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九上第四单元是一个较为特别的单元,文体集中,话题一致,不同篇目之间存在共性主題,以“少年视角”和“时空置换”窥探人物的命运走向,晓见背后蕴涵的人生体悟,从而使个体完成各自的成长之路。笔者试图对此单元内的两篇课文进行文本整合探寻以适教学应用,主要由部编版教材整体结构特点认知、单元教学价值与意义、课文文本解读、教学活动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得出教学反思。
关键词:主题 成长 教学分析 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依托主题而架的编排特点日益明显,但教材依文体特性归类的方法在语文教材中仍未过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小说文体有正面而整体的认识,能够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写出一个具备小说基本要素的故事就算达成目标。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比你想象的复杂。”这是小说的永恒真理。常言道小说是现实的写照,构想也是想让学生能够“感知于外,受之于心”在学习小说时,注重对社会的学习而非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顾及到不同文章的基础知识,如字音字形的强调、好词好段积累,重要语句品读、单个语言要素的透彻突破。只是试图通过把课文与课文关联起来进行对照教学,努力培养单元整合设计的能力。
一.教材编写分析
(一)教材的体系结构与特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基本参考点,为提升学生的必备技能和必备素养做出努力的一套有创新、有特色、有质量的教材体系。“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是整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单元课文都会有一个显现的思想主题存在于此,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教材则是由一篇又一篇的课文担负起其中的语文要素,这里面所要求形成的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养成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经编者意图诠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力图形成完好的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做准备。无论是属于何种阶段的语文教材,它的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又辅之其他语文学习活动,注重建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阅读链接等,帮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思考。尤以放在整个初中语文背景下考察,以阅读为例,七年级的学生注重一般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加着重于如何去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与一、二、三学段有重合,加强朗读、默读等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新课标第四学段的“鉴赏与阅读”的版块第五条明确提示,除了培养学生的默读,精读,略读等阅读能力之外,更加着重于阅读的习惯以及对文体的辨识,可见,随着学段的升级阅读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根据九年级部编本语文上册的目录所知,六个单元中的阅读部分,多以两篇教读和两篇自读为主,共计20篇阅读课文,其中有11篇教读课文,9篇自读课文,又在不同单元中穿插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口语交际等等更好地与阅读内容形成连接,其中两部名著导读是根据课标中的学段目标所规定的,是2022版新课标对2011版学段目标内容的修改和整合的补充内容和明确方向。同时每个单元又有相应的写作要求,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延伸阅读,是对学生阅读能力螺旋式上升层次目标的说明,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体现了课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是对课程的目标层次进行了深度的整合,进行了连贯性的过程学习。
二.单元教材分析的价值
(一)单元内部分课文比较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独立的表现,为独立的作者、独立的内容、独立的主题等,所以对单篇内容的理解也是非常紧要的。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三个完整的小说单元,本单元是一个完整的小说单元,属于精读范畴,处于重要地位。在第四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建构中有明确指导小说的阅读要求。单元学习任务包括小说阅读、写作训练“学习缩写”和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根据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读可以明显看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关键所在,《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两篇课文所在的“青春年少”单元,人文主题是“少年成长”,人文素养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少年的眼光来审视世界,以少年的成长经历体会人生意义,而语文知识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小说文体来考虑的,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与小说意义思考是学习的重点,这也同样提出了“角度”与“体验”这两个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和事件,更要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文本解读与单元教学方向的明确
《故乡》以一次归乡经历道尽作者对现实的冷静思考以及对希望的探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一家人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变化,进而讽刺社会的人情冷暖。文中的少年主人公都感受了人间的冷暖和世态炎凉,遭遇过生活的磨难后,懂得了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在猝不及防的风雨中渐渐成长。因此,可采取比较的方法来组织此两篇的教学内容,在对比中感受人物,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一)阐述文本构想,熟悉文本内容
在阐述文本构想之前,值得注意的以下两点是:首先,要关注各篇课文的助读系统,了解单篇有哪些重点教学内容?哪些是需要精讲或者是略讲?哪些系统要素对于分析教学活动有利?其次,依然要把握小说本身的特点,注重学情。两篇教读又分别来自中外,又要涉及到一定的故事背景,在此构想中如有必要也可提及自读篇目《孤独之旅》。从助读系统入手引向情节梳理,情节梳理的过程中,就会使学生熟悉文本的人物,如此想来,让助读系统要素共同发挥作用是教师理解文本和展开活动探究的另一种渠道。
