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图书馆,福建 漳州 363000)
闽南文化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融合迭代的文化概念。它是在晋唐播传入闽的河洛文化的基础上,在数千年山海一体相对开放的格局下,吸纳当地的土著百越文化,地理上毗邻的岭南文化,闽数代侨民参与开拓的南洋文化,宋元时期伴随“海上丝绸之路”通商贸易而来的阿拉伯文化,明清之际经由传教士及商人带来的代表近代启蒙先声的西方文化,在这些形态不同的文化基础上进行融合再创造的产物。闽南文化是东南沿海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战略地位及优先保障意义显而易见。它能发挥闽南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优势,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和平统一。它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积极推动并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构建。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成立了,它旨在保护闽南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并能推动其永继性地传承、创新和传播。闽南地区高校图书馆也在这样文化氛围里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责使命,即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地方教育、学术、文化事业贡献力量。为此,闽南各高校馆相继启动了特藏资源建设项目、开发基于SQL Server 2008为技术支撑的特色数据库,在提供各自侧重领域的文献服务之余,也探讨着如何通过云计算技术推动区域文献保障联盟体系的最终完成。
一、闽南特藏文献资源建设
(一)配合特色学科的闽南文献资源建设
我们强调闽南语境,是为了突出八闽文化中覆盖范围最广、包容性最大、形态多样格局开放的独特一支,其在历史语境中的传承元素、在现实语境中的发展元素,是闽南地区各项文化事业推动的着力处与支撑点。闽南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也应突显地域性、特色性以及服务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现实性,这已成为闽南各高校馆的共识。此外,地方高校根据自己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的要求,集中了一批专家、学者、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拥有人才优势,同时拥有配套科研专项经费,这也决定了直接服务于教学与科研的高校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方向,使之成为专指化程度极高的信息资源中心。由此可见,高校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及所提供的文献服务呈现出地域性、特色性、学术性、教育性、连续性、稳定性等研究型图书馆特征。时下,闽南各高校的区域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展开,如闽南师范大学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人才培养项目”下设闽南文献与海疆文化、闽台家族社会与文化、闽南方言文化、闽南民间信仰共四个方向的博士生培养专业课程。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也启动了配合特色学科的“闽南地方文化文献库”建设,此文献库涵盖了古籍、曲谱、韵书、谱牒、侨批、台版书等类型文献,涉及闽南方言、闽南宗教与民间信仰、闽南民俗文化、闽南家族社会文化、东南海疆文化、以林语堂为代表的漳州籍现代作家研究等研究领域。闽南地区各高校馆相继启动了打造自身品牌效益的特藏文献资源项目。如厦门大学特藏“东南亚及华人华侨研究资料”“台湾研究资料”“南强学术讲座”(音像制品),馆藏明刻本多为省内孤本或罕见本,“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被鉴定为孤本珍贵文献。集美大学特藏“嘉庚文献”,包括陈嘉庚先生的著述以及研究陈嘉庚生平与事迹、嘉庚精神、集美学村、嘉庚文化、嘉庚人物与校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华侨大学特藏“古籍特藏库”“闽台地方文献库”“福建戏曲文献库”等,该馆比较重视存储与展览、实际利用的建筑格局,是真正的存展用一体的文化共享空间。笔者所在的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特藏以闽南医药学文献为主,收藏较多闽南、岭南、东南亚等闽南语通用区域的医学诊断和方剂文献。
以上列举的是闽南各主要高校馆的特藏收录情况,但特藏不是静态的文献容储的观照,而是一个动态出入与规划发展的过程。我们根据定期的馆藏质量评价结果来对馆藏结构布局进行调整和决策部署。馆藏质量评价主要借助的是统计分析的方法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馆藏的规模、增长速度、学科范围、质效比等数量关系的统计分析研究,形成定量的结论,数据来源可以是分发问卷、专家建模、金盘软件的应用等;馆藏结构分析法是指对馆藏中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等来参考决定新一轮文献资源建设的方向。
