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福建 漳州 363401)
明季理学大儒黄道周万历十三年出生于铜山所城之东门,8岁随兄黄道琛至顿坑耕读凡数年;22岁为避族人之难,全家搬离铜山而隐居顿坑;次年,黄父青原公客死顿坑;25岁在顿坑办完父亲丧礼后,黄道琛返归铜山故里,黄道周则奉母移居漳浦东皋。黄道周当年作《徙泽记》自述:“计吾生世,稍有知识,未二十载,三移其居。”即历经铜山、顿坑、漳浦三地移居,这是黄道周经历的一段亲情寡淡、艰辛困顿的时期,也是得以博学多闻、广交旷游的重要时期,对其日后形成淹博卓越的学识极具影响。此后,黄道周成家立业于漳浦,世称“黄漳浦”。居住漳浦期间,黄道周常回铜山故里。关于黄道周侨居漳浦后返回铜山故里的行迹,有的地方志乘或黄道周纪年著述虽有涉及,然亦偶有讹误,笔者结合黄道周著述以及相关文献逐次辨析,以期厘清黄道周历次返回铜山故里的年份、背景及史迹。
一、黄道周居住漳浦县城五个时间段
辨析黄道周返回铜山故里的行迹,必须厘清黄道周生平居住在漳浦县城的五个时间段。(一)第一时间段:黄道周25岁至37岁。《庄谱》万历三十七年(1609),先生年二十有五:“服除。是岁,奉母移居浦邑中。已,娶孺人林氏,复居浦之东郭。”黄道周当年作有《徙泽记》自述三移其居始末,及七律《秋后筑垣遂成土室得诗十首》、五律《徙居东皋四章》。黄道周在东皋草庐历经讲学、著述、科举,共生活12年,直至天启元年秋(1621),37岁黄道周离开漳浦,公车北上赴京会试,明年登进士,为庶常。
(二)第二时间段:黄道周41岁至45岁。《庄谱》天启五年,先生年四十有一:“夏四月,请告归里。秋七月,至家。冬十二月,葬青原公于北山,因结庐其下,躬自负土成坟,勒先人行事铭于屏石。”该年三月,黄道周新任讲经筵展书官,因“平步奉书以进”而得罪魏忠贤。四月借口侍奉老母,告假还乡,七月回到漳浦县城,十二月把亡父青原公(棺木或骸骨)由顿坑移葬于漳浦北山,并在墓下搭建庐室,离开东皋草庐移至墓庐居住,这段时期先后经历娶蔡氏、服母丧、徐霞客来访等。崇祯二年冬(1629),45岁黄道周闻后金兵入关,遵化被攻陷,慨然携家人出山赴京,这个时间段在墓庐居住四年。
(三)第三时间段:黄道周48岁至52岁。《庄谱》崇祯五年,先生年四十有八:“是冬,抵墓下,诵陶诗曰:‘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乃曰:‘吾怪陶庐不在士行之侧。’而山中蒸湿,人迹罕至,床几藤□已半就腐坠,惟经史子籍可九千余卷,烂浥未尽。”黄道周因上疏救受袁崇焕案牵连的辅臣钱龙锡,最终以“滥举逞臆”削籍为民。于是崇祯五年三月(1632),48岁黄道周携带家人出京城,一路游览南下,当年冬天回到漳浦北山墓庐。此后四年,黄道周主要整治墓庐、著述讲学,应邀至漳州紫阳书院讲业,编撰《榕坛问业》。崇祯九年九月(1636),闻清兵入侵京畿,52岁黄道周毅然招募36名乡勇离开漳浦,北上勤王。
(四)第四时间段:黄道周55岁至56岁。《庄谱》崇祯十二年,先生年五十有五:“复还山守墓。以前疏批旨有‘朋串’之语,乃于石养山中、垩庐之下,别搆数椽,以列大雅。”黄道周因平台召对,最终被“降六级调外用”,调任江西布政司都事。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黄道周离京返乡,一路游历泰山、讲业大涤,该年暮冬回到漳浦北山墓庐。次年,55岁黄道周在墓庐附近建十朋轩和九串阁。崇祯十三年(1640),因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被弄臣陷害,诬陷结党,不久逮捕令下来,56岁黄道周于五月二十三日辞墓至南昌赴逮,此次回乡时间仅一年半。
(五)第五时间段:黄道周58岁至60岁。经过一年多刑部监狱、诏狱关押受审,黄道周以“永戍酉阳”获释出狱。崇祯十五年春二月(1642),58岁黄道周出京赴戍。八月,得知免戍官复原职,具疏辞谢,当年闰十一月回到漳浦北山墓庐。此后时间,主要是修建浦东旧居为明诚堂,营建邺山书院,讲业著述等。崇祯十七年五月(1644),60岁黄道周在邺山闻崇祯帝亡故,痛哭三日。九月十五,辞墓赴弘光朝启用,从此永别漳郡,《庄谱》本年篇末:“盖自是而先生终无还山之期矣。”此次返乡近两年时间。
二、黄道周返回铜山故里时间明晰的行迹
