辞上属于“排比”手法的运用,这就在客观上造就出犹如浩荡江水一泄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不露声色却又柔中有刚地展露了中国的力量与决心。在敦促美国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而祸乱世界和平时,常万全用的也是否定表达:“不要姑息养奸”。“不要”虽然口气较柔,表面听起来是礼貌而善意的劝告,内里却是郑重而严厉的警告,符合外交上不卑不亢的原则。由此可见,否定表达的修辞功能在外交上也是非常鲜明而突出的。

  总之,否定表达决不仅仅是语法问题。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否定表达往往是一种修辞行为,背后蕴含着特定的修辞目标追求。因此,凡属修辞行为的否定表达,一般都具有特定的修辞功能。有的是为了化抽象为具象,有的是为了化平淡为生动,有的是为了突显强化某种语意印象,有的是为了柔化语气显得礼貌,有的是为了突显被动而赢得同情。当然,还有其他修辞功能,这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寻求资料,认真研究与总结。

  The Rhetorical Function of Negative Expression

  Wu Liquan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Negative expression is not just a grammatical problem,but is often a kind of rhetorical behavior in real language life with profound meaning implied.Thus,any negative expression that is a rhetorical behavior generally has a specific rhetorical function:sometimes it is to translate abstraction into concreteness,or to turn plainness into vividness,and at othertimes itistohighlighta certain semanticimpression,orto soften the tonetoshow politeness,orto emphasize passivity to win sympathy.Of course,there are other rhetorical functions.

  Negative Expression;Rhetorical Behavior;Figure of Speech;Rhetorical Function

  责任编辑:卢烈红

  吴礼权(1964—),男,安徽安庆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中国修辞学会会长,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湖北师大)讲座教授,主要从事修辞学、语言学研究。

  ※此文为“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2014)的大会主旨学术报告,发表时有修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