(1)课文之间的重合交集
在《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的对比阅读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链接,尤其是背景介绍和注释提示当中的重要信息,如第一篇中地方语言特色的运用,都要在导学案中去呈现,做到不遗漏、加深学习内容印象。现在,尝试通过系统当中的要素,以“变化”“视角”为解思考课文的同异,《故乡》预习提示一引导学生根据小学时学过的《少年闰土》想象长大以后的闰土是怎么样的?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会与文中成年闰土的形象形成差异,这时可以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面容会经过岁月打磨产生变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整个故乡,也可能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同样,单元内的后两篇也以“变化”为线索,分别安插了一幅插图,《我的叔叔于勒》预习提示一引导学生观察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与态度的变化,这一变化的起伏波动也可以通过所呈现的人物年长后的窘迫状态的插图可以看出,以及《孤独之旅》相应的插图,这里不详述。然而,两篇课文在“变化”的内容上是有不同侧重的,依照顺序分别是人的外貌、精神变化,人的心理活动、态度变化,人的经历、成长变化,由此可见,“变”可以作为解读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抓手。又以“视角”为切入口,则相通之处非常明显,中国作家文学作品中的“少年视角”,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然最早使用少年叙事的人是鲁迅。《故乡》预习提示二引导学生思考要标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用成人视角追溯少年时期的自己和伙伴,细细体味这其中也有“少年视角”的移位,叙述者正是通过“少年口吻”回到过去回想与闰土的点滴来完成自我生命的体验和对伙伴保有情谊的关怀。《我的叔叔于勒》预习提示二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人公是谁?由课文标题出发,学生理所当然会说是于勒,但思考探究中已提醒学生着重看视角的问题,“我”的视角实际就是一个孩子独特敏锐的眼光。在单元导语中,也有“少年视角”的介入且依学情来看,视角问题也是合理的,教学中补充小说的叙事视角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体会其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2)单篇课文内部的对比塑造
《故乡》一文中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彼时的人和此时的人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通过对比,将故乡的改变呈现在读者眼前。文章的结尾几段描写水生和宏儿的故事也是儿时的“我”与闰土的真实写照,两个孩子的故事也是为读者留下了希望,读者在同向对比和反向对比中可以领会多元化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是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1883年发表,选入教材的是译本改写,课文共有49段,以若瑟夫的视角来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前半部分以“一家人每周日要去海边栈桥散步”开头巧设悬念,描写了一家人都在期盼着远在美洲的于勒归来改善全家人的生活,但当一家人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离家多年的叔叔于勒时,父母对待娱乐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若瑟夫眼中的叔叔大多都是从父母那听来,直到最后和素未谋面的于勒见面,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对叔叔这一人物客观全面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成年人对小人物的态度和少年对小人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为读者多角度认识人物指明了方向。
(二)分析教学活动,把握主题
《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围绕哪些情节展开呢?让学生开一个短小的“小说故事会”,说明小说内容。
活动1.探究人物的“变”
随着時间的推移,小说中的一些人物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1:找出《故乡》中的“变”
以前的闰土是天真活泼的,现在的闰土是麻木不堪的。
以前的杨二嫂是勤劳美丽的,现在的杨二嫂是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圆规)
以前的我是充满希望的,现在的我是彷徨的。(希望-失望-希望)
从闰土外貌的变化中展现了他生活的艰难劳碌,从侃侃而谈到寥寥两字,加上生动的神态,展现了闰土从开朗热情淳朴到呆滞木讷的变化。
找出《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变”
明确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及其举动的变化
当于勒起初大笔挥霍时,称于勒为坏蛋、泼皮,败类、无用之材,因此把于勒打发到美洲;
当于勒经商发财写信回来时,称于勒为好人、有良知的人、有办法的人、正直的人,因此全家热切盼望他回来;
当在岛上与穷困潦倒的于勒碰面时,称于勒为小子、家伙、贱人、讨饭的、流氓,因此急切躲开,不相认。
文中从父亲神态动作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前后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他内心的紧张恐惧,体现了他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与此同时,母亲也在文中有一系列的语言,从母亲对于勒的评价变化以及说话语气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学生通过找到相关的重要语句,可以知道母亲克拉莉斯是一个为生活劳累、精打细算、节俭,同时尖锐刻薄,爱面子的人。
这一环节文本中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形象,也是将如何把握小说人物形象渗入其中,建议课堂上可利用演读法,再现小说情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活动2.探究文本中的“不变”
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变”当然就有“不变”,文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1)引导学生关注叙事视角,介绍小说叙事人称、视角、顺序等相关知识,出示资料。
明确:叙事者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看待事物,其视角不能了解事物的全貌,必须跟随少年叙事者的视线,不断还原事件的全过程。
(2)明确两篇文章用“少年视角”观察人事。顺势提出“为什么要以“少年视角”出发体察人物的不变与变,有何好处?