依据黄道周著述及清乾隆《铜山志》所载,可辨析厘清黄道周侨居漳浦后,共有六次证据确凿、时间明晰的返回铜山行迹。(一)天启元年秋(1621),黄道周37岁进京会试前夕,返回铜山故居探亲,此行途中有母舅带领同往。黄道周作有五古《秋后至故居过阿舅宅上见海色明净而阿舅将遂入燕偶成数韵》,全诗如下:
海屿湛清秋,小渚涵白泽。
灏气识归帆,鲲鹏自促侧。
常怀万里心,荡以负山力。
一鬐暴东洲,一羽横西极。
徘徊十年间,依然见人跡。
报膝今介丘,中夜歌伏枥。
麒麟自斗争,日月犹为蚀。
何况令吾曹,坐使伤寥历。
春风发明河,潮水通碣石。
霓虹垂宛蜒,穹窿映空碧。
挥手留余波,犹能荡八域。
缨长足自清,天高准且直。
俯视方壶洲,相去千百尺。
谁复忍居诸,俛仰随矰弋。
分析整诗意境,可获三条信息:一是黄道周作本诗时间在未中进士之前,从“常怀万里心”之壮志,及“依然见人跡”之情景可断。二是黄道周作诗时间在其为生员后十年。黄道周27岁为秀才,其《辨仁义功利疏》有“臣蚤岁学道,二十七始就青衿”之述。《庄谱》天启元年(1621),先生年三十有七:“是秋,公车北上。”黄道周自27岁“就青衿”开始科举之路,至37岁公车北上刚好十年,符合“徘徊十年间,依然见人跡”诗境,可断黄道周37岁时作此诗。三是阿舅要同往北方。本诗序言“阿舅将遂入燕”是关键字眼,将,为带领、率领;遂,往也,意即阿舅要带领黄道周同往北方。青年黄道周共有两次入京参加会试,一在34岁,一在37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34岁的黄道周与张燮结伴北上,首次参加会试,《张燮年表》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北上春官……至浦城,与黄道周同度仙霞岭”即可证。而37岁此年秋后,入京赴试前夕,黄道周回到铜山故居探亲,此次入燕有阿舅带领陪同,在阿舅家里,黄道周有感而作此诗。
(二)天启五年秋冬(1625),黄道周41岁返回铜山探亲,为崇文书院题匾。清乾隆《铜山志·学校志》圣殿:“万历七年(1579),军门劳公勘查文庙有碍,遂撤棂星门扁额。至万历四十年,簪缨鼎盛,学生陈王教等辄请当道,募缘重建,庙貌式廊。后十余年,再盖华表。翰林黄公道周题‘斯文在兹’于中,并‘江汉秋阳’、‘金声玉振’于东西。”万历七年,明朝首辅张居正发动大规模禁废书院事件,铜山崇文书院受到禁毁;至万历四十年(1612),在黄道周母舅陈王教倡请下,崇文书院得以重建;过了十几年又增盖华表,修葺一新,适逢黄道周返回铜山探亲,在舅舅陈王教邀请下,黄道周为崇文书院题写三块匾额。
天启四年(1624),黄道周40岁,年初散馆,获授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次年三月,黄道周新任讲经筵展书官,因“平步奉书以进”而得罪魏忠贤。《庄谱》天启五年(1625),先生年四十有一:“夏四月,请告归里。秋七月,至家。冬十二月,葬青原公于北山。”从《庄谱》记载看,黄道周于在天启五年七月,回到漳浦。这是黄道周入仕后首次返乡,在漳浦整理安顿后,以黄道周对兄长黄道琛及舅舅们的敬重,当年不久即返铜山故里探亲。探亲期间,为崇文书院题留正殿匾额“斯文在兹”,及左右两庑“江汉秋阳”“金声玉振”。《铜山志》所记“翰林黄公”,此时黄道周身份正符合。
(三)崇祯元年春(1628),黄道周44岁返回铜山,葬祖母及伯叔于后澳祖坟园。《庄谱》崇祯元年,先生年四十有四:“是春,葬先祖母及伯叔,又葬前夫人林氏于北山之左。”以往部分学者认为黄道周本年葬祖母、伯、叔及前夫人于北山,谬也。《庄谱》实际记载黄道周本年做两件事,首先是葬先祖母及伯叔;其次是葬前夫人林氏。前者并非葬在北山,而是葬于铜陵后澳猫儿山黄氏祖坟园,理由有三:其一,道光十三年铜陵后澳猫儿山立有《明理学石斋黄先生祖茔神道碑》,碑文有:“石斋黄先生,吾邑铜山人也,其祖茔在铜之后澳,青乌家号猫儿洗脸。”其二,编修于清乾隆年间的铜山东门黄氏分支关隘顶黄氏《启裕派东门黄氏世系家谱》稿本记载:“四世三房次世懋公字肃毅,妣翁氏,合葬于后澳山,号猫儿洗面。”其三,黄道周24岁时请张燮作《黄母陈孺人生传》,记有黄母治理祖母丧事过程:“又无何,姑又病卒,孺人茹泣治丧事,翁藉以不废礼。”当时黄家贫困,赖黄母拮据治丧,青原公得以不废礼。黄道周在合葬父母于北山墓园后,又于崇祯元年春回到铜山,合葬祖父、祖母及伯、叔于铜陵后澳祖坟园。
(四)崇祯九年中秋(1636),黄道周52岁携带家人回铜山探亲赏月。这次返铜,作有五言律诗《中秋携家人出铜海玩月有作命诸子姓属和三章》,全诗如下:
浮云明月过,开兴只斯须。
