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瞿秋白狱中所书《多余的话》能够反映出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所作出的个人兴趣、乃至生命的无畏牺牲。更进一步,对于荣誉的第三重牺牲,是瞿秋白革命精神的独特部分。一切为人民的初衷,革命与责任高于生命以及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革命态度的无产阶级英雄观。深刻体现了瞿秋白一心为革命志业争取主动、争取进步、争取胜利,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关键词:瞿秋白 《多余的话》 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英雄观
瞿秋白一生都在政治生活和文学艺术之中浮沉。对于他的争论和赞颂一直是学界紧密关注的话题。于瞿秋白而言,在“此地甚好”处就义为其终生信仰所殉道的界碑。临刑前的绝笔《多余的话》细读之下更像是“多情的话”。瞿秋白的牺牲发生在泰山崩于前,虎狼兴于左之时,密友丁玲试图从中解读瞿秋白的菩萨心肠,鲁迅拖着病体为其编辑《海上述林》作品集,钱杏邨不遗余力为其编辑《乱弹及其他》[1]。可以说瞿秋白的生与死都不断鼓舞、砥砺着中国革命文学的进步。
瞿秋白研究经久不衰,生机勃勃。大都集中于瞿秋白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马克思主义信仰、文艺路线、游记创作等等,可以说瞿秋白是一个富矿,还有很多没有深入探讨的领域。中国的赵庚林《〈多余的话〉研究史略》详细耙梳该作品集的出版和发表过程,同时从真伪说、“叛徒”说、“光辉为主”说、心忧说来梳理《多余的话》所承载的争论和意义。[2]陈铁健《再说〈多余的话〉》从政治路线经历方面分析了瞿秋白“出世”和“救世”的二元人生观,阐释了瞿秋白的思想矛盾根源。[3]刘岸挺从生命美学层面把握瞿秋白特异的生命形式。[4]戴光中和徐琼则从自传文学的视野分析瞿秋白的自我批评。[5]以上可见研究角度丰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则试图从《多余的话》出发探讨瞿秋白在革命道路上主动做出的三重牺牲,并结合其诗文和相关史料进一步展现瞿秋白的人格魅力和革命毅力。
一.由“风花雪月”走向“澎湃赤潮”;个人兴趣的牺牲
瞿秋白骨子里对于文艺是热爱的,在《多余的话》里他坦言“爱文艺,不能安分守己的专心于升官发财。”[6]320本以为会一辈子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但却因为时代背景而产生了“历史的误会”,进入了政治道路。个人兴趣的牺牲对于瞿秋白来说并不是偶然的,从他接触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开始,“文人瞿秋白”便决定收寄自己的“闲情逸致”,在布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生了。
曾经的文艺青年,最识吟诗赋愁。少时所作:“斜风细雨送归舟,芦荻旧箫景物秋。隔岸荒村疑画里,一声雁叹动闲愁。欲将心事付寒鸣,宗怒丧风倚枕谋。一觉梦回惊暮色,无多灯火已常州。”[7]空灵飘逸的诗风和家乡烟火相结合,妙趣横生,这样的生活在瞿秋白的文学生命里是珍贵的“艺术养料”。但一九二五年被选举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之后,“就简直完全只能做政治工作了”[6]322。文艺创作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也更趋于现实主义。这样的转变背后承载了什么样的考量?
