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的一个终极目标,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很关键的环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通过研究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把握作文的命题规律,探究可行的高考作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高考作文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在语文课程中是一个整体,尤其是在学生写作的时候会发动自身的语文素养,分析素材、调动思维、比较鉴赏、文化输出等行为都说明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其他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一.高考作文中体现的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学科核心素养是连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重要环节。”说明高考作文题目必须体现出对语文知识、学科能力和语文学习核心价值的考察,以下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析高考作文题目的考察不同侧重点。
(一)注重交际,考察沟通能力
首先,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过程。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通过灵活的遣词造句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体现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验,体现出对学生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考查。其次,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和整合,建立起自己的语言结构系统。比如2015年全国一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女儿举报父亲”这一问题,自由选择一个收件人写一封信,可以是父亲、女儿、警察等。考生可以根据自主意愿选择沟通对象,站在材料的角度或者以旁观者的说明自己的原因,这个过程就是人物在交际,根据不同的话语情境、目的和交际对象展开针对性的沟通交流的过程,符合新课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辩证分析,训练思维灵活性
写作文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的一些观点,而语言运用与建构就是学生写作文时的大脑思考问题的过程,所以作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考作文中很多地方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如在2015年全国二卷作文题目中提出“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要求考生作出选择。在这三个人中大李具有创新精神,老王爱岗敬业,小刘酷爱摄影,他们各有特色,需要考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作出选择,选出自己心中的当代最具风采的人物。考生需要对材料中三人的特征进行准确定位、理性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再有条有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此时在考场中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分析定位,说明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并且善于思考问题,才会快速地联想到人物的标志性特征,这个过程就体现出对考生辩证思维的要求,这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要求密不可分。辩证分析不局限于对比、想象等方法,联系有关的知识和观点,分析人物与社会话题,还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打开创新视野思考解决方案。如2021年全国乙卷写作主题是“追求理想”,汉代杨雄把“追求理想”比喻为“射箭”,他认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端正思想态度,并将“义”作为明确的目标,并且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会离理想越来越近。此种题型具有独特的语文美感,用一个比喻句启发考生对追求理想的思考,无形之中引导学生用人文思维思考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将无形为有形,客观为主观的一种形象思维方式,杨雄用“射箭”比喻“追求理想”,将“修身”“矫思”“立义”等重要品质融入到追求理想中。实现理想,“立义”为目的,放眼望去,我国从来不缺乏心存大义并且付诸实践的伟大人物。如张桂梅校长,奋力用知识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用教育和知识的滋养扶起三代人的未来,不愧是时代楷模。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我认为张校长的行为就是这句话的当代写照。学生如果能联系到一些当代社会热点,借助比喻等类似思维方式思考自身的理想追求,不失为激发思维敏捷性的好方法。
(三)积累沉淀,考核鉴赏能力
首先,高考作文所涉及的材料都蕴藏着深厚的语文底蕴和美的内涵,需要考生对其中的美进行破解,得到深层的涵义再展开深入论述。比如2017年全国一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在十二个与国家有关的关键词中选出两三个,围绕关键词进行写作。在考生选择关键词的过程中,对其本身的表义和引申义解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像“大熊猫”、“京剧”这些词本来就具有丰富底蕴,只有对关键词的内核进行鉴赏,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说理论证。破解美的内涵同时就是学生在审美鉴赏,这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积累的有关关键词的事物以及学生内在的审美能力紧密相连。其次,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素养还强调要“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在作文材料包含有争议性的话题或事件时,考生要在正确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指引下,理性权衡,不要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才可以发表相关言论,这也与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紧密相连。经过长期的审美培养后,学生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四)探寻追思,审视传承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质量的高考作文命题一定会体现和彰显民族文化元素。如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关于“五四集会演讲稿”的命题,一语道出五四时期的民族文化传统。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坚持民主与科学下的爱国精神,爱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主与科学则是在时代发展进步下对青年提出的新挑战。新时代的爱国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五四青年具有年轻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更要求他们扛起时代的大旗,关心国家的未来和命运,这无疑是在考察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再如不论是对传统文化如四大名著之《红楼梦》等章回知识的涉及,还是对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等一系列伟大人物作品的加入,无一不体现了高考作文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学生只有追寻到材料所要传达的特定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加以深刻理解,才会写出兼有个性思考與共性文化的考场作文,达到无形之中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能力。
高考语文作文分数高,比重大,主要是高考作文能够全方面考核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为每一篇作文都需要调动学生们的语言的积累,每一篇作文都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其实形成一篇作文的过程就是一次语言建构的过程,多篇作文的训练也就自然而然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正因为作文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提高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考作文教学思考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作文教学是所有教学工作者的最难点”。写作教学一直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高考作文特点的分析,得到以下教学建议。
