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元代名僧释大圭年谱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台文化研究 热度: 14792
陈丽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福建泉州362000)

  释大圭(1305~1366?),字恒白,号梦观,俗姓廖,晋江人,元代名僧,有《紫云开士传》《梦观集》二十四卷存世。

  大圭其人、其诗、其文,在元代佛教界和文坛上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和影响。时人卢琦评价大圭“在群衲间以德望称”“学佛而愿,愿而有文章,其于儒释二家之道讲之熟矣”;其“诗简淡而文古雅,不事斧凿,直与古人相伯仲。盖清淑之气得之所禀,故其长篇短制、奇词粹语,一自肺腑中流出”。吴鉴称其人“为圆机之士,能贯儒释而一之”,诗文“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镂而工,去纂组而丽,屏耘锄而秀”。明人何乔远称其“博极儒书,兼精内典”。清人顾嗣立称其“博极群书”,“为文简严古雅,诗尤有风致”。四库馆臣称“其诗气骨磊落,无元代纤秾之习,亦无宋末江湖蔬笋之气”。龚显曾称其“博览群书,覃思吟咏”“贯儒释而一之”,其诗“雅有风致”且“多感悯时艰”。近世释喻谦称其人“吟咏自怡,素性爽特,学博识端,为文似柳,为诗似陶”。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皆称其“资性敏慧,博究群书,兼精青鸟学”“为文章简严高古,无山林枯槁气”。

  大圭先世籍贯不详。据《先休菴居士传》载,其六世祖廖昌,曾仕宋,“为赣之瑞金主簿,以不挠于公,自劾去,徙泉为晋江民”。其祖廖杰,侨居于晋江石下,“人畏其德,咸呼之廖公”。其父原名应,改曰穆,字仲和,号休菴居士(1280~1348),一度斋居精舍,以佛为业,后因考虑廖氏传宗大事,还家娶妻生子,而以子许佛,毕生信佛修行,有善人声。母林氏,晋江人。兄弟三人,大圭居长,二弟学则,三弟满老。

  明何乔远《闽书》卷一三七、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卷二十六、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五、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民国释喻谦《新续高僧传》卷六十一、当代傅璇琮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等,都有简单介绍,但对其生平行谊皆语焉不详。大圭《梦观集》至正十六年初刻本已佚,崇祯九年(1636)重刻本国内亦不得见,所见者多为四库本《梦观集》五卷诗集,幸日本内阁文库和蓬佐文库各藏有一部明刻本。现以日藏明刻本,结合地方文献和文物,对其年谱做一梳理。

  成宗大德九年(1305),大圭生。

  至正辛卯年(1351)二月五日,大圭《息见阁记》云:“吾生四十有七年,才卑智暗不适用,有愧乎阁者。”可推知,其生年为大德九年(1305)。

  仁宗皇庆至延祐五年(1312~1318),8~14岁,大圭习儒。

  大圭《先休菴居士传》载“始,圭学成……”。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云,大圭“初习儒学”。释喻谦《元泉州开元寺沙门释大圭传》亦云:“家世儒学,圭初亦习帖括,苦志勤学。”大圭自小习儒,多年苦学,博极儒书。

  延祐六年(1319),15岁,大圭入释。

  大圭《护戒经塔》云:“余十有五时所制,览之殆昨梦。然其初学佛,亦庶几有志者。”可知大圭入释时间为延祐六年(1319)。《先休菴居士传》载“始,圭学成,诏圭曰:‘吾为佛不果,吾以汝许佛,汝行。’圭辞而从师州之开元,度为沙门。”礼广漩为师。入释之时,正值二世契祖住持期间(1293~1319),大开元万寿禅寺弘法事业步入鼎盛之际。

  文宗天历至至顺二年(1328~1331),24~27岁,大圭侍掌书记。

  四世弘觉禅师住持(1322~1331)开元寺后期,大圭“尝侍其旁”,“侍掌书记”。如照颇为赏识,至“授圭尘尾”。

  至顺二年(1331),27岁。四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大圭读《华严经》15遍,以祈母复明。

  大圭《读<华严>》载:“温陵释大圭,谨于辛未岁四月之望,汛埽瓮天之室,取大方广佛《华严经》,薰盥而读之,以日不辍。至八月之望,合十有五遍,以保母林两目瞭然复明。”

  惠宗至元五年(1339),35岁,六胜塔建成,大圭作《石湖六胜塔缘》。

  《石湖六胜塔缘》云:“山势抱金钗,耸一柱擎天之雄观;地灵侔玉几,睹六龙回日之高标。忽惊鳌戴之弗严,讵忍燕安而坐视。求扬州十万贯之助,赓昌黎三百尺之吟。易危而安,揭石岂无力士;惟新于旧,聚沙敢效儿童。庶为台而子来,虽覆篑而吾进。白石蟠空压坤轴,黄昏倒影落江波。粲然设利明毫,忧者以乐,病者以愈;俨若如来全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开六胜之洪基,祝万年于元后。”此疏文为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六胜塔”之名者,可补史志之漏。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金钗山”条引用开头一句“山势抱金钗,耸一柱擎天之雄观;地灵侔玉几,睹六龙回日之高标”,乾隆《泉州府志》等亦多转引此句。六胜塔重建于至元丙子(1336)腊月,至元己卯(1339)三月建成,今塔上题刻均清晰可见。

