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 363000)
戴氏是明清时期长泰县的望族,明代有“戴氏簪笏之盛,为武安第一”之赞誉。武安即长泰县古称。事实上,明代戴氏科举、仕宦之盛不仅长泰县无一家族可相媲美,还可以说闻名全省,甚至对明代政治也有一定影响。可惜的是,目前尚未对戴氏家族系统梳理的成果,故本文尝试探讨其家族的科举与仕宦。
一、明代以前长泰戴氏家族概况
长泰县戴氏家族的历史详载于其族谱。据相关史料记载,明代戴氏至少有两次修谱:一次是明初戴同吉主持修撰,“仅自高祖而下,至其子笃,凡六世”,杨荣曾为其作序。该族谱今无存。一次是崇祯十六年戴实华修。可惜该谱今亦未见,具体内容不详。1996年,长泰戴氏再次修《长泰戴氏族谱》(以下简称“新谱”),较详细地记载了戴氏的起源与流布。据新谱记载,戴氏原籍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南北朝时有戴惇官拜武威将军、豫州刺史、刑部尚书,遂落籍河南;其子伯岳隋朝时为润州太守,伯岳子元理袭父职,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随玉钤卫将军陈政戍闽贼,漳州创建,遂因家寓居,故长泰戴氏以伯岳为始祖。后几经迁徙,至第十七世法台公明宪约于北宋庆历至宣和间入赘长泰彰化里。然而明初戴同吉修族谱时就说,只知“戴氏望出谯国,其后有居闽之武安者,莫究厥始”了,而且“荐更兵燹、薄蚀残缺之余,远者漫弗可稽”,因而只录其高祖以下至其子六世,杨荣认同其做法,称“戴氏斯谱于其不可知者,宁阙而不录,不敢妄自援引”,而“不敢援贵显,强不知以厚诬其祖也,其用心亦至矣哉”。相比之下,新修族谱虽然记载了南北朝以降戴氏的完整世系,仕宦者还有较详细的生卒年月、出身、婚配、主要任官经历等。然而对照方志,新族谱所载戴氏宋代的进士、官员多查无其人,或者有其人然实际活动年代与族谱所载生卒时间相去甚远,因此不排除新谱记载有附会或不确之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新谱所载宋元之际戴氏兄弟的迁徙情况大致可信。
据新谱记载,大约南宋末年或元初,戴智方长子世臣(1243~1339,新作第二十二世)居彰化里,次子宰臣(1273~1332)则分居钦化里;世臣三子又分居于彰化里的不同村落,真泰居下寮,真荣居古仓,真华居戴墘。这与杨荣所作族谱序中提到的戴同吉曾祖戴显(按新谱的世系,戴显应当即世臣孙戴荣成)约于元中叶“由戴巷徒古仓”的记载相一致,而在此之前戴氏已是“族属蕃盛,所居之巷邑人以姓目之”。由此可以推定,南宋末年或元初,戴氏人口规模已相当大,可谓当地大族。不过,戴氏科举之兴盛与发达,则要等到明代以后。
二、明清戴氏家族的科举成就
明代戴氏家族的首位科举中式者为戴世臣的五世孙、古仓房(今古农村古仓社)的戴同吉。他于永乐元年(1403)由福建乡试中式,次年联捷成进士。万历二十八年(1600),古仓戴氏分支在过了近200年才又出了一名举人,即戴同吉六世孙戴榜,之后其胞弟戴相于万历四十年(1612)考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成进士。其家族科举中式情况如下:戴同吉,永乐元年举人、二年进士(新谱作第二十七世);
戴榜,同吉六世孙,万历二十八年举人;戴相,榜胞弟,万历四十年举人、天启二年进士(第三十三世)。
相比之下,由戴墘迁至侍郎坂(旧名儒棠坂,今古农村侍郎坂社)的戴氏分支的科举成就要辉煌得多。侍郎坂戴氏的首位中式者戴昀,为戴世臣六世孙,较戴同吉低了一个辈份,于成化十年(1474)考中举人。其家族科举中式具体如下:
戴昀,成化十年举人(第二十八世);
戴时宗,昀子,正德八年举人、九年进士(第二十九世);
