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放送协会的长青纪录片栏目《72小时纪实》在今年迎来了十周年。根据观众的投票,产生了历年最佳作品的排名,位列第一的是《秋田深冬的自动贩卖机前》。该片首次播放于二○一五年。秋田位于日本列岛的东北部,那里的冬天异常寒冷。纪录片摄制的七十二小时中,最高温度只有2℃,其间还遭遇了暴风雪。即便如此,摄制组还是邂逅了很多前来吃面的人,并记录下了“十人十色、百人百样”的人生片段。
这台位于秋田港的自动贩卖机出生于一九七五年,售卖的商品是乌冬面和荞麦面。在过去四十年间售出的面条超过四十万份,前来光顾者遍布各个年龄层,很多是“常客”;秋田县的总人口数为一百万左右。管理员佐原老人同时经营着小卖部,他每天早上将热加工好的两百份面条摆放进贩卖机中。当人们按下按钮时,机器会完成热水冲泡和搅拌汤汁的过程,然后将面条热气腾腾地“吐”出来。
这是一台早就该退休的超龄机器,当时的总产量是三千台。由于补换的零件均已停产,维修困难,它时不时会吞掉顾客投入的钱币、常态化地控制不好热汤的出水量。在更新迭代快速并高度提倡“断舍离”的现代日本,这台机器缘何没有经历自然淘汰?又是什么让顾客们愿意迁就这台服务品质差强人意的昭和时代的自贩机呢?难道是它做出来的面条被施与了某种美味的魔法?相信摄制组也是带着这一系列疑问开始了拍摄。工作人员在遇到第一个来吃面的大叔时就不断追问:“好吃吗?”大叔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你吃过了吗,没吃过可不行,吃完了再来采访我吧。”其实,一直到纪录片最后,也没有人给出确切答案。
一
在纪录片播出的前一年(2014年),艺人松子在自己的常规节目《月曜夜未央》中调查了日本自动贩卖机的生存状况,并把和秋田那台同款的机器搬到了节目录制现场。这台来自群马县的机器已经退役一段时间,因为是同厂家的同批次机器,老化症状毫无意外地一致—注入的汤汁会在取物口泼洒出来。经维修人员调试后,松子当场吃了一碗机器烹制的面条。她的体验是,虽然面条有些硬、汤汁不够热,但比想象中美味。相比于自贩机中售卖的其他商品,“热食”似乎是有灵魂的。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在气温低下的冰雪天气里,一碗只要花费两百日元和二十五秒等待时间就能吃上的热气腾腾的面条,自然是美味的。此外,在面条被投放到贩卖机之前,是经过人的加工的;佐原老人每天在制面时所花的工夫也是物理层面上面条好吃的原因。
日本是全世界自动贩卖机人均占有量最高的国家(机器总数最多的是美国),而且大部分都设置在室外的街道上。根据日本自动贩卖机系统机械工业会(JVMA)的统计,二○二二年,全日本自动贩卖机的总数为二百六十七万七千三百台(不包括用于自动收费和储物柜功能的那些机器),保有量最高的二○○○年突破了五百六十万台,二○一一年为五百零八万台。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出现之后,贩卖机的热浪就迎来了一波退潮,而造成自贩机数量急剧减少的罪魁祸首,是出现在便利店收银台旁的咖啡机。关于自动贩卖机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该协会在对儿童进行科普教育的网页提示,世界上最早的自贩机是埃及神庙中提供圣水的装置。日本诞生的第一台自动贩卖机是由明治时期的发明家俵谷高七根据牵线木偶的原理设计的,该机器虽然于一八九○年获得了专利,但并未投入实际使用。十四年之后,俵谷高七设计出邮票自动贩卖机,这与后来车站用来发售票券的机器有极大的关联。自贩机在日本的真正普及要到一九六二年左右,契机是一百日元的纸币变成了硬币。自贩机在车站大量投入使用,除了自助购买车票外,当时还有很多出售快餐食品的“贩卖机食堂”。直接从机器里出来冒着热气的餐食,这就是昭和时代的贩卖机的特征。这类食品需要人工做好后放到贩卖机里面,等到有人购买的时候再加热一下。总体来说,秋田的面条贩卖机正属于这一类型。