  至正元年(1341),37岁,宣政院檄主承天寺,大圭不受。

  《先休菴居士传》载:“秉法尘,公必至,听之?然,且言‘汝卅七当得一剎’。今宣政檄圭以承天,方谢不应,然其言神矣。”由此可知,宣政院檄之主承天寺的时间为至正元年(1341),时恰37岁。大圭“拒而不受”,理由是“上人学佛不能愿悫者”。其《谢檄》诗云:“谢檄归来卧白云,祗今心事与谁论?古人不似苍苔好,岁晚青青一到门。”其好友吴鉴不解,大圭示以偈曰:“几年学得舞肢腰,到处身将竿木随;底事逢场羞作戏,只愁笑倒邓禅师。水牯牛生水牯儿,入田不放鼻头低;秋来禾麦多成稗,空负先农一把犁。”

  秋中,大圭作《书楞伽经后》。

  《书楞伽经后》载:“乐全上人授和仲《楞伽》,而和仲书之刻之笔迹尚亡恙……余因和仲本謄书,窃爱其人不忘也。间有阙误,考古更定一二者焉,以诒来者……至正元祀秋中大圭书。”元祀,即元年。

  至正二年(1342),38岁,大圭筑“梦观堂”。

  据《梦观堂记》,大圭筑室于开元佛舍西侧,名曰“梦观堂”,从此自号“梦观”。

  八月,大圭作《传张籍鹿》。

  至正五年(1345)41岁。六月,大圭作《梦观堂记》

  。

  《梦观堂记》载:“恒白山人作堂于开元佛舍之西,曰梦观堂……既成而居,其中枵然,山人以乐,且以梦名之。”有客不明其意,大圭谕之曰:“梦之梦也,堂之亦梦也;虚之梦也,真之亦梦也;于梦求梦,愈梦而不寤也。古之至人,梦于身,梦于人,梦天下万物。而其非梦者不梦,是之谓大觉。盖余所谓观者,余将以天下万物合而堂之,梦而观之……书之以为记。旹后作堂三年,乙酉之岁六月也。”乙酉之岁,即至正五年。卢琦认为“众人之梦,梦而不觉也;哲人之梦,觉而知其为梦也”,只有大圭这样通晓儒释二家之道者,才能领悟梦观之意,做到“学佛而愿,愿而有文章”。

  至正六年(1346),42岁。七月十六日,大圭作《同志会序》,时任知宾

  。

  《同志会序》载:“维我蒙堂位寺之宾位,凡丛林高明博大之士必居之,有众数十人,其非宜居者,盖亦里于仁而智者焉。一日,相与言曰:群居于堂者,其启其处异位,其出入则同门户,食饮则同井臼,动斯接,向斯应,而洽比之好不讲,扶持之谊不举,吉凶庆吊,蔑然无谓也。今讲举之宜莫如礼,创为之会曰同志……如此,则亲仁善邻之道得,而养生送死之制备,而其群居之谊斯至矣。于是众志同之,无有以为不可者。行之,余以是会以礼而聚人,且简而易从,久而可大者也,故序之。至正六年七月既望,恒白山人序。”然大圭何年任知宾(亦称知客),不详。

  同年,大圭赋诗《送钱将军北上》

  。

  《送钱将军北上》诗云:“鲁国将军盖世雄,十年归卧海门东。旧游台阁诸公在,当日京师万马同。行李忽来人意外,觚稜重入眼明中。圣心政尔思颇牧,待赐临轩节钺崇。”钱将军,即镇戍泉州的湖州万户府万户钱泰义(泰定三年至后至元元年间任)。六月,罗天麟、陈积万起兵闽北连城县,攻下长汀县,福建元帅府派兵讨之。钱泰义奉令北上,当与此有关。大圭另有《病闻钱将军过访不果,因其<听雨诗>用韵谢》,可见两人之交情。

  至正七年(1347),43岁,代李曍撰《颍川安人陈氏墓志铭》

  。

  陈安人,温陵李曍之妻(1289~1347)。

  至正八年(1348),44岁。春,大圭作《长生院记》

  。

  《长生院记》载:“云隐子少好长生久视之道,盖尝自病其不去尘也。莫若为宫以居神仙,而宅心其间,庶几乎尘之果可去也。于是,即城之南作新宫,曰长生,示其志也。经始至正改元之明年夏,越六年春,而宫克成。”云隐子,即郡人黄道贤,“以孝行称”,后至元初,朝廷旌表其门闾“孝子”。黄道贤为报答朝廷,祈愿皇上万寿,立志建造长生宫。至正二年夏,相中孙氏家族在城南的一处地产。前后六年,黄道贤耗费13万5千缗(包括家中积蓄和外贷),建成长生院,正殿供奉道教神仙,西序为“壮敏侯父子祠”,东序为黄氏祖祠。大圭与黄道贤“游久且深,因为之记”。

  夏四月,大圭完成《紫云开士传》并序。

  大圭“搜集录摭碑刻,访长老遗轶,而序其世,正其年时,考定其姓名,尽去其怪迃卑鄙之说,人为之传,合若干卷目,曰《紫云开士传》”,完成崇会禅师(时主开元寺,第九世)所嘱。《紫云开士传》计收录开士72人,以宗派师承,将唐、唐季、五代、宋各个时代“凡道眼明知见正者,戒捡严而寂静胜者,智辩闳达而教化广被于人者,书之。至于神异者、高尚者、业读诵者、住持吾道者、生死去来自在者”等以法开导众生之士,悉书之。编撰僧史的背景和目的在于“方今大法不兢,人物眇然,前哲已远,后生谁师?然则修僧史记,为僧列传,而谨褒贬之法,将以激隤波,复淳源,使人人劝为开士,以光我觉皇氏也。”此书是研究泉州开元寺发展史和泉州佛教史最重要的著作。