戴廷朴,昀曾孙,万历十六年举人;戴廷采,时宗孙,万历二十二年举人(第三十一世);
戴燿,昀玄孙,隆庆元年举人、二年进士;戴燝,时宗曾孙,万历十年举人、十四年进士;戴熺,爝弟、昀玄孙,万历二十五年举人、三十五年进士;戴爝,昀玄孙孙,万历三十四年举人;戴烨,时宗曾孙,万历三十七年举人、四十七年进士;戴绅,廷朴子,天启七年举人、崇祯元年进士(第三十二世);
戴壎,燿子,万历四十年举人、四十四年进士;戴玑,昀五世孙,崇祯三年举人、清顺治六年进士;戴实华,昀五世孙,崇祯十二年举人;戴绍琦,绅子,清顺治十七年举人(第三十三世);
戴铼,贞元六世孙,康熙三十二年举人(第三十四世);
戴大集,熺曾孙,康熙二十三年举人、三十二年进士;戴大用,时宗六世孙,康熙四十四年举人;戴潢,玑孙,雍正元年恩科举人(第三十五世);
戴文标,贞元八世孙,乾隆三十五年恩科举人(第三十六世)。
另新谱记载,第三十三世(元辈)戴作材为清顺治三年丙戌科举人,第三十四世(亨辈)戴游龙为康熙十九年举人、戴爱庐为乡进士,然诸志举人名录皆查无此三人,当为新谱误载,故不计入。此外,新谱还记载戴氏有大量的贡生、生员,因人数太多,且无法一一确认,故不作统计。
综上,明清时期长泰县戴氏先后有九代人考取举人或进士,前后持续了370多年,共培育出11名进士、11名举人,其科举之发达令人叹为观止。仅明代而言,长泰县全部的37名进士中,戴姓就占了9人,另有6名举人(不包括入清后考中进士的戴玑),且皆为戴世臣裔孙。清代戴世臣裔孙中,虽然也出了5名举人,但进士仅2人,且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后再无人中式,远远不及明代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戴昀及其在明代的直系后裔先后有五代人中式,产生了7名进士及6名举人(戴玑入清后才考中进士,故计为明代举人)。按“以首位考取举人功名者为起点的直系五代亲属及其同父兄弟中,至少出现举人、进士各一名或三名举人的家族”作为科举家族的标准,则戴昀家族的举人、进士规模居明代全省科举家族第六位,为漳州府首位,仅次于莆田林洪家族、黄寿生家族、方良永家族,以及闽县林元美家族、建安杨荣家族,这对明代科举居全省中等水平的漳州府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三、明清戴氏家族的仕宦概况及其影响
以上罗列的明清戴氏的11名举人及11名进士中,戴廷朴、戴廷采、戴爝、戴大集、戴潢未仕而卒,戴绅归奉老母,戴实华“绝外中二十余年,不仕”,戴榜、戴大用、戴文标未有仕宦记载。综之,明清戴氏家族的举人、进士中确定未仕者达7人,未有仕宦记载者3人,这三人极可能也未曾入仕。也就是说,曾踏入仕途的戴氏举人、进士很可能只有12人,仅为全部举人、进士数的一半多一些。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寿命太短,未仕而亡;一是明清换代,时代动荡,不愿为宦。不过,除了举人、进士外,戴氏家族事实上还有不少为宦者,以下将新谱所载戴昀直系后裔非举人、进士为官者摘录如下:第二十九世:戴增宗以贡生任知县,迁滨州府通判;励宗以贡生任知县,卒于官;
第三十世:戴泱以贡生为训导;戴泽为县丞;戴钟纳授漳州卫指挥佥事,带俸管事;戴淳,知县,清廉得民,有去思碑;
第三十一世:戴朝士,以贡元任叙州府经历;戴庭杰,隆庆时任湖北襄阳府经历;戴庭槐,以恩贡授知县;戴庭以贡生任乐清训导;
第三十三世:戴其升,任汶川令;戴堿(新谱误作“戴城”),以父戴燝在蜀川功恩荫授,授詹事府录事,长户部广西清吏司员外郎;
第三十四世:戴道钟,其父戴塘以祖戴燿功加荫,道钟又袭荫补官,授都察院佥校,加翰林五经博士;戴祥金,其父戴城以祖戴燿宫加荫,早逝,祥金袭荫,始授通政司经历,升户部主事,历员外郎,补广西浔州知府;