(二)闽南文献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成为了闽南高校馆馆藏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陆续成立了针对本馆特藏资源建设的文献征集部门,以期以合理的人力资源调度、科学的经费预算投入、灵活多样的文献搜集渠道,收录数量和类型都尽可能多的闽南地方文献。第一,是对公开出版的闽南文献的搜集,把经由馆藏查重、甄别选本、评估收藏价值后的图书目录,交付给招标书商处由对方负责提供。对于它馆已获得的属于本馆特藏收录范围内的文献,通过馆际交换、联盟共建的方式获得副本。对于一些明清古籍善本、民国珍本、绝版书的收录可通过“孔夫子旧书网”“旧书地图”等C2C平台获得。高校馆作为地方文献的收录机构,保存、整理、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但却不意味着这项工作仅仅是高校馆的职责行为,这同时也是地方政府乃至全社会的行为,鉴于此,“呈缴本”制度应该进一步通过立法、地方性法规进行明确,并得到有力贯彻。通过“呈缴本”制度所获得的出版发行的图书品类较为齐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同类出版物收录的完整。强制性的呈缴制度之外,部分热心地方文化事业的人士自愿捐赠私藏文献,可与之签订协议接受捐赠,以扩充特藏资源。此外应注意介于公开出版的白色文献与绝密的黑色文献之间的灰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这些灰色文献包括由各级政府、学术界、工商业界产生的、以电子或印刷版形式传播的不受盈利性出版商控制的文献,也包括处于半公开状态的文献,如地方志、地方典籍图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企业文献,还包括不公开发行的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技术档案等。灰色文献是可较为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及风俗民情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区域性珍贵文献资源。地方行政部门亦可考虑灰色文献门户和仓储的设计与建设。在移动互联网及数字化出版时代,灰色文献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其广泛的分布及丰富的信息蕴含力值得重视和深拓。
第二,应加大地域性特征文献的搜集力度,如闽南方言韵书、南音曲谱、歌仔册、侨批、闽南谱牒、闽南方剂等。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两所高校馆关于闽南方言韵书的收录和研究成绩显著,西方传教士编写的闽南语教材、闽南语与东南亚互译教材、闽南地区学者编写的闽南语字典、用国际通行语英语编写的闽南语字典都有收录,从声韵调三大系统进行收录韵书的比较研究,代表泉州音的《汇音妙悟》、代表厦门音的《八音定诀》、代表漳浦音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等,闽南地区韵书辞书收录之多之广可以说居全国之首。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由研究馆员张嘉星编写的45.5万字的《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是这方面的斐然成果。
南音是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南音曲谱散佚者多,且很多是民间艺人的即兴创作,对于这样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采访和搜集的难度系数较大。近十年来,南音文献收录最大的收获就是《清刻本文焕堂指谱》和《袖珍写本道光指谱》的发现与出版。
歌仔册是闽南语说唱“歌仔”和通俗歌谣的底本,是以闽南语声韵写作、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通俗文学作品,被誉为“上承敦煌变文,下继宋元的讲唱文学”,著名学者顾颉刚曾于1928年的《民俗周刊》上刊载歌仔册编目,这是已知的闽南歌仔册最早的编目之作。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收录手抄报、油印本、复写本、复印本、出版书籍等类型的歌仔册近800部,所藏数量、种类位居国内图书馆前列。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经由海商及水客驿递之分散、单独的作业,逐渐发展为一种行郊作业“批郊”。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其独特的侨史文献功能和价值使之成功入选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三批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的收录和整理为研究人类学、华侨史、国际移民史、邮政史提供了珍贵文献。在已经收录的侨批文献中,有专家指出收录的单一和欠缺之处,即应将侨批信据一并收录,如信局的印鉴、图章、证书、流水账簿,信局与银行之间的公函、电文、信札等,有关的历史文书和华侨档案也应关注并收录,这些文献能起到提供线索与互为参证的作用。