  秋,大圭作《梦观庵记》。

  《梦观庵记》载:“州之东南有济焉,曰东山之渡,海涛冲激,横流奔放,浩不可支,而舟之以利众涉者,州人黄君道贤也。君以操者久或怠,以风水为解辙,时往视之,至则无所于舍。岁戊子夏,乃卜庵济上,惟故徐氏地。食既,归其贾,庀工度材,即而作之,越三月告成。”戊子,即至正八年。黄道贤与大圭深交,“于是用之名梦观之庵”。

  十一月十一日,大圭父休菴居士丧。

  《先休菴居士传》载:“孺子时知自苦,折节读书。年十四,能营以养。十九,居父杰丧,哀疚孔棘,真失所天。先是,母郭与杰前子高之殡皆在,公贫而一日举三丧,人翕称其难能。旁有精舍,公斋居,因而为佛以业。为人后不可,还,娶林氏,盖与之同臼者。”休菴居士经“一日举三丧”之大不幸,一度斋居精舍,以佛为业,后因考虑廖氏传宗事,还家娶妻生子,又因“吾为佛不果”而将长子大圭许佛。享年69岁。

  同年,大圭撰《先佛果弘觉禅师传》

  。

  弘觉禅师(释如照,1257~1331,1322~1331年住持)主寺后期,大圭在其左右侍掌书记,因此在修撰紫云僧史时,“以亲辟嫌,不特书系,名佛心传”,故《紫云开士传》中未入传。是年,禅师已归寂18年,大圭恐“无金石以纪述其功德,又无出世嗣以寿其道,又其两会语不布于时,盖将垂二纪于兹,远则泯焉无闻矣。”“乃悉其出处行事为之传”。为避嫌故,不独弘觉禅师,其法门父礼漩亦未入《开士传》,可见大圭为人行事之谨慎。

  至正九年(1349),45岁。春,大圭代张志道作《思政堂记》

  。

  《思政堂记》载:“至正九年春,余来泉,闻吾乡陈济汝楫氏幕同有声,及詹先生海沤氏归自同,复言其贤甚,其所为不苟,士论归之。幕故有堂,以为安坐而视其敝与隘,则吾何幕。乃察面势宜轮,广具材用,使匠氏扩而新之,不逾月告成于公。邑之长合群吏落之其上,名之‘思政’焉。”

  张志道,即古田人张以宁,志道其字,号翠屏山人,元明著名文士,有《翠屏集》《<春秋>春王正月考》行世。是年春,张以宁游历泉州。泉州路同安县官员陈汝楫为其同乡,颇有贤声。张以宁便藉“思政”二字阐发己见:“政不思诸心,文具焉尔耳。思之则得,得则人以正,是故从政必思政。政有小大,有天下之政、有国之政、家之政者不同,而为之之心一,其心则仁也。”或许因事务繁忙,张以宁便请大圭代笔为记。

  秋,大圭为偰玉立祷雨成功作《贺太守雨》。

  《贺太守雨》诗云:“金乌翅热碧海红,天南旱火蒸虫虫。眼前枯槁百物同,谷价腾涌田苗空。清源太守清河公,爱民一念天与通。黎明乞水龙王宫,桑莲华开瞻大雄。神物效职毫光中,奔走屏翳驱丰隆。瓢翻甘霔来苍穹,余波近远流无穷。欢谣载路歌年丰,再拜民牧真吾翁。下车三月恩已蒙,三年惠我期有终。世家阀阅开国功,归朝缓驾无忩忩。紫云席荫群衲丛,作诗拟待观民风。八荒霖雨功益崇,修名万古齐华嵩。”夏五月,偰玉立以正议大夫任泉州路总管,六月转任达鲁花赤。八九月间,泉州遭大旱,万物枯槁,谷价暴涨。为解民忧,刚上任三个月的偰玉立,乞雨龙王宫,瞻拜开元寺大雄宝殿五方佛,众僧诵经祈福,果然天降甘霖。州民感恩戴德,载歌载舞。

  冬,大圭印《虚空藏观经》

  ,作《观虚空藏菩萨经序》

  。

  《虚空藏观经》,即《观虚空藏菩萨经》。

  《印<虚空藏观经>》载:“大圭所印《虚空藏观经》,附之卅五佛忏者,驯至千本,广施流通。”《观虚空藏菩萨经序》载:“矧今去圣已远,大法日微,而人喜犯戒,动畔于正,鲜克悔,复有宝王之珠而不知求,徒颠踬穷露,伥伥乎可念哉!故发之秘藏,寘诸心目之表,通廓圆莹,中演法音,以俾闻见咸得如意自在者矣。至正己丑冬,温陵释大圭序。”至正己丑,即1349年。

  冬,应同安陈觉之子宗入所请,大圭作《怡云庵兴创记》

  。

  怡云庵位于泉州路同安县镇山鸿渐南山上,这里是通往泉(州)漳(州)的必经之路,陈觉居士始建。《怡云庵记》载:“君喜斋絜,从莲社游,出男女子为佛氏,与妻林作是庵,以事延接,且悉入其园田,为居行者饘糗。既以福荣职权舆事,而其子宗入嗣领之。”“其二尼女皆能别作佛舍,而以善牖民,其乡率其化于君者也。”一门崇佛,大圭因“爱其庵其人之名”,故纪之。

