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位名师《老王》课程比较下的散文教学品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9043
刘崇

  内容摘要:散文是文学作品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它能够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一种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但当今的教学仍有需要改进之处。所以,本文以余映潮、黄厚江、王君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例《老王》为例,总结他们在散文教学中的特点,从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不同类型、散文的情感朗读、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个人生活等五方面入手,为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实践中提供理論指导。

  关键词:散文教学 课例比较 《老王》

  散文是文学作品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它能够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一种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在我国教学实践中,散文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因此类文章感情丰沛且内容饱满,受到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喜爱,从我国教材编撰上来看,纵观各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其中都编入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散步》《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与地坛》《荷塘月色》等等。由此可见,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通过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经典课例比较研究来增强散文教学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是有必要的。本篇研究以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优质课例《老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总结三位教师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提炼三位老师的教学核心特色,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文选取余映潮、黄厚江、王君三位老师的课例,就《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一.《老王》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

  《老王》,是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的代表作之一,因其意蕴的丰富、语言的洗练等原因而被广泛流传。《老王》是她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主要回忆记叙了老王的生活片段,主要包括了老王来为他们家送冰,并车费减半;老王免费送“我”丈夫去医院;老王为“我”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及老王去世后“我”的愧怍心理。《老王》这篇文章作为杨绛先生散文中的典范,短短的1773个字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文中的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计。他愿意给作者家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接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老王去世几年后,作者感到当年对老王的行为“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1]

  二.三位语文特级教师《老王》课例的比较

  三位老师执教的《老王》,既反映出他们的共性追求,也反映他们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教育对象(学生)和教学方法为本次课例研究提供了多样性的素材。在三位老师《老王》的课例中,能够分析比较的点很多,现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对三位名师的《老王》课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较。

  “教学目标既是一堂课的预期目标,也是一堂课的预期结果;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一堂课的落脚点。”[2]只有先确立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找出教师在教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之后再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解决。因此制定合理有效地教学目标,要对课程内容要有正确的理解,充分认识学生的学情。

  余映潮老师主张“板块式教学”,《老王》这节课中把教学目标设立为三个话题板块,分别是对“三轮”、“病了”、“愧怍”三个词进行品析。从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出他注重用关键字词来串联文章,“三轮”,首先是表明了老王职业的卑微,其次是老王生活的贫苦、再者是他不幸命运的标志,在文章最后更是老王无私善良的见证。“病了”,是指老王生病的故事点,在全文节奏上更是情节的高潮点,侧面体现出老王形象的光辉。“愧怍”,以杨绛先生的视角来揭示“文革”时期她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余映潮老师以这三个词为切入点,把握文章基础,理解人物形象,揣摩作者情感。提纲挈领地将整篇文章穿成一条线,深入地分析讲解文本。

  黄厚江老师在《老王》这节课中,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老王”和“我”的人物形象分析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读老王”去“读杨绛”,理解作者。把握人物关键形象,教学生学习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王君老师则将这篇课文分为三个板块: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活出生命的高贵。从老王到杨绛,最后再到学生自己,整节课以“活命”二字为主线,对学生的“热爱生命”的意识的增强产生了巨大能量。从王君老师《老王》这节课上,我能体会到她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她也在努力的将这个信念传递给她的学生们。

  余映潮、黄厚江和王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都有共通之处。三位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都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但同时三位老师因其教育对象(学生)的不同,三位老师的教学角度也有出入。余映潮老师从“三轮”、“病了”、“愧怍”入手;黄厚江老师从“老王”和“我”的人物形象入手;王君老师从“活命”二字入手。虽有不同,但都是对散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值得我们现在的一线教师来学习。

  “‘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4]在教学内容上,不同的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其选取的依据包括学生学情、教师能力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等等。但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要学会取舍找到侧重点,选出最合适的知识点。

  笔者认为散文的教学,其目的无外乎培养学生对作者感情的认识、丰富学生散文文本的学习经验和使学生能对自己人生进行独立思考。余映潮老师在《老王》中,从老王的不幸遭遇来侧面体现老王的善良,引出“杨绛为什么会愧怍”的问题,这种全新的视角更能帮助学生感悟到作者在文章表达的情思。同时,在课堂上余映潮老师让学生朗读8~22自然段,从老王的肖像、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深层次分析老王人物形象,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的学习经验有重要作用。最后部分更是升华主旨,让学生观看几幅不幸者的感人画面,让学生对人物进行动作、神态、肖像等方面描写,不仅再次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对他们未来的人生播下了爱的种子。余映潮老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选取上和课外的拓展里设计的非常完美。

  黄厚江先生的《老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是从两个方面来出发,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同时也具有关联性,只有读懂老王,才能更全面的认识杨绛。在老王的人物分析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关键字词、文中其他人对老王的态度和几起事件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关键词上,有“老实”“不幸”“脑袋慢”“滞笨”“失群落伍”等。其次,他人对待老王的态度是“嘲笑”“戏弄”说他“不老实”等。而最后,作者和老王之间的故事有“送钟先生看病不要钱”“送鱼肝油”等等。黄厚江老师从词到句再到段逐步深入的剖析了老王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文章的关键,“我”的愧怍。这种既抓住文章脉络又不放过任何关键词句的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了黄老的深厚的文学功底。