鸟影看无动,花魂行自苏。
鹤还因露警,人倦值鸡呼。
杯子扁舟小,将谁狎五湖。
海色青天地,风根静羽毛。
练空不罥席,银汉坐容舠。
万里见秋叶,孤罇散暮涛。
无端陈广乐,鱼鸟自深高。
清时容钓弋,海大见安流。
白露弥无际,伊人何所求
长鲸吹浪去,叠鲎挂帆浮。
忍忆廿年事,芦花半上头。
本诗没注明作于何年,可从黄道周居住漳浦五个时间段进行排除:其一,从序言“携家人”“命诸子姓属和”“玩月”等字句判断,此诗作于中年时期,居住漳浦的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黄道周尚未有子辈可以“属和”,故可以排除这两个时间段。其二,第四时间段较短,黄道周55岁春已回铜陵,56岁中秋已至京受狱,此时间段的中秋亦可排除。其三,第五时间段,黄道周58岁中秋在回家途中;黄道周59岁当年的八月至十月,均在北山墓庐讲学、刊印《孝经集传》、修订《洪范明义》,有该期学生胡梦錥跋《孝经集传》载“此书于癸未八月朔日,……癸未十月朔日胡梦錥谨识”,以及黄道周跋《洪范明义·总目》款作载“癸未八月望日,臣道周再识”,可为证;黄道周60岁五月去漳州邺山,直至九月赴弘光朝召用,故亦可排除第五时间段。其四,第三时间段是中年黄道周居漳浦时间较长的一段,黄道周48岁中秋尚在回家途中;黄道周49岁在北山讲学著述,有弟子吕士坊跋黄道周《榕坛问业》第18期“夫子自壬申抵家,诸弟子相从讲论皆在浦之北山”为证;当年秋,黄道周均在邺山忙于建设书院,黄道周《邺山书院记》文中洪尊光加注:“吾党之欲营兹山,癸酉、乙亥,凡两不果,所不能已者,止为诸翁数片石耳。癸酉秋,榜与张勖之诸生卜筑江峡”亦可证。黄道周50岁当年五月,应邀到漳州紫阳学堂讲学,十二月才回漳浦;51岁当年五月复会于榕坛,岁暮复回北山;故第三时间段48~51岁的中秋,黄道周均无返回铜山的条件与行迹。黄道周52岁当年中秋,受铜山亲人盛邀携家人返乡,则有崇祯九年(1636)九月出山之前所作“还山矣,为亲朋强至海下”为据。海下即指铜海,盖黄道周书写地名常题某处之下,如“独处墓下”“北山庐下”“向在都下”,黄道周本年中秋返回铜山故里,由此可证。
(五)崇祯十二年正月(1639),黄道周55岁返回铜山,修复崇文书院孔子塑像,并作《修像告先圣文》。有三篇文献为据,可证黄道周返回铜山此行:一是黄道周《修像告先圣文》开篇:“维崇祯十有二年岁次乙卯年正望日癸酉,铜陵后死:前少詹事兼侍读学士黄道周、贵州按察司提学参议陈士奇,举人游昌业、刘善懋等同诸生聿修圣像。”文中黄、陈、游、刘全是铜陵人,又统一冠以“铜陵后死”,这四个铜陵人聚在一起修复孔子像,地点当然在铜山。二是黄道周《乞言自序状》记述母亲陈氏:“时闻议废圣像,母为哀恸,缟素三日,哀恸不绝。”黄道周自幼即受母亲影响,同时也是读书人的崇文敬圣之情,黄道周与铜山崇文书院情缘极为深厚,亲自参与聿修圣像当在情理之中。三是《明史·列传·陈士奇》记载:“崇祯四年考选,授礼部主事,擢广西提学佥事。父忧归。服阕,起重庆兵备,寻改贵州,复督学政。母忧阕,起赣州兵备参议,进副使,督四川学政。”黄道周在《修像告先圣文》称陈士奇为“贵州按察司提学参议”,此时陈士奇由于丁母忧回到铜山,也可证黄道周作此文是在返回铜山修祭圣像期间。
(六)崇祯十七年三月一日(1644),黄道周60岁,返回铜山祭扫先人并住十天。《庄谱》崇祯十七年,先生年六十:“而先生以三月朔日祭扫渡江,至十日乃归。”虽《庄谱》没有说明至哪里祭扫,闽南三月有拜山之俗,黄道周祭扫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在漳浦北山祭扫父母,另一个是返回铜山祭扫祖先。此时,黄道周正居在漳浦北山墓庐,显然本次祭扫乃返回铜山,行程共十天。本年三月二日,黄道周作有《讲堂告文》:“维崇祯甲申年三月朔有二日庚寅,吾乡诸孝秀,构苍瀛书舍,将以是日上梁,谨用牲礼告于山川、堂构之灵。”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对此次行迹有考:“按方诗铭、方小芬编《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对照表》中,本年三月二日为庚寅日。既然黄道周三月一日至十日返回铜山祭扫,那么这篇《讲堂告文》便是为铜山苍瀛书舍而作的。”黄道周《讲堂告文》有“维我桑梓,实致敬慕”之句,黄道周桑梓者,非铜山莫属也。
三、黄道周返回铜山证据充分但年份不详的行迹