  同年,大圭撰《先和上漩公传》

  。

  广漩禅师(?~1330),字空海,晋江人,世苏姓,礼祖符为师,得籍雪峰,历莆田龙华寺知宾、知藏,开元寺知藏、首坐。示寂20年后,大圭为其法门父立传。

  同年,大圭作《詹萃卿文集序》

  。

  《詹萃卿为序》载:“余年十五六时,往往见萃卿詹君诗泰公坐上,固心奇之,而未始见之也……今又三十年,君老矣,亦为诸侯、寓公所宾礼,邦人子弟所严事,莫不曰乡先生。”延祐六年(1319),大圭15岁,入释不久,30年后,即至正九年。大圭与詹萃卿(讳海沤)乃莫逆之交,有《海沤》(卷二)、《寿母歌》(卷五)、《送詹海沤清溪游》(卷六)、《答周詹二先辈过瓮天》(卷七)等唱和往来之作。

  至正十年(1350),46岁,应李曍之请,大圭撰《子山居士传》

  。

  子山居士即李用康(1234~1310),李曍之父,晋江人,出生儒门。《子山居士传》载:“比壮,学成,使游诸大夫士间,洪尚书天锡、徐守明叔咸谓其能。明叔手书《大学》首章予之,刻于堂。”景炎二年(1277)“丁丑,泉受兵,子山白都督者,以身护乡里,聚民为防,兵莫敢犯,赖以全活者万计,人户德之。”他孔释同贯,“家居有东林精舍三观楼,以馆高僧宿儒,委积饮食,逾时不厌,心犹以为未也。亭行道之人者凡若干所,其乐为善也如此。”“岁旱,辄自为祝文,乞雨于龙,屡感焉。”其友南外宗子赵必晔(陈旅的外祖父)称其“高风伟度”。40年后,大圭听其行状,为李父“为人御灾捍患,脱万命于抢攘之际”的壮举而传之。

  至正十一年(1351),47岁。春,大圭居首坐;秋,撰《护戒经塔》。

  《护戒经塔》疏云:“是岁之春,大圭始稟僧戒,则诵经礼塔以护之。至百廿日,其《金刚》者盖千遍,而舍利亦既八万拜矣……余十有五时所制,览之殆昨梦。然其初学佛,亦庶几有志者。迄今老而无闻,将其资之下,不可强也。慨然余心,何日忘之。辛卯秋。”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大圭居首坐,地位仅次于住持,从此秉拂于后堂寮和前堂寮。

  二月五日,大圭作《息见阁记》

  。

  息见阁,系梦观堂东侧一幽暗狭窄、存放杂物的小阁楼。大圭居首坐后,门徒欲拆阁梯,大圭“闵然念焉……吾于是重有所感焉。古之人以见为妄,教人息之,则真者不求而致矣。而人乃逐逐于见,前趋疾驰之不暇,而暇真之求邪?今之去古之人远矣。吾生四十有七年,才卑知暗不适用,有愧乎阁者。方将登之,乐其静以老焉。不阁之得之幸,而阁之弃,其得罪阁也。”息见阁最终得以保留,同时披露了大圭的生年信息。

  三月,大圭代孙彦周撰《故无为处士邹君墓志铭》

  。

  无为处士,即邹颂(字叔容,1289~1351),南宋名臣邹应龙之玄孙,自其高祖詠,世居泉州,其女净意,适黄道贤(前提及)。孙彦周,讳三宝,其祖父系追随蒲寿庚弃宋降元之悍将——孙胜夫。至正七年(1347),由江浙行省照磨迁广东南雄路同知,后迁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廉访使。孙彦周与邹颂交情颇深,至正十年(1350)从南雄同知秩满归来不久,尚无暇拜访,二月遽以死闻。邹颂女婿黄道贤来谒铭,孙彦周不忍,请大圭代笔。

  春,大圭作《麟窔字说》与门徒祥上人,署名“恒白山人”

  《麟窔字说》载:“祥修而靖,喜究内典,若《莲华经》数万言之广,诵之如流,又善书”,大圭字之“麟窔”,麟,仁兽;窔,境界幽远。大圭在“法季圣远”之际,对祥上人寄予厚望。

  四月三日,大圭作《绝功字说》与弟子道勋,署名“梦观老人”。

  同年,大圭作《尘尾铭》。

  《麈尾铭》曰:“先佛果师授圭尘尾,曰:‘余一生用不尽者,盖老谂授尘赵国君之语也。’圭非其人,愧其知遇,受言藏之。后师没廿有一年,乃出诸巾箱,感其旧物,为恻然久之。”

  同年,大圭读《上生经》千遍。

  《读上生》载:“至正十一年辛卯之岁,释大圭所读《上生经》千遍,于是焉足。乃然香散花,致敬慈氏如来,以求洗去宿障,为观法之助,冀其一报,得生内众。”

  同年,其弟来请,大圭撰《先休菴居士传》

  。

  至正十二年,48岁,大圭作《寇平酬诸友相问》。

  《寇平酬诸友相问》诗云:“邻州传警急,病客慰亲归。海上初闻言,天南已解围。弄兵民亦细,临阵将能飞。好在诸君子,吾生幸有依。”三月,邻邑仙游陈君信等数百人暴动,被官兵击退逃遁永春。时任永春县尹卢琦将贼首械送元帅府,剽掠泉州的计划未得实施。时大圭病休回老家,事后作此诗以答谢友人之关心问候。夏,大圭作《筑城曲》。