第三十五世,戴大渊,州同知;戴法,以拔贡任龙溪学博,后有平台功,累官成都府通判;戴澥,以贡生授训导;
第三十六世:戴秉魁,雍正四年武举人,官都司佥事;由此可见,明清两代戴氏家族从政者数量并不少。
从官阶来看,明清戴氏家族中从三品以上官员仅三人,即戴燿(明代正二品)、戴熺(明代从二品)、戴燝(明代正三品),其余皆低于从三品。显然,明清戴氏家族以中低阶官员、教官为主,高阶官员较少。不过,这三个高阶官员在明代历史上却影响都较大。以下依次述之。
戴燿(1453~1628),字德辉,一字凤岐,隆庆元年(1567)福建乡试中式,次年联捷进士。戴燿初授新建知县,擢户部主事,出为江西右参政,升江西按察使,再升云南右布政,转左,改陕西。万历二十二年(1594),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二十六年(1598)四月,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同年八月,以原官改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巡抚广东地方。此后,他就一直在两广任职。从万历二十二年任广西巡抚至三十六年(1608)被罢为民止,戴燿抚两广地区长达十五年之久,在两广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总督任上前后共十一年,对两广及周边的越南相关事务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明代两广地方骚乱不断,抚臣历来有主抚与主剿两种不同的观点,戴燿主张以剿为主。万历二十四年四月,戴燿即向兵部上奏,说“猺浪二贼聚众倡乱,酌议调兵”;二十六年七月,他又向朝廷参奏,将对“猺贼纠党倡乱”的广西副使林廷陛、推官江中南等人戴罪剿贼,指挥朱庆元、巡按御史史提问候事平定夺。戴燿剿乱的强硬态度得到朝廷的认可,遂有当年八月两广总督之任命。很快,万历二十九年(1603)戴燿就因平广西府江徭民叛乱再升为右都御史。三十年(1604)七月,平息广西东兰州韦文灿“劫印逞凶据州”之事,同月庚午再升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仍旧总督”;十月又以平黎功增秩,辞不允。三十二年(1606),平湖南、贵州交界“皮林剿苗功”,升俸一级。对于税监为害一方之事,戴燿也很重视。万历三十三年,广东税监李凤横行,与潮州府推官姚会嘉结怨,会嘉求去,戴燿与时为广东巡按御使的邑人林秉汉上奏其事,可惜不报。同年二月,京察,戴燿等部院长官循故例乞罢;三月,吏科河南道给事中以考察拾遗论劾,说其“不职,宜罢”,结果仍供职;六月,论广东锦囊南澳钦州等处擒斩倭奴功,再升为总兵官。其时广西思明州叛乱头目被擒后地方无人管理,戴燿主张降府为州,未允;而其余诸建议皆从之,其中最有意义的提议是“建学较以广风教,谓学较之设乃用夏变夷之意,该府应设教授一员,量设廪生六名,寄附太平府者悉归本学,嗣后续增,其统属、营缮、祭祀、廪饩之用,悉如所议,则斯文可以渐兴,风俗可以渐化”。三十六年二月,因剿禄州夷官韦达礼论功加太子少保;四月,戴燿以三十五年十二月安南翁富等犯钦州而自劾“疆场失守之罪”;五月,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郑振先上神宗十二大罪,有“巡抚失事,祖宗之法亟重,陈用宾抚云南、戴燿抚两广,丧师失地,辅臣以贿赂之,多乡亲之好票,本止于夺俸”,意指戴燿督军丧地,应重惩。此前又有吏科右给事中翁宪祥劾戴燿“积垢多年,弹章盈几,宜亟赐罢斥,不报”,故当年六月戴燿被停职。此后,戴燿戴功立罪,其所谋划多得到朝廷认可,也取得不错成效。然而对他的弹劾不再只是“老迈卑庸不足弹压”,而是直指其守钦州误军失地在先,谎报军功在后,对其弹劾、劝归的人越来越多,势不可挡。此后,戴燿被罢免,再无起用。