少年视角的概念,出示资料。
明确:
1.少年眼光看成人、社会更客观真实,真诚亲切,对情感有着天然的珍视。
2.会把自己代入角色,引起共鸣,思考如果是你的亲历,你会如何做。
3.寄托意味,少年身上有不变的东西。少年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有其自身的热忱与抱负,承载着超越现实的理想,是未来社会的希望。
问题:两篇课文中的“不变”是什么?
分析:不论是文本《故乡》还是《我的叔叔于勒》,他们当中的人物成长中一定都是产生过变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物身上仍存在不变的因子。
小提问1:两篇文中的“我”既然有不变的地方,他们之间的共性是什么?
提供思考方向,有关鲁迅及《故乡》、莫泊桑及《我的叔叔于勒》的创作背景,前者是因为封建观念的束缚乃至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隔膜,后者是因为拜金主义思潮的腐蚀乃至人与人之间变得冷酷自私,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前后对比手法使人物更加鲜明,让学生先明白当下面临的困境不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这个社会形式所存在的。(强化理解,引导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追寻鲁迅少年印记)
《故乡》主题:深刻指出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蕴含着与青春、现实和梦幻,存在于“我”记忆里的单纯的青春年少,中年时期无奈面对的现实以及无奈过后将美好寄望寄托与未来的憧憬。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对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批判;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对善良人性和光明未来的美好期盼。
文中的两个“我”面对大环境的棘手,人与人相互之间的隔膜,他们都对未来充满期望,以自己正义、善良的不变之心应万世之变。不变的是对故乡、亲情的期待,不变的是对光亮的追逐。
跟踪分析:《故乡》文本倒数后三段;《我的叔叔于勒》文本倒数后九段;
小提问2:如何看待两篇文章中的贫苦底层人民?你对中年的杨二嫂、闰土以及我的叔叔于勒、我的看法?(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看法)
总结之处,指导学生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论做法和感受,都不能简单去定性,对一个人的认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活动3.课堂交流,畅所欲言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人逐渐失去了纯洁正义的本性,但也不乏像鲁迅和莫泊桑一样的有识之士,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我们又该如何保持初心不变呢?
如:在面对萧索落后的故乡,是我选择保持不变的赤子之心勇于找出路。
最后布置小练笔,对你来说,“少年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哪些场景或者瞬间让你感觉到这种成长?哪些人与你的成长息息相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境或者挑战?获得成长后的感受如何?请以“少年成长”为话题,写一篇300-600的记录。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审定)。
[2]徐彩萍:《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分析》,新课程导学,2016。
[3]刘霞:《统编版初中教材“青春年少”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9。
[4]迟鑫:《基于少年视角的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22。
[5]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
[6]王君: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语文学习,2009。
[7]汪圆:《故乡》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解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20。
[8]米兰·昆德拉著,尉迟秀译:《小说的艺术》,第一部分“被贬低的塞万提斯传承”,第29、27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