  夏四月,朝廷“诏天下完城郭,筑隄防”。江浙行省“以淮西盗起,命州郡修浚城。于是监郡偰玉立会僚属议,东西北仍罗城,南仍翼城旧址,役僧道编氓分筑……”,偰玉立“为捍御计”而发动全城百姓和僧侣、道士“筑城浚河”。大圭从晋江老家回城,目睹督吏驱使,听闻百姓叫苦,便不满地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筑城曲》。诗云:“筑城筑城胡为哉?使君日夜忧贼来。贼来犹隔三百里,长驱南下无一跬。吏胥督役星火催,万杵哀哀亘云起。贼来不来城且成,城下人语连哭声。官言有钱雇汝筑,钱出自我无聊生。收取人心养民力,万一犹能当盗贼。不然共守城者谁?解体一朝救何得?吾闻金汤生祸枢,为国不在城有无。君不见,泉州闭门不纳宋天子,当时有城乃如此!”

  同年,偰玉立秩满,大圭作《送同邑高昌公北上》。

  因修筑城墙,大圭曾颇有微词,以一首《筑城曲》痛批官府劳民伤财。然而,当偰玉立即将离任时,大圭平心而论,对其人品、施政以及百姓口碑给予充分肯定,并真诚地写下诗篇《送同邑长高昌公北上》,高度概括了偰玉立的惠政。诗云:“天朝一四海,荒徼犹近邻。维同去万里,监邑余有臣。猗欤高昌公,三年此为春。弦歌响千室,井里安四民。一邑之风化,岂不关厥身。讲学必四代,游心在成均。遇士或俊秀,揖让同荐绅。时闻有折狱,语及六经醇。往者食险徒,舟车断通津。自公一为政,幡然变顽嚚。即此见治效,豚鱼孚有仁。报政及兹日,星言驾駪駪。卧辙似无路,颂声起连旬。曰公实王佐,民社暂以亲。故家重华阀,清选皆天伦。行应昭代须,大惠周下人。”

  同年,大圭撰《福公传》

  。

  伯福(1254~1330),字谦叟,俗姓周,惠安人。13岁从积善寺守慈出家,6年后得度。元初入开元僧籍,历一世妙恩至四世如照。二世契祖时,知僧事,喜施予,如甃大雄宝殿前之大庭,筑钟楼,环城东西南北市凿井使泉人甘之,又助承天寺百金以堤董水田等,一生屡施不厌,却从不言功。他为人沉毅寡言,以禅自娱,或闭门累月不食,或衣敝出市,其盛德深得百姓之心。大圭在弘觉禅师(如照)左右时,常见福公往来,曾施礼拜见。在福公归寂23年之际,应其大弟子、时莆田龙华寺住持永宝禅师之请,大圭为福公立传。

  至正十三年(1353),49岁,大圭创作《僧兵守城行》

  《贼起》

  《僧兵叹》

  等诗篇。

  《元史》载:“秋七月丁卯,泉州天雨白丝,海潮日三至。”闽南各地洪水泛滥成灾,农田、庐舍被冲毁倒塌,民不聊生,各种矛盾加剧,激化社会动荡。至正十二年,僧人被征劳役修筑城墙之后,由于军队疲于应对周边的农民暴动,城内兵员不足,守备空虚,官府以为僧人数量太多,便继续征用僧人为兵,守卫城郭。大圭对此呼吁官府遵行朝廷政策,放僧人回到寺院修行。

  《僧兵守城行》诗云:“驱僧为兵守城郭,不知此谋谁所作?但言官以为盗防,盗在深山啸丛薄。朝朝上城候点兵,群操长竿立枪槊。相看摩头一惊笑,竹作兠鍪殊不恶。平生独抱我家法,不杀为律以自缚。那知今日堕卒伍,使守使攻受官约。谓僧非僧兵非兵,未闻官以兵为谑。一临仓卒将如何?盗不来时犹绰绰。敌人日夜徂我城,示以假兵无乃弱。我官自有兵与民,愿放诸僧卧云壑。”

  《贼起》诗云:“贼起南州不出兵,守攻一切付诸僧。便将焚诵为无益,争奈战征非所能。佛法自兹看扫地,吾徒谁复辨坚冰。白头归就儒冠老,饮水茅檐乐曲肱。”

  《僧兵叹》诗云:“饥民聚为盗,邻警来我疆。有兵既四出,头会家人良。趣赴义军选,万室日夜忙。吏言僧实多,亦可就戎行。牧守为所误,殴僧若殴羊。持兵衣短裌,一时俱反常。伊余生不辰,逢此祇涕滂。慈悲以为教,王臣所金汤。复之勿徭赋,甲令明有章。胡为不尔念,而此出仓皇。军旅托未学,佳兵云不祥。永言愧二子,归哉慎行藏。”

  至正十四年(1354),50岁。大圭创作了一系列时事诗作,记录了泉郡大旱、兵革四起、身陷孤城、士兵哗变等重重危机。

  史志记载:泉州“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泉州多山地,土地贫瘠,自古以来粮食无法自给,多从周边、外省产粮区或海外运入。刚刚经历严重水灾,再遭遇严重旱灾,旱魃为虐,万物枯槁,新苗立死,种不入土,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官府疲于应付。尽管船舶不断从海路运来粮食,谷价还是不断上涨,百姓早已花光储蓄,无力购买,只能靠野菜充饥。大圭寄希望官府开仓放粮,拯救百姓,《夜闻水车》(卷五)、《闵农》(卷九)、《苦旱》(卷九)、《南国》(卷六)、《哀殍》(卷九)等诗篇,反映了这场旱灾的严重性。