戴燝(1563~1627),字亨融,万历十年(1582)乡试中式,十四年(1586)成进士。戴燝初授行人,升南御史,巡上江并理漕务,改兖州按察佥事,寻转贵州学政。在学政任上,戴燝与诸生讨论,改其文风,拔名士,登第显列者众,又上疏请增加生员名额。无奈,他不能讨好权贵,改任四川边地松潘参议。到任后,戴燝勤于政事,“躬历诸要害,缮甲兵,修城堡,严斥堠,以恩信结之,夷类欵服”,因而升为按察司副使,移镇成都。结果,时适逢永宁宣抚司奢崇明起乱,围成都城月余,戴燝“食不离城楼中,擐甲枕戈,抚劳士卒,守御不懈,贼解围去”,论功就地升按察使。戴燝长年勤政,四川边陲事多,最终卒于任上,卒后赠奉常,并荫一子入监读书。
戴熺(1578~?),字亨晦,万历二十五年(1597)乡试中式第89名,三十五年(1607)殿试三甲第七年。戴熺初授大理寺评事,决狱平允,转户部郎中,出守广东端州。端州为包拯任官之地,戴燝“新其祠宇,辑其奏议若干卷,授之梓曰:吾师也”。他处处以包拯后为师,为民解忧,其秋端议处水灾,“时制府以两粤方多乱叵测,戒无动,熺力请援,乃躬自登城,编木为筏,下令活一人者赉一金,又焚香吁天,向水肃拜,水逡巡退,遂行视被淹室庐,赈匮乏,招流徙,埋浮殍,民皆曰‘孝肃复生耶!’”戴爆廉洁奉公,其以考绩为最迁琼州府兵备兼督学政,捕获航海走私贸易的巨船,价值巨万,他却丝毫不为所动,而是忧虑“朝廷方苦乏饷,何不以此佐之,尽籍其数,上之台,一毫无所取”。在山西时也有惠政,后又任官粤右,“值岁饥民变,熺捐私槖、倡发富人粟赈之”,其时“同官相继罢去,熺独绾四篆,力瘁致疾”,三司慰留,结果卒于任上,粤人为其立祠祭祀。
除高阶官员外,戴氏家族的中低阶官员大多能恪守其职,体恤民情,多有惠政。如戴时宗,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最高为左佥都御史,正四品,却颇有政绩。时宗以敢言闻名,任吏部主事时与群臣谏武宗南巡,“廷杖,罚跪三日”;后升大理少卿,不羽附张璁,晋右佥都御史,“会边警告急,特旨改提督蓟州军务,星驰赴镇,事平,奏革黄花镇镇守内臣。未几,罢归,台臣交荐,起抚郧襄,值旱蝗相继,大发仓庾赈之,全活二十余万人,增筑郧阳镇城,以平竹溪、金川盗功,赐金币,转左佥都御史”,《福建通志》有传。戴时宗最终因其子戴湖“抑夺乡人田产,为怨家所奏,有旨令回籍听勘”,后褫职闲住,但其事功不可没。此外,戴氏家族清代还出了几位武官,也为地方安定与国家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语
明清以来戴氏家族科举与仕宦十分发达,不仅成为其时漳州府科举发达的标志性符号,还为后人留下了富贵的历史财富。如长泰县武安镇“祖孙执法”牌坊即为戴时宗祖孙而立,“秋水鱼龙”牌坊为包括戴燝在内的多位举人、进士而建;武安镇的陶然园为戴时宗祠堂改建;陈巷镇侍郎坂村现存有明代修建的戴弘亮(号遯菴)的享堂,该墓规制甚大,保存完好,石制神道坊亦基本完好,上书“大明冠带太老遯菴戴公神道”,目前已改造成戴氏宗祠。这些都成为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重要实物凭证。注释:
[1](明)张燮著,陈正统主编:《张燮集》第三册《群玉楼集》卷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853页。另,长泰县唐时称武安场。
[2][5](明)杨荣:《杨文敏集》卷十五《戴氏族谱序》。
[3]黄仲琴《明两广总督戴耀传》(《岭南学报》1935第4卷)文末参考书籍之一即戴实华崇祯十六年修的《武安戴氏家谱》。
