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岳父岳母真难当》中的中国形象赏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9572
李景

  内容摘要: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含的意义,通过形象去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观察,互相表述和互相塑造。文章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野,从饮食习惯、时间观念、社交礼仪、人物形象四个方面探讨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中的中国形象,并从民族文化特质和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岳父岳母真难当》 中国形象 他者

  《岳父岳母真难当》是2014年上映的法国电影,讲述了的是一个传统的法国资产阶级家庭中女儿们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克劳德和玛丽亚一对法国白人夫妻,他们信奉天主教,希望四个女儿的人生伴侣是法国人,最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可是三个女儿却分别与阿拉伯人、犹太人和中国人结婚,夫妻俩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小女儿的身上,没想到小女儿的男朋友是非裔黑人。因为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而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这部影片塑造了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通过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不仅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也可以看到异质文化是如何被塑造、被解读。

  形象研究作为文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说,形象是一种语言,一种次要语言,它平行于‘我说的那种语言,与之同在,并在某种意义上复制了它,以便说出他者,说出其他的事物来。”[1]比较文学中的“形象”指人们对异国的印象和认识,是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的总和:“即由感知、阅读,加上想象而得到的有关异国和异国人体貌待征及一切人种学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看法总和,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2]《岳父岳母真难当》中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通过电影这种视觉艺术形式体现了法国导演对中国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一.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之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食物是最常见的文化符号,体现出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聚餐

  在中国文化中,聚餐是沟通感情、疏通人际关系关系的重要方式。在《岳父岳母真难当》中,为了更好地与这个多元文化组成的家庭交流情感,三女婿凌超举办了一个家庭聚餐。在宴会上,凌超尽地主之谊招待好客人,因为考虑到穆斯林禁食猪肉,于是把烹饪的食材改成了鸵鸟肉。在交谈中,他及时回应岳父并不太幽默的“幽默”,尽力调和聚餐的轻松和谐氛围。大女婿大卫和二女婿拉希德为了割礼之事争吵,并上升到民族信仰,气氛很紧张,超赶紧劝架:“阿拉伯和犹太人吵架的事就此打住,你们就不能一次了解然后和平相处吗?”在圣诞节的庭聚会上,凌超第一个对岳母特地准备的烤鸡称赞有加,体现了对聚餐主人盛情款待的尊重和礼貌。

  2.狗肉

  凌超邀请克劳德和玛丽去家里聚餐,并很高兴地说会做中国的特色菜——蒸狗肉。结果两夫妻脸色大变,凌超马上改口说:我开个玩笑。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一直有中国人喜欢吃狗肉的刻板印象。在是否吃狗肉的背后,体现的是饮食习惯的差异以及中西方在看待人与狗之间关系的不同。在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耕田犁地的牛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在《牛郎织女》《李冰化牛斗水神》等民间故事之中,可以看到牛的智慧和力量。而狗得主要作用是看家护院、祭祀等,为了获取更多蛋白质,舍不得吃牛只能选择狗肉。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是游牧业,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期他们驯化狗来帮助他们发现和捕获猎物,又发现狗比较忠诚,所以他们特别喜欢狗。”[3]玛丽也养了一只狗,聚餐回到家后,她会亲切地抱起它并且说道:“小甜心克洛维,爸爸妈妈都回来了,我的小宝贝……”他们的关系很亲密,所以当听到凌超说清蒸狗肉时,显得很难以接受。由于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食物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差异。

  3.卫生状况

  中国的饮食文化随着移民的跨国流动而被带入移居国,开设中餐馆成为了华人在异国他乡谋生的重要手段。但每个国家的食品烹饪方式、食材选择的不同,对餐饮的要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岳父岳母很难当》中,玛丽为了给中国女婿准备符合胃口的烤火鸡去到了一家中餐馆,当她想向厨师咨询烤火鸡做法时,餐厅员工误以为她是食品卫生检查员,得知玛丽只是一位普通顾客后,才放心叫厨师出来。这个细节从侧面反映了法国食品卫生的标准非常高,重口味重油烟的中国餐厅最怕的就是卫生检查:“部分从业人员是偷渡客,无合法身份,良莠不齐,为贪小利而损害了整体、长远利益的事件常有发生,加之当地媒体对于某些中餐馆脏、乱、差等负面情况的过度报导和渲染,损害了中餐业的整体形象制约了行业的良性发展。”[4]