选择“政治”还是“文学”,战争年代的特殊性让个人理想不能够只局限于单方面的沉溺。瞿秋白虽然认为这是“历史的误会”,但清醒的革命意识和深切的底层关怀,都使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双重战斗”中。瞿秋白和鲁迅都有关于这方面的思考,鲁迅“弃医从文”,瞿秋白“由文从政”,学界关注多在两人的翻译之学,却甚少人关注瞿秋白与鲁迅之间关于革命志向的互相影响。两人私交甚好,惺惺相惜,瞿秋白牺牲后,仍旧遭到国民党的迫害,鲁迅搜辑他的全部译文,编成上下两大巨册的《海上述林》,当时上海印刷所没有一家敢承印,乃由鲁迅商之于在沪日本出版商内山完造,秘密委托东京之印刷所承印,方得出版。[1]坎坷的时代背景,单纯的文人根本难以生存,只因政治和文学都不是基础,只能随着生产经济阶级的变化而做出改变。拥有敏锐的眼光的两位文人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鲁迅论》一出,使鲁迅更积极地走进了革命阵线,成为中国的高尔基。”瞿秋白对于鲁迅的影响在于促进鲁迅加入中国革命解放的统一战线。并不是说“政治”与“文学”互相冲突,而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需要“机能性知识分子”的出现。
谈到“机能性知识分子”可以从葛兰西的《狱中札记》理解一二。他提出“由一些精力旺盛、有事业心、有教养、最为活跃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精英分子移居国外,吸收了西方最先进国家的文化与历史经验,却没有丧失其自身民族最根本的特征,也就是说没有断绝与其人民之间感情的纽带和历史的联系。结束了智识的学徒期之后,这些精英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越过历史的发展进程,强迫人民早日觉醒。”[8]不管是瞿秋白还是鲁迅都符合接收西方现代文化和经验的经历,但都选择以“他山之石”来攻玉的同时,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或思想,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革命道路。两人都努力通过文学来承载政治,以文学来影响革命。但在转化的过程当中极易陷入“政治性”太浓重,而忽略“文学性”的泥沼。所幸鲁迅和瞿秋白都出色地将文学的“功能性”发挥出来的同时,还能让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事实上,文学的方式更能让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也能扩大统一战线的宣传范围。
当瞿秋白将革命的责任与义务放在高于生命的地方时,他反而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渺小,痛惜被“文人性格”所累。在《寄XX》這首诗中“这其间未必没有风花雪月,又何必定要风花雪月!澎拜的赤潮,涌出诗神历万劫。到如今说什么忏悔悲哀;牺牲是牺牲了,徘徊的还是徘徊。同样是历史的误会,同样是时代的牺牲。”[9]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矛盾。“赤潮”代替了“风花雪月”,不管是“历史的误会”还是“时代的牺牲”都是瞿秋白责任意识下所做出的选择。牺牲了生命,牺牲了“风花雪月”,在中国解放运动的进程中,他将希望寄予群众的力量。
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伟大进程中,工农命运始终是关心的重要议题。对于农民,他深知自己的了解不深,亟需更广泛的接触面。据丁玲回忆“他到了苏区,主管苏区的文化教育工作,他尽可能去接近农民,了解农民的生活。这在他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秋白过去是没有条件接近农民的。这正是秋白有意识地要弥补自己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有心去实践艰苦的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10]179瞿秋白看到了农民阶级的伟大潜在力量,并努力向这股力量靠拢,这是他在与自己身上“异己的”阶级情感作斗争的过程。对于工人,他的觉醒意识更早,留俄与工人们的接触经历都让瞿秋白对于工人的诉求和运动更加了解。值得注意的是,他尖锐而准确地指向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用充沛的感情发动劳工们加入中国革命。“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何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天下,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11]从这里还可以读出一层:在瞿秋白的眼里“共产”与“大同”是相似的社会形态,所以为人民的博爱初衷在革命运动中得到了实现。
另外一首诗《铁花》“我吹着铁炉里的劳工之怒,我幻想,幻想着大同,引吭高歌的……醉着了呀,群众!锻炼着我的铁花,火涌。”[12]瞿秋白对于“大同”社会是着赋予特殊情感的。儒家所提倡的“大同”思想,千百年来都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奉行的社会目标,而要造就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天下”,就需要“人人为公”的精神支柱。从对“大同”终极目标的追求来看,瞿秋白的牺牲正是践行了传统“天下为公”的儒家观念。
一切为人民的博爱初衷是瞿秋白无产阶级英雄观的根本思想基础。具体表现为群众路线的坚定支持,也就是说瞿秋白肯定历史是由群众来改变的,而服务于人民就是知识分子不可推脱的使命,人民主题在文学创作中永垂不朽。正如他在《群众歌》里这样写道:“世间一切靠不住,靠得住的是群众。”[13]以琅琅上口的歌词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思想传播深远,至今仍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守的政治原则。而这种追求普罗文学的普适性,则是瞿秋白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人物,瞿秋白牺牲了“风花雪月”,义无反顾地走向“澎湃赤潮”,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坚守。