[4][12][13][14][15][16]长泰戴氏族谱编委会:《长泰戴氏族谱》第一册,1996年,第213~221页,第230~231页,第241页,第243页,第234页,第226~244页。
[6]长泰戴氏族谱编委会:《长泰戴氏族谱》第一册,1996年,第222页。
[7](明)杨荣:《戴氏族谱》,《杨文敏集》卷十五。该序中并未指明戴显迁徙至古仓的时间,不过戴显为戴同吉曾祖,同吉为永乐二年(1404)进士,假设其年方20即考中进士,以一代为20年计,则戴显1344年约20岁,此时正值元中叶。
[8]据乾隆《长泰县志》卷8载:“戴榜,彰信里人,同吉五世孙,由选贡顺天中式”,然据《长泰戴氏族谱》(1996年)“古仓社真荣公后裔之世系”载,戴相、戴榜为戴同吉六世孙(第264~265)。
[9]长泰戴氏族谱编委会:《长泰戴氏族谱》第一册,1996年,第234~237页。
[10]参见蔡惠茹:《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规模、代数构成及空间分布》,《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第2期。
[11]此为笔者逐一考证、统计明代全省各科举家族举人、进士数量后得出的结果。
[17]光绪《漳州府志》卷29《人物二·戴燿》,第1287页。
[18]《明神宗实录》卷278“万历二十二年十月辛亥”条。
[19]《明神宗实录》卷321“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庚申”条。
[20]《明神宗实录》卷325“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丙辰”条。
[21]《明神宗实录》卷296“万历二十四年四月辛丑”条。
[22]《明神宗实录》卷324“万历二十六年七月丙午”条。
[23]《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九年四月庚午”条。
[24]《明神宗实录》卷374万历三十年七月 甲寅、庚午条。
[25]《明神宗实录》卷377“万历三十年十月甲申”条。
[26]《明神宗实录》卷397“万历三十二年六月庚辰”条。
[27]《明神宗实录》卷405“万历三十三年正月壬辰”条。
[28]《明神宗实录》卷407“万历三十三年三月辛巳”条。
[29]《明神宗实录》卷411“万历三十三年六月戊申”条。
[30]《明神宗实录》卷415“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壬申”条。
[31]《明神宗实录》卷443“万历三十六年二月己巳”条。
[32]《明神宗实录》卷445“万历三十六年四月”甲寅条。
[33]《明神宗实录》卷446“万历三十六年五月丙戌”条。
[34]《明神宗实录》卷447万历三十六年六月癸未条、甲子条。
[35]《明神宗实录》卷417“万历三十四年正月癸巳”条。
[36]刘涛:《明代东南文坛名家戴燝年谱》,《闽台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37]光绪《漳州府志》卷29《人物二·戴燝》,第1288页。
[38]据姜亚莎主编:《中国科举录汇编》之《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第244页。戴燝中进士时“年三十”,故其当生于1578年,卒年不详。
[39]光绪《漳州府志》卷29《人物二·戴燝》,第1288~1289页。
[40]乾隆《福建通志》卷46《人物·戴时宗》。
[41]《明世宗实录》卷295“嘉靖二十四年闰正月甲申”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