黄道周著述及铜山志乘多有黄道周返回故里的记述,证据充分,但年份比较模糊,结合有关文献仍可辨析。(一)黄道周居漳浦第二时间段,返回铜山故里,与好友张廷范同游龙潭山。张廷范为五都樟塘村人,与黄道周同年中举,清《诏安县志·选举志》载:“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科中式,乡试十六名。”张廷范作有《与黄太史游龙潭》七言古风,清《诏安县志》、《东山县志》(民国稿本)[皆录此诗,全诗如下:
龙潭之山诧奇哉,
龙潭之水天上来。
分明龙门碣石北,
双峡排空映紫崖。
与君同生青海上,
未见龙瀑几千回。
细听龙泉有龙蟠,
清歌迸作瀑声响。
龙潭山位于铜山所城西,为铜陵胜景,清乾隆《铜山志·山川》龙潭山:“在城西二里许,云山高大,积石巉岩,有清泉下注,四时不竭,凡大旱皆于此祷雨,祭天取水焉。其间有石屋,大石如盖,下如门,低首而入,其中平坦,可坐三十余人。”黄道周《铜山石室记》篇末:“此地南适数百武,有石阙迴廊,是为太室之山,太室西南二里许,有鲛屋寒泉,石城碧嶂盤于绝巅之上,是为龙潭,龙潭巉岩不及二室,然其洞壑迂迴视二室则又幽远矣。”此游即张廷范来铜山拜访返乡的黄道周,黄携张同游龙潭巉岩。张廷范称黄道周为太史,是辨析时间节点的重要线索。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庄谱》天启四年(1624)先生年四十:“初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黄道周居漳浦县城第二时间段,即黄道周在41~45岁这段时间,回铜期间与张廷范游龙潭,正符合太史身份。这段时期,还有张燮与黄道周尺牍《寄黄幼玄太史》,张燮称黄道周为太史,亦证之。
(二)崇祯六年或七年,占据铜山外寇撤退后,黄道周返回故里探望亲人,作有五言律诗《寇退因出铜海视诸亲串》,本诗没有注明写作时间,全文如下:
江石不可漱,枕涛殊未安。
解缨将短棹,瘗笔事长竿。
鱼梦开清夜,鸥盟结暮寒。
何脩稳屐齿,到处共盤跚。
物态殊今昔,江潮唯放痕。
不观岸影倒,安晤日车翻。
石蚌精华尽,天吴音貌尊。
衔山烟树渺,勿复怨王孙。
一鱼横大海,众鸟睨孤林。
客爱幽人屐,天埋高士金。
独吟杉子落,噩梦野云阴。
抆得床头剑,如开青史心
墓田维不给,丙舍亦堪怜
众识郑公里,时无田子春。
遊丝惊雁隸,潜火失鲛人。
愧彼鹰扬老,居然压约伦。
据林定泗《〈铜山志〉注译》增补部分卷之九《灾祥志(大事记)》载,在黄道周生活年代,铜山共发生六次敌寇侵犯:一是天启七年(1627)六月,郑芝龙带兵占据铜山,次年接受明廷招抚。二是崇祯元年(1628),郑芝龙由厦门抵铜山,继而转杜浔,为乡绅丘懋炜抗拒;遁走。三是崇祯四年(1631)海贼刘香老以贼众数百猝攻铜山,把总蔡而爖力战死之。四是崇祯五年(1632),倭寇屡犯铜山。五是崇祯六年(1633)荷兰殖民者武装入侵铜山,闽巡抚邹维琏出兵还击,战八昼夜。荷兰战败,军船被焚毁。同年,倭寇进犯铜山,南屿陈焯率领民众设‘暗鼎阵’,击退倭寇。六是崇祯七年(1634),有“红毛番”船泊铜山及五都地方,焚杀甚惨,后被巡按路振飞、大帅徐一鸣率众还击,荷人退至宫前湾,被围歼。辨析上述六次敌寇进犯铜山事件,第一次及第二次,实为郑芝龙率闽南海盗肆掠横行,这两年黄道周正在服母丧,忙于合葬父母于北山,及回铜山葬祖父母及伯叔,葬前夫人林氏于北山,服丧期间不作诗赋吟唱,可排除。第三、四次分别发生在崇祯四年、五年,此时黄道周正在京城及外地,亦可排除。由此可见,作此诗时间背景应为崇祯六年(1633)或崇祯七年(1634),正是黄道周居漳浦的第三时间段,时进犯铜山外宼撤退后,黄道周回故里探望亲人。
(三)崇祯六年或七年,黄道周返回铜山故里,为铜陵关帝庙撰联。铜陵关帝庙大殿正中石柱悬挂一幅黄道周撰题的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伏虏降魔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此联没有题落款时间,刘小龙《海峡关帝传奇》有一章专门对此联撰题时间进行考证。刘小龙认为崇祯年间,铜山常受外寇进犯。崇祯七年(1634),巡按路振飞、大帅徐一鸣等率军打退当年侵据铜山的荷兰“红毛番”。当时黄道周削籍还乡,正是居于漳浦第三时间段,其返回铜山探亲。黄道周故居后即关帝庙,应庙祝之求,黄道周撰题这幅名垂青史对联。黄道周撰关帝联之行与作五言律诗《寇退因出铜海视诸亲串》之行或为同一次返铜,留待后考。