闽南谱牒学,是尤为受两岸民间重视的寻根谒祖的显学,它本是“溯其源流,究其根本,别长幼之分,明亲疏之辨”的家族史,却蕴含着社会发展史的独特价值,它与正史、方志并称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此外,闽南族谱文献还蕴含着大量关于闽南社会民俗、民族、信仰、文教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笔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了保护族谱文化的传承,专家学者正在呼吁将“中华家谱”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关于闽南族谱文献的收集和研究应是闽南高校馆责无旁贷的使命。应组织相关人力深入坊间,进行田野调查,如通过参与族谱联展、晋香祭典等民俗活动,最大程度地抢救和保护民间族谱,包括肇基祖、堂号、迁台史(肇闽迁台一系)、主要人物、分布流向、繁衍迁徙以及各地的宫、观、寺、宗祠、文物等,形成包括族谱、口述文字史料、地图等多种形式的原始调查资料。
闽南方剂文献是以其阳气泄、中虚湿盛、水火失济的区域生态特征的医药学文献,包含了来自中原汉方文献、闽百越方剂文献、东南亚交互方剂文献三个主体,闽南方剂文献的本体价值、学术价值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价值都值得重视并进行深掘研究。
第三,注意口述历史和田野活态文献的考察与收集。因为史载文献在内容上有所偏重,即偏重记载官方或精英阶层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来自于坊间的普通民众的声音较少。口述历史通过采访相关的历史事件、民间事件见证者,由文献采集者进行笔录或录音录影,能够对存世文献进行佐证和补充,是文献收集和治史的方法之一。对于闽南民俗学、民间信仰、家族肇基变迁的文献研究而言,口述历史的补录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需重视对闽南非文字、非实体的活态文献的开发与收录,活态文献之“活”,是指蕴含于线性事件的过程之中的状态描述,即将过程知识、文献背后的知识交融成立体式文献的可能性探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的文化活动的动态实践和表演过程,是对静态文献之外的知识信息进行采集、组织和揭示的重要方法。每年“开漳圣王”“保生大帝”的庆生庆典,凤舞龙蟠地游街、提线木偶剧的演出等都包含大量民间信仰文化元素,具有较高的民俗学、史学、文献学的研究价值。因此,应成立专门的文献工作小组,对口述历史、活态文献进行专访,丰富文献的载体形式并对其进行编目和建档。
二、加快闽南文献数字化及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步伐
(一)闽南地方文献的数字化
从多个渠道搜集来的珍贵文献,应严格其保存的环境及条件。除了对温度、湿度、昼夜温差等环境调控外,注意祛除不耐久因素如去污、去酸化,同时做好突发灾害事故预案。在修复破损纸本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复本制作,此外最重要的是尽快将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转化。文献的数字化转化包括文献的扫描、图书处理和质检、OCR文字处理、OCR文字质检、成品数据等几个步骤,数字化的基础应用模式有面向长期保存、面向电子书阅读、面向内容数据库等应用。面向长期保存项,支持存档索引和按需印刷,对地方文献尤其是古籍、抄本、善本能起到妥帖的保护作用。面向电子阅读项,支持版式呈现和浏览为主的电子书阅读,或支持流式为主版式的辅助电子书阅读,对闽南文化的宣传和传承经由电子书阅读并借助地方门户网站推广走向大众。面向内容数据项,使文献内容脱离原来载体的限制,以较小的颗粒度进行结构化拆分、标引、重组聚合,形成新的内容体系并支持各种检索和知识组织应用,学者对闽南文化的研究也不再囿于文献难寻、借阅受限、知识无序的困难,加快了闽南文献开发和研究的步伐。数字化的地方文献能够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教育、学术、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独特价值,这是我们进行闽南文献资源建设的题中之意。(二)闽南文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闽南各高校馆应根据各自特藏建设的需要,在所搜集的文献入藏前做好包括描述性编目和主题编目在内的文献编目工作。为了深刻揭示文献,应重视全面深入地进行主题标引,将闽南文献资源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的书目数据体系。此外应尽快启动闽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目前卓有成效的闽南高校馆的特色数据库有厦门大学“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集美大学“水产科技数据库”、闽南师范大学“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华侨大学“福建戏曲文献资料库”、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方言电子词典”、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闽南医药文献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建设流程包括系统平台搭建、数据源选取、信息采集与加工、信息发布与更新等环节。笔者所在的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用SQL Server 2008为技术平台支撑搭建特色数据库。该技术平台支持对称多处理器结构、存储过程、ODBC,具有自主的SQL语言,对其他各类语言也有很好的兼容性,同时提供了完整的数据镜像解决方案及强大的内置数据修复功能。三、闽南地方文献保障联盟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图书馆事业与过去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早已告别了手工作业、重藏轻用、埋头盲目自我建设的时代,文献信息服务朝集成化、远程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成区域内的文献保障联盟是图书馆界集合分散资源、优化人力和财政配比、避免重复建设的共识。