日本自动贩卖机的发达与人們的需求息息相关。日本社会面临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困境,自贩机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除了商业化的用途,自贩机也具有公益的功能,比如搭载AED心脏自动除颤仪;比如灾害对应型自贩机,能够起到自然灾害的警示作用,因为每一台机器上都标注有具体的地址和方位,可以作为一种定位系统来使用。一些自动贩卖机连接着城市的水源系统,可以自动完成蓄水任务,在灾害期间成为人们获取水源的第一渠道。自贩机还可以作为灾民无偿领取食物的终端。疫情期间,自贩机也更符合减少接触的现实需求。
我不禁思索,除了物质上的“便利”之外,自动贩卖机还满足了什么精神层面的需求吗?记得二○○○年左右,日本的移动运营商推出了一则广告,其震撼人心的广告词让我至今难忘,“(我们)无脸相见”。大致意思是表示“打电话就行了”。在日本文化的概念里,“便利”具有不同的层次,对所谓的“不必要的社交”的全面剔除也是一种“便利”。见面是一种烦琐的社交,自动贩卖机就剥离了这种烦琐,按一下按钮,做你的选择就好。这也从某个角度解释了为何其后“宅”文化会大行其道。不过,逆向思维一下就会发现,按下按钮之后,所有的责任就都由你来承担了。即使选择了不喜欢的饮料口味,也只能默默喝下。如果站在十一点之后的涩谷街头,你会发现下列场景时有发生:醉酒的烟民在自贩机前买烟,烟却迟迟不来,而印在机身上的故障反馈服务热线是有工作时间的,他们通常只能愤懑地踢打机器发泄情绪,或期待着通过帮助机器“活络筋骨”之后,会发生香烟从取物口掉出来的奇迹。
二
相比于深夜的香烟自贩机,秋田深冬的那台则反差强烈。纪录片的镜头里反复展现了机器略带笨拙又十分用力地甩动面碗的场景。在顾客们的眼中,垂垂老矣的自贩机是如此努力、如此可爱。
七十二小时中出现在自贩机前的人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三组人。第一组是一对交往了三年的中年恋人。女方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都会来这里吃一次面,作为约会的固定内容。因为在没有和男友相识相恋之前,她常常独自来光顾;所以想着,哪天遇到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那个人,一定要带他一起来。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设定,突然间自贩机变成了家人般的存在,脱单的她终于能带着他“回娘家”。习惯了机器秉性的她还准备了一对花色好看的托盘,两人端着会溢出汤汁的面条,甜蜜地入座。第二组是一群摩托车骑行爱好者,年轻时曾是不良少年的单身母亲经常来吃面。镜头中,她对自己的儿子说:“以后你和这些小伙伴肯定会有发生矛盾或争执的时候,那时你就到这里来坐一坐、静一静、吃碗面;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也可以来,说不定还会有人请你吃面,因为妈妈就有这样的经历。”第三组是风雪天来这里同食一碗面的父子。儿子沉默不语,父亲却满脸的喜悦。他说这是他和儿子宝贵的时光,儿子长大后就不一定肯和自己出来一起玩;但他也期待孩子能快快成年,然后就能一起去喝酒了。
七十二小时里记录下的来吃面的人中,有的是隔三岔五就要来一次,有的是从小吃到大。对前文所提到的三组人而言,自贩机做了他们爱情、友情和亲情的见证人。这台自贩机还完美地具有陪伴的功能,它甚至陪着那些来吃面的人一起长大,一起面对挫折、贫困和孤独。他们每一次来这里吃面的过程更像是在寻求某种“认可”。从潜意识里,他们对这台自动贩卖机有着超越于机器的认识。
