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当代华语辩论看《孟子》论辩艺术的历史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9457
李彧川 杨越

  内容摘要:孟子作为先秦诸子中以“好辩”著称的大家,其语录体著作《孟子》中所记述篇章语言精妙犀利、辩论技巧炉火纯青、逻辑推理缜密有力,其用以论证中心思想的语言思辨针对性、逻辑性对综合研究孟子思想、战国时期政治与文化概况,对现代辩论技巧、风格都有很大影响。当代华语辩论论证思路与《孟子》既有沿袭之处,又多有发展与变更。

  关键词:《孟子》 华语辩论 中国古代论辩艺术

  论辩是技巧、学问,更是智慧。论辩既能突出一个人高超的言辞应对技巧,又能体现出其过人的智慧和超群的口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辩论的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魏晋玄学清谈,再到新文化运动改良派与激进派之争,当前大学生辩论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言语表达与思辨能力,引导思考从未思考的问题,发掘人生的意义与真理。孟子以善辩赢得了无数次辩论的胜利,也为后人留下许多论辩技巧,具有高度参考与实用价值,应在当代辩论中承袭与发展优良传统,使古代典籍在当代焕发新生。

  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分析、研究比较《孟子》与当代华语竞技辩论中论证的方法、策略、特性,归纳出从古到今论辩艺术与大学生辩论间的沿袭关系,希望从《孟子》中挖掘有效内容,为当代辩论解题立论、论证交锋、价值升华提供灵感与帮助。

  一.《孟子》论辩艺术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早年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学成以后,去往各个诸侯国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自己的家乡,潜心教授弟子、论述著作。《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是记录孟子游说诸侯、教授弟子、思考论辩等内容的重要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派为更好地推行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论辩技巧和内容进行探索,以好辩著称的孟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孟子》作为语录体著作,在研究孟子语言思辨性,即论辩技巧方面有着很高参考价值。自此之后,将古代经典文本解读为对上讽谕君主、对下教化百姓、对己“独善其身”的具有现实功用的话语系统,成为了历代儒家思想家千百年中一贯遵循的基本政治策略和文化策略。以下将结合《孟子》中的具体论辩语言,归纳总结孟子论辩语言中的论证特点。

  (一)《孟子》论证针对性

  论辩不同于日常随口闲谈,往往带有一定目的性,或是为了表达自我观点,或是为了说服他人,实质上是一种较为强势的言语行为。孟子言语思辩中的针对性很好地满足了目的性需求,更加高效犀利地达成游说期望的效果,主要有针对谈话对象和谈话主题两个方面。

  1.对象明确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对象的知识思想水平、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心情处境等都会对交际效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充分考虑说话对象的现实情况,才能有的放矢,促成有效交談,达到交流的目的。孟子进行对话和论辩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人:弟子、君王、臣僚或是其他学派的学者,《孟子》中的论述及辩驳也针对不同对象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路径:或直言其事,或委婉曲折;或寓警策于幽默之中,或抒豪情于哲理之外;或促膝谈心循循善诱,或似万努奇发锋锐难当。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与齐宣王的交谈论辩中,齐宣王询问孟子关于以霸道治国的方法策略,孟子本人主张仁政,即以王道治国,但他没有着急反驳君王,而是说“臣未之闻也”这种迂回委婉的方式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回避了矛盾与冲突。

  但当孟子与弟子、臣僚或其他学派学者交谈论辩时则更加直接强势。《孟子·滕文公下》齐国将领匡章向孟子说陈仲子为人廉洁时,孟子不留情面地反驳道:“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除非像蚯蚓那样吃地面上的干土,和底下的黄泉才能像陈仲子那样廉洁,讽刺意味极强。

  2.主题明确

  日常交流与论辩游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论辩需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话题或目的,说话者只有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思想是怎样的、想要传达怎样的信息给他人,才能够清晰高效地输出论点。《孟子》立论之巧妙就在于,孟子能够敏锐洞悉论辩对象关于某个话题的期待领域,换言之,他能从对方的只言片语或行为当中分析出对方想要听的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期待内容发散并最终关联到自己的理论主张中,把握立论与推进交谈进程的主动权。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从庄暴那里听闻齐宣王喜欢音乐,于是敏锐地抓住这一点,在与齐宣王的谈话时主动发起话题“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引起齐宣王的兴趣,在看似随意的谈话当中,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真正想要传达的论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二)《孟子》论证逻辑性

