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温儒敏阅读教育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着鲜明地体现,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层面:强调阅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重视阅读的量的积累和速度的提升以及对多种阅读方法的兼采并用。在温儒敏阅读教育观中,语文阅读教学与考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正确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是提升语文考试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温儒敏阅读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温儒敏 阅读教育观 内涵
2016年投入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既有对语文教材优秀传统的继承,又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新时代语文教材编写的新特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主编温儒敏的阅读教育观。学界已有关于温儒敏阅读教育观的若干讨论,比如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1]、阅读教学思想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2]等,这些理论研究对认为温儒敏阅读教学虽不无裨益,然而就阅读教育观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尚有进一步申说的必要。
一.温儒敏阅读教育观与统编版语文教材之关系
温儒敏的阅读教育观始终贯穿于“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他认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3]温儒敏十分重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他以“守正创新”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在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体例、选文标准、内容选取和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其中尤具特色的是对阅读的重视与强调。
温儒敏阅读教育观集中体现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具体阅读板块的设计中。“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坚持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并适当兼顾时代性,在内容上注重合理的知识体系与循序渐进的教学梯度,并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全面有效的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温儒敏认为“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和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多方面原因。课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杀读书兴趣,是其中的主要原因。”[4]“统编版”语文教材有意识地改变这种阅读现状,建构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并对学生阅读的质量、速度和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共五册,分为必修2册和选择性必修3册。与旧版教材相比,“统编版”教材一共设计了28个单元,其中包括22个以课文为核心的单元以及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和4个活动类单元;并且新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增加,独立设计了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版块。在对于新教材的讨论中,媒体报道也认为说,“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专治不读书的。其实就是因为这套教材在选择课文和设置学习任务时回归了“读书为本”,抓住了读书这个“牛鼻子”,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甚至是教师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温儒敏的阅读教育观
“阅读”是温儒敏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温儒敏认为“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5],“阅读是写作的前提”[6],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中之重。“统编版”语文教材关于阅读的设计就是温儒敏阅读教育观的具体体现,这一阅读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对阅读之于语文教育重要意义的强调,二是重视阅读量的积累,三是重视阅读速度的提升,四是重视阅读的方法。
温儒敏阅读教育观十分强调阅读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一,从学生的这个层面来看,温儒敏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7]从新课标中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强调要尊重学生天性,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快乐,而不是增加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比如说“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两大阅读亮点: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和“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两个栏目设置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小就喜欢读书[8]。“快乐读书吧”栏目的设置解决了学生认为阅读是负担的难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乐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将这种阅读习惯保持在随后的学习中。第二,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要做“气自华”的“读书种子”。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温儒敏认为,要使学生喜爱阅读,老师应先喜爱阅读,并在他们心中种下“读书种子”。语文教师带动学生读书,使学生在语文教师营造的“园地”里爱上读书,这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树立“以读书为要”的语文教学观念,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能把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前提。阅读教学的真正落实,需要教师在备课上突出读书为要的理念,并将之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温儒敏为教师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出了建议,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一定要进行教学反思,树立專业发展意识。