  二.时间观念

  每个民族的时间观念不尽相同,尤其是守时这个问题,更是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约会不迟到是基本礼仪,一般都是要提前到,以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和重视。在影片中,克劳德几次提到凌超的准时:夫妇俩正在准备圣诞节的家宴,听到了汽车的鸣笛聲后,克劳德对玛丽说道:“我跟你赌20欧,第一个来的一定是中国人。”另外,小女儿洛儿的非洲男友初次见父母迟到,克劳德看了看手表,跟玛丽开玩笑:“迟到十分钟,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他不是中国人。”通过这两个片段,可以看出中国人有很强的遵守时间约定的观念,认为让对方等待是失礼的行为。这与法国文化稍有差异:“在法国的社交礼仪里有一种是‘礼貌性迟到,在赴约尤其是去他人家里赴约时,他们通常会迟到15分钟左右,以便主人做好准备。”[5]

  三.交际语

  语言作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方式,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交礼仪,同时体现了其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念。

  1.称谓语

  人际交往的称呼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国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在社会交往的称呼上,体现“尊重权威”的社会规范;在家庭成员的称呼上,注重的是“血缘”和“长幼尊卑”。孩子对长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规定很严格。因此,按照中国人对长辈的尊称,凌超恭敬地与克劳德夫妇打招呼:“岳父岳母你们好”,克劳德表示很不习惯这一称呼:“超,我已经跟你说过,别叫我岳父,我听得很不舒服。”凌超只能改口:“对不起,我不会再犯了”,并转身对岳母说:“你好,玛丽”。法国没有中国这样强烈的伦理关系,他们认为亲属之间直呼其名更加自然、亲切,更能体现平等的关系和独立的人格。

  2.客套语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客套话”表示客气的话,如“劳驾、借光、慢走、留步”等。客套话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礼貌语言,是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际语。影片中,在聚餐的时候,克劳德说了一个笑话,但大家都比较沉默,凌超为打破尴尬的局面而举起酒杯,大笑着说:“干得漂亮,克劳德”。二女婿拉希德鄙视地摇摇头,大女婿大卫对妻子说:“他整顿饭都要这样拍马屁吗?”。克劳德也并不领情,在回家的车上对妻子说:“那个马屁精超,还有他的笑声,听起来就像被宰的小鸡”。在交往时,中国人注重“卑己尊人”,以显示出对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凌超作为宴会的主人说的客套话只是想缓和紧张的气氛,避免直接冲突,给客人留面子。“礼之用,和为贵”,中国文化中核心之一就是“和”。即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并追求社会和谐、世间和谐。所以客套话就是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的手段。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这会让外国人觉得不够坦诚。

  四.华人形象

  1.聪明勤奋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从影片凌超和克劳德、大卫的谈话中,既肯定了犹太人曾经占领市场,也体现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华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作为银行家的凌超代表着新一代华人的形象,他们到法国留学后定居当地,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崭露头角,聪明能干、善于经营,在异国他乡创出了一番新的天地,华人在法国逐渐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背后既源于一代代华人的艰苦奋斗,也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密不可分。在大卫的有机犹太食品项目多次碰壁后找到凌超的时候,他从客户群和商业的角度建议做有机清真食品,并极力促成此事,也能体现他的商业头脑,印证了华人能够在主流社会站稳脚跟的实力和能力。

  2.不善言辞

  在凌超家的聚餐上,大卫和拉希德因为割礼争吵,并上升到民族信仰,两人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凌超赶紧打断他们,希望他们和平相处。而大卫和拉希德却同时调转矛头都针对凌超,希望他不要搅合进来,大卫认为“起码我们还能交流,我们可不像你们中国人,我们从来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拉希德表示同意:“我赞同大卫,从来不笑也从来不打招呼,这就是为什么,自从他们收购了所有烟酒店,我都快戒烟了。”从上述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的差异。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认为应当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更重视人际关系,认为与周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重要,一般不愿意与他人形成正面对抗。语言表达、交际方式都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表达方式含蓄委婉,受孔子“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思想的影响,贯穿群体观念,讲话不能太直露,顾及对方面子,在语言表达的同时用眼神、动作等辅助完成个人观点的表达,在行动时也强调处处留心。在影片中,凌超于大卫、拉希德的冲突,从表面上看是交际方式的差异,实际上是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

