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析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教学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8992
陈晓茜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一门智慧的教学艺术。钱梦龙老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曲问”法,从教学内容的多层角度出发,变换提问思路对学生进行巧问。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为了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进步,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学习“曲问 ”法的基础是理解曲问的含义,归纳总结曲问的特点以及启示,以便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随机巧用。

  关键词:曲问 含义 特点 启示

  钱梦龙老师是语文教学“导读派”的创始人物,提出了“三主四式”语文教育思想,形成“导读语文”的教学特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彩纷呈的提问艺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导读法探索》这本书中,他说过:“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那么问题本身要有富有启发性,要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1]在他众多的提问艺术当中,“曲问”是他的首创方法,为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增添活力。

  一.曲问的含义

  曲问是巧问的一种形式变体,是相对于直问而提出的方法技巧。所谓直问就是教师针对文本内容选取合适的点,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对问题进行正面强攻。曲问则是“问在此处而意在他方”,教师从文本出发,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能力,从问题的相关方面为切入点,变换提问方式,迂回促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在曲折中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曲问以兴趣为前提,活跃课堂氛围。教育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兴趣是促进学习的第一动力。曲问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的兴趣。课堂是師生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构成了完整的控制系统。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者,有责任组织好教学秩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听”起来,自觉地“动”起来,自主地“思”起来。

  曲问以学生为主体,变革课堂结构。钱梦龙老师在“三主四式”教学理念中,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张通过教师的指导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课堂结构上看,钱梦龙老师提出了“四式”课程,其中,自读式和教读式都离不开师生间的提问互动。自读是一个有计划的在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模式。教读是以教师为引导教会学生自读课文,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由曲问引发的思考和探究实际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样以来,既避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强制性课堂结构,又防止了片面的“学生中心”放养式课堂教学,为形成师生双向互动课堂提供构建方式。

  曲问以发展思维为目的,落实双基教育。“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技巧同样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他一直认为研究提问的技巧方法是发展学生智力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和训练,鉴于此,“曲问”法应运而生。曲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之一。语文教学必须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放在首位,将语文学科特点和能力开发要求融合在一起,把创新思维能力培育融入教学。

  二.曲问的特点

  “提问宜‘曲不宜‘直。按曲问的要求提出的问题,不仅角度新,而且有一定难度,因此比较有‘有想头。”[2]所以,我们有必要归纳出钱梦龙老师运用曲问的特点,进而学习借鉴,形成自己的课堂提问法则。

  1.曲问具有层次性

  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要有层次性。钱梦龙老师在进行曲问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时间。问题根据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可划分一般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相应地,曲问的提出和解决也根据不同的问题随之改变。在讲授《故乡》时,钱梦龙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书面形式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然后根据不同难度把问题归为七大类,分别是一般疑问、回乡途中的“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离乡途中的“我”和写景。对于一般问题,钱老师并没有做过多地详细处理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之间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维护课堂秩序的作用并在必要时进行提点和解答。而对于后面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钱老师则是在了解文章内容到的基础上,选择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等一步一步地启发、追问和解答。在分析杨二嫂这个形象时,他率先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接着从外貌、细节等方面指出杨二嫂的变化,进而联系写作背景,归纳总结出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反映了旧社会的妇女问题和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在整个授课过程当中,教师充分考虑问题的层次性,逐步引导,使得师生双方都表现出积极热情的课堂互动效果。

  2.曲问语言生活化

  语文教学要在实践生活中寻找教学材料,践行“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是指开拓和延伸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选取教育材料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其核心可归纳为生活即语文。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时,也常常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灵感,寻找语文教学可利用的生活资料。另外,曲问的语言也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在平凡的生活语言中开启课堂序幕。《食物从何处来》的课程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在课堂初始,钱梦龙老师向同学们罗列出自己早餐吃过的东西,比如一个烧饼、两个油条、一杯凉水、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然后让学生分辨出哪些是食物。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生活中的食物导入课程,抛出问题,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求知欲。

  3.以兴趣为曲问前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3]中外许多教育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语文教学是一门以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主,兼有文学性、趣味性、理论性的综合学科。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并主动地投入到理解运用之中,所以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钱梦龙老师在进行曲问的过程中,以幽默平实的语言和丰富有趣的理论知识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乐趣中进入学习情境。曲问的安排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先提出简单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乐趣和成就感,然后逐步加大问题难度,呈层层深入式递进。在讲授《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时,他以题目中的两个“死”字为起点,开启整个课堂的序幕。接着向学生们抛出问题,既然是“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来引起学生的争论和思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死”是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死”是指淹死、死亡。然后联系学生的地理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使学生们懂得死海不死的科学原理。教师在这里设置课文悬念,既引起学生阅读兴趣,集中注意力,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在趣味中学习科学知识,在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让无聊枯燥的说明文授课顿时有趣起来。

