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隐性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9093
张倩

  内容摘要:隐性课程是一种以间接的、潜在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课程,中学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隐性课程的价值,忽视了隐性课程的重要性。本文从情感体验、课堂气氛、语文实践三个方面对隐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探究,提出应用策略,旨在通过对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学习与发掘,更好地去探究语文的魅力,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事实上,隐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隐性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要开发利用好隐性课程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才能使学生更彻底地学习好语文知识。

  一.隐性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隐性课程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提升學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共同形成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行为、思维、审美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必须形成的能力。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在强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了《论语》、《大学》、《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在学习了课本知识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这次的学习机会,开展诵读传统文化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耳濡目染当中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初步学习语言文字特点及其应用规律后,通过思考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对古文的审美感受能力,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语文课程中传授道德知识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最重要的手段。通过语文课程学习,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直接流露情感表达,有些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要从阅读当中反复体会。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背影》,除了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深深的父子之情,课文中没有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父爱,这需要从文中的字词句中去感受。课文中的“再三”“踌躇”“忙着”等词语以及对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动作描写都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根据重点字词反复阅读学习,学生就会渐渐明白这篇课文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高三语文教材中《陈情表》强调忠孝两难全,全文深刻恳切,真情流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教学下很快就能感受到李密对祖母的孝心,体会到孝的含义。在实践过程中转化成自身的行动,提高道德品质。这两篇文章都在强调语文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品质会延伸至学生今后的行为活动,对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些道德品质就隐藏在语文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深入体会,提高学生道德认知。

  (三)提升课堂氛围

  杨家荣老师在上世纪末发表的一篇名为《语文学科隐性课程试探》的专题论文中将隐性课程的基本范围划定为如下几点:校园里的文化氛围;课本中的文化积淀;课堂内的精神生活;教师身上的人格力量;学生身上的主体意识。[2]由此看出,隐性课程它涉及的范围是多元的,广泛的。课堂氛围当中都包含着隐性课程的因素。师生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眼神呆滞,课堂气氛死板,只有老师喋喋不休,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很难获得知识。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把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而且会在学习当中感受到乐趣。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介绍的都是有关新闻的内容,单看文字,学生很难体会新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闻,上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新闻内容,调动起课堂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再对课文进行讲述。这样就会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这也就强调了隐性课程在课堂氛围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也包含在课堂氛围当中,学生会从教师身上获取知识,提高思想。尤其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会赋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功底,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能感受到人格魅力,久而久之,教师把自身的人格素养带入课堂氛围中,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教师身上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也就是隐性课程的价值所在。

  二.隐性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经常会忽略隐性课程的应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学中才能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发展。隐性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忽视文章的情感体验、课堂气氛压抑和缺少语文实践。

  (一)忽视文章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间接的、隐蔽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但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即使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有简单的学习,学生往往也难以理解,教师还是把重点放在基础的字词等方面。例如对《小石潭记》的教学,大多数教师更注重课文的翻译,解释生僻字词和重点句子,很少有教师通过《小石潭记》寂寥无人、悄怆幽邃的环境描写来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心绪。没有体会到更深一层的含义也难以感受到课文中悲凉的环境,实际上学生并没有读懂课文。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就相当于机械地学习,学生没有思考,只要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就可以了。为了应付考试,多数教师都会这样做,这种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它并没有把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出来,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没有得到解答,还是不会学习,即使是学会了基础的字词,对课文情感还是不能做到深入理解,连课本中的情感都难以消化,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肯定也是淡薄的,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就成了难题。