  3.身手敏捷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功夫片出现在西方荧屏上,很多法国民众都能熟悉地认出李小龙、成龙等东方面孔,功夫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展现了中国在西方世界的正面形象。李小龙阳刚勇武的硬汉形象,成龙在功夫的灵动中融入诙谐幽默的喜剧元素,得使中国形象进一步丰满和立体化。在《岳父岳母真难当》中,大卫和拉希德就曾用李小龙和成龙指代过凌超,在凌超和大卫比试功夫的时候更有所体现。家庭宴席不欢而散,凌超和大卫的冲突愈演愈烈,大卫虚张声势说自己练了五年的格斗术,哪知道却被凌超一掌击中喉咙倒下。凌超义正言辞地说:“是他打我的,我属于正当防卫。”大卫则躺在地上,痛苦地说道:“打声门,真是中国人的作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西方影片中经常将将中国人塑造成狡诈、残忍、欺骗于一身的魔鬼形象,被描绘成“黄祸”的化身,渐渐衍生为一种“丑化”的印象以及偏见;直到20世纪中后期,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为代表的这些功夫明星,以他们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性格和惩恶扬善的精神,颠覆了以往阴柔、懦弱的形象,塑造了中国形象的正面套话。凌超这一人物形象,展现的也是中国男子阳刚、力量、积极的一面。

  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形象是间接的,读者需要通过阅读的方式,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借助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来理解作家塑造的形象。而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呈现给观众的形象则更直观、更具体。通过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岳父岳母真难当》中能看到中国与法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种种方面的交流。作为法国文化的他者,中国的形象是立体而多元的。虽然有中国人喜欢吃狗肉、中餐馆卫生条件难以达到当地卫生标准、不善交流等刻板印象,但也肯定了中国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人的友好勤奋、办事效率高、包容性强等特点,展现了法国普通民众看待中国和中国人的视角,为中法两国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关于文化差异和文化交融的丰富素材。

  五.中国形象的“他者”视角成因

  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的异国异族形象,研究在作品是如何被解读、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在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现实语境等诸多因素,必然导致文化过滤与误读。

  在《岳父岳母真难当》中,中国作为异国形象的“他者”进入法国观众的视线。由于文化的接受、过滤,电影创作的意图并不是为了描述关于“他者”的风貌,而是对当时的法国社会进行反思。法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在其自我确认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影片通过塑造中国形象,反映当时的法国社会状况,也体现出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不仅仅是异质文化体系的相遇与影响、对抗与冲突,而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就需要每一种文化具备开放的态度和充满活力的空间,能突破文化保守主义的藩篱,跨越本土文化的视野,与异质文化进入深层的、内在的对话。

  通过分析剧中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刻画,可以发现,影片中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也是法国自我的投影,从中可以看到诸如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关心社会、情感丰富的法国印记。19世纪在法国发源的比较文学研究,强调的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影响研究。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也以让我们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在异国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的情况。歷史证明,各国文化之间的接触、理解、吸收、排斥都是在所难免的,当一个文化群体的人与另外一个文化群体的人相遇,不同的文化也会产生对话,会经历接触、模仿、过滤、阐释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关注哪些文化被异域文化接受,哪些在接受时出现了变异,哪些被过滤掉,这样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注释自己的文化,更有助于发掘中国形象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意义语境与多维面。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他者的社会背景与心理状态,西方讲述起中国的崛起时,我们也变得更有自信。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会遭遇文化冲突与文化互渗,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非常重要。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影响与建构是跨文化研究最具有挑战性的使命。在跨文化交际时,将他者作为一面镜子,互相交流、理解、构建,能激发双方的文化创作力,拓展文化间的开放空间,同时也是异质文化对话的理性途径。

  参考文献

  [1]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巴柔.形象学[M].孟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彭晓燕.中西方“猫狗”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4):68.

  [4]陈虹.浅析法国饮食文化与法国中餐行业现状[J].法国研究,2009(12):82.

  [5]阳佳珍.中法时间观及时间使用的差异研究——基于中法学生对合作经历的反馈性评价[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CSZZX202215)。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