(四)黄道周生平多次游历铜山石室,其《铜山石室记》所述可证。铜山石室位于铜陵水寨大山上,为铜陵胜景之一。黄道周《铜山石室记》述其多次游历石室,由此可辨黄道周返回铜山的行迹,主要有三个时期:其一,黄道周早岁时期。《铜山石室记》:“予自早岁,日陟兹山。月出东望,滉漾两海,海中塔峰,正当架上,柱城与海,如圭拥壁,心系而乐之。”早岁为10岁以内,黄道周5岁入社学,7岁读父书,8岁随兄至顿坑,故其早岁“日陟兹山,月出东望”时间当在7~8岁之间。其二,黄道周青年时期。《铜山石室记》载:“自予睹记二十年之内,苔藓砂砾,皆寖墨光,当道巨人之表咏,霏乎其足述也。”黄道周7、8岁时期日夜在石室,其“睹记二十年之内”,当其28岁之前数次游历石室,水寨大山石壁上镌刻的“当道巨人之表咏”墨迹,至今尚有“嘉靖十五年大明钦差总督备倭吴公惠政碑”“嘉靖三十四年大明把总泉挥使王公靖海碑”“嘉靖五年福建右参政临海道蔡潮书宦海恩波石刻”“万历三十六年水师提督程朝京、参戍李楷在石室内岩壁题书赋诗”“万历三十六年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横海歌”等石刻。其三,黄道周中年时期。《铜山石室记》载:“圮坠以来,复三五年,风雨之所躅踯。寤寐真灵者,徘徊顾瞻,负担而反,是亦可以复起矣。”说明水寨大山的庙祠坍塌时,黄道周正重游此地;再过三五年,又来一次重游,遂作此文。从文中“予行屐履未半天下,然观天竺、虎丘、锡山、邹峄之间”辨析,这些名山正是黄道周48岁削籍还乡途中所游,本年冬天回到漳浦。黄道周极敬重铜山兄长黄道琛,应在不久即返铜山探亲,《铜山石室记》应为其49岁返铜时所作。而三五年之前,则是其44~45岁居漳浦县城第二时间段,有一次重游水寨大山,见到庙祠坍塌。由此可断,黄道周侨居漳浦后,至少有三个时期重游铜山石室,即25~28岁某个时间、44~45岁某个时间、49岁这一年。
综上所述,黄道周侨居漳浦五个时间段,有六次时间明晰的返回铜山行迹,也有六次时间模糊行迹。由于黄道周早期详确资料不多,通过辨析其侨居漳浦后历次返回铜山故里的行迹,对完善黄道周纪年研究,推进东山县黄道周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注释:
[1][5][6][7][8][11][14][15][28][36]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卷上》,(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一),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86页、第94页、第99页、第110页、第133页、第92页、第94页、第95页、第95页、第121页、第94页。
[2]《徙泽记》,(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三),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055页。
[3](明)蔡保桢:《柳溪集》,转见《东山文史资料》第五辑,1985年印发。
[4]《五言律诗》,(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五),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918页。
[9]《五言古诗》,(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五),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844页。
[10]《辨仁义功利疏》,(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一),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67页。
[12]《张燮年表》,陈庆元著:《晚明闽海文献梳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8页。
[13][34][39]林定泗主编,《〈铜山志〉注译》,东山县铜陵镇人民政府《爱我铜陵》编委会编印,2013年12月,第64页、第25页、第449页