温儒敏阅读教育观特别强调阅读量的积累。温儒敏提出增加阅读量是“培养读书兴趣的好办法,也是提升语文能力的好办法”[9]。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课内阅读的内容,依托课本而存在;另一类是课外阅读的内容,由课本向外延伸。课内阅读教学,是研读课文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所以,温儒敏强调要注意引起学生上课时的阅读兴趣,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在课外找书阅读,从而不断增加阅读量。在课内阅读学习中,教师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针对不同的阅读类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课后自己去读。课外阅读是相对课内阅读而言的阅读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温儒敏为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在课内引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在课外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任务。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导入时以童年为切入点,进而引出鲁迅童年的话题,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兴趣。这样就在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开启了课外阅读的大门,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爱上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学会阅读方法,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温儒敏认为如果“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10],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课外阅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真正开展好课外阅读。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充分理解温儒敏阅读教育观的要义,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元素,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温儒敏阅读教育观还非常重视阅读速度的提升。温儒敏认为由于阅读会受中、高考的影响,所以要发挥考试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建议在中、高考的命题中,加大阅读题的数量。阅读题目的数量可以提高50%,甚至是80%,这样一来有10%-15%的学生做不完试题是很正常的事情。通过考试的方式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读书为要”的意识,才能更好的对待阅读,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当下学生阅读速度的最大阻碍就是语文课堂上只注重精读,导致学生阅读陌生文章时速度很慢。虽然精读法本身没有错,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的书都有精读的必要,温儒敏提出用“连滚带爬”式的方法去快速阅读。快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它的客观效果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拓展了阅读的广度,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温儒敏阅读教育观还非常注重阅读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目前,新课标设置的学习任务群强调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书,但实际上,学生的更多时间和精力仍然投入到“题海战术”中,导致阅读充满功利色彩,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阅读质量无法达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想状态。温儒敏在这样的阅读现状下,为语文教师教学阅读方法和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提供了三个策略:
第一,提倡阅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最初是由叶圣陶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水平。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给新教材的教学实施提供了有效指导。新教材通用后,在小学阶段,课本中设置了“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去读童话,读故事,读小说等整本书,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求学生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去读“四大名著”的另外三本《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在初中阶段,教材设置“名著导读”的专题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在初中三年内读12种名著,另外还提供自主选择阅读的24种名著书目。又比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必读名著是《傅雷家书》,主要学习选择性阅读,此外还推荐学生可自主选择阅读《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两本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阅读的形式有所增加,一部分在一些课文后有延伸阅读、或者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任务驱动下自己找书读,并且增设了专门的“整本书阅读”单元,以确保学生阅读质量的有效提升。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单元之《红楼梦》,通过阅读文本,获得审美感悟,丰富精神世界。这样设置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学会学习方法的迁移,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阅读相关作品。“整本书阅读”在考试中也有所体现,近几年的中考和高考的试卷命题,尤其是习作,开始有意识的向“整本书阅读”靠拢。2022年高考语文甲卷考了《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一个情节,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只是学习了教材中的部分选文,对这篇作文的主题无法很好的把握。虽然此篇材料的立意是有迹可循的,但如果能结合整本名著,在整本书阅读背景的指引下找到作文的立足点相对来说更加容易。实际上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要了解《红楼梦》中的情节,这样的要求难度是不小的,这道题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古典文学的积累理解提出了双重要求。因此,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听、说、读、写四大能力都获得了提高,在考试时,语文思维更加活跃,答题思路也会更加开阔。整本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语文考试成绩自然随之提高。
第二,区分阅读课不同类型,采用“1+X”阅读教学方法。为了改变当前阅读是语文成绩附属品的错误观念,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数量,温儒敏提出了采用“1+X”阅读教学方法。所谓“1+X”的阅读教学,即围绕讲授的主要课文,确定一个话题,从话题出发向学生推荐X篇与该课文相关的文章。教师以话题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引导学生探索文学作品的实际价值,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在复杂的语言素材中找到问题解法的阅读思维方式。“1+X”阅读教学,目的在强化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连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的同时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如此,“1+X”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做出了贡献。课堂上教师适时向学生提供一系列推荐阅读书目,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方向。比如说在高中必修上册《登高》教学中采用“1+X”教学,一方面可以以“秋”为话题,从内容上看,《登高》是写秋景的,教师可以推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以上三首诗词都围绕着“秋”这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秋天的景色,演绎诗人或者作者笔下的秋天。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杜甫晚年作品”为话题,选择同是晚年创作的《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比较阅读,将三首诗结合起来,理解杜甫的寂寞和愁苦。这样的一节课,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课文“1”与群文“X”实现了交叉并且互为补充,不仅满足了当前学生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要求,并且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教授多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高效阅读。