  王君老师的《老王》这堂课非常有活力。王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活”,通过构建各种问题情境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刚一开课,先与学生共同提出了文章的一个关键词“活命”。之后在通过“活命”二字,引出了文革时期下“老王的活命”和“杨绛的活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了生命的可贵。其中对于老王,她先是让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唉”这个语气词进行多人演绎,正面让学生体会老王的辛酸。之后又让学生站在老王身边的“看客”的角度,对“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这句话进行创造性的演绎,从侧面让学生体会老王的生活“艰难”。让整节语文课充满活力,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走向。对于杨绛的“愧怍”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自主从文中来找原文,让学生回答杨绛到底该不该“心安”,王君老师在最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在最后共同朗读她所创作的《杨绛与老王》这首诗,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探索。在整堂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这种创造多种教学情境的方法在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课的美。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實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5]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握教学内容,还要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从三位名师的《老王》比较研究中发现,三位名师在执教同一篇文本所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和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

  余映潮老师主张打破常规,善于创新的教学理念。余映潮在这节课上,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的“扣”词能力,于是他主要从“三轮”、“病了”、“愧怍”着手,从“三轮”“病了”一步步推出他的谋生职业、社会地位、生活状态,把“愧怍”抛给学生,让学生品析作者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句段来理解文章是必不可少的。余映潮先生对于文章关键字词的把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黄厚江老师在《老王》中,充分利用了“读”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略读、详读和重点字词的重音读等。通过“读”老王的生活、别人对老王的的态度和我与老王之间的故事,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作为语言教学,“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读的方式,对于学生感悟文本,体会人物心理,与作者共情等方面有巨大贡献。

  而最后王君老师《老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单是分析“老王的活命状态”这一环节,便能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地品,声情并茂地读。同时构建问题情境,与学生一同探究“愧怍”这个疑点、重点和难点,剖析作者感情来了解“杨绛的活命状态”,最后升华高度,联系学生自己,让学生感悟“活出生命的高贵”这一思想。

  三.三位名师执教《老王》课例比较分析总结

  怎样才能让散文教学“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线索,立足情感。散文的题材选择宽泛、文章结构自由、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行文思路不拘一格,其文章又主题集中,情感线索明确。散文的语言具有作者的独特情感,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细心打磨的,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可以说,在散文中找准了情感基调,这篇散文就不攻自破了。因此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散文的情感基调。要教好散文,就要找准情感脉络,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段进行鉴赏和深层次解读,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第一位。教师首先可以从写作背景入手。一篇文章的创造一定是基于作者的情感经历,品评作品需要知人论世,要领悟一篇散文的情感同样需要知人论世。在教学散文过程中,可以考查作者的出身、个人经历、性情特点、志趣理想和创作动机,同时结合文本来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便可以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从文章的文眼入手。文眼是揭示文章主旨、升华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分为明眼和暗眼。透过文眼可以准确地掌握作者行文的思想脉络,了解文章的整体艺术构思,从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从文眼入手,可以更快、更准地把握文章情感。

  第二,以读促教,聆听情感。在我国的语文课文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便是朗读法。语文教学需要情感投入,散文更是如此。因此朗读在散文教学中必不可少。首先,在学生朗读之前,教师要先帮助学生把握该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朗读,便可以更好地以作者的视角进入散文之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而把握文章主题。其次,朗读中要注意节奏的变化。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恰当地处理语气的强弱、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有时甚至还要注意音色的选择。最后,要以朗读的方式,将作者的情感抒发出来,将字、词、句、段中的深层次含义通过朗读演绎出来,在朗读中不仅增强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同时还给学生在理解散文的内容上提供了助力。

  第三,立足文本,选对方法。针对不同散文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散文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写景状物散文、写人叙事散文、议论说理散文。在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教学中,应该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列为重点,只有情景交融,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写人叙事散文的教学中,应该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点列为重点。在议论说理散文的教学中,应同时兼顾论点和作者对于论点的思考,避免将其当做议论文来教学。只有具体文本具体分析,对于散文教学不一概而论,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散文教学能力。

  第四,关注个性,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都有差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其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案。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指导学生多积累,多阅读文章,从而提升语文语感和对关键字词句的敏感程度。同时,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阅读符合自身兴趣的散文类型,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

  第五,构建情境,联系生活。“学习情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物理空间与思想场域”[6],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在学习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课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将自己在课上学到的散文知识运用到真实的人际交流情境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切实夯实学生的散文知识基础,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当前我国正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散文的教学我们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素质,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打下基础。本文对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中学散文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熊纪涛.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目标的研制与情境设置[J].教学与管理,2022(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09).

  [5]李秋增.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J].科技视界,2015(20).

  [6]魏本亚.阅读学习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J].语文建设,2019(8).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