(一)观察生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目的是训练学生准确合理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的能力。第一,需要学生贴近生活,尝试与人沟通,积累写作素材。高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社会接触面狭窄,对生活的感悟很有限。所以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假期或者课外活动中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写作,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拓宽自己的眼界和胸襟,才能有独特的写作视角和感悟能力,为写作做铺垫。第二、老师要适当的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往往大多数学生都是能用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又有一些学生既不能说也不能写,语言组织能力不强。老师可以在教学时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改变以往的整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可以组织一些口头训练的语文活动,按学生的学号轮流,围绕自己了解的一个时事热点,或者自己喜欢的某本书、某句名言来进行口头表达,围绕某个主题用精炼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表达。在学校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类似的实践,会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活跃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学科,同时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既要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近几年的作文试题多数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更能多方面的考查学生是思维能力,考生在写作文时要具备一种辩证的思维能力,因为要写出一篇高水平的作文,能够在高考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考生应该能够读出材料深层次的意蕴,也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思考,还要多角度、多方面的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如引导学生把政治学科中的辩证知识和历史科目中的时代背景,灵活结合起来,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互相串联起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文课上,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取开展辩论赛或者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谈论结束之后,老师进行多角度的点拨和评价,鼓励学生多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历都不太相同,文化水平和思想高度也不一致,往往很多学生的作文立意都是千篇一律,没有特别新颖的见解。因此,老师应该允许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多元解读,在借鉴别人想法的前提之下,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还要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深入的思考、勇敢提出质疑,才能提高思辨能力。
(三)变换情境,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要求重视培养审美习惯,唤醒主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要想写出一篇有水平的作文,还得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还得提高审美能力,写作能力也反应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审美能力最终也落实到写作过程中。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生活单一枯燥,竞争压力比较大,所以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学会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比如,老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段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谈个人感受,让学生把客观的事物和主观的情感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外,在作文评价时,老师也应该创造相应的情境,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如立意的深浅、结构的完整程度、语言表达的流畅度等方面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根据规定的评价标准,小到字词句的修改,大到对全文写作思路和写作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等方面的修改。最后老师再来对学生做出的评价,找出评价到位和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适时的评价和指导。学生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过程中,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通过吸取他人的优点,来提升写作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过程。
(四)关注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关注经典名著作品。只有对经典文化进行深刻领悟后,才能很好的理解与传承。关注经典,课内层面就是要熟读教材。教师在教材中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因素,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文学经典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还要让学生把经典文化“据为己有”,在课堂中及时积累文学素材和作文材料,看到经典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启迪意义。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要求学生精读经典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分析领悟能力。关注经典,课外层面是要增加课外阅读。在学习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下阅读经典作品原文或全文,再次体会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物的一言一行,并且写出课内与课外学习经典的感悟小作文。总的来说,课内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传统经典的理解与吸收,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深入课外阅读,加深对经典作品的深刻印象,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悟写在作文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分析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发现语文作文部分越来越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科学学习和思考,尽快适应高考的变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培养才得以形成的,并不是一蹴即至的,最后才会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甚至是为人处事的方式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不仅仅为了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塑造也有很大帮助。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采取相应教学措施,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方面能力的提升,让学生适应高考政策的调整,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张志公.张志公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余文森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6]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