  史志记载:“十四年夏,泉州安溪人李大、南安人吕光甫等聚众为盗。七月,围泉州城。”“安溪寇数万人来袭永春”,卢琦组织乡兵“大小三十余战,斩获一千二百余人……时兵革四起,列郡皆汹汹不宁”。泉州一时陷为“孤城”,起义军来势凶猛,气势难挡。官府紧急封城,切断与外界的来往通道。城外黄尘滚滚,群盗如云,虎视眈眈;城内人心惶恐,不可终日,城门紧闭。大圭《不得惠舟信》(卷八)、《送钱介夫如临漳别墅》(卷八)、《辅上人乱后不来》(卷八)、《有怀》(卷六)等都提到“孤城”,印证了福建道都元帅府此前部署泉州防务时提出的封城方案。

  史志记载:“至正甲午岁歉,饥殍载路。……既而大疫,死者相枕藉。”大量难民饥不择食,为了活命,竟然抢食被官府斩首的暴民尸体,出现了匪夷所思的“人相食”场面。大圭《次韵詹生<因所见有感>》(卷六)、《吾郡》(卷七)揭露泉州从号称“佛国”到“人相食”,进而演变成了一股“食人风”的人间悲剧。

  史志记载:“湖兵戍泉者,以粮绝致变。”“湖兵”镇戍泉州的湖州万户府军队,因“粮绝”而致兵变。大圭《餽饟》证明了贡师泰的记载,诗云:“餽饟资边阃,南军万灶寒。断粮今累月,为变岂无端?夜戍留文吏,秋兵刃武官。到头就诛戮,饿死固应难。”

  同年,撰《故靖淑居士邹氏墓志铭》

  。

  邹氏系黄道贤继室,邹颂长女净意。大圭与黄道贤乃知交,故为之撰墓志铭。

  至正十五年(1355),51岁。冬,大圭作《哀惠廓上人》

  。

  大圭弟子惠廓上人(字太虚),于上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奔姑丧途中,遭遇暴民杀害,死于非命,当此消息得到证实,大圭悲愤不已,为诗哀之:“丧乱孰为之,哀哉自苍旻。苍旻覆下土,胡乃不我仁?此邦失绥驭,干戈起齐民。一州环七邑,何人匪王臣?官军久不出,所至多陷沦。……”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揭露了泉州路下辖七县(南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惠安县、晋江县、同安县)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官军一败涂地。大圭认为,表面上看这场灾难是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统治者丧失仁政的结果。

  至正十六年(1356),52岁。大圭《梦观集》刊行,凡二十四卷。

  连年天灾人祸,大圭在时势动荡中深感不安,加之长期患有风痹,病情堪忧,便决定将所创作的诗文编辑付梓,以其堂名曰《梦观集》。大圭请好友吴鉴和卢琦作序,吴序全文未存,而卢序则因惠安人陈澍乾隆年间编辑的《螺阳文献》保留下来,成为《梦观集》初刻本刊行时间的唯一直接证据。

  《梦观集》共二十四卷,卷一梦法,卷二梦偈,卷三梦事,此三卷为宗门语录;卷四至卷九为诗,即卷四古诗五言,卷五古诗七言,卷六律诗五言,卷七律诗七言,卷八绝句五言,卷九绝句七言;卷十以下为文,卷十序,卷十一记,卷十二传,卷十三书,卷十四疏(附青词、上梁文),卷十五榜,卷十六墓铭,卷十七祭文,卷十八跋,卷十九箴,卷二十辩,卷二十一说,卷二十二解,卷二十三赞,卷二十四铭。

  至正十七年(1357),53岁。三月,亦思巴奚兵乱开始。

  《元史》记载:至正十七年“三月乙亥[朔],义兵万户赛甫丁、阿迷里丁叛据泉州”,自此至至正二十六年五月,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兵乱,波及福建大部,给泉州社会经济予全面重创,泉州港从此式微。据《温陵开元寺志》载,开元寺“当元之季,饥馑洊臻,盗贼并起,寺因之不振”,其紫云大殿、甘露戒坛、法堂、禅堂、檀越祠、东藏殿、蒙堂等建筑,或毁或灾于至正丁酉年,即1357年。十年动乱,大圭一定有所记录,可惜片言只语都没能留下。

  至正二十四年(1364),60岁。春,大圭为布金院大钟撰写铭文。

  《晋南布金大钟》系晋江布金院铸造的一对铜钟,现仅存一口,藏于泉州开元寺佛教博物馆。分别镌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咒语、祈愿文、题记以及大圭撰写的铭文。大圭撰文曰:

  至正廿四年春,晋南布金大钟成,上人权公与其徒实相偈和之,呈将百钧焉,使来请曰:是佛事之盛也,宜有铭。梦观蓭居大圭乃为之铭曰:“有寐而兴,生人之恒。一为鬼神,幽则弗晨。孰寐不惜,何以警之?孰幽不论,何以拯之?维圣作则,鸿钟是职。大音一鸣,人鬼开苏。天地以和,何所不孚。雾乎流慈,实我人师。春吉兹宫,于晋之土。范金既成,梯空斯灵。发其春容,上出云雨。以正朝夕,以有启处。天人同休,而况坐户。继声为敖,岂必自口。开物导迷,于钟而巧。物之攸觉,将日以多。其有弗觉,如此钟何?玄风载扬,苦海不波。未考来歌,维佛寿是遐。”

  题记内容:

  泉州晋邑布金院董募众缘铸造铜钟二口,僧堂前、钟楼永充供养。恭祝皇帝圣寿,十方檀信,福慧庄严;四恩普报,三有齐资;法界含灵,均沾利乐。至正二十四年岁次甲辰三月上巳日谨题……

  大圭经历了包括开元寺在内诸多寺庙遭受的巨大破坏,目睹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作为一代高僧,藉为布金院大钟题铭之机,祈愿战乱早日结束,奉劝祸乱者能放下屠刀,还人间平安福祉。

  至正二十六年(1366),62岁。五月,大圭见证了亦思巴奚兵乱的终结。

  明初《清源金氏族谱》里收录无名氏撰写的《丽史》,其中叙及元末陈友定派军队围攻泉州、活捉头目那兀纳的故事,还提到大圭题写的彩旗联句:

  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民间秋毫无所犯。僧大圭大书彩旗联句云:“将谓一方皆左衽,岂图今日见王官。”

  是役,即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陈友定派儿子陈宗海率大军围攻泉州,在当地部分官员和色目人、上千户金吉等人里应外合下,擒拿亦思巴奚乱军首领那兀纳,长达10年的“亦思巴奚兵乱”至此结束。这是目前发现的有关大圭年代最晚的一条史料。

  大圭卒年不详,《温陵开元寺志》释大圭传载:“卒,门人为建塔西山。”“西山塔,在郡城西五里。至元间,开山妙恩禅师始建。中位藏历代住持灵骨,旁藏众僧灵骨。后第二代契祖禅师,别立塔于其右。梦观禅师别立塔于其左。”大圭圆寂后,门人将其灵骨藏在西山塔左侧。

  注释:

  [1](元)卢琦:《释大圭梦观集后序》,载(清)陈澍编:《螺阳文献》卷五上《序》,郑焕章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80页。

  [2](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之《开士志》,吴幼雄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8页。

  [3]《四库全书?梦观集》,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编:(元)释大圭:《梦观集?紫云开士传》附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第55页。

  [4](明)何乔远编撰:《闽书》卷一三七《方外志?释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82页。

  [5](清)顾嗣立编纂:《元诗选?二集》卷二十六。

  [6]《四库全书?梦观集》,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编:(元)释大圭:《梦观集?紫云开士传》附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第55页。

  [7]《梦观集?紫云开士传》附录之同治甲戌(1874)晋江龚显曾《跋》,廖渊泉、张吉昌点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57页。

  [8](民国)喻谦编著:《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六十一《元泉州开元寺沙门释大圭传》,见(梁)慧皎等撰:《高僧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47页。

  [9](清)怀荫布、董任等: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释衲》,页三十三,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4年据泉山书社民国十六年乾隆补刻本影印。

  [10](元)释大圭:《梦观集》卷十二《先休菴居士传》日本内阁文库藏崇祯九年版。以下皆此版本。

  [11]石下,疑今晋江龙湖镇石厦村。

  [12]《梦观集》卷十一《息见阁记》。

  [13]《梦观集》卷十二《先休菴居士传》。

  [14](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之《开士志》,吴幼雄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8页。

  [15](民国)喻谦编著:《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六十一《元泉州开元寺沙门释大圭传》。

  [16]《梦观集》卷十四《护戒经塔疏》。

  [17]《梦观集》卷十二《先休菴居士传》。

  [18]《梦观集》卷十二《先和上漩公传》;(明)释元贤著,吴幼雄点校:《温陵开元寺志》之《开士志?释大圭》,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8页。

  [19]《紫云开士传》卷四“梦观氏曰”,廖渊泉、张吉昌点校,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20]《梦观集》卷十二《先佛果弘觉禅师传》。

  [21]《梦观集》卷二十四《尘尾铭》。

  [22]《梦观集》卷十四《疏·读〈华严〉》。

  [23]《梦观集》卷十四《疏·石湖六胜塔缘》。

  [24](明)何乔远编撰:《闽书》卷七《方域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页。

  [25]《梦观集》卷十二《先休菴居士传》。

  [26](元)卢琦:《释大圭梦观集后序》,载(清)陈澍编:《螺阳文献》卷五上《序》,郑焕章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80页。

  [27]《梦观集》卷九《绝句七言·谢檄》。

  [28]《梦观集》卷二《梦偈·答三山吴鉴》。据此,为吴鉴寓居泉州的时间节点提供了新的信息。

  [29]《梦观集》卷十八《跋·书楞伽经后》。

  [30]《梦观集》卷十二《传张籍鹿》。

  [31]《梦观集》卷十一《梦观堂记》。

  [32](元)卢琦:《释大圭梦观集后序》,载(清)陈澍编:《螺阳文献》卷五《序》,郑焕章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80页。

  [33]《梦观集》卷十《同志会序》。

  [34]《梦观集》卷七《律诗七言》之《送钱将军北上》。

  [35]《元史》卷四十一《顺帝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75页。

  [36]《梦观集》卷四《古诗五言》之“病闻钱将军过访不果,因其《听雨诗》用韵谢”。

  [37]《梦观集》卷十六《颍川安人陈氏墓志铭》。

  [38]《梦观集》卷十一《记长生院记》。

  [39](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六十七《人物?孝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39页。

  [40](明)阳思谦、蔡凤翔:万历《泉州府志》卷十八《人物志》中之中《列传?元?黄道贤》,页二十九至三十,泉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据北京图书馆藏本,中国科学院南京研究所藏本影印。