  论辩与日常闲谈的不同之处在于说话者常运用一些方式手段,如通过层层引入的严密逻辑论证推理,用例证、数据的支撑佐证丰富自己的观点等。空泛地重复单一论点对论辩而言效力不大,而《孟子》则是孟子本人语言技巧与思维逻辑完美融合的结晶。

  1.推理逻辑

  观点的提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这就需要说话者通过阐释、推理的方法将观点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最终证明观点,孟子在此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这三种技巧。

  第一,归纳推理,以个别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推理,通过对个别案例、实例的横向研究,总结归纳出其中的相同点、相似性,得出一般的、普适的结论。如《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列举了一系列社会图景,最终归纳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如同上述所描述的那样,那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如此安定和谐的统治者,不可能不称王于天下。

  第二,演绎推理,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根据一个普遍的条件,以“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引出特殊事例,得出结论。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先问“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齐宣王回答楚人胜,两人先达成了大前提上面的共识,即“小固不可以敌大”。达成共识后孟子继续推理,齐国现状“朝秦楚,莅中国”,是“小固”,想要通过蛮横的武力争霸是异想天开,应当实行仁政。

  第三,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同样以《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语句举例,孟子用视力甚至能够看清秋天鸟兽身上刚长出来的绒毛的人,却看不清一整车的柴火这一荒唐的、不可信的事情,借此来类比齐宣王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不愿意推行仁政。

  2.例证逻辑

  语言的描述与渲染有时不够有力度,需要用材料、例证、数据等佐证论点,同一个论点可能有很多材料信息可以使用,于是使用这些例證的顺序、时机的不同往往决定能否最快捷清晰地把观点说清楚,对论辩的完成度起实质作用。各个单位成分存在着非同质性和非同位性,结构整体的意义须在总和之外加上更带有本质价值的深层意义。结构的过程,应整理其秩序,斟酌其轻重,贯通其气脉,完善其境界,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语言生命体。

  《孟子》中出现的材料一般有历史事件、先贤名言、名著节选、传奇传说等等,有时单独出现,有时组合出现。名著节选和先贤名言经常组合出现,代表前人对生活与社会的思考、分析、总结,精确深刻。历史事件和传奇传说一般单独出现,生动形象地描绘人物及事件,构造使人有代入感的语境,更能够接受说话者想要输出的观点。

  如《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先后使用商汤侍奉葛伯、文王侍奉昆夷、勾践服侍吴王的历史事件和《诗经》、《尚书》来辅佐论证自己的论点,告诉齐宣王匹夫之勇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一国之君应当追求大义之勇,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二.当代华语辩论论证思路浅析——以2023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为例

  李生策(2016)指出,辩论活动自古就在人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也要积极发挥校园辩论赛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通过辩论进行学习和思考,加强人文知识储备通过辩论弘扬真、善、美,提高道德修养,通过辩论培养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大学生辩论赛事在当代确实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切实帮助大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

  当代华语竞技辩论中,有关论证的三要素分别为推论、数据、案例。始创于2013年,接力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成为华语辩论最高赛事之一的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也于2021年正式将这三要素纳入评委判准量表阐释内容,对于论点是否能够成立、证成程度,以及赛事中辩手选取的立论方向、论证思路都极具探究价值。

  2023年1月,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成功举行,云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辩论队等24支年度华语辩论竞技中的辩论强队同台竞技,是当代大学生华语竞技辩论的最高殿堂。以下将以2023年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20位专业评委的判准量表论证相关内容,以及初赛C组三场赛事正方三篇一辩稿的论证方法为分析对象,浅析当代华语辩论论证特点。

  (一)赛事交锋

  当代华语辩论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相关知识的竞赛,探究其论证特点,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辩论赛事。在赛事赛程当中,最能够集中、最详尽地体现出辩手如何论证己方论点的环节,即为宣读一辩稿的开篇立论环节。以下为2023年国际华语辩论赛初赛C组,在辩题“未来十年,电动汽车将会/不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作为正方时使用一辩稿的论证方式分析。