二.“大众的事业”才是永恒的:青春生命的牺牲
在《说文解字》里牺(犧)是“宗庙之牲也”[14]28,牲是“牛完全”。[14]27“牺牲”就是完全的祭品。原来包含被动的意义,后引申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指为一方利益而舍弃或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成了积极的意动。瞿秋白肺病缠身,没跟队伍转移出瑞金,落入敌人魔掌之中,这是一种被迫的牺牲,然而瞿秋白并没有将自己的生命的牺牲当作是被动的堕亡,而是将这种牺牲改造成了斗争绝唱。据一个当年的行刑者追述“我听了这消息(指要枪毙瞿秋白)后,就一步一步的走到他房间里向他说:‘瞿先生!你的大寿到了!他听了似乎有点兴奋似的说:‘好的,好的!一点也不介意的样子。……酒菜来了,他菜一口也没有吃,把酒都吃光了,停了一下,我们还没有催他,他倒反催我们说:‘走吧!走吧!。他和我们连长两个人,在中间一面闲谈一面走着,神色一些也不变。”[15]此时的瞿秋白已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当时的报纸这样纪念瞿秋白的牺牲:“渠临殁时,有最后绝笔诗一首,匆匆书就,而一面犹呼,“死是人生最大的休息”,可见其心志高超,男儿视死如归。”[16]生命的逝去是为了更高的革命事业。
瞿秋白将生死都牺牲给了中国革命事业,留下了《多余的话》,但实际上这样的精神贯穿了他的始终。他有一篇散文名为《“儿时”》,其中这样写道:“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末,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视野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17]96这篇文章写于1933年,离牺牲只有两年,连年的病痛和政治的失意都逼迫着瞿秋白寻找可慰藉的素材。有人认为狱中所作《多余的话》已经显现瞿秋白的精神颓势,可是他至始至终都在生长,即使后退几步,年少的目标也是做大众的事业。‘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他毕业从事政治斗争,就是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0]180瞿秋白的志向从一而终,再解释确实是“多余的话”。
俄国革命作家鲍里斯·萨文科夫(笔名路卜洵)所著小说《灰色马》,这本小说展现了一位革命者乔治的命运,他放弃了“大众路线”,最后堕入“灰色地带”,失去生命成為了被动的祭品。这本小说最早由郑振铎翻译,而背后的促进者就是瞿秋白。“郑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译,瞿则在上海大学任教授,那时共党文艺不但贫乏,而且也没有,所以瞿鼓励郑译出这本《灰色马》来,由瞿再加长序去,这也就是开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先河。”[18]为何瞿秋白会促进这样的小说在中国的传播?结合瞿秋白的经历和反思,他极有可能希望通过这本小说来告诫共产党员们,要永远保持信仰,保持为“大众的事业”而奋斗,要在革命道路中争取主动,而不是只能被迫地牺牲生命。“牺牲”就是为了给中国人民“开辟一条光明的路”[6]3,这样的精神理念不就是瞿秋白所持的么?
责任与义务高于生命的政治觉悟是瞿秋白式无产阶级英雄观的行为准则。瞿秋白是这样看待《多余的话》“我写这些话,决不是要脱卸什么责任——客观上我对共产党或国民党的“党国”应当负什么责任,我决不推托,也决不能用我主观的情绪来加以原谅或者减轻。”[6]324对于他来说,这些无形的责任充盈了政治生命,虽然写下《多余的话》的时候,他“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彻底暴露了内心的真相。”[6]319即便在这样的困顿之下,他还是相信完成个人的责任对于党和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能够完成个人的任务,牺牲生命就是一种殉道的过程。“英雄”的出现来源于强烈的责任感,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更迭,都和这种天生的情感密切关联。
三.不是“神”,是真实的战士:荣誉的牺牲
瞿秋白写下《多余的话》展露最真实的自己,其实是在对群众做最后的交代,将自己的一生功过经验提供给后来之人。打破“神”的光环。英雄也是万千人民中的一个个体。“神话”英雄本身就是对英雄牺牲的一种淡化和稀释,他更愿意“揭下自己的面具”,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他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坦荡地剖露缺点和不足,牺牲荣誉,只愿意做最真实的战士!这是比失去生命更大的第三重牺牲,也是瞿秋白无产阶级英雄观最独特部分。
在这层可敬的牺牲下,包含着瞿秋白三个面向的觉悟。第一个觉悟是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区别于历史唯心主义里的“英雄”,明确人民群众才是改变历史的决定性力量。“瞿秋白一九二三年译本的《国际歌》歌词“不论是英雄,不论是天皇老帝,谁也解放不得我们,只靠我们自己。要扫尽万重的压迫,争取自己的权利。趁这洪炉火热,正好发愤锤砺。”[19]留俄的经历让瞿秋白切身体验了工农阶级的力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在寻求“中国何处去”的道路上他深刻地将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寄托在大众的力量上。