“物哀”的日本人认为“万物有灵”,自动贩卖机也不例外。在《世界奇妙物语》二○○七年秋季篇中,讲述了“自贩机男”这样的存在。从事销售工作的男主人公因为业绩不佳,在职场生存困难。他经常在一台自动贩卖机前一边买醉,一边说着“还不如成为自贩机”这样的傻话;因为自贩机不用出去跑,站在原地就能把商品销售出去。男主人公十分迷惑地发现,总有人不用付钱就能从机器里得到饮料,并且会在取完饮料后說上一声“谢谢川井田先生”。后来他无意中发现,这台自贩机本身就是一位曾经失败的销售员川井田。自贩机见证了无数个男主人公牢骚满腹、垂头丧气的夜晚;还在某天晚上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被醉汉群殴的男主人公,导致机器本身严重受伤。第二天醒悟过来的男主人公背着伤痕累累的贩卖机出现在山顶教堂,观礼了川井田先生女儿的婚礼。自贩机在奏响婚礼进行曲后吐出了最后一罐饮料。结尾时,从自贩机身上获得力量的男主人公信心满满地回到了工作岗位。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就在我留学日本的第一个圣诞节,和北大邻居也曾在自贩机里拿到过一罐“免费”的饮料。
三
北海道位于日本列岛的最北端,那里的冬天比秋田还要严酷。北海道也曾经设置过很多面条自贩机,和秋田那款一样,都是富士电机出品的极速烹饪机,可惜在二○一四年左右就销声匿迹了。二○二一年底,出于怀旧的目的,在一家便利店旁重新设置了一台,每天前来体验的人数超过五十人次,其中不乏驱车五小时前来的顾客。他们中很多人是长途运输的司机,在休息的中转站吃上这样一碗热面条曾经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当再次尝到这种熟悉的味道时,食客的脸上洋溢着无比幸福的微笑。
也是在北海道,有一名摄影师大桥英儿,一路追寻着自动贩卖机的风景。在他的眼里,自贩机无疑是有情感的。大桥英儿尤其喜欢拍摄冬夜和积雪中的自贩机,他曾在采访中提到,“它们(自贩机)就像是我的指路明灯,在最糟糕的天气情况下;当冰雪抹去了熟悉的道路,我发现自己确实需要依靠自动贩卖机发出的光线,才不至于迷路”。他不断举办“路边之光”(Roadside Lights)的展览,照片的主角便是自动贩卖机。亮着灯光的贩卖机静静地站在那里,背后是白雪皑皑的山峰、迂回缠绵的道路、风平浪静的海滩或是看不见尽头的荒野。无论是哪一种场景,我们都能体会到从孤独的自动贩卖机中所传递出的温暖。
在日语中,“温暖”有各种表现词汇,而我个人觉得最符合自贩机的温暖是“ぬくもり”(比较接近“余温”)。这一词语起源于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定型。与单纯描述温度感的“あたたかさ”不同,其中包括了复杂的语感,是一种加入了温柔、怀旧等情绪的包裹着你的“暖”。《秋田深冬的自动贩卖机前》有个后续,因为机器老化和管理员的体力不支,最终决定在二○一六年撤走这台机器。得知消息的人们排队去吃面告别,摄制组于是又进行了跟踪拍摄,排队人群中有想念着去世的妻子的耄耋独居老人,也有来重温儿时快乐时光的九五后青年。人们一边吃面一边回首过去,原来那些琐碎所带来的幸福在心中的余温很长。我想,这部纪录片讨论的就是这样一种温暖与幸福吧,和《72小时纪实》的片尾曲《河岸边的家》想要表达的心情一模一样:
人越长大 越发容易落泪 那是因为一直坚信 一个人也能活下去
可即便如此 仍会感到寂寞
不如去那温暖的地方吧
借住在那河水低吟的家 侧耳倾听 感受川流的静谧与湍急
歌在水中融化 显现出一片淡蓝
幸福不必死守 而应用来分享
骑上自行车去买吧 那又大又漂亮的水缸 去汲起那淡蓝的川水 奇迹般的色彩
水波粼粼闪耀 倒影中 我的家蔚蓝清澈 任凭指尖打乱水面 终会恢复平静
珍惜吧 因为它变幻无常 转瞬即逝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