  (二)课堂气氛压抑

  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好隐性课程,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引导。但是很多学校强调应试教育,注重学生成绩,不关注教学方式,更不会在乎隐性课程的开发。语文教学和数学、物理等科目相比起来是比较枯燥乏味,缺少逻辑思维的开发,有些学生还认为语文课可以不用认真听,“国语谁都会”这种思想在学生当中存在。正因如此,教师就更应该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改变学生的错误思想。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传授考试内容,常常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些想法,教师没有引导,他们也不敢表达,这就使整个课堂氛围压抑、死板,教室里只有教师激情的讲授,而学生已经游离在课堂之外了,既没有调动起课堂氛围,更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得整个语文教学氛围处于低气压的状态,这就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产生了影响,成为阻碍隐性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缺少语文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3]针对语文的学习,我们更多停留在教科书当中,学生片面地学习文章,很难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的内容与我们生活的场景相距甚远,有些文章更是有着浓浓的历史韵味,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学生就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一定只有在课堂中才能进行语文学习。通常,学校或教师很少有这种意识,常常把语文学习局限于课本知识,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语文实践,这些观点过于狭隘。学校和教师没有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因此学生也就认为语文教学不用实践,对语文学习的求知欲会直线下降。隐性课程是存在于实践过程当中的,但正因为缺少了语文实践,所以隐性课程才会难以得到开发。

  三.隐性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要将隐性课程和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需要各方面的帮助支持。学校、教师、社会都是语文课程的隐性资源。通过校园环境的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和社会的配合支持使隐性课程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

  (一)校园环境的创设

  校园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除了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这就意味着学校的环境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语文隐性课程的开展要首先在校园、班级物质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这是基础性的策略,正如学者阐述到的那样“这种‘隐性课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刺激到学生的器官,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能力,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环境育人的方式”[4]对于校园环境的创设我们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在校园中,在学生经常路过的地方创设艺术长廊,把学生们优秀的书法作品或艺术作品张贴上去,每当学生经过时,就会看到这些优秀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受到艺术熏陶,提高审美水平,激起个性发展。教学楼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我们可以把一些名人名言张贴在楼道的两端,在空余时间,学生会看到这些经典名句,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提高思想文化认识。他们不仅能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水平。课间,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最近的国内外新闻,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对国家大事产生兴趣,激发爱国之情。校园广播传播范围广,涉及校园中的每个方位,学生也就难以忽视这种潜移默化的隐性课程。校园中有很多优秀的资源等待着教师和学生去挖掘、开发,我们要利用好学校这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们能在校园生活中获取所需的隐性课程,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一般是在课堂上,在教学当中,课堂氛围就尤为重要,教师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学生,师生双方应在民主的氛围中平等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并且进行对话、交流、沟通。教师是传授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后各抒己见,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还调动起课堂氛围。要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互动,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对曹禺《雷雨》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学生自由选择表演人物,通过课后自学课文,练习人物语言、动作,在课上表演出来,一起感受语文的魅力。这种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更好地去学习和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特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丰富的感情色彩、灵动的个性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5]因此,语文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的配合支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学校中呈现,更要注重在社会中进行语文实践。大街小巷中的每一堵墙、每一个标语都是学生所需要的隐性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隐性课程都会对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常常会看到路上张贴低俗的广告,学生处于未成年人,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会受到这些广告的影响,做出不正确的事情。隐性课程有利有弊,学生难以分辨,这就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尽可能张贴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标语或广告。例如,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能使学生提高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认字阶段,对广告中的错别字,不雅字没有正确认识,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做出相应整改措施,尽量不要出现这种错误的招牌、广告。这并不是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大力配合。隐性课程具有多元性,它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学生们生活在大社会当中,除了自身约束、教师引导,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帮助来获取更多的隐性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社会当中进行语文实践,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隐性课程有利有弊,并不是说所有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积极的,我们要正确地把它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谈论隐性课程时不要忘记它和显性课程是相伴而行的,不能只强调隐性課程而忽视显性课程,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应用的,显性课程是隐性课程的基础,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补充。教师应该努力开发隐性课程,思考如何去正确地利用隐性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激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结合起来共同应用在语文教学当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杨家荣.语文学科隐性课程试探[J],玉溪师专学报,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江丽.隐性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

  [5]戴婧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趋向研究[D].苏州大学,2014.

  [6]钱洪宣.“隐性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推动作用和运用策略[J].情感读本,2019.

  [7]崔茜茜.聚焦隐性课程的研究 ——如何让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更有效[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