第二个觉悟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革命态度。丁玲这样看待瞿秋白的自我批评“革命者本来不是神,不可能没有缺点,不可能不犯错误,倘能正视自己,挖掘自己,不是比那些装腔作势欺骗人民,给自己擦脂抹粉的人的品格更高尚得多么?”[10]183瞿秋白宁愿自己的形象存在“不完美”,也要将革命的经验和思考留给后来人做借鉴。这其中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坚定选择群众路线。《多余的话》很直接地体现瞿秋白的革命态度,批评自我的过程中暴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多余的话》勇敢坚毅地暴露个人与集体的思考,但瞿秋白牺牲后,不怀好意之徒却将其进行了歪曲。作为国民党官方报纸之一的《国民夜报》“大凡共产党徒最喜欢讲集团主义,而匪首之动机则在做一个‘新英雄,与什么意识,集团,完全无缘,直到大难临头,始自悟其‘念载浮尘万事空,始自悔其‘枉抛心力作英雄……奉劝国内青年,须知复兴与民族,唯一的路是大家在合法的范围内,作集团的努力,服从领导,遵守纪律,是国人应有的精神,切莫枉抛心力,陷入新英雄主义的魔道里去。”[20]首先这则报道对瞿秋白绝命诗做了断章取义式的概念拼接,是对伟大中共烈士的一种污蔑和抹黑。其次故意将集团主义与集体主义进行了混淆。集团主义与集体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根本上是为了谁。[21]参集团主义强调扶植集团,是放大后的个人利己主义;而集体主义强调为人民,是无私奉献的牺牲利他精神。中国共产党员不讲集团,而是讲开放的集体主义,这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第三个觉悟是在革命中争取主动。主动地剖析自己,寻求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更高级的境界。“从我的一生,也许可以得到一个教训:要磨练自己,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一切种种“异己的”意识以至最微细的“异己的”情感,然后才能从“异己的”阶级里完全跳出来,而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里站稳自己的脚步。”[6]342瞿秋白主动地找到了本身存在的问题,并为此向大众提供了在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站稳脚跟并不断进步的方法论,在革命的道路上掌握了主动权,积极地在矛盾的转化中为革命事业赢得胜利,赢得进步而作出奉献。
“斩断尘缘尽六根,自家自了自家身。欲知治国平天下,原有英雄大圣人。”[22]瞿秋白的斗争与博爱都奉献给了最终目标“大同天下”。“多余的话”实则是“多情的话”,他牺牲了个人兴趣,牺牲了美好青春与生命,牺牲了“完美英雄”的荣誉。一个真实的战士在字里行间力透纸背。敏感多情的书生意气,带着浓切的底层关怀救赎于革命的灯塔。“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23]虽面对时代的艰难和政治环境的困顿,但瞿秋白的鸿鹄之志一直都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其革命实践之中。从瞿秋白的壮烈牺牲可以引申对瞿秋白无产阶级英雄观的探讨:一切为人民的博爱初衷,责任与义务高于生命的政治觉悟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革命态度,都将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热诚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天袖.瞿秋白遗物[N].飞报,1949年6月30日第二版.
[2]赵庚林.《多余的话》研究史略[C].瞿秋白百年纪念–––全国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1999.1:152-161.
[3]陈铁健.再说《多余的话》[J].鲁迅研究月刊,2008(10).
[4]刘岸挺.《多余的话》:“回家”之歌–––论瞿秋白的诗性生命形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05).
[5]戴光中、徐琼.自传视野下的《多余的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04).
[6]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多余的话[M].长沙:岳麓书社,2000.
[7]金公.瞿秋白之诗[N].《晶报》,1938年7月9日第二版.
[8]安东尼奥·葛兰西著.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14页.
[9]瞿秋白.寄XX[M]//瞿秋白文学精品选,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5:16-17.
[10]丁玲著、远帆主编: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M].丁玲散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5。
[11]瞿秋白.赤潮曲[M]//瞿秋白文学精品选.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5:10-11.
[12]瞿秋白.铁花[M]//瞿秋白文学精品选,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5:13.
[13]瞿秋白.群众歌[M]//瞿秋白文学精品选.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5:22.
[14]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
[15]记者.瞿秋白就刑时:一个行刑者的追述语[N].辛报,1936年6月26日第三版.
[16]长虹.记瞿秋白[N].《上海报》,1939年2月9日第二版.
[17]瞿秋白著、中华现代精华文库丛编:“儿时”[M].瞿秋白作品集,2017.
[18]霹靂.害人不浅 瞿秋白与灰色马 第一部输入中国的普罗文艺[N].时代日报,1932年12月19日第二版.
[19]瞿秋白.国际歌[N].新青年,1923年6月15日第1期:6-10.
[20]记者.瞿秋白之哀吟[N].国民夜报,1935年7月4日第一版.
[21]参考管玮.简论集团主义与集体主义[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9月第8卷第3期.
[22]瞿秋白.无题[M]//瞿秋白文学精品选,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5:6.
[23]瞿秋白.江南第一燕[M]//瞿秋白文学精品选,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5:5.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赞(0)
最新评论