温儒敏了解到当前语文教师在教授阅读时,很少对阅读方法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当下语文阅读教授的阅读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都在教学生精读,默读、浏览、快读、跳读、非连续文本阅读等等,其他阅读方法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而温儒敏在许多论著中都提出了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学生阅读方法,才能促使学生达到自主阅读的境界。温儒敏主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教读”与“自读”两种形式区别开来,老师既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又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并进行思考。在语文课上缺少阅读方法的指导是一项重大损失。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对阅读方法进行恰当的引導,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拓宽阅读的视野。
三.温儒敏阅读教育观对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学的目标是考试要求的显现,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语文考核要求不同,阅读教学也就反映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当前教育的主流虽然注重素质教育,但高考制度导致素质教育仍然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不同考核方式影响着温儒敏阅读教学的实施。因此温儒敏一直努力改变应试教育导致的“应试式”学习,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尽可能地发挥“温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其实,在“温式”阅读教育观里,阅读和考试并不矛盾。
第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对于学生提出的是一种人才达标式的考核要求,没有太多考试压力,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实行的比较彻底。温儒敏提出,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最后要面对高考,但在阅读方面,也不能彻底变为功利性阅读,若是把阅读的目的定得太死,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甚至会抑制学生的读书兴趣,所以,这些现实问题在基础教育中是需要具体分析,认真对待的。比如小学阶段语文考试的侧重于“水平检测”,主要是对学生的词汇、生字、句子、段落、篇章等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础技能进行的,以打牢基础为主。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能力,他说“多读书,读书的过程,读书的积累,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语文。”[11]这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可行之路,这与课标中对中小学阅读量逐级提升的指导意见是内里相通的,教师既要以本教学,又要不为其所限。教材所收选文是有限的,所收文章类型也是有限的,有限的课堂如何能发散出无限的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容量有限的前提下举一反三,让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拓展出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指向选拔式考核的高考。在这种现实面前,表面上看,阅读与考试之间的矛盾似乎更为明显,为了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大多数教师和家长要求学生的阅读必须围绕考试进行,学生在外界的干扰下不仅会减少阅读时间,而且扼杀了阅读兴趣。温儒敏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实际来看,有阅读兴趣,喜欢阅读且阅读面广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语文素养相对较高,考试成绩自然也不会差。”[12]从近年来的高考阅读考题来看,命题人选取的材料都不仅仅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而是拓宽了选材范围,甚至会选取专业论文的一部分来当作考题内容,包括文学、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等。比如说2022年全国乙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选了杨振宁的《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的《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的《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等有关于物理学的文章。这类考题可能会让学生乃至老师感觉一头雾水,明明是语文考试,为什么会出一些有关于其他学科的文章?一方面与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相呼应,在广阔的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另一方面是考察的范围扩大到阅读面和阅读品味,考察的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如何好,而是在考学生培养出的阅读能力的迁移、阅读方法的运用、思辨能力、审美分析能力等。平时读书多、阅读面广的学生,在面对此类考题时思想活跃,就更容易取得优秀的成绩,与此相反,读书少,阅读面窄、只读教材教辅的学生,可能在教师的眼中是优秀的学生,但在面对这类考题时就会出现迷茫、不适应,难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两类学生的发展差异会在上大学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阅读的质和量会越来越制约他们的学业发展乃至人生发展。从这个层面上看,阅读与考试上实际并不矛盾,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阅读与考试就能达到相互成就,和谐统一的至善之境。
温儒敏的阅读教育观提倡培养阅读兴趣,其深意是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温儒敏也反复强调为人生打底子,要从阅读教育入手,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读书是塑造思想的有效渠道。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学生终身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温儒敏阅读教学理论丰富了我国阅读教学理论,为语文教师有效实施阅读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守正创新:温儒敏的语文教育观[J].课程·教材·教法,2022(05).
[2]郝惠.温儒敏阅读教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3]温儒敏.温儒敏语文讲习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01.
[4]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0.
[5]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48.
[6]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72.
[7]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06).
[8]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02):4-9+17.
[9]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9.
[10]温儒敏.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J].课程·教材·教法,2012(01):49.
[11]溫儒敏.语文核心素养、任务群与建构主义——以阅读促进语文教育//顾之川等主编.语文教育蓝皮书: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页码.
[1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2.
注:“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语文)研究基地”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