  [41]《梦观集》卷十六《故靖淑居士邹氏墓志铭》。

  [42]壮敏侯,即孙胜夫,南宋末年随蒲寿庚降元,受元廷封官授爵,子孙天有,袭万户府万户。长生院用地系孙氏家族地产。

  [43]《梦观集》卷十《紫云开士传序》。

  [44]《梦观集》卷十一《梦观庵记》。

  [45]《梦观集》卷十四《疏读上生》。

  [46]《梦观集》卷十二《先佛果弘觉禅师传》。

  [47]《梦观堂》卷十一《思政堂记》。

  [48]关于张以宁在泉州之事,详见拙文《文献之邦人间乐国——从张以宁四则诗序看元末泉州社会风貌》,载《闽江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第1~8页。笔者在未获得日藏《梦观集》之前,预判张以宁来泉州的时间为至正七年至八年间,有误差,此予纠正。

  [49]《梦观集》卷十四《疏》之《印〈虚空藏观经〉》。

  [50]《梦观集》卷十《观〈虚空藏菩萨经〉序》。

  [51]《梦观集》卷十一《怡云庵兴创记》。

  [52]《梦观集》卷十二《先和上漩公传》。

  [53]《梦观集》卷十《詹萃卿文集序》,崇祯本作“余年廿五六”,重刻有误,综合各种信息,应为“余年十五六”。

  [54]《梦观集》卷十二《子山居士传》。

  [55]《梦观集》卷十四《疏?护戒经塔》。

  [56]《梦观集》卷一《梦法》“后堂寮秉拂”“前堂寮结夏秉拂”。

  [57]《梦观集》卷十一《息见阁记》。

  [58]《梦观集》卷十六《故无为处士邹君墓志铭》。

  [59]南宋嘉定初任泉州知州,《宋史》卷四一九有传。

  [60]《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536页;(雍正)《广东通志》卷三十九《名宦志省总二?元?南雄府孙三宝传》四库本;(雍正)《广东通志》卷十六《学校志?南雄府儒学》四库本。

  [61](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三十《秩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59页。据清源山《重修弥陀石室记》,至正二十四年(1364),孙三宝与平章三旦八、御史帖木尓不花、佥事释迦奴一起为重修清源山弥陀岩捐财。

  [62]《梦观集》卷二十一《麟窔字说》。

  [63]《梦观集》卷二十一《绝功字说》。

  [64]《梦观集》卷十四《疏》之《读〈上生〉》。

  [65]《梦观集》卷十二《先休菴居士传》。

  [66]《元史》卷一百九十二《良吏二?卢琦》(此传全文抄录林以顺:《永春平贼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372页;(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5~1456页。

  [67]陈丽华:《元代诗僧释大圭及其<梦观集>》(下),《闽台缘》2020年第4期。

  [68]《元史》卷四十二《顺宗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99页。

  [69](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十三《地理?城池?泉州府?府城》,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0页。

  [70](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三十七《秩官?泉州府?偰玉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9页。

  [71]《梦观集》卷十二《福公传》。

  [72]《梦观集》卷五《古诗七言?僧兵守城行》。

  [73]《梦观集》卷七《律诗七言?贼起》。

  [74]《梦观集》卷四《古诗五言?僧兵叹》。

  [75]《元史》卷四十三《顺帝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11页。

  [76](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八十一《祥异?泉州府?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92页。

  [77](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兴化府?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6页。

  [78](元)林以顺:《永春平贼记》,见卢琦《圭峰集》附录,郑焕章点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83~84页。

  [79](元)贡师泰:《玩斋集》卷十《福建道都元帅府奏差潘积中墓志铭》;陈丽华:《元代诗僧释大圭及其<梦观集>》(下),载《闽台缘》,2020年第4期。

  [80]万历《泉州府志》卷十八《人物志?赵深道》页二十九。

  [81](元)贡师泰:《玩斋集》卷十《福建道都元帅府奏差潘积中墓志铭》,(元)贡奎、贡师泰、贡怀之:《贡氏三家集》,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387页。

  [82]《梦观集》卷六《律诗五言》。

  [83]《梦观集》卷十六《故靖淑居士邹氏墓志铭》。

  [84]《梦观集》卷四《古诗五言?哀惠廓上人》。

  [85]《梦观集》卷二十一《太虚字说》。

  [86]大圭因风痹不堪远行,一生未出闽地,最远或是漳州开元寺(见卷一《定公生焚诗并序》)。其《不赴招庆二首》诗云:“风痹年来在四肢,出门即与杖相随;高高明月台如许,着脚何堪跛脚师。莫嫌者个畜生儿,鼻孔辽天不放低;纵使绳头穿得着,也无筋力解拖犁。”(《梦观集》卷二《梦偈》)他在诗文中多处提及为疾病所折磨的痛苦,晚年越发严重。

  [87](清)陈澍编:《螺阳文献》卷五上《序上》“释大圭梦观集后序”,郑焕章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80页。

  [88]《元史》卷四十五《顺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36页。

  [89](明)释元贤著,吴幼雄点校:《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9~13页。

  [90]明《清源金氏族谱》收录之《丽史》片段,转引自王连茂:《元代泉州社会资料辑录》,载《海交史研究》1993年第1期。该族谱为泉州金氏族人收藏,收录《丽史》的原因应是它叙及金氏开基祖金吉将军在至正二十六年五月平定亦思巴奚叛乱的功绩。

  [91](清)陈寿祺等:道光《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六《杂录外纪一?元外纪》,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第5055页;(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十三,《福建陈友定》,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88页。

  [92](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大圭”传,吴幼雄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8页。

  [93](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西山塔”条,吴幼雄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17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