  4.从关键字词处提问

  钱梦龙老师说:“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1]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因为自身知识能力有限,肯定会有不同的困惑之处。那么教师要在课堂上解决哪些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解答疑惑,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值得慎重考虑的。其实教师要想最大程度地合理安排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从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出发进行曲问也不失为好办法。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分别从四个关键字词处进行曲问:首先从人数上曲问,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一方面学习了“且”“叟”“遗男”“孀妻”“龀”等重点文言字词,另一方面为后文理出头绪。其次,由人到事,提问学生“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带到分析移山的难处,显示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再次,引导学生讨论“愚公究竟笨不笨”的问题,激起课堂讨论,归纳总结出愚公伟大精神的内涵。最后,思考“愚公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以此来深挖愚公行为的动人之处,强化学习收获,进行情感熏陶。这四个提问都从文章的关键字词出发,根据学生思维、教材知识等联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有意义的曲问整体。

  5.从无疑处生出曲问

  于无疑处生疑。钱梦龙老师在自读课中提出了“深思质疑”一项。在语文教学和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既可有疑问而问,也可无疑问而问。教师利用曲问提出质疑,把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进行深化。假如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从无疑处或是有疑处进行思考,这不仅意味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一定深度,还标志着他们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的逐步形成。对于教师而言,在理解教学内容和明确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从文章中看似没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和启发,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钱梦龙老师在讲《故乡》时,提问学生文章中的“我”,还有鲁迅其他作品中的‘我是不是鲁迅本人。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怀疑。而他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继续追问《孔乙己》《一件小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中的“我”的身份定位。在解答疑难时,钱梦龙老师从各类文体出发,慢慢引导学生发现《故乡》中的“我”是小说中虚构的艺术形象,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这种曲问方式看似与课文毫无关联,却正是借用这种“无疑处生疑”的方式指明“我”这个人在小说与散文的不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曲问引发的启示

  曲问的精髓在于一个“巧”字,即巧设问题、巧思问题、巧解问题。这种巧妙的提问方式为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开拓学生思维边界带来了很多启示。

  1.问题提出要考虑学生情况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问题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学习者”。学生要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课堂,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唤起自我意识,激发主体精神。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知识并提高自身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获得、去应用等,进而成为合格的学习者。总之,语文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明白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问题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2.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在利用曲问时,教师应尽量做到“深题浅问”,通过层层设计,最终使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答案。首先,教师要善于设问和提问,可以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新颖的角度和关键字句出发,交替使用“直问”和“曲问”,抓住文章主线,有目的有方向地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解答兴趣。其次,教师在提问后应该适当停顿,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会出现短暂沉默并产生紧张情绪,所以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解答该问题的提示及建议。最后,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师生问答过程中,教师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例如对学生点评不恰当、反馈不及时等情况,都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对课堂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

  3.问题要因境而定,因人而提

  所谓“因境而定”是指问题设计时,要根据课堂教学语境来确定问题的内容和提出方式。课堂教学语境的组成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课堂教学情景、学生的认知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要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师要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走势,根据具体的语境,刨根问底,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获得问题背后的知识。在因境而定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合作原则、得体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营造和谐、幽默的课堂氛围,形成有趣宽松的问答互动关系,促进学生乐问乐学乐思。“因人而提”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考虑被提问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能力等方面,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方式进行引导,和“因材施教”大同小异。我们提问的对象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因为自身的智力发展、家庭环境、所受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别和个性。在提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提问形式,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有难有易,由浅入深地安排,合理地选择问题内容,避免“问题难度与学生能力不相匹配”的假性提问。

  4.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善于提问,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想“问”。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对新教学内容感到新奇,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发现问题,激发思考。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敢“问”。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提问的环境条件。语文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在提问时,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放宽提问自由,允许学生对于教师、教材、其他学生提出质疑,为学生思考提供基点。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会“问”,甚至是善“问”。教师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提供问题让学生回答。在讲授课文时,一方面教师可从文章的关键词、重点句、课后习题、学生困惑、学生兴趣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提问;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问题意识的精髓和培养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时也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法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智慧结晶。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曲问艺术中处处体现了问题理论和创新性教学思想。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创新性问题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当中。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曲问传授知识,开拓学生思维是值得思考的点。虽然语文教师面临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因素有所不同,但曲問法对于教师而言仍有很多启示意义,因此我们更应该汲取钱梦龙老师曲问艺术的优点,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课堂提问方式。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木艮.钱梦龙老师的提问艺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4).

  [5]许书明.钱梦龙充满智慧的问答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10).

  [6姜鸿翔.评钱梦龙的曲问——兼谈曲问与创造性思维[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03).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