  1.河北地质大学一辩稿

  推论部分字数占比57.2%;数据数量7,占比33.3%;案例数量5,占比9.5%。

  2.哈尔滨工程大学一辩稿

  推论部分字数占比47.1%;数据数量12,占比45.3%;案例数量2,占比7.6%。

  3.南京大学一辩稿

  推论部分字数占比68.4%;数据数量6,占比18.9%;案例数量4,占比12.7%。

  不难看出在推论、数据、案例中,占比最多的是推论部分,语言的铺陈与渲染在当代华语辩论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就算一个论点需要借助数据、案例进行证明,用于阐释其中逻辑关联论证论点的语言和诠释必不可少。但不可忽视的是,数据部分在一辩稿中的占比并不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一辩稿中,甚至占比高达45.3%,证明数据在当代华语辩论实际赛事所采用的论证方式中是较被重视、较为重要的部分。

  (二)评委判准

  评委判准是说明评委如何做出基本胜负判断倾向的书面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分票、是否介入专业知识、辩手违规操作对判决的影响等。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于2017年建立了赛前公示评委判准的制度,是辩论竞技专业化的又一次重要推进,近年来此项制度也不断被改进、优化,从由评委自由阐述自己的判准到2020年引入问答式评委判准量表(共十个问题),更加全面、细致地展现评委对于辩手、辩论的诉求。论证作为当代华语辩论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专业评委判准量表中有两个问题,即五分之一的内容用于体现,核心关键词脱离不开推论、数据、案例三类方式。以下为2023年第十届华语辩论邀请赛20位专业评委判准量表中,有关论证方式的分析。

  1.一个论点怎样才算被论证成功?

  这一问题的答案分布相对均匀:8位评委选择论证门槛很低,其中2位认为提出论点即可证成,6位评委认为论点没有明显常识矛盾即可证成;12位评委选择论证门槛中等,其中5位认为只要经过赛事交锋中对手的质疑才可证成,7位评委认为论点经过数据、案例的支撑才可证成。

  多数评委还是认为论点的证成需要一定门槛,也有少部分评委对证成的要求极低,甚至认为只要提出即可证成,但在其补充阐释中认为,被证成的论点在后续推论、数据、案例的阐释与交锋中可以被推翻,换而言之,证成在他们心目中并不等于赢得比赛,而只是其提出的观点可以被接受。因此,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在正式交锋环节辩手选择用何种方式,交代己方论点与拆解对方论点,专业评委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在判准量表中另外一个与论证相关的问题中有所体现。

  2.一般情况下,推论、数据和案例何者更能说服你?

  在论证方式,即用何种手段、材料论证己方论点时,12位评委认为推论最重要,6位评委认为数据最重要,仅两位评委认为案例最重要。换而言之,大多数评委认为,言之有物地推论,即详细地推演、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比单独陈列单个数据、单个案例更加有效的。但在一些评委的补充阐述中,可以发现,他们并不是认为数据和案例的论证效力天然比推论差,而是认为数据和案例只有经过详细推论,说明其与己方观点的关联性才有效,四川大学辩论队教练罗淼先生就明确指出:数据和案例没有证明力,对数据和案例的解釋才有证明力。

  其次,在数据和案例当中,更多的评委倾向于数据更有论证效力,单个的案例不具备大数据的普适性与可信度,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赖长生先生在补充阐释中提到: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数据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并且、已经过peer review的专业检证,可信度更高。

  因此,在当下的专业评委看来,有效地推论在于用清晰的逻辑数据与己方观点的联系,用来证明论点,是最为有效、接受度最高的论证方式。

  三.结论及建议

  当下华语竞技辩论体现出轻论点、重交锋的倾向,评委往往对双方辩手所提出论点的审核门槛不高,重点放在双方辩手如何用数据印证己方论点、如何用数据拆解对方论点,如何运用归谬、演绎等传统论辩方法保全或拆解数据。《孟子》与当代华语辩论论证的核心分歧就在于,孟子的所有论证技巧都是为了核心论点而服务,重点在于表达、推出、让人发自内心地认可与接纳其观点与思想;华语辩论由于其竞技属性,双方辩手往往重在争取比赛的胜利而非观点质量,在他们看来,一个论点的好与坏全然在于是否容易被论证,而非对于辩题指出的社会事实是否有帮助。