闽南文献保障联盟由开始的构想到有实质性初步尝试,由厦漳泉高校如集美大学、华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参与并推动的“闽南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已起步多年,会员馆的规模日益扩大,但共享的资源和服务还只限于局部的、专项的合作交流。闽南文化传承与研究是“闽南金三角”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各高校馆出于教学、学术等文献资源建设的共同需求,出于挖掘各自潜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成长意愿,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有组织、有力度的开发,既能保证盲目重复建设又能集结各方优势力量提高资源的专指化程度和学术深度。
我们致力于将闽南文献保障联盟建设成闽南史料收藏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部分工作推进的难度,一是区域上级管理部门的重视不够,自上而下的组织欠缺,闽南地区各高校馆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及各自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协调统一的战略部署最好由区域行政部门做出。二是技术平台的架设和维系问题。我们在遵循CALIS“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启动文献保障联盟的云计划。充分依托投资成本低、存储能力强、安全性能好、维护效率优、共享程度高的云计算技术,在努力拓展和完善各自特藏的“私有云”的同时,在技术保障的云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云计算在搭建地方文献保障联盟服务平台方面提供了诸多便利,实现对象数据集中存放在云计算中心的海量存储系统,从资源建设方面使得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相结合的智慧咨询成为现实。
但在联盟共建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需进一步协商解决的问题。如云中心馆与成员馆职责分工问题,云中心馆对成员馆的协调调度问题,云服务的建设、运营、维护及管理中的诸多细节问题。三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要根据闽南文献保障联盟的建设需要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人才。人才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我们需要特色学科专业人才、图情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备齐针对文献保障联盟建设各个层级、各个阶段工作的人才力量。此外,敬业与奉献精神亦是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重要标准。
四、结 语
闽南高校馆要积极参与闽南文化生态区的构建,尤其是参与到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多渠道搜集、开发并利用好闽南文献,启动本馆闽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推动闽南文献保障联盟体系的最终形成。闽南高校馆的地方文献建设应以学术研究为价值取向,要重视学术性在高校地方文献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在保证学术性建构前提下兼顾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文献保障的应用性、知识性和教育性功能。注释:
[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通知”,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Gid=9e70fcf4af98d454df5db8562cf6ed28bdfb.2014.04.23。闽政办闽政办[2014]54号。
[2]林仕珍:《基于学科视域的特色馆藏建设——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地方文献库建设为例》,《情报探索》2013年第11期。
[3]陈小慧:《厦门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图书馆学研究》2010年第4期。
[4]《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研究——以华侨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年第24期。
[5]闫小斌:《基于特藏资源建设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图书馆建设》2013年第8期。
[6]王磊、付立波、张仁琼:《云计算环境下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创新应用研究》,《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年第30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