[16]王君艳、陈立群:《东山风物丛书·历代石刻》,福州:海风出版社,2013年,第138页。
[17]东山县铜陵镇关隘顶《启裕派东门黄氏世系家谱》,清乾隆编,民国续编,手抄稿本。
[18]《黄母陈孺人生传》,(明)张燮撰:《张燮集》(第一册),陈正统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632页。
[19]《五言律诗》,(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五),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第1936页。
[20](清)黄彭年《陶楼杂著》,光绪十五年陶楼刊本。
[21](清)郑开极辑《石斋先生经传九种》,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22](明)黄道周:《榕坛问业》,乾隆十五年郭文焰重刊本。
[23]《邺山书院记》,(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三),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009页。
[24]《与洪尊光编问业修业书》(三),〔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二),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763页。
[25]《修像告先圣文》,(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三),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230页。
[26]《乞言自序状》,(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一),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351页。
[2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列传·陈士奇》,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十二册,第6809页。
[29]《讲堂告文》,(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三),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234页。
[30]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47页。
[31][32](清)秦炯纂修:《诏安县志》,诏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2012年印,第370页、第251页。
[33]李猷明纂:《东山县志》(民国稿本),福建省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印,第316页。
[35][41][42][43][44]《铜山石室记》,(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三),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第1040页、第1039页、第1039页、第1039页、第1040页。
[37]《寄黄幼玄太史》,(明)张燮撰:《张燮集》(三),陈正统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9月,第1049页。
[38]《五言律诗》,(明)黄道周撰:《黄道周集》(五),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2216页。
[40]刘小龙:《海峡关帝传奇》,福州:海风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