  由此引申出两者论证的最大不同之处,即《孟子》更注重渲染以打动人心,当代华语辩论更注重数据以框定事实。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其提供了这样的便利:大数据渗入我们生活的边边角角,以往只能通过用大量比喻铺陈归纳、用相近例子类比才能论证成功的东西,当代辩论中只需要说某某大学论文实证研究显示、采访结果统计表明,就可以取代语言上的竭力描述渲染。

  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害。知名上海辩手史毓迪波发表文章表明:近期比赛重攻防、轻诠释,评委越来越不敢去相信,如果是一个尚未被竞技辩论污染过的清澈耳朵,听到辩手一段精彩的诠释,第一反应应该是,哇,说得真好;现在的辩手和评委的反应却变成了,真的吗我不信。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在辩论发展了近千年的今天,听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精彩的诠释,当代辩手会质疑“说不定世界上哪个小国家或是小角落里,确实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的时候,辩论艺术是隐约在倒退的。

  值得庆幸的是,当代辩手们已经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并在积极呼吁、努力改善。以华语辩论邀请赛专业评委判准量表变化为例,从2021年第九届到2023年第十届,认为论证成本很低评委的比率从47.1%下降至40%,认为推论效力最高的评委比率从35.2%上升至60%,他们已经在用自己的专业地位为保证有效观点的输出保驾护航。

  因此,作为当代华语竞技辩论辩手,首先理应认清数据在辩论中的地位。数据的作用体现在当要证明所提出的逻辑更贴合于这个世界的事实、所陈述的利益更值得被普及与使用、所列举的弊端更加恶劣需要被否定等时,数据可以用于展现被提出的认知、被举出的论点对辩题讨论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是存在且被需要的,而非是机械化的、看似经过专业机构检证的至高无上的真理。在赛场上诠释自己的数据如何产生、如何作用,而不是恶意曲解数据或让数据流于形式。

  其次,注重论点的打磨与价值,做到言之有物,认真探究、解读辩题蕴含的现实意义。一场比赛的好坏应当取决于思维的深度,如果足够深入、足够厚重,哪怕没有取胜也并不可惜。辩论的正反代表的不是价值观的对立,而是价值观的多元,尽管双方辩手带着对立的观点互相反驳,但辩论寻求的不是对抗,而是试图通过展示这些对立观点背后的道理,让这个由不同人、不同观点和不同文化组成的世界更加和谐融洽,在锐意进取的同时能够求同存异。论证的核心重新归于诠释,实际是一种对过往论辩中语言之精妙犀利、事例运用之贴切生动、逻辑推理之缜密有力的致敬,也是当代华语竞技辩论寻求更好突破与提升的开始,当代辩手应当研诵包括但不限于《孟子》一类的论辩艺术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在赛事中展示机敏灵活的应变能力和睿智风趣的语言魅力,使古代论辩艺术典籍的价值在当代华语辩论中依旧焕发新生,传承中国论辩思想。

  最后,当代辩论中交锋轻论点的倾向也离不开竞技属性的特点,由于其时间、赛制、环境等限制,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输出足以获胜的内容量,辩手们往往对论点的整体框架进行简化,也就意味着,系统性、庞大的论证框架被迫缩水。更不用说辩论赛事的评委、作为被动接收者而言,并没有经历赛场上辩手短则一周长则一月的备赛过程,没有更多除了辩题和相关题解之外的背景与资料,也没有相对确定的方向去深度思考某一个维度的终极价值,仅凭听双方辩手陈述、交锋,从而获得一些信息,实则已是再次缩水的内容。因此建议往后的华语辩论赛制当中,可以适量放宽陈词环节的时间,或是增加陈词环节,给辩手丰富、充实表达核心主张与观点的机会。辩论应当是智慧与机锋交相辉映、逻辑与灵感相得益彰的思想盛会和语言大餐,社会与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辩论也只有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地进行变革更新,华语辩论才能够保持长盛不衰、魅力永存。

  参考文献

  [1][南宋]朱熹注:《孟子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包霄林.思维的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董洪利.孟子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刘生良.《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徐桂秋:《从孟子用诗看先秦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社会科学辑刊》2009.

  [7]陈凌.《孟子》的言语思辩特色和表达方法[D].暨南大学,2012.

  [8]李生策.浅谈辩论对提高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2016.

  [9]陈启庆.孟子的语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莆田:莆田学院学